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 麦考莱的生平经历
麦考莱的人生经历颇为丰富,他因文才出名,进入议会下院,做过内阁大臣和英属印度殖民当局的官员。了解麦考莱的人生经历对于理解其史学思想的形成是十分必要的。[4]
一 少年以及中学时期
麦考莱1800年10月25日出身于英国中部莱斯特郡(Leicestershire)罗特莱(Rothley)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他的父亲查可瑞·麦考莱(Zachary Macaulay,1768-1838)是一位苏格兰牧师的儿子,信仰福音派基督教,母亲萨琳娜·米尔斯(Selina Mills,死于1831年)出身于贵格派家庭。老麦考莱曾担任英属西非塞拉利昂殖民地的总督,1799年返回英国与米尔斯结婚,婚后不久他们的家搬到了伦敦克拉彭区,一个聚集着许多宣传废奴思想、信仰福音派的工商业资产阶级人士的社区。麦考莱的童年就在伦敦克拉彭区度过。在福音派的宗教氛围中,麦考莱自幼熟读《圣经》,《圣经》的语言也塑造了他日后文章的风格。麦考莱在孩童时代表现出超出常人的文学天赋,9岁多已经能作诗,还能够编写简单的世界史概览。麦考莱的母亲米尔斯温柔慈爱,与他的父亲查可瑞的严厉苛责形成鲜明对比。米尔斯没有因为儿子的过人禀赋就娇惯放纵他,对他的文章给出了精益求精的建议。“对自己的每一件事情深思熟虑,不要怕花费时间,也不要怕麻烦,尽可能使每一部分完善。”[5]父亲对麦考莱的管教颇为严厉,他不满麦考莱偏好文学,对儿子不当的言谈举止也有抱怨。1813年到1818年,麦考莱被送到位于剑桥附近的小谢尔福德的一所由福音派牧师开办的中学。在中学期间,麦考莱勤奋地学习希腊语、拉丁语和数学等学科,他把课余时间用来孜孜不倦地阅读诗歌、散文,广泛地涉猎欧洲文学作品。
二 剑桥大学时期
1818年,麦考莱进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学习。在大学期间,麦考莱继续中学时代的兴趣,沉浸于古典学术和法国、意大利等欧洲文学作品的海洋中。他厌恶科学,对数学一直不感兴趣。大学期间麦考莱多次获得学校的奖励。1820年4月获得三一学院的奖学金,1821年3月得到克拉文(Craven)奖学金,6月获得表彰英语诗歌成绩的校长奖章。因为数学成绩不好,而通过数学考试是获得剑桥大学校长奖的必要条件,所以1822年1月麦考莱没有参加这项考试,最终他以一名普通学士的成绩从剑桥毕业。剑桥的学习时光带给青年麦考莱多方面的影响。首先,因为不精通数学,也厌恶思辨性的科学,麦考莱进一步发展了自己突出的文学特长,他后来在文学领域确实取得杰出的成就。其次,麦考莱锻炼了他的演说才能。麦考莱在剑桥辩论协会是一颗闪耀之星。他谈论问题滔滔不绝,与他人交流友善和直接,在离开剑桥之前获得了最佳健谈者的美誉。詹姆士·密尔(James Mill)这样评价麦考莱的口才:“他给人的印象是,具有无穷的力量和天赋,他的天赋与其意志和性格相结合,似乎能统治世界”[6]。复次,麦考莱对基督教的基本教条产生怀疑,不再相信福音派的信条。麦考莱没有明确说明自己的宗教倾向,我们可以从他之后的著作中发现一些端倪。麦考莱肯定光荣革命期间国教徒的地位与作用,但他反对包括清教徒在内的一切形式的宗教狂热,欢迎关于天主教的解放法案。由此看来,麦考莱可能更倾向于天主教。最后,在文学之外,麦考莱对政治的浓厚兴趣贯穿于他的一生。他起初倾向于托利党,后来转变成一个支持议会的辉格党人。在大学期间,麦考莱是一个坚定的自由主义者,并深受密尔功利主义哲学的影响。
三 在《爱丁堡评论》上崭露头角与初涉政坛
1822年麦考莱大学毕业后,没有立即工作,而是进入林肯律师学院学习法律,不过他对法律的兴趣与他之前对数学的一样冷淡。1824年10月,麦考莱被选为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的研究员,开始了一段创作产量颇丰的时期。他不仅忙于法律事务的学习,积极参加剑桥辩论协会的活动,还为杂志撰写大量评论文章。早在1823年6月麦考莱就为《骑士季刊》(Knight's Quarterly Magazine)杂志撰稿。1825年1月他发表了在《爱丁堡评论》(Edinburgh Review)杂志上的第一篇作品《论西印度的奴隶制》,由此开启他为这本辉格党机关杂志长期供稿的历程。他对奴隶制的抨击明显受到了他父亲的影响,查可瑞是伦敦废奴协会的领导人之一,废除奴隶制也成为麦考莱此后长期关注的目标。1825年8月,麦考莱发表了使他声名大震的《论弥尔顿》(Milton)。从1825年到1842年,他几乎连年为《爱丁堡评论》杂志撰稿,总共写了30余篇评论文章。即使在1842年开始写作《英国史》之后,他也没有终止为《爱丁堡评论》撰稿,在此期间比较有名的文章是1842年发表的《腓特烈大帝》(Frederic Great)和1844年的《查塔姆勋爵》(Lord Chatham)。
从1828年起,麦考莱的家庭出现了经济困难。查可瑞1808年与他的外甥共同创办了一家商业公司,但查可瑞把大部分时间投入废奴运动,将商业事务完全交给外甥处理。由于外甥的经营失误,公司到1826年已经濒临破产。到1828年查可瑞掌管公司后,情况依然没有好转,需要依靠友人的接济才能渡过经济困境。这一年,麦考莱步入政界,他得到大法官林德赫斯特(Lyndhurst)的赏识,后者任命麦考莱为破产委员会的专员(Commissionership in Bankruptcy)。麦考莱在《爱丁堡评论》上与密尔的论战文章引起当时辉格党政治家兰斯多恩勋爵(Lord Lansdowne)的注意,1830年2月他举荐麦考莱为代表卡恩(Calne)市的议员,从此麦考莱登上政治舞台。1830年4月麦考莱在议会发表了首次演讲,但真正为他赢得声誉的是他随后在1831年议会改革中的精彩演说。麦考莱主要做了5次支持议会改革的演讲,每次都是精心准备,演讲内容充满文学和历史知识,取得良好效果,与会的众多政治家都对他雄辩的口才大加称赞。议长告诉麦考莱,“在他所有漫长的经历中,他从没有发现议会处于如此激动的状态”,当时的反对派领袖皮尔(Robert Peel)给了他非常大方的赞扬,另一个人则表示自福克斯(Charles James Fox)以来从没有听过如此激动人心的演说。[7]后来成为辉格党和自由党领袖的格拉斯通(William Gladstone)则评价说:“只要他开始演说,就像是充满整个议会的集结号。”[8]在1832年12月改革后的议会中,麦考莱被选为利兹市(Leeds)的议会代表,此前,他已被任命为政府印度委员会的秘书和下院印度事务的代言人。政府提出的废奴法案规定奴隶的工资必须用来偿还奴隶主的损失。对此,克拉彭派的废奴主义者表示反对,而麦考莱则支持这一提议。这使麦考莱受到来自父亲和废奴主义者的指责和压力,他两次向政府递交辞呈,但都被拒绝。1833年通过的特许状法案提出建立新的印度最高委员会,在英国驻印总督参事会设立了一个立法委员的新职位,这一职位最后由麦考莱担任。
四 印度的经历
1834年3月15日麦考莱启程前往印度,开始了在印度近四年的生活。印度经历对于麦考莱来说,是一段充满情感创伤的“流亡之旅”,使他的内心更加投向母国的怀抱。麦考莱终身未婚,亲属的陪伴特别是两个妹妹的陪伴给了他强大的情感支持。麦考莱启程前往印度之前,劝说他的妹妹汉娜(Hannah)陪同他一起出行。汉娜到达印度后与查理斯·屈威廉(Charles Edward Trevelyan)相恋并结婚。缺少汉娜的陪伴对于麦考莱孤寂的内心世界是一个沉重的打击。然而不幸不止于此,不久之后麦考莱的另一个妹妹玛格丽特(Margaret)死于猩红热。这使麦考莱陷入巨大的悲伤之中,他只能通过工作和阅读来化解情感创伤。“文学拯救了我的生活与理性”,“即使是在工作的间隙,没有图书在手我也不敢一个人待着”。[9]除了阅读,麦考莱投身于印度事务,他为印度带来两项影响深远的改革。一项是1835年2月2日提出的《印度教育备忘录》,推动印度的英语教育和西方科学文化的传播。另一项是1837年完成的《印度刑法典》草案。由于立法委员会的其他成员身体欠佳,所以《印度刑法典》基本上是由麦考莱一人制定的,这是麦考莱在印度的司法改革中耗费时间最长的立法工作。1838年年初麦考莱决定回国,他与妹夫屈威廉一同在6月初回到了英国。
麦考莱的印度经历对他的生活和思想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首先,麦考莱在印度的职位给其带来可观的收入,帮助其家族渡过财政危机,不再为生计问题发愁。当时许多英国贵族和政治家的子弟都把去印度当作捞取财富的便捷途径,麦考莱也不例外。他总共积累了一万多英镑的收入,当他回到英国后,这笔收入足够支持他的家庭开销和经济独立。其次,印度经历塑造了麦考莱的帝国观。在进入印度之前,麦考莱对于这个遥远东方国家的认识都是从书本中获取的。与印度的亲身接触没有改变他对印度国家和民族根深蒂固的轻视,还强化了作为英国人的民族优越感。最后,在英属印度的经历为麦考莱提供了认识英国的新视角。学者霍尔(Catherine Hall)指出印度经历“使得麦考莱清晰地区分了民族和帝国,这对于写作一部民族历史是必要的”[10]。
五 《英国史》的写作与政治活动的“干扰”
麦考莱在回国后不久产生了写作一部《英国史》的想法。1838年7月给友人的信中他谈到了自己的写作计划。
一回国,我就应该开始我的历史写作。第一部分(我计划是八开纸张的5卷本著作)将从光荣革命延续到沃尔波尔长期统治的开端,这是一段长达三十三、四年的包含众多历史事件的时期。从沃尔波尔统治初期到美国独立战争的爆发,对事件的描写会更为简洁。美国战争以来的历史有必要写得多一些。这至少是我现在的想法,我还没有决定写到多远。乔治四世的去世将是最佳的终点。历史将是对发生在两次革命之间的所有事件的全景描述,这两次革命分别是使得国王与议会和谐相处的光荣革命,和使议会与国家和谐共处的1831—1832年议会改革。[11]
可见,麦考莱初步打算写一部从光荣革命到乔治四世去世这一时间段的历史。后来麦考莱在写作当中调整了自己的计划,他发现按照已有的写作速度,完成这一计划要花费50多年时间。实际上,麦考莱最终叙述的只是从1685年詹姆士继位到1702年威廉去世,前后不过17年的英国历史。麦考莱写作《英国史》的一个有利条件是他接收了麦金托什爵士所收集的有关光荣革命的大量珍贵史料,这些史料成为麦考莱写作的重要参考文献。不过麦考莱没有马上动笔,而是先进行了一次意大利的旅行。1838年10月,他前往罗马,实地探访一些古代历史的遗迹,为他的《古罗马之歌》的写作积累素材。他还参观了许多教堂,游历了那不勒斯、佛罗伦萨等地。1839年初,经过一番思考,麦考莱决定以导言的形式介绍光荣革命以前查理二世和詹姆士二世时期的历史。直到1839年3月,麦考莱才开始动笔写作《英国史》。然而这一工作进行没有多久,麦考莱被政府邀请代表爱丁堡参选议员,并于6月成功当选。在9月17日,麦考莱被首相墨尔本勋爵(Lord Melbourne)任命为内阁的国防大臣。他在内阁的两年中没有什么大的作为,在关于中英鸦片战争的争论中,他赞成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他主张自由贸易,支持废除《谷物法》,但这一时期废除《谷物法》的议会斗争收效甚微。1841年从内阁大臣卸任后,麦考莱终于开始集中精力写作《英国史》。
我最终开始了我的历史写作,对这一工作我无比高兴和兴奋。我认为,在我们的史学研究中不曾有过如此大的空白留待我填补,从光荣革命到法国革命的历史对于受过教育的人而言也是未曾发现的领域。我敢说,即使像艾默生和赛尼尔这样的人也很难依次准确地背诵首相的名字。[12]
从1842年到1848年,麦考莱将时间主要用来写作《英国史》前两卷,他每天以两页多篇幅的速度勤奋地写作。但《英国史》的写作不是麦考莱这一时期唯一的活动,他参与议会的次数逐渐减少,1845年有一次短暂的入阁经历,担任罗素(Russell)内阁的军需大臣。1847年7月的爱丁堡选举中,麦考莱失败。此后麦考莱逐渐淡出政界,但直到1856年初,他才最终告别议会。在《英国史》问世之前,麦考莱于1842年出版了一部大受欢迎的诗歌集《古罗马之歌》。另外,1843年麦考莱的《评论与史论》整理出版,这部文集收录了麦考莱此前为《骑士季刊》《爱丁堡评论》所写的大部分文章。起初麦考莱并不打算这么做,因为他认为期刊文章的活力不会太长,他的一些散文都是匆匆写就的,有许多不完善之处。但是在美国出现了盗版的散文集之后,麦考莱决定重印他的评论性文章。
经过不懈的努力,1848年12月2日,《英国史》前两卷问世,一经出版便引起强烈轰动,销量十分惊人。在一片赞誉声中,也有一些天主教、贵格派的人士批评《英国史》的宗教倾向,并怀疑作者是否是一位基督教徒。《英国史》的热销超出了麦考莱的预期。在前两卷的鼓励下,麦考莱1849年继续投入到《英国史》第三、四卷的写作中。像写作《英国史》前两卷一样,他用了6年的时间游历爱尔兰、苏格兰地区,实地探访都柏林、利莫里克、伦敦德里等城市和古战场。1849年2月,他在日记中透露了这一计划。
我会首先使自己清楚整个问题,通过阅读和游历全面了解威廉统治时期的历史。我估计这将花费8个月的时间。我必须访问荷兰,比利时,苏格兰,爱尔兰和法国。必须仔细搜查荷兰和法国的档案。我将考虑一下是否从其他的外交记录中获得某些材料。我必须考察伦敦德里、波茵河、奥赫里姆、利莫里克、金萨尔、那幕尔。必须翻阅成百上千的小册子。必须探访牛津的图书馆,迪文许郡的报纸,不列颠的博物馆,并且要做记录。然后我就要动笔了。[13]
麦考莱在日记中还记载了其历史写作的进程:
6月28日。早餐后去博物馆一直待到了下午三点,阅读和做摘录。我翻阅了三卷的报纸和记录。……我发现某些奇怪的东西会径直出现在眼前,这些研究的主要优势在于思想回到了一百五十年前,熟悉了过去一代人的习惯和思维方式。
6月29日。去不列颠博物馆,阅读和摘录资料到五点。在这一工作中我找到了日益增长的快乐。威廉三世统治时期的历史一个星期前对我来说还很神秘,现在逐渐呈现出清晰的面貌。我开始看清人,理解了他们所有的困难和嫉妒。[14]
亲身实地的探访和档案文献的仔细收集使《英国史》的细节描写丰富而又动人。1855年12月,《英国史》第三、四卷问世,销量仍然十分火爆。
六 晚年
晚年的麦考莱受到风湿、心脏病等疾病的困扰,精力不如从前。他将其后半生的时光献给了《英国史》第五卷的写作。除此之外,他为不列颠百科全书写作了有关艾特伯里、拜伦、戈登·斯密斯、约翰生和威廉·皮特五人的传记。1857年8月,麦考莱被授予贵族头衔。同年10月,他被选举为剑桥郡的高级教长。1859年12月28日他在家中的寓所去世。由于作者的过早离世,《英国史》这部史学名著其实是一部未竞之作。麦考莱没有完成他原定的写作计划,《英国史》第五卷没有写完,其残篇在麦考莱去世后的1861年出版,其内容比较粗略,水准不如前面几卷。
麦考莱去世已逾一个半世纪,他的《英国史》、评论和史论、演讲集和诗歌等作品依然在重印。学术界对麦考莱史学思想的研究也没有中断,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推陈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