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图书集成》城墙资料汇编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山西總部

太原府

《職方典》第二百九十六卷

太原府部彙考四

太原府城池考 府志

本府(陽曲縣附郭)

府城池 宋太平興國七年建,偏於西南。明洪武九年,永平侯謝成因舊城展築東南北三面,周圍二十四里,高三丈五尺,外包以磚,池深三丈;門八,北曰振遠、曰拱極,南曰迎澤、曰承恩,東曰宜春、曰迎輝,西曰阜城、曰振武,外各建月城,上各建樓;角樓四座,周垣小樓九十二座,敵臺、邏室稱之,崇墉雉堞,壯麗甲天下。昔人有錦綉太原之稱,良不誣矣。後漸傾圮,嘉靖四十四年,巡撫萬恭重修大城、城門樓及敵臺。萬曆三十五年,巡撫李景元重修。崇禎末,日以傾壞,大樓僅存,小樓亡者十二三,又闖逆焚毀東南角樓,議者謂巽地屬文,恐晋士不振,亟宜補葺。皇清順治七年,巡撫劉洪遇捐俸倡屬,建磚樓以補之,較舊樓狹小。順治十七年,巡撫白如梅重修,大小樓煥然一新。未幾,椽檐半折,瓦屋飄零,蓋地近汾流,卑濕鹻氣上侵,易於朽壞。康熙十六年,知縣戴夢熊補葺。

南關城池,明景泰初,巡撫朱鑒令居民築,周圍五里七十二步,高二丈五尺,女墻高五尺,垛口一千七百三十六,底闊一丈三尺,收頂九尺。城門五,東居其二,大樓五座,角樓四座,敵臺樓共三十八座,濠塹並攔馬墻深一丈五尺,闊二尺。嘉靖十九年,布政使吳瀚重修。四十四年,巡撫萬恭磚包並築連城。後經闖逆僞總兵陳永福拆毀,皇清順治十七年,巡撫白如梅重修,東西墻與大城連接。

北關小土城,周圍二里許,高二丈四尺,惟有南北二門,女墻四尺,垛口六百五十,底闊一丈,收頂七尺,角樓四座。亦經賊毀,巡撫白如梅補葺。

安民堡城,在城西北八十里淩井驛,周約四十四丈,高二丈二尺,厚一丈六尺。

全民堡,在城西北六十里天門關,周約八十五丈,高一丈五尺,厚一丈六尺。

生民堡,在城東北八十里紅土橋,周約二十四丈,高如安民,厚少讓。以上三堡,俱明崇禎間建。

新堡城,明嘉靖四十四年,巡撫萬恭築,居太原新營士卒。

太原縣城池 縣治,初改晋陽城南關。明景泰元年,知縣劉敏因舊基始築,城周圍七里,高三丈,壕深三丈;門四,東曰觀瀾、西曰望翠、南曰進賢、北曰奉宣。正德七年,邑人少師王恭襄始倡知縣白晟重修,上各建城樓、角樓。十二年,又倡督知縣梅寧崇廣之。十四年,復倡知縣吳方作埤以磚,其崇六丈,廣五丈。嘉靖二十一年,因北兵入境,縣人王朝立、高汝行等復率邑人勸分財力,更加補葺,又外增敵臺三十二座。隆慶二年,知縣王世業增城一丈。萬曆十八年,知縣陳增美舊壕外築女墻,墻外浚壕,闊十丈,深三丈,植柳環岸,涌注東南,至今賴以守險焉。崇禎十四年,知縣朱萬欽重修磚包。皇清順治間,四隅建大樓十有二,周垣小樓九十三,敵臺邏室稱之,城門八,崇墉雉堞,壯麗甲天下。

榆次縣城池 舊土城,周圍五里,高三丈,根廣四丈,上廣二丈,池闊與高等,深半之,爲門三,上建樓櫓,創自隋開皇二年。明景泰元年,重葺。成化十九年,知縣趙縉增築。二十三年,知縣梁琮始鐵其門,內外仍甃以磚石,沿堤植柳護之。嘉靖二十年,分守參政王儀檄知縣李鵬重加修飾,禮請致仕知府寇天與督理勸率,歷數月而功成,增高五尺,廣一尺,撤土埤悉易以磚,置敵臺二十,角樓四,警鋪十有六,池外復列垣爲蔽。二十五年,城南樓毀於火,知縣俞鸞毀淫祠重建,仍新其三門,扁其東曰迎曦、南曰觀瀾、北曰望岳,視昔倍壯。隆慶元年,知縣董三遷四面悉以磚甃,復增置敵臺一十有六,警鋪一十有二,三門各建大樓,而西門久塞,萬曆三十二年,知縣史記事爲居西者農作繞遠,風氣障抑,復開西門,瓮城、城門與三門等,題曰帶汾,而四面環向,屹然壯觀矣。順治六年,火焚東城樓,知縣楊三知補建。

南關城池,土城,圍五百四十七丈,高一丈九尺,廣一丈二尺;池闊二丈,深丈餘,上置樓櫓、雉堞。明嘉靖二十一年,知縣李鵬、主簿梁柱創建。萬曆二十一年,知縣徐守謙恐土城易圮,申議督撫蕭大亨檄令磚甃。二十五年,知縣張鶴騰增修,悉易以磚,周回六百五十三丈,高三丈三尺,根闊二丈五尺,上闊一丈八尺,置敵臺一十有二,高與城等,池外別垣高五丈,爲門三,各建樓三間,扁其南曰萬春、左曰東作、右曰西成,視昔壯麗,一方恃以無虞。皇清仍舊。

鳴謙驛城池,在縣北二十里,圍三里許,東西南三門。明景泰七年,驛丞李昶肇建。嘉靖二十二年,知縣李鵬承公檄展築,疏鑿故池,導泉流環繞其外。皇清仍舊。

太谷縣城池 後周建德四年,始築土城,周圍一十二里,高一丈八尺;池闊一丈,南面被淤泥壅塞,惟存三面。景泰元年,知縣劉鐸重修。正德六年,因流寇入城,太原府同知張冕來署邑事,增築之,高二丈五尺,四面用磚包砌,上建重樓,各四楹,扁其東曰長樂、西曰登豐、南曰永康、北曰拱辰,知縣陳繼昌四隅復建角樓。嘉靖辛丑,北兵入犯,城垣頽壞,縣丞王璋、主簿安恩重加修築,愈增高厚,東北二門創瓮城,西南各設重門。知縣趙紳來尹茲邑,每面築敵臺六座,構樓於上,各二楹,浚其隍而深之。嘉靖丁未,署印主簿趙鶚四面復增敵臺,而城垣始堅固矣。隆慶元年,兵破石州,餘騎薄城下,兵退。次年,知縣初旦益增高厚,南門加瓮城,改其扁東曰賓暘、南曰麗正、西仍曰登豐、北曰眺燕,而城益雄勢矣。萬曆四年,知縣賈西土奉文用磚包修城基,壘石約五尺許,自基至堞頂三丈七尺六寸,基闊四丈二尺,四角敵樓並四面城樓各重修飾,周圍警鋪五十六座。城上之道,俱用磚砌,闊視其城堞,道之裏益以回垣,池外復列垣爲蔽,沿堤植柳護之,巍峨壯麗,儼然有金湯之固矣。皇清順治五年,姜逆叛雲中。六年五月,賊翼乘間摢城。十月,我兵攻擊,炮碎北城,東半壁毀敵臺三座。七年,知縣戴可進重修。嗣後環邑生水,始而陂塘,既而巨浸,民屋盡圮,城復頽毀。十一年,郝應第於城西北隅開水門一座,淤水盡泄,仍於城垣內外樓櫓、邏室、陴堞、女墻,遍加葺治。南瓮城門舊正南向離,十一年,知縣郝應第改建東南向巽,崇墉壯麗,祥氣萃止,可稱金甌無缺矣。

祁縣城池 土城肇自後魏,并州別駕分瓚所築,圍四里餘三十步,高僅二丈五尺,厚約一丈八尺,門壕、馬路粗備。明知縣岳魯增築,署印太原衛經歷莊科加高闊各五尺,計創築東南二門樓,起造層閣,餘月城、警鋪、諸舍咸用增飾,浚壕四面各深一丈,闊三丈,內墻一道,高六尺,外堤一道,高七尺,闊一丈,壕下植柳樹二千餘株,又扁其門,東曰瞻鳳、西曰挹汾、南曰憑麓、北曰拱辰,金湯壯麗,稱雄障焉。舊治,南門向東,北門向西,無何南北門俱改正。其城東北隅女墻下置溝渠四十有七,不知創自何人,父老相傳以爲泪痕。明季以來,人思剜補而力不能。皇清康熙四十四年,知縣朱珵因士民之請而力任之,渠則填平,南北門仍復原治焉。

西關城池,明嘉靖二十年,知縣王允言創築,底闊二丈,頂闊一丈,陴墻高五尺,東北門各一座,南門三座,敵臺八座,俱設樓舍,西南北面各浚壕一道,深一丈,闊三丈,護墻一道,東倚大城壕。隆慶四年,知縣胡以祚磚易土陴。皇清仍舊。

南谷豐堡城池,在縣西北二里,明嘉靖二十年築,圍二百二十步,高二丈五尺,底闊二丈,頂闊九尺,女墻高五尺,門一座,敵臺六座,俱有樓舍,壕一道,深一丈,闊二丈,護墻一道。

高村堡城池,在縣東北七里,明嘉靖二十年築,圍四百步,高二丈五尺,底闊二丈,頂闊一丈,女墻高五尺,門一座,敵臺一十座,俱有樓舍,壕一道,深一丈,闊二丈,護墻一道。

西六支堡城池,在縣北一十里,明嘉靖二十四年築,圍四百八十步,高二丈五尺,闊二丈,頂闊一丈,女墻高五尺,門一座,敵臺九座,俱有樓舍,壕一道,深一丈,闊二丈,護墻一道。

武鄉堡城池,在縣正東二十里,明嘉靖三十年築,圍一百二十步,高二丈五尺,底闊一丈,頂闊八尺,女墻高五尺,門一座,敵臺四座,俱有樓舍,四面深溝數丈,護墻一道。

溫曲堡城池,在縣東南十里,明嘉靖二十年築,圍二百步,高二丈五尺,底闊二丈,頂闊八尺,女墻高五尺,門一座,敵臺四座,俱有樓舍,壕一道,深一丈,闊二丈,護墻一道。

白圭堡城池,在縣東北三十里,明嘉靖二十年築,圍四百一十步,高二丈五尺,底闊一丈七尺,頂闊八尺,女墻高五尺,門二座,敵臺四座,俱有樓舍,壕一道,深二丈,護墻一道。

谷戀堡城池,在縣東北十八里,明嘉靖二十年築,圍五百五十步,高二丈五尺,底闊二丈,頂闊二丈,女墻高五尺,門二座,敵臺七座,俱有樓舍,壕一道,深一丈,闊二丈,護墻一道。

賈令堡城池,在縣正北十五里,明嘉靖二十年築,圍八百步,底闊二丈,頂闊一丈,女墻一丈,門三座,敵臺一十六座,俱有樓舍,壕一道,深一丈,闊二丈。

王村堡城池,在縣東北七里,明嘉靖二十年創築,周圍三百六十步,高二丈五尺,底闊二丈,頂闊一丈,女墻高五尺,門二座,敵臺七座,俱有樓舍,壕一道,深一丈,闊二丈,護墻一道。

安寨城池,在縣東南三十里子洪鎮雙泉山頂,明嘉靖間設,圍二百六步,西面墻高二丈,壕深闊各一丈,東南北三面墻高一丈九尺,臨溝門一座。

來遠寨城池,在縣東南七十里來遠鎮東山頂,明嘉靖間設,圍三百二十步,高六丈許,四面臨溝,上壘石墻五尺。

徐溝縣城池 城之規制,舊惟土垣,周圍五里十步,護城無池,但剜渠以防外患而已。至宋南渡,金大定三十八年設縣,始築。明宣德八年,金水河泛漲,夜半從東門入,廟宇、民舍湮沒傾頽,止有北門尚存。景泰三年,知縣李維新督工修治。至嘉靖十三年,知縣王懷禮重修,更加高厚,復鑿隍限,內外完固,且於城壕周匝栽植柳樹千有餘株。二十二年,知縣周誥睹城上女墻傾圮,并值辛丑、壬寅二歲有邊警,因易以磚堞,又創角樓四座。四十二年,知縣王邦憲每一敵臺增蓋小亭各一間。至隆慶元年八月,流賊從石州深入,至祁縣、太谷,近徐,南鄉居民恐甚。隆慶二年,知縣鍾爵將城更增高厚。次年,復加東西南瓮城三座。萬曆元年,知縣劉選於城外創築堤堰,自社稷壇起至南壇止。萬曆五年,知縣吳三省奉文令太原、榆次、太谷、清源四縣協濟磚灰,包修其城基,壘石自基至堞頂高四丈餘,底闊三丈,上闊一丈五尺,周圍一千一百五十三丈。自五年起,七年秋完工,城上俱用磚砌堞道,城內外俱有馬道、水道、池堰。舊制惟南門有樓,萬曆八年,知縣金一鳳於四城門上創建門樓四座。至十年,知縣於彥英扁其東曰融和、西曰豐樂、南曰迎熏、北曰拱極。三十三年五月二十日,潒浴河水驟漲,將南關堤堰衝塌,水深丈餘,知縣柳捷芳申修堤堰百有餘丈,以防外患。舊南瓮城門南向,直衝北門,北關門無瓮圈。三十九年,知縣王敷學改南瓮門東向,北關門增瓮圈門。皇清康熙九年,知縣趙良璧因四門城樓頽圮,捐俸重建,以稱壯麗,其東扁曰“懋勤東作”;南曰“熏風解慍”,內向曰“曼臨丙德”;西曰“碩望西城”,內向曰“長庚悉慶”;北曰“晋陽鎖鑰”;又於北關城東開二耳門,農務甚便;復於正北關門上建巍閣,扁曰“徐封重鎮”;隨浚池瀦水,建蓋橋梁四座;池堰周圍植柳千餘株,居民利賴,至今德之。二十五年,蒙聖恩發帑修城,知縣陳義輝遵修南城二十七丈。三十六年,太谷縣知縣署徐溝縣事包秉奎捐俸修東城二十五丈。後三河數漲,復壞東城六十八丈有奇。四十九年,知縣王嘉謨捐俸勸輸。

北關土堡城,周圍四百二十丈,高二丈七尺。

懷遠堡城,周圍一百五十三丈,高二丈七尺。

西楚王堡城,周圍一百七十丈,高三丈五尺。

大常堡城,周圍一百四十五丈,高三丈。

清源縣城池 隋開皇十六年,因梗陽故城築,周圍六里二百步,闊一丈,基倍之,高一丈八尺;池深一丈二尺,闊一丈五尺;南、西、北三門,上建戍樓,周以女墻。明弘治二年,知縣胡顯宗開東門,後因汾河水患,復塞。嘉靖後,知縣於資、曾光、盧賓彥、李景先,縣丞樊自新先後增築,高至四丈,厚至三丈。萬曆十九年,知縣邵莅重修,復開東門,創建門樓,南面與關城接連處各建懸樓一座。崇禎十四年,知縣岳維楨增修一百一十丈。十六年,知縣鄭經接修,磚包一百丈,自西門起迤北至北門止。皇清順治十七年,知縣和羹重修,因申上臺,杜絕外縣土功包攬之害,邑民稱便。

南關城,舊爲梗陽城,北連縣城,東南西三面共四百九十九丈三尺,門四,敵臺八。順治十七年,知縣和羹增築砌垛,申准院司名爲新城。

西關城,周圍三百四十丈,門三,敵臺六,今廢,關內有市樓一座,久廢。順治十八年,知縣和羹重建改名鎮樓。

北關城,周圍二百八十丈,門三,敵臺六,今廢。

交城縣城池 唐天授二年,長史王及善始徙縣治,築土城,周圍五里餘九十步,高一丈五尺,爲門三,上建櫓堞。至元末,院判王浩重修。明洪武三年,增修。景泰元年,典史邵琮重修。嘉靖二十一年,北兵南下,都司檢校前御史舒鵬翼督同署縣知事姬宗岐增高五尺,補築坍塌者約十餘丈,引禮覃世家義修城北一樓。二十六年,知縣鄭鎬增厚五尺,加高一丈,益置敵樓三十四,各冠以警鋪,池闊與高等,深强半,沿堤植柳護之,開創西門,爲月城,爲重門,上各建樓櫓。三十八年,知縣宋璫撤土陴悉易以磚,共千有五百,城連高四丈,根厚二丈五尺,頂闊丈尺不一,增修樓櫓,東面尤爲壯麗,門各題名,東曰據晋、南曰帶汾、西曰搤秦、北曰枕山。隆慶四年,知縣韓廷用周回增厚,各樓廢壞仍修飾之,東榜曰“永康樓”、南榜曰“人和樓”,北城復高其基,而易之以廳,西則仍舊焉;四角各冠以樓,樓各十二楹;女墻一道,石壘三尺;鑿池深廣各三丈,外復列垣爲蔽,俱包以磚石,增高丈餘,門樓、角樓、敵臺規制較前俱闊,足爲一方保障云。皇清康熙九年,知縣趙吉士重修四門,城樓各懸其額,北曰擷翠、東曰飲光、南曰麗景、西曰來爽。縣東南各有關,惟東延袤二里許,民居稠密。明嘉靖二十年,知縣鄭鎬創築墻垣,高二丈一尺,根厚二丈,頂闊九尺,塹深一丈,廣如之。隆慶四年,知縣韓廷用重修,增高一丈,其厚得高之强半,其外爲馳道,爲隍深廣各與高等,其堤列垣爲蔽,植柳護之,四面缺門內外甃以磚石,各冠以樓櫓,設爲警鋪,陴口九百四十有六,器亦如城守禦。河水泛漲,勢漸傾圮,今水患既除,修復如舊。

靖安營城,在中西寨子村,周圍堡墻一百二十丈。

文水縣城池 肇自宋元符間,縣令薛昌始築土城,周圍九里一十八步,高三丈二尺,厚亦如之,門壕、馬路粗備。明景泰初,守道魏琳修城,高增四尺。天順二年,知縣范瑄建門樓四、角樓四。嘉靖二十年,巡道郭春震檄祁縣丞李爵復修之,倍高四尺,建敵臺一十有六。二十一年,知縣王一民修東西二門,城外周回列垣爲蔽。二十三年,知縣張源澄增修堞臺四十有八。二十九年,知縣樊從簡幫築西面,高加三尺,闊一丈二尺。萬曆五年,知縣郭宗賢暨縣丞韓登始砌磚石,圍廣如舊,高厚增之,計城高四丈五尺,基闊四丈,頂闊二丈五尺;重門四,東扁曰瞻太,表曰朝陽;南曰迎熏,表曰帶汾;西曰靖陲,表曰環岫;北曰望恒,表曰拱辰,四門四隅爲重檐高樓八,堞樓六十有四;濠深三丈,闊四丈;城外垣墻爲蔽,高七尺,兀然雄固矣。天啓四年,知縣米世發重修城門堞臺,又修復舊斷四隅城路各一道,以便登陴,城內墻外摭馬道闊丈餘,周圍各爲垣七尺以捍之。皇清順治十二年,知縣劉乃桂補修北面雉堞十餘丈,各門樓懸扁,東曰“汾水環流”、南曰“南風熏阜”、西曰“商峰叠翠”、北曰“北拱紫垣”。歷年大雨圮壞,十八年,知縣王家柱補修。康熙十一年,南門外浮橋水衝,知縣傅星修之,較舊加固。

南關土城池,周圍三里七步,高三丈,基闊三丈,頂闊一丈;四面題額,東曰迎輝、西曰拱翠、南曰太和、北曰連城保障;中央建大樓一座曰觀音閣;城濠深一丈,廣如之。明嘉靖二十年,署縣檢校鄭航建。皇清仍舊。

孝義堡城,在本都,城圍四里五十步,高一丈八尺,基闊一丈六尺,上闊六尺。明嘉靖十九年知縣鄒以大建。

開栅堡城,在開東西都,城圍四里,高一丈八尺,基闊一丈五尺,上闊七尺,爲文峪河浸,僅存半。

岳青堡,在本都,城圍四百四十步,高二丈,基闊一丈,上闊六尺,明嘉靖十九年知縣鄒以大建。

原東堡城,在本都,城圍五百八十步,高二丈,基闊一丈二尺,上闊一丈,明嘉靖二十一年知縣王一民建。

清泉堡城,在本都,城圍二百四十步,高一丈五尺,基闊一丈一尺,上闊五尺,明嘉靖二十二年知縣王一民建。

馬西寨城,在本都隱泉山,因山設險,堰石爲城,圍三里,高三丈,基闊一丈五尺,上闊八尺,明嘉靖十九年知縣鄒以大建。

文峪寨城,在文穀村,城圍二百步。

東城堡城,在本都,城圍一里二步。

寶賢西堡城,在本都,城圍四百五十步。

寶賢東堡城,在本都,城圍二百步。

待賢堡城,在本都,城圍四里。

雲周東堡城,在本都,城圍一百八十步。以上六堡城,俱明嘉靖二十一年知縣王一民建。

雲周西堡城,在本都,城圍四百步。

原西堡城,在本都,城圍五百步。以上二堡城,俱明嘉靖二十一年署印檢校鄭航建。

仁智堡城,在本都,城圍二百二十步。

思賢堡城,在本都,城圍二百五十步。

貫家堡城,在本村,城圍四百五十步。以上三堡城,俱明嘉靖二十一年知縣王一民建。

白家堡城,在本都,城圍四百二十步。

韓武西堡城,在本都,城圍二里。

獨家堡城,在本都,城圍八百八十步。

上賢堡城,在本都,城圍三百七十步。以上四堡,俱明嘉靖二十一年知縣王一民建。

仁義堡城,在本都,城圍三里七步。明嘉靖十九年知縣鄒以大建。

壽陽縣城池 舊土城,方一里,晋置縣,始築,周四千四百四十步。元知縣袁士廉、主簿崔可儀築垣,高二丈九尺,濠深一丈一尺;門三,東曰賓暘、南曰恒暘、西曰回暘。明初,仍舊。至嘉靖間,蒙古犯境,分守參政王儀檄令縣丞徐廷增高益厚,葺飭三門。其後知縣白檀撤土陴以磚甃之,知縣石繼節增置瓮城三所,角樓四,敵臺一十有一。萬曆五年,霖毀過半,知縣王養賢大加增築,基厚三丈,垣高四丈;濠深二丈五尺,闊三丈。皇清因之。

盂縣城池 舊土城,即趙原仇城故基。隋以前,更置不一。自開皇以後,始定今治。元至正二十四年,行樞密使高桂山復修,周圍三里三十七步,高二丈五尺,厚一丈五尺,收頂八尺,濠深二丈。明嘉靖二十一年,董希孟增高八尺,厚五尺,濠增深七尺;城門三,東曰拱辰、南曰南熏、西曰鎮遠,各有重樓,望之巍然。縣治後城舊有樓,垣頽棟腐。皇清康熙三十八年,孟夏璜捐俸葺而新之,題曰“嘯余樓”,八窻洞達,群山環拱。

東關外城池,嘉靖二十一年,士民協力修築,周圍五里一百三十五步,高二丈,濠深二丈;四門,東曰朝天、北曰拱翠、南曰凝秀、西曰邊陲,各有樓。皇清康熙二十二年十月間,地震壞城垛若干。二十三年,知縣孔興范重修如故城。外即腥河,每夏秋霖雨即有水患,康熙二十三年,知縣孔興范設法修堤以捍水勢,城乃益固。

靜樂縣城池 古憲州城,即漢汾陽縣置城址。宋熙寧間,修城,周圍四里一百二十步,高二丈,惟南北二門,穿穴西南,以泄集雨。金元仍舊城。明洪武四年,署事張興以指揮奉命來築城,高二丈三尺,重池各深五尺,闊十步。景泰二年,知縣史魁增城一丈,池深七尺,增置東門。嘉靖十九年,署事祁縣縣丞李汝楫與主簿李東萊復補葺之。隆慶二年,巡撫沈人种按靜樂,署縣事縣丞劉受舉邑民尚義有力者鞏尚德等二十四人分工輸財,不動官銀,不勞民力,增城高三丈八尺,厚五丈,女墻去土而甓之,修飾南門,增以樓,共增樓七、臺二十六,置鋪一十九,垛八百五十。萬曆二年,知縣於躍淵重修北門。二十四年,知縣張木重修瓮城門。二十五年,王近愚議磚包城,不果。三十二年,知縣羅以旌補築東北城角,野獸始不入城,重修北門瓮城及城樓。三十三年,御史康丕揚本前王近愚議,疏准磚包城垣,開門引水,動帑金七千九百三兩四錢五分,軍壯三千九百七十三名,李中丞捐酒課銀一千五百兩,知縣左司諫董其事,城高連子墻四丈二尺,開東門,砌水道,於是减敵臺二,减垛口七十,减原議七鈎七紝數目,留三四層不等,又减娘娘山青石用此,門外砂石减漫頂磚一層,城壕未浚。當年水灌南城,膨二十丈。明年,北城崩三十八丈。三十八年,知縣李士俊補完北城,心勤功實,創建鼓樓、市樓、東門城樓、東南角樓。但於《舊志》所載重壕者,巧鬻民家,頓成私畝矣。三十九年,知縣程希堯經營樓鋪。今城多傾圮,尚欠修葺。

東郭城,東西南三關,各設一門。明正統二年,增築。嘉靖三十三年,碾水衝南面,止存東西兩門,議築未果。天啓末年,修築未完。崇禎四年,流寇入關,焚毀廬舍。五年、六年,草率修葺,未得堅固,今南面磚頽一十九丈,西面磚頽一十四丈,城門亦損壞,久議修築,未果行。

兩嶺關城,在縣南六十里,繚以土城,周圍三百五十步,高一丈一尺。

河曲縣城池 舊城,周圍六里許。宋太平興國七年建。元至正間,尚鎮撫另築南門小城。三面皆臨深溝。歲久傾圮,明景泰間重修。嘉靖間,本道張巡以南城遼闊,止留東西二門,俱仍土舊。萬曆間,給諫苗朝陽建議興築,巡撫侯於趙調軍兵萬餘鳩村包砌,城高三丈五尺,石基入垣七尺,磚入五尺,內外女墻,兩門層樓;築水道,分上中下三鋪,上自儒學前左流,出木瓜崖;下中自中街出城後小溝井,一自西街流入小井溝,下自西南街流出城南雷家溝。崇禎間,賊踞城,病渴授首,安撫太原令崔從教請築南門水城,糜帑數萬,僅築東南一角,餘僅土垣,穿得五井,不越數尺,尋即湮廢。皇清順治五年,巡撫祝公督繕城垣,概發賑米數十石,又與本道徐淳、知縣馬雲舉捐資設處,鳩集貧民,開築河曲南門洞廣五尺。城高四丈有奇,內外包城各十五丈,石基入土七尺,磚入垣五尺,比前加厚,浚井各深四五丈;上建城樓一座,顔曰“清嘯閣”,號“觀文門”;內西南城門樓一座,顔曰“庾公樓”,號“來翠門”,外懸扁二,曰“藩屏天室”“鞏翊神京”,內懸扁二,“巖邑雄觀”“紫塞丹霞”。舊城門二,東曰朝天、西曰威遠。城樓二,東曰魁星樓、西曰觀音閣。瓮城門二,東曰保安、西曰永鎮。

樓子營城,在縣北九十里,明宣德間建,周圍四百六十步。

灰溝營城,即河保營城,在縣西北七十里,明宣德間建,周圍五百五十步。

唐家會堡城,在縣西北六十里,明正統間建,周圍一百三十步。

五花城堡城,在縣西北五十里,土城,周圍五百步,明萬曆十九年重修。

邊墻,自石梯隘起至老營丫角墩長二百四十里,惟船灣、斬賊溝、娘娘廟、石城鋪等處天險壁倒,廢弃未築。

平定州城池 上城,漢韓信擊趙下井陘,駐兵於此,築城立寨,以榆塞門,因名榆關。宋改廣陽爲平定縣,徙治焉,仍舊城爲上城,有南、北門。下城,宋太平興國四年,增築舊城東北隅,九里二十六步,有東西門,門傍各有水門,爲嘉水經流之衝,大雨時行,山水暴漲,濱河者患之。元初,總帥聶珪修下城,高一丈五尺,闊九尺,浚濠深淺有差。明成化二十二年,知州吳鼒重修上城北面。嘉靖二十年,北邊大舉深入,直迫城下,參政王儀督知州周尚文重修上、下城。二十二年,知州王齊落成。隆慶二年,雨澇坍塌,知州劉東魯重加修築,巍峨堅固,郡民賴之。皇清仍舊。

樂平縣城池 周圍六千一百四十步,高二丈,無壕塹。明正德十年,知縣鄭麟於西門外增護井小城,周圍一百五十三步,高一丈七尺。嘉靖五年,平定州同知崔冕建樓三間。二十年,知縣張武凡於南門建樓三間,外增壕塹,並立敵樓,設吊橋。後知縣竇思林、侯維藩復加修築。按《舊志》,本北齊霑化城。隋開皇十六年,增築東西南三門,東曰寅賓、南曰東山、西曰寅餞。隆慶元年,知縣竇思林重築。萬曆十八年,知縣余成舉改門重修。崇禎四年,鄉宦趙士吉重修。十一年,知縣呂維祜重修,增高垛墻各四尺。皇清順治二年,東城塌毀,知縣霍際昌重修。四年,復毀,知縣閻鶴升重修。

忻州城池 城始漢唐,歷代因而新之。西跨九原,東南臨牧馬河,周九里有奇,高二丈五尺,隍二重,深丈餘。明萬曆二十四年,巡撫魏允貞捐課金,甃磚石,石砌七尺,磚包厚七重,高三丈,女墻五尺,共高四丈二尺,頂闊三丈,周一十二里;隍三重,深二丈,闊丈餘;四門,東迎輝,更名永豐,南康阜,更名景賢,西留映,更名新興,北鎮遠,更名拱辰。皇清仍舊。

定襄縣城池 古城,周圍二十五里,舊傳夏後氏所築,頽廢僅存遺址。縣城在古城內北隅。北齊武成河清二年,周將楊忠築,周圍四里七十三步,卑薄不堪固守。明天順間,屢中外患。嘉靖間,知縣張榮增修。隆慶元年,知縣常世勳郭外東西北三面築圍墻,基廣一丈五尺,高如其數,時以它倥偬,南面未築。明年,知縣李廷儒大修城池。萬曆元年,知縣王濯徵重修西南門樓,知縣白璧修東西瓮門,各題石刻,東曰保障、曰輯寧,西曰慶成、曰靖邊,南曰保泰、曰宣平,小南門曰永康,廢塞北門。萬曆三十二年,知縣王興包修磚城,各城樓題扁,自記。西北兩處屢多傾圮,三十六年,一百三丈五尺,知縣魏從周補修。四十二年,九十六丈七尺,知縣王立愛補修,增飾各城樓,加以扁聯,東內仍“股肱畿輔”,外易賓暘;西內易“保障天門”,外易寶成;南內易“天中覽秀”,外仍迎熏;小南門內易“塞北雄觀”,外仍映輝;北南向仍“襟帶山河”,題聯“鎖鑰壯,金湯形勝,南來誇第一;山河雄,帶礪輿圖,北拱可無雙”。四十四年,北面東傾圮一十四丈三尺,知縣董一經補修。皇清康熙四十二年,傾圮南門磚城一十三丈,高四丈二尺,闊四尺有奇。至五十一年,恭值皇恩蠲免租糧,與民休息,德澤涵濡,士民爭思報效,適奉部文修築城垣,士民咸欣欣然踴躍赴公。始於是年之三月初十日,至四月二十九日落成,雉堞聯延,樓櫓矗峙,屹然壯觀焉。嗣又以護城坍毀,共估四十二丈;池堰衝嚙,共估二百二十二丈五尺,培薄增卑,陂者以平,缺者以補,蜿蜒盤折,周匝靡遺。

代州城池 後魏文帝所築廣武軍,重築於明洪武六年,吉安侯陸亨、都指揮使王臻實庀其事,周八里百八十五步,高三丈五尺,周磚之,足稱金湯。壕深二丈一尺,水有時淺深,四面故生蓮,嘉靖中淤,今西北二面復生。城門樓四,角樓亦四,警鋪五十,越城、羅城、四門樓稱焉。南無關。皇清仍舊。

西關土城,周三里百九十六步,壕深丈許。明景泰元年參政王英築。皇清仍舊。

北關土城,周二里許,南西北壕深丈五尺,東塹沙河。明嘉靖三十年新築。皇清仍舊。

五臺縣城池 始於元魏,周圍三里餘二十步,高九丈,東而斷崖樓堞,南面東半崖樓堞,四面通垣,北面據崖爲垣,置南、北、西三門,獨闕東門,磚之。自明隆慶四年,知縣張紹芳始上建南北二樓,外築郭垣護圍。萬曆二十四年,知縣高數仞增修大垣,高三丈二尺,厚二丈五尺,垛口六百三十五皆磚,敵臺二十五座,門三座悉包以鐵。萬曆三十五年,知縣李養才增修城樓四座,門各題名,南曰大安,門樓扁“虒波環清”;西曰恩綸,門樓扁“金湯鞏固”;北福寧,門樓扁“臺上拱翠”;東面一樓,扁其樓曰起鳳。規制壯麗,足爲一方保障。後因虒河衝裂東北城垣各數十餘丈,知縣梁繼祖築之,重修城樓四座、角樓四座。皇清康熙癸亥歲冬十月,地震,城垣傾裂,知縣周三進重修四面垛墻、四門城樓、北門瓮城。後買王茂德地一百三十三丈,疏渠鑿石,秋霖水漲,則順渠東下,不復侵嚙城垣矣。

西關城、南關城,初無垣埤,屢爲河水浸汜,以力不繼而罷。

繁峙縣城池 唐聖曆二年,始築。金元及明初累修。景泰二年,知縣楊經重修,周圍三里九步,高三丈二尺,池深一丈五尺;門三,東曰和豐、南曰淳簡、西曰安阜。萬曆十四年,知縣塗雲路增修,磚包。皇清順治六年,叛逆劉遷據城,焚城樓,毀埤堄,知縣張志高重修。

崞縣城池 元末,察罕知院因舊城截築。明洪武八年,再築。景泰元年,知縣武桓重修,周圍四里十三步,高二丈五尺,池深一丈五尺;門四,東曰臨沱、南曰景明、西曰和保、北曰寧遠。萬曆二十七年,磚包。三十二年,巡撫李景元重修。崇禎七年,知縣馮夢熊重修城樓。皇清順治六年,雨塌南北面四十餘丈,知縣范印心重修。九年,知縣楊澤重修南城樓一座。

岢嵐州城池 後漢建,宋增築廣之。明洪武七年,衛指揮張興易以磚,周圍七里,高三丈八尺;池闊五丈,深二丈;門四,東曰宜陽、南曰文明、西曰豐城、北曰戢寧。按《舊志》,唐築平城,宋大觀初太守王哲鑿池。嘉靖三十一年,兵備吳岳重修。隆慶元年,守備劉承嗣重修。皇清仍舊。

東關城,東關附城而峙者,俗呼磚堡,渡河爲土堡。皇清仍舊。

南關城,久廢。

西關城,屢遭兵燹,圮。

北關城,毀於寇。

五寨城,明嘉靖間,總兵周尚文建;萬曆八年,兵備蕭太亨磚甃。皇清仍舊。

二郎關城,在州北二十五里,繚以土城,周圍一里許,高一丈,明洪武間重建。

嵐縣城池 古無城池,隋大業十年,始建,周圍六里又四步。至宋,知嵐州事王舜臣於故城南改築新城,周計六里許,高一丈五尺,濠深一丈,東南北三門。起工於元豐己未之仲夏,告成於紹聖丙子之仲秋。至明正統十三年,縣令郝鳳復增築之,城高二丈,濠深一丈。嘉靖十一年,知縣吳璋復修水門於城之東南隅。嘉靖二十年,知縣張崇德因十九年大遭兵變,又增築之,城高三丈,濠深二丈。嘉靖三十五年,知縣李熔重修,建舒嘴樓三十六座、敵樓八座,浚壑濠隍,深闊足俱二丈。隆慶四年,知縣李用賓感石州之變,磚砌女墻,建城門樓三座,東曰迎曦、南曰永康、北曰保安。萬曆五年,撫院高文薦、兵備蕭軫請旨磚包城垣,戊寅興工,壬午始落成。後因水門淤塞不泄,雨久漸有灌損,談侯因勢利導,疏通有法,請復修臺隍,屹屹崇墉,足恃保障。崇禎九年,知縣郭錦重修。皇清仍舊。

天村寨城,在縣北二十五里,城周圍二里,高一丈五尺。

乏馬嶺寨城,在縣北六十里,城周圍三里,高一丈五尺。

興縣城池 古無城池。至明景泰元年,始築土城,周圍三里二百二十步,高二丈五尺。至嘉靖十八年,知縣張雲鵬始以磚包。三十一年,知縣事王逵添築敵臺六座。城居下地,屢年河水圮壞,西關民被害尤劇,至三十七年,知縣事王完决水築堤,地患始息,人民少安。至隆慶丙辰,知縣李瑚首閲城,謂東西南三面雖尚以磚,且卑狹不固,北枕峨嵋土山,亦有受敵之狀,於是俱用大石巨磚包砌北山重修,東西高四丈許,厚十層餘,與前面所環之城連絡相通,誠爲興邑不磨之保障。其門東曰召和,嘉靖三十八年,知縣王完重修;原名東作,隆慶五年,知縣事李瑚復修,改書此名。西曰西成,嘉靖十七年,知興事王完重修,題書此名。南曰文明,嘉靖二十三年,知興事羅璉建。北曰利澤,嘉靖四十四年,知興事馬玉書增修。其郭門有三,曰啓明門、觀箕門、長庚門,俱隆慶三年知興事李瑚建。崇禎九年,知縣劉士豪重修城池。皇清仍舊。

保德州城池 係宋淳化間,因林濤寨舊垣拓而南者,隨山削險,頗爲堅固,獨西南臨溝,隨修隨圮。金大定二十一年,知州李晏退於西南,城築木瓜崖,廣五步,袤一百七十步,因宋熙寧間鑿井皆淤塞,創開西門,在孫家溝稍北,今西門之南五十步,以便民汲。元至正間,署州學正劉章甫重修。明永樂十一年,州同尹堆志重修。宣德八年,知州任泰重修,周圍七里二百五十步,高一丈八尺,南大北小,形如葫蘆,西、南各一門,東北、西北各一角門,各建樓於其上,窩鋪六十四座,後西南漸爲水嚙。弘治十五年,奉文調岢嵐、興縣、靜樂、嵐縣等夫修之。明年秋,爲雨所壞。又明年,知州周山改築三溝城於堰口下,用石甃之,分城中水爲四渠,一在金溝水,出城西溝;一在鐵溝,一在新美街,水俱出火石溝;一在學門東,水出厲壇下溝。懸扁城樓,東曰望東、西曰安西、南曰治內、北曰來遠,城制視舊遂不同。嘉靖三十年,東北潰决百丈餘,知州藍雲鳩工募石,東北角作一梁,長三十丈,闊二丈,深一丈,水東流,即今草廠溝;西北角作一渠,各長十餘丈,闊深如前,水由西溝曲流,即今苦水、孫家二溝,門垣女墻無不完葺。嘉靖四十二年,知州李春芳磚包南門,移建西門。萬曆二十年,巡撫呂閲邊至州,勘得本州土城不足恃,撥軍壯五千餘名磚包,適遇寧夏兵變,不果。萬曆二十九年,兵憲趙至州慨議磚包,委知州韓朝貢估議,應用匠役四千七百二十名,俱於四路原額修工軍壯內撥派,應支廩給食米、鹽菜、木植、鐵料銀八千六十六兩二錢,俱支用在官雜項銀兩,不費民間一錢一力,轉詳巡撫白希綉,允撥太汾平潞等州縣軍壯包完,高三丈五尺,長一千九十三丈六尺,四門各建一樓,東曰迎恩、西曰阜城、南曰南熏、北曰鎮朔。城外遺土岡四處,勢甚淩逼,萬曆四十年,知州胡楠削平之。又四十一年、四十二年,雨潰水道兩處,城圮四十餘丈,申允留本州軍壯修理,於孫家溝、草場溝各開一水道,建小樓於上,以憑高禦敵,且補風氣。皇清順治七年,牛逆據竊,大兵致討,炮擊壞西南城八十餘丈。越歲,知州安世鼎修理。後歷年,東北西三面塌毀六處,城樓俱圮,狼夜入城。康熙六年,知州張光岳修完三處城約數十丈,南樓一座,窩鋪四座,門房二座,餘三處未修,去任。二十四年,知州高起鳳奉文修城,改甃東北角,退故城基數武,修完前壞處各十餘丈;塞故水道,於草廠溝、州治衙各鑿池貯水,每雨甚,水溢輒從闉闍橫流。二十八年、二十九年,東北城基各壞數十丈,修築未完,升去。三十七年六月,大雨,城圮六七十丈,東門外衝成溪壑,行人阻絕,知州王克昌鳩工修築北城,自四月起工至九月止,約長三十六丈,高三丈六尺。又四十九年五月內,修築東城一丈五尺,重建東城門樓,補修南城門樓,俱煥然一新。

護城樓四,一在東城坡下,今存;一在南門外演武場,兵毀;一在西門外和尚園,兵毀;一在北城下,今廢。

南關土城,周圍里許。明崇禎間,鄉官王卲請上創築,今壞。

得馬水關城,在州東北一百里,繚以土城,周圍一里,高一丈一尺。

寧武關城池 明成化元年,築子城周四里。弘治十一年,都御史魏紳擴城,周圍七里一十三步,高二丈五尺。正德甲戌,都御史盧龍、王從、憲副張來儀建寧文堡於關之西山巔,以扼險護城。萬曆元年,都御史趙議包磚石,接高連女墻四丈二尺,濠深五尺。二十七年、二十八年,都御史魏元貞從參議劉卿議,土築東西二堡。三十四年,參議郭光復謂土堡不足恃爲保障,且舊寧文堡建置山巔,年久丘墟,他日將爲敵資,議俱用磚石包砌,都御史季可其議,本年題修之,共長一千七十餘丈,高三丈五尺;大城四門,建城門樓各一座,俱有瓮城,城四角建角樓四座;大城重門四,東門曰仁勝,樓扁迎恩,南門曰迎熏,樓扁鳳城,西門曰人和,樓扁定遠,北門曰威敵,樓扁鎮朔;東南小水洞二。東關城門樓各一座,關外七,惟東門有瓮城,門曰久安門,東北門曰拱宸門、南巷門曰解慍門,南北水門各二,北水門二塌毀無存,東北小水洞各一。西關城門樓各一座,關外三,惟西有瓮城,門曰永定門,南北水門各一,北水門塌毀無存,南北小水洞各一。一城三堡相聯,屹然金湯之險,觀形勢者咸稱爲鳳城。皇清仍舊。

邊垣,東至盤道梁界雕窩梁堡角起,西至陽方口界三十一臺止,邊長二十里零三十二丈,俱已塌毀。

雁門守禦所城池,周二十里五十六步,高三丈五尺,踞山銜爲險,南北二門,下無壕。明洪武七年築,其餘水峪、白草等口稱扼塞,城俱不逮雁門十之七,它官民堡亦無甚高堅者矣。皇清仍舊。

寧化守禦所城池,隋立汾源宮時建,周六里四十一步。明洪武二年,因舊址東畔依山坡改建,周二里一百九十六步,高三丈一尺,池深一丈五尺,西南北三門。萬曆三十四年,寧武道郭光復磚石包築。皇清仍舊。東關城、西關城共三座。皇清仍舊。

偏頭所城池,北漢天會中築。明洪武十三年,指揮張賢改築關西一里許。成化五年,都御史李侃展擴之,周圍九里八步,高二丈三尺,東西二門。皇清仍舊。

老營堡所城池,明成化三年築。嘉靖十三年,兵備副使展築,周圍六里五十四步,高二丈三尺,池深一丈五尺,東西二門。皇清仍舊。

八角所城池,明弘治二年,兵備副使王璇始築。嘉靖六年,都御史江潮展擴,周圍九百九丈八尺,有塹,東西二門。皇清仍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