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 PBL教学法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应用
长期以来,中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采用传统的LBL(Lecture-Based Learning)教学模式。教师重视理论讲解,忽视与学生的互动;大部分学生也习惯于“听课、记笔记、背笔记、考试”的学习方式,很少是出于兴趣而自主地学习。然而,随着社会进步和学生思想的变化,这种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而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兴趣,教学效果较差。如何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实效性,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需要探讨的重要课题。一些教师试图把广泛适合于医学教育的PBL教学法引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就是一种积极的尝试。[1]他们介绍了PBL教学法以及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运用价值,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的有益探索。然而,作者没能就如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运用PBL教学法作深入探讨,更没有用具体的实践来检验。因此,有必要对PBL教学法何以适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作理论分析,并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为例对如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运用PBL教学法进行探讨。
一 PBL教学法适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分析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法,又叫“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或“基于问题”的教学法。PBL教学法于1969年由美国神经病理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最先提出,之后被广泛应用于医学教育之中,目前成为世界最流行的教学方法之一。与传统的LBL教学法比较,PBL教学法更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如下表:

从该表中不难发现,PBL教学法与传统的LBL教学法相比有明显的优势。这也正是PBL教学法广泛应用于医学教育并成为当今世界最流行的教学方法之一的原因。那么,为什么PBL教学法也适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呢?这是因为:
第一,PBL教学法体现的“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的基石,这种“问题探究”式的教学符合人的认知规律。PBL教学法的一个重要前提性环节就是提问,教学中的有效提问可以增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意识,增进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尤其是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提高,并使学生在能阐释理由的基础上真正理解教学内容。[2]PBL教学法也是中外思想家、教育家认同和推崇的教学方法。怀特海、雅斯贝尔斯等教育哲学家都对此方法进行过学理上的论证;提问式教学法自古以来也一直运用于教育实践,柏拉图、孔子等都是提问式教学法的杰出代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功能在于对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灌输是其重要的方法,但这一教育过程必须符合教育的一般规律。体现教育活动一般规律的PBL教学法也能广泛适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和教学。
第二,PBL教学法强调的“以学生为中心”理念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更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是平淡的,甚至是枯燥的,但这类课程所关注的问题却是鲜活的社会现实问题,也是学生普遍关注并时刻困扰学生的问题,如果只注重理论灌输,是很难吸引学生的;但PBL教学法以学生所关心的问题入手,一开始就能抓住学生,使其自始至终参与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当问题解决的时候,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也就达到了认识和解决这些现实问题所要求的水平。这种将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做法,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实效,正所谓“得来全不费功夫”。
第三,PBL教学法关照“现实问题”的理念恰好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实关怀”高度一致。PBL教学法中的“Problem”必须是学生现在或将来在现实生活中可能面对的“真实世界”而非结构化的问题,因此其出发点和归属都在于解决现实问题。这一理念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现实关怀”的使命是一致的。“中央十六号文件”指出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3]。即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要立于世情、国情和学生的实践,把回答和解决实践中提出的重大课题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让大学生了解世界的发展动态,知晓国家的发展状况,把握自己的发展环境和存在价值,从而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更好地体现时代性,[4]这也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的基本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这种“现实关怀”与PBL教学法以“现实问题为前提”的一致性表明PBL教学法能适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
二 PBL教学法运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探索实践
对于一门课程而言,实施PBL教学法的前提是提出问题。问题的提出通常有多个途径,可以是社会中的现实问题,可以是书本中的理论问题,也可以是来自学生的疑惑。提出问题之后,便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资料和获取资料的途径,也可以给学生介绍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等,但不直接参与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的解决主要依赖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调查研究、社会实践、经典阅读、专题报告、团队合作等方式自主解决。概言之,在教师的引导下,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和归属,由学生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自主解决问题。PBL教学法的操作模式可用下图表示:

1.提出课程的基本问题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一门与现实联系相当紧密的历史课程,其中的每个章节都蕴含着一些重大现实问题或理论问题。通过PBL教学实践,提出了一系列的基本问题。现将这些问题以章节为序列举如下:
课程导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性质是什么?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目的何在?如何才能学好“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上篇综述风云变幻八十年: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国社会的起点?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原因和过程如何?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什么?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中国人民的历史任务是什么?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鸦片战争前中西方产生落差的根源是什么?西方国家为什么要用武力叩开中国的大门?西方国家的侵略给中国带来了什么,是现代化还是灾难?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揭开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序幕?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为什么农民阶级、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革命或改良举措不能救中国?中国的出路何在?为什么说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的现代化?如何正确认识和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是什么?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中国资产阶级革命为什么会发生(“告别革命论”批判)?为什么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一次历史性巨变?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认识和评价袁世凯及北洋军阀统治?
中篇综述翻天覆地三十年:为什么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师夷”接连受挫?为什么说由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是历史的必然?为什么资本主义的建国方略在中国行不通?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五四新文化运动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是什么?中国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中国共产党诞生初期领导革命屡屡受挫的原因是什么?南京国民政府的本质是什么共产党为什么要以推翻南京国民政府为目标?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有何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日本大陆政策是如何产生和发展的?国民党正面战场和共产党敌后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抗日战争胜利有何重大意义?
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为什么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没能进入到和平建国的新时期?在国共实力存在极大悬殊的情况下为什么共产党却能以少胜多最终赢得了胜利?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下篇综述辉煌的历程征程:新中国为什么选择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初期为什么遭受了严重挫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曲折历程中有哪些经验教训?
第八章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为什么说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有何区别和联系?
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如何正确认识和评价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初期出现的挫折?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过程中如何避免“左”倾或右倾错误?如何正确评价毛泽东在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探索过程中的功绩和失误?
第十章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的历史必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哪些巨大的成就?“中国道路”的探索成功对于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发展有何重大的意义?
2.PBL教学法的教学实践
自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实施以来,华中科技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便开始探索以PBL方式实施教学,经过5年多的实践,积累了一些经验。现将一个较经典的PBL教学案例列举如下:
问题:近代西方殖民主义的征服到底给中国带来了什么?是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还是阻碍了中国的现代化?
这是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的思考题,也是长期困扰学生的一个重要问题。因为,当西方国家用武力叩开中国大门的这一天也正是近代中国的开端,也就是中国开始步入现代化道路的起点。在近代一百多年时间里,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武力的确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可谓数千年未有之大耻辱,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然而,在西方国家的大炮中又裹挟着一些现代化因素,恰恰正是这些现代化因素又催生了中国的现代化。上述正反两个方面的结局,给今天的人们认识近代西方国家对东方世界的殖民主义征服带来了困难。即使在大学生这一较高素质的群体中,也存在明显的两种观点:一是西方国家的侵略给中国带来了灾难,二是西方势力的东来,给中国送来了现代化。面对这样争议性较突出的问题,教师不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采用课堂辩论的方式,让学生在全面掌握资料的基础上作更深入的认识。
具体步骤如下:①在讲完第一章的内容之后,安排此次辩论,提出具体要求。②利用一周的时间准备,包括查阅资料,组织辩论队员,台下演练,撰写综述等事项。③辩论:严格按照国际大专辩论赛的规程执行。④考核:由辩论赛评委打分决出胜负。辩论赛结束后,正反双方将己方观点写成文章材料提交。教师根据辩论及赛后提交的材料评定小组成绩。⑤教师总结,发表对该问题的正确观点,对学生的表现予以评价,纠正同学们的认识偏差。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适合以辩论方式开展教学的主要问题还有许多,如“近代中华民族的使命究竟是革命还是启蒙?”“国共两党在中国抗日战争中谁的贡献更大?”“今天中国的改革是否是对建国初期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等问题。总之,通过小班辩论,不仅能让每个同学都参与到这一主动学习过程中来,而且通过正反双方的辩驳以及教师的点评和总结,能澄清学生对近代中国的一些基本问题的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针对与现实联系紧密的一些问题,都可以采取小组讨论,课堂发言的形式进行。如关于“如何正确认识和评价五四新文化运动?”“怎样认识‘文化大革命’?”“今天的中国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只有当学生真正理解了,他们才会发自内心地支持,才会自觉地用这些正确的理论观点指导自己的实际行动。
3.PBL教学效果反馈
把广泛应用于医学教育中的PBL教学法运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中是一种大胆的尝试。几年的摸索,我们不仅积累了一些经验,而且也收获了良好的效果。华中科技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的做法和成绩得到了教育部领导和国内同行的认可。新华网、人民网、《中国教育报》等媒体对此曾作了相关报道。这些成绩的获得,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PBL教学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的运用。
PBL教学法应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效果,也通过学生的反映体现出来。近年来我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考试均有这样一道题——“谈谈你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程之后的新收获以及对进一步上好这门课程的建议”。通过学生的答卷,我们不难发现凡采用PBL教学法的部分,同学们印象更深刻,认识也更正确。其中一位同学在谈到最大的收获时指出“殖民化在世界范围内推动了现代化进程”和“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谁的贡献更大”这两个问题印象最深刻,改变了他原来的看法。有同学认为“在探讨殖民化与现代化关系这个问题之前,我是比较倾向于认可殖民化在世界范围内推动了现代化进程的观点,我的依据是香港、新加坡等成功的例子,以及《大国崛起》所反映的资本主义大国在资本扩张过程中推动世界现代化的事实。但是,在学习这个部分之后,我才发现香港的迅速发展不是在殖民主义统治之下实现的,而是在后殖民主义时代才发展起来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是以牺牲亚非拉殖民地国家利益为代价的。因此,在认识和评价历史的时候,不能只依据某一方面的资料,而要在全面掌握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做出客观的评价。”透过学生对课程的评价,我们可以了解PBL教学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中有非常显著的效果。
当然,对于PBL教学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应用还未能成为学界的共识,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如何运用PBL教学法也没有形成较成熟的模式。这些都有待我们在更多的实践中作更深入的探讨。
[1] 例如杜长林、张伟的《PBL教学法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应用价值》(《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07年增刊,第52页);李晓潇、刘海燕的《PBL教学模式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年第8期,第73页)。
[2] 洪明:《试析提问式教学方法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的运用》,《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年第5期,第51页。
[3]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发〔2004〕16)。
[4] 岳柏冰、李军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三贴近”的思考》,《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第8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