
上编 《勒俄特依》
译注
第一章

天地演变史

① 表示拥有和存在的“有”“在”这样一些存在动词,在古彝语和现代彝语中都很丰富,不同属性、不同类别的事或物存在的样态用不同的存在动词来表达,没有一个通用的存在动词可以涵盖这些丰富的存在动词。dʑi31是表示地势、地形或是天空等自然风貌天然形成的存在动词,具有“成为”“形成”等意义;
ndi55用来表示物体表面上存在某种相对较小的东西,有“挂有”之义。也就是说存在动词都含有存在的具体样态。

① he33在现代彝语圣乍话中义为“心” (此行该词在《冯本》中为现在通用的“风
)。本版《勒俄特依》的特点是杂糅有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语音,它有可能是不同土语点的异读,所以本书仍保留《原本》的字和音,但译为“风”。辅音h(拼音hx)和
(拼音hl)在圣乍话和所地话中存在对应变异的现象。例如“舌头”一词在圣乍话中是
,而在所地话中是
。

① 此行(01: 09)各家的看法较为一致,皆译为“起云不成云”, ti33为“云”义。
vi55有“织、搓”义,但此处它可能是一个陪衬音节,无实在意义。因为在第十三章中(13:123)也有个含有
ti33vi55一词的句子:ɡɯ33(日)pho33(逃)ti33vi55(云层/后)ho33(躲)“太阳逃进云层中”,在此句中显然没有“织、搓”的动词义。本章下一行(01: 10)中也有vi55音节,若释为“织、搓”也不合适,《原本》(1978: 1)、《冯本》(1986: 3)和《朱本》(2017: 4)将
释义为“散”,句子译为:“散又散不了。”伍《布》书(1985: 2)中写作
,标注为
,释义为“露水”。疑此节中两句的vi55皆为衬音音节,无意义,或当动词作拷贝型话题时的话题助词,相当于现代彝语的
ȵi33; ti33为动名同形的“云朵”和“成云”,下一句的
义为“散开、渗入”,即气体物质“散开”,渗向四周;vi55同样为拷贝式话题助词。
② 此处上下两行义为“既非完全黑,也非蒙蒙亮”,但两行的词根皆为 ne33“黑”,看似有一些费解。其实彝语的状态后缀常常是与特定的词根搭配,如ne33-ho33ho33为“黑洞洞”义,下一行的摹状后缀
音节可用在“凌晨”
一词中,指天“蒙蒙亮”之时,不太黑也不太亮,也就是说有些摹状词后缀也是有意义的。故此行译为“也非蒙蒙亮”是可行的。《朱本》搜集到的版本词根为:
“红”,状态后缀词为
”,义为“红艳艳”(页4)。

① 是个话题标记(topic marker),用来标记旧话题、对比话题或常识(判断)句的主语,在小句末尾时兼有停顿(pause)的功能。下同。
② 义为“反常”,现代口语中有
一词义为“行为反常规”,
义为“反着来、逆反”。

① 是一个话题标记(topic marker),标记新提到的信息;
兼有做小句结构的标句词(complementizer)的功能,实际上也是名物化小句的功能。下同。
② 阿育几坡(2008)将释为“阳光”。从上一行的“水浪”和下一行的“星光”看,此处有可能指“阳光”。在保留彝语古音较多的所地土语中“光”音为
,而在什扎话中为ɕɿ33,什扎话的舌面音(龈腭音)可以和舌尖元音-ɿ构成音节,但在有些所地土语中没有这类音节。由于史诗《勒俄特依》是口耳相传的版本,所以有不同历史时期的变体,表现在共时平面上,就是杂糅了不同土语的语音。同时,ʂɿ33在彝语中还有“黄、金”义,其前的hɯ31hɯ44为叠音摹状词,出现在形容词词根前做状态副词修饰形容词。综上,此句应是描绘阳光照在水浪上“泛着闪闪的金光”的状态。

① 此句有些令人费解,本义为“虎”,在此有可能为
“来”。

① 《朱本》认为 thi33义为“一”,在其他方言中还保留此音义;《冯本》将32行释为“变化未终止”;《原本》释义为“说”,整句译为“变化未说尽”。本书同意《原本》的释义,此处应指开篇的“序跋,绪言”,现代彝语中thi33义为“介绍,了解”。dzi33有两个完全相反的意义:“尽”和“剩下”,从下一行来看,此处应是“剩下”义。


① 42行、43行《原本》释为“请要两张神灵牌,给了四根除魔棒”;《冯本》释为“要了两张镇妖牌,给了四根除魔棒”;《岭本》释为“要了两支灵杆,给四支灵杆”;《朱本》释为“要两张神灵牌,给四块除魔板”。
“紧实木”指硬木质的“青冈木”。

① ku44lu33“古鲁”为古代山名,下文出现的带有“古鲁”名的山皆指此山或其支脉。《原本》和《冯本》也都认为此处为山名。

① 51、52行山名中的义为“左”(“左支山脉”)、53、54行中的
义为“右”(“右支山脉”)。
② 与下文对照,
即为
,义为“山脚”,所地话的
与圣乍话的
音通。
③
义为“山顶”。
④
义为“山梁”。

①
“拉节”义为“山谷”。
②
“火克”义为“山口”。

① 山名“迪曲”义为“云-白”;
“博涅”义为“山-巅”。“迪曲博涅”在史诗中出现多次,有时是专名,有时泛指白云缭绕的高山之巅,本书根据上下文语境来音译(专名)或意译(泛指),有时专名加意义。其他地名译法亦如是。
② 彝族神话传说中是“天地相连接之处”(引自罗家修的访谈)。《原本》译为“走遍天涯与地角”,大概也是此义。
③ 此段64行-71行的施事者为“巨雷”,诗中承前或蒙后省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