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 研究思路
回顾学术前史可以发现,学界大力整理和出版相关资料,并从不同面向推进了张之洞研究,这为本书提供了良好的研究基础。但是关于张之洞与日本的关系问题,仍留有足够的研究空间,大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拓展:
一是研究角度的调整。关于晚清中日关系的研究,学界长期偏重清朝中央层面与日本的关系问题,较少注意地方政府及其行政官员与日本的关系问题。随着晚清“内重外轻”权力格局的形成,地方督抚作为执掌直省事务的最高行政长官,在中外关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处在承上启下位置的地方督抚与日本方面逐渐建立多方联系,对辖区甚至全局产生影响。作为地方督抚的代表人物,张之洞与日本的关系值得深入探讨。张之洞如何成为中日关系的关键人物?他经历了哪些转变?又对中日关系产生了什么影响?这些具体问题的讨论有待加强。
二是研究资料的扩充。本书将综合中日史料,整理张之洞与日本关系的基本史事,避免只运用单一语言史料以偏概全。前人研究大多依据各个版本《张之洞全集》收录的资料,并挖掘与之相关的档案、年谱、信函、报刊等文献,推进具体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张之洞与日本的关系是中日双方互动下的一环,若单重视中文记录不能窥见史事全貌。随着近些年观念、政策的改变,以及中日文档案加速数据化、影印出版,本书将基于常见史料,扩充中外电子数据库、未刊档案及近出资料,综合对读中日两方文献资料,为史实重建作基础研究。
三是研究范围的扩展。首先,研究内容可从教育、思想、文化方面延展至政治、外交、军事、经济等方面。在这些方面,还有大量史实尚待厘清。譬如,甲午战后,张之洞在湖广总督任上招聘了哪些日本军人?他们在华进行了怎样的活动?其次,应当重视王朝政治中“人”的作用。张之洞在中日关系中扮演了何种角色?他与各类日人如何建立联络进行交往?各类或隐或现、错综复杂的人事关系在张之洞与日本的关系中发挥了什么作用?最后,避免偏重一方说辞,需注重张之洞和日本的双方互动情形。
基于上述考虑,本书的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张之洞与日本的初步认识。考察甲午战争之前张之洞对日本缺乏必要了解、日本朝野对张之洞高度关注的基本情况,分析双方这种不对等认知形成的原因。
第二,张之洞与日本关系的变化。考察张之洞在甲午战争期间与日本的间接对抗、在战后围绕《马关条约》的落实问题与日本的直接交锋,以及1898年前后与日本酝酿“联交”的具体情形。
第三,张之洞与日本“联交”的深入。主要从1898年以后张之洞与日本的军事交往和经济交往两个方面,考察他采取的举措以及日本方面展开的活动,探讨这些交往为两湖现代化发展带来的利弊。
第四,张之洞“以日为师”对清末变革的影响。从体制变革、思想与实践等方面,讨论张之洞师日举措对清末中央以及地方变革的各个方面产生之影响,以此理解张之洞在中日关系中的地位。
[1]赵尔巽等:《清史稿》第十二册,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3336页。
[2]陶德民:《戦勝国がなぜ敗戦国を助けようとしたのか——西村天囚(1865—1924)の事例による複眼的考察》,《アジア文化交流研究》2009年(4)。
[3][美]任达:《新政革命与日本:中国,1898—1912》,李仲贤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针对该书,一些学者曾撰文辩驳,参见李侃《清末中日关系何来“黄金十年”?》,《天津社会科学》1995年第1期;桑兵《黄金十年与新政革命——评介〈中国,1898—1912:新政革命与日本〉》,《燕京学报》1998年第4期。
[4]桑兵:《近代中日关系研究的史料与史学》,《抗日战争研究》2013年第4期。
[5]李细珠:《地方督抚与清末新政——晚清权力格局再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第3页。
[6]《膠州灣占領事件發生後清官ニ對シ取リタル行動具報ノ件》(1897年12月31日),[日]外務省編纂:《日本外交文書》(明治第30卷),巖南堂書店1953年版,第558页。
[7]李少军:《近代长江流域与日本关系研究的思考》,《江汉论坛》2011年第9期。
[8][日]東洲山人編:《日清韓三国英名伝》,“清將張之洞略傳”条,杉原活版所1894年版,第75—76页。
[9]桑兵:《盖棺论定“论”难定:张之洞之死的舆论反应》,《学术月刊》2007年第8期。
[10]张之洞研究综述,参见任放《近百年张之洞研究述评》,《近代史研究》2003年第2期。中日关系史研究综述,参阅[日]国际历史学会议日本国内委员会编《战后日本的中国现代史研究综述》,官长为等译,延边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日]国际历史学会议日本国内委员会编《战后日本研究中国历史动态》,东北师大历史系中国古代史研究室译,三秦出版社1995年版;以及《抗日战争研究》2001年至2011年每年第四期的中日关系史研究述评等。
[11]北平故宫博物院编:《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北平故宫博物院1932年版;王芸生编著:《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天津大公报社1932年版。
[12][日]桂頼三:《長江十年:支那物語》,“武昌に総督張之洞を訪ふ”节,同文館1917年版,第273—277页。
[13][日]国士亀井陸良記念集編纂会編:《国士亀井陸良記念集》,“張之洞氏を訪ふ”节,国士亀井陸良記念集編纂会1939年版,第138—141页。
[14][日]横山健堂:《嘉納先生伝》,“先生の支那遊歴及び張之洞との關係”节,講道館1941年版,第205—237页。
[15][日]永滝久吉:《囘顧七十年》,一匡印刷所1935年版;[日]西村時彦編:《碩園先生遺集》(共五卷),懐德堂記念会1936年版;[日]德富蘇峯:《陸軍大将川上操六》,第一公論社1942年版。
[16]舒新城:《近代中国留学史》,中华书局1927年版。
[17]王兰荫:《张之洞与师范教育》,《师大月刊》1933年第4期。
[18]郑鹤声:《张之洞氏之教育思想及其事业》(上、下),《教育杂志》1935年第25卷第2、3期。
[19]杨公道编:《张文襄轶事》,大华书局1919年版。
[20]王兰荫:《张之洞之富强政策》,《师大月刊》1934年三十二周年纪念专号。
[21]城北:《论张之洞的洋务:“中兴与洋务”之三》及(续),《知识与生活(北平)》1947年第3、4期。按:“□”系无法辨认字。
[22]张继煦:《张文襄公治鄂记》,湖北通志馆1947年版。
[23][日]松本龟次郎:《中华民国留学生教育的沿革》,韩逋仙译,《留东学报》1935年第1卷第1、2/3期,1936年第1卷第4期。
[24][日]実藤恵秀:《中国人日本留学史稿》,日華学会1939年版;《日本文化の支那への影響》,蛍雪書院1940年版。
[25]朱传誉主编:《张之洞传记资料》(共六册),天一出版社1979—1985年版。
[26]张秉铎:《张之洞评传》,“中国文化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67年,后于1972年由中华书局出版。
[27]Daniel H.Bays,China Enters the Twentieth Century:Chang Chih-tung and the Issues of a New Age,1895—1909,University of Michigan,Ph.D.1971,p.244.该文后于1978年由密歇根州立大学出版社(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Press)出版。
[28]苏云峰:《张之洞与湖北教育改革》,“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专刊(35),“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6年版。
[29]William Ayers,Chang Chih-tung and Educational Reform in Chin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1.
[30][日]大竹鑑:《張之洞の教育論》,《西山学報》1968年(19)。
[31][日]実藤恵秀:《中国人日本留学史》,くろしお出版1960年版;[日]阿部洋編:《日中教育文化交流と摩擦:戦前日本の在華教育事業》,第一書房1983年版;黄福庆:《清末留日学生》,“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专刊(34),“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5年版。
[32][日]永井算巳:《東南保護約款について——日中関係史料よりみたる》,《信州大学文理学部紀要》1960年第1部(人文·社会)。
[33]李国祁:《张之洞的外交政策》,“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专刊(27),“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0年版。
[34]全汉昇:《汉冶萍公司史略》,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72年版,第95—96页。
[35][美]鲍威尔:《1895—1912年中国军事力量的兴起》,陈泽宪、陈霞飞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131—140页。
[36]虞和平主编:《近代史所藏清代名人稿本抄本》第二辑(张之洞档),大象出版社2014年版。
[37]苏云峰:《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湖北省1860—1916》,“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专刊(41),“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1年版。
[38]罗福惠:《湖北通史·晚清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皮明庥主编:《武汉通史·晚清卷》(上),武汉出版社2005年版。
[39]冯天瑜:《张之洞评传》,河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40]谢放:《中体西用之梦——张之洞传》,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1]黎仁凯、钟康模:《张之洞与近代中国》,河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2]任放:《近百年张之洞研究述评》,《近代史研究》2003年第2期。
[43][日]古藤友子:《張之洞の中体西用論:「西学」 を学ぶ知識人の 「倫理」 について》,《駒澤大学外国語部論集》1983年(18)。
[44][日]小林寛:《東アジア近代思想研究:儒教の伝統と西洋の衝撃》,筑波大学博士論文,1991年。
[45]王智新:《近代中日教育思想比較研究》,“中国近代教育思想の胎動——張之洞の『勧学篇』 を中心に”节,東京大学博士論文,1993年;[日]川尻文彦:《「中体西用」 論と「学戦」:清末 「中体西用」 論の一側面と張之洞 『勧学篇』》,《中国研究月報》1994年(8);[日]遠藤賢:《梁啓超の変法論と張之洞の 『勧学篇』》,《東洋大学大学院紀要》2001年(38);[日]大塚博久:《張之洞の 『勧学篇』 と教育改革》,《アジアの歴史と文化》2003年(7);王娜:《張之洞における 「中体西用」 について—— 『勧学篇』 を中心にして》,《関西教育学会年報》2004年(28);肖朗:《清末の教育改革論の思想的展開と特質——近代日本と中国の文化·教育交流史研究序説》,名古屋大学博士論文,1997年。
[46]崔淑芬:《近代中国における師範教育の展開——清末から1948年までを中心として》,九州大学文学研究科東洋史博士後期課程,1996年。
[47]汪婉:《清末中国対日教育視察の研究》,東京大学博士論文,1996年。
[48]王嵐:《戦前日本の高等商業学校における中国人留学生に関する研究》,学文社2004年版。
[49]Paula Harrell,Sowing the Seeds of Change:Chinese Students,Japanese Teachers,1895—1905,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
[50]李细珠:《张之洞与清末新政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版。
[51]茅海建:《戊戌变法的另面:“张之洞档案”阅读笔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
[52]孔祥吉:《张之洞在庚子年的帝王梦——以宇都宫太郎的日记为线索》,《学术月刊》2005年第8期。按:宇都宫太郎日记于2007年出版,见[日]宇都宮太郎著,宇都宮太郎関係資料研究会編《日本陸軍とアジア政策:陸軍大将宇都宮太郎日記》(共三册),岩波書店2007年版。
[53]李细珠:《张之洞庚子年何曾有过帝王梦——与孔祥吉先生商榷》,《近代史研究》2010年第3期;戴海斌:《钱恂:晚清外交史上的“异才”——兼证“张之洞在庚子年的帝王梦”说难以成立》,《江海学刊》2013年第2期。
[54]吴德信:《张之洞与中国外交》,台湾政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84年;邱榮裕:《東亞同文会と中国の政治改革(1898—1911)》,立命館大学博士論文,2001年。
[55]李少军:《甲午战争后日本在长江流域航运的扩展与强权——以日本长期占用汉口马王庙码头为例》,武汉大学台湾研究所等:“甲午双甲子学术研讨会”,武汉,2014年6月。
[56]张国辉:《论外国资本对洋务企业的贷款》,《历史研究》1982年第4期。
[57]代鲁:《汉冶萍公司所借日债补论》,《历史研究》1984年第3期。
[58]易惠莉:《盛宣怀在汉冶萍公司成立前的日本借款论析》,上海中山学社编著:《近代中国》第11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晚清日本外交官在华的多方活动(1898—1902)——小田切万寿之助关于汉阳铁厂事致盛宣怀函解读》,上海中山学社编著:《近代中国》第23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4年版。
[59][澳]冯兆基:《军事近代化与中国革命》,郭太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91页。
[60]李廷江:《戊戌维新前后的中日关系——日本军事顾问与清末军事改革》,《历史研究》1999年第2期。
[61]李细珠:《张之洞与清末新政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版,第233—237页。
[62]冯青:《中国近代海军与日本》,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63]李少军:《国民革命前日本海军在长江流域的扩张》,《历史研究》2014年第1期。
[64]沈大明:《略论张之洞与日本》,《历史教学问题》1993年第5期。
[65]邱荣裕:《张之洞“亲日”外交倾向刍议》,《华侨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66]孔祥吉、[日]村田雄二郎:《罕为人知的中日结盟及其他——晚清中日关系史新探》,巴蜀书社2004年版,第76—122页。
[67]戴海斌:《庚子事变时期张之洞的对日交涉》,《历史研究》2010年第4期。
[68]汪婉:《張之洞の教育改革と日本教育視察派遣》,富士ゼロックス小林節太郎記念基金1995年度研究助成論文,1996年。该文后为汪婉博士论文《清末中国対日教育視察の研究》的一部分。
[69]陆胤:《政教存续与文教转型:近代学术史上的张之洞学人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70]王中江:《福泽谕吉和张之洞的〈劝学篇〉》,《二十一世纪》1992年总第14期;崔淑芬:《福沢諭吉の 『学問のすすめ』 と張之洞の 『勧学篇』》,《筑紫女学園大学紀要》2002年(14)。
[71]陶德民:《戊戌变法前夜日本参谋本部的张之洞工作》,王晓秋主编:《戊戌维新与近代中国的改革——戊戌维新一百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403—420页。
[72]李廷江:《日本軍事顧問と張之洞——1898 ~1907》,《アジア研究所紀要》2002年(29)。该文后收入李廷江主编《清华日本研究》(第1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
[73]卢世菊:《甲午中日战争中的张之洞》,《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4年第4期;田锡富:《张之洞与中日甲午战争》,《江汉论坛》1994年第12期;徐碧薇:《张之洞与中日甲午战争》,《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