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 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目的
与这门课程的性质一致,其教学目的也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在于做人;另外一个方面在于资政。即:有利于大学生形成独立而完善的人格,有利于大学生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育人:有利于大学生形成独立而完善的人格
作为一门历史课,其价值当然是从“历史”的价值体现出来。关于历史的价值,古今中外文人学者曾有过精辟论述。例如:《旧唐书》里记载了唐太宗曾对魏徵的评价:“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其中的“以古为镜,可以知兴衰”正是对历史的现实作用所做的高度概括。英国著名哲学家、作家培根也曾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不仅如此,精神上的各种缺陷,都可以通过求知来改善。”这是对历史价值的论述。除了这些论述之外,上自汉代的司马迁、唐代的刘知幾、宋代的司马光、晚清的龚自珍等,以及近来的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都强调过历史的重要性,都充分肯定了历史的现实价值,无论是对执政者还是对国民个人都提倡多学习历史。
要了解“历史”“历史学”,有几本书是需同学们阅读的。中国著名学者钱穆先生的《中国历史研究法》(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厦门大学历史系陈支平教授的《历史学的困惑》(中华书局2004年版);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葛剑雄的《历史学是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在这三本书中对什么是历史、什么是历史学、历史学的价值是什么等问题进行了颇有见地的论述。
具体而言,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程对完善人格有什么意义呢?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历史知识、历史感、历史观。
第一,历史知识。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可以进一步巩固、加深或者拓展同学们在小学、中学期间所掌握的历史知识。有人这样评价,在小学学历史是讲故事,在中学学历史是记忆历史知识,而唯有在大学学历史才是真正的历史。这句话表明了今天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与中小学学历史的不同之处。它不同于小学时的历史故事,也不同于中学时的简单历史知识的罗列,而是在一定历史理论统摄下的更加丰富、更加深刻的历史知识。这种历史知识的获得,不仅仅局限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本教材,同学们要理解某些重要的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历史理论或历史评价,不得不阅读大量的历史著作,在这个广泛阅读过程中,实现历史知识的拓展和加深。举一个例子:“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高中历史课本);“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这两句话哪一句更合理一些?要对这两句话进行比较,就涉及一个重要的历史命题:“历史叙事”与“历史真实”的关系。历史叙事虽然不完全等同于历史真实,但有一种追求是肯定的,那就是要求历史工作者做到“历史叙事力求接近历史的真实”。关于上述历史叙事,早在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先生就提出来过。他说:自秦始皇以来中国的确是君主制,但并不意味着这两千多年一直是专制统治。因为自隋朝便开始确立起来的“三省六部制”一直到唐宋元明时期更加完善,这种制度实现了相当精密而完整的政权分配,三省六部之间、皇帝与宰相集团之间相互制衡。在明代以前,所有皇帝的诏令,非经宰相副署,即不能生效。这与当今法国、美国的总统与内阁之间的关系颇为相似。当然我们不能说“三省六部制”就是今天西方的分权制,但至少可以明白一点,在中国历史上自秦以来两千多年并不完全是绝对的君主专制体制。如果说,自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以后至清朝末年这六百年间中国实行的是“君主专制”政体倒比较符合历史的真实。举这个例子的目的,是让同学们明白,要理解这样的一个历史命题,我们必须大量阅读,在这个过程中自然就拓展和加深了我们的历史知识。
第二,历史感。历史感是指什么呢?关于历史感,朱学勤曾这样描述:“什么叫历史感呢?就是你能够敏锐地感觉到如今自己眼前的日常生活哪些会在时光的过滤器当中被无情地过滤掉,哪些有可能成为将来的历史;当你读以往的历史的时候,你能够把它还原成像今天的日常生活里面的具体内容,这两者结合起来就是你的历史感。”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也有类似的认识,他指出:“研究历史可以把遥远过去的考古遗迹和最早的记载作为起点,推向后世;同样,亦可把现状作为活的历史,来追溯过去。”具体说来,笔者把历史感理解为如下几个方面:首先,在学习和研究历史的过程中,能够自觉地理解现实的历史原因,也能够自觉地理解历史事件的现实后果;其次,能够自觉地总结历史的经验、历史规律,并能够根据历史经验和历史规律做出现实的历史决策;再次,在人格修养、思维方式、处世态度及处世方法等方面,能够自觉地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当中受到启发。关于历史感的第一个方面——能够自觉地理解现实的历史原因,现通过一个例子加以说明:有同学问“今天的中国的执政党为什么是共产党,为什么不实行西方社会的两党制或多党制?”这个问题很普遍,也很尖锐,涉及“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合法性”的问题。合法性从何而来,源于历史,源于人民。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得从中国历史当中寻找根源,就必须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在近代有资格领导中国革命并取得革命成功去寻找根源。因为到底哪个党执政,不是某个领导人说了算,而是历史的选择。在近代中国,面临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以及国内封建专制主义的统治,实现民族独立、自主以及国家富强,是包括资产阶级在内的各阶层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为了实现这一愿望,在1840年以后100多年时间内,各个阶级都发挥过积极的作用。可以这样认为,近代中国历史是一个大舞台,各个阶级都曾登上这个历史舞台。最终由谁来领导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实际上就是一个“历史选秀”的问题。谁表演得好让人民满意,历史就选择谁,人民就选择谁。地主阶级因受到国外政治势力的逼迫和先进技术的刺激,曾发起以“求富自强”为目的的洋务运动和所谓“新政”的政治革新运动,农民阶级也曾经发起了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革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和包括义和团运动在内的一系列的反帝斗争;资产阶级为实现民主也曾经发起了以建立资产阶级国家为目的的“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等。纵观中国近代史,从晚清王朝到蒋介石政权都未能有效地维护或实现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独立,都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社会状况,都未能给国家的富强和民众的富裕创造良好的环境。民众长期遭受战乱之苦,这也是他们逐渐失去民众支持,失去执政合法性,最终被历史淘汰出局的主要原因。正当上述各阶级处于失败困顿而束手无策的时候,中国的无产阶级慢慢地壮大起来并走上了中国的革命舞台。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提出了一系列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主张,并在一定程度上把这些主张变成现实,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生存状况,所以最终赢得了人民的支持。因此,在革命胜利以后,人民群众选择了无产阶级的代表中国共产党作为新中国事业的领导者。这就是今天的中国为什么由共产党来领导的历史原因。同样的道理,中国共产党能否在中国长期执政,也需要交给历史和人民来选择。
第三,历史观。历史观又叫历史理性,是对历史的哲学式思考,是对待历史的观念或态度。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学习,可以让同学们更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关于认识和改造人类社会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总和。唯物史观有两个基本观点:生产力观点和群众观点。其中生产力观点就是揭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及发展规律;群众观点就是揭示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推动社会基本矛盾相互作用及其解决的主要动因。中国近现代历史,尤其是1919年以后的中国历史,事实上就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中国实践并不断发展完善的历史。例如毛泽东时代提出来的群众史观和群众路线;邓小平时代提出来的发展就是硬道理的观点;后邓小平时代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无不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学习这段历史有利于我们理解马克思主历史观,也有助于我们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来认识和改造中国社会。当然,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史观的片面化理解,也曾出现一些误区,需要我们超越。(1)强调“历史决定论”,排斥“历史选择论”。人并不只是被动地顺应历史,在一些重要的历史关头,人为的理性决策往往会改变人类历史的方向。也就是说,“历史决定论”与“历史选择论”都应当被看作是认识和改造人类社会的理论和方法。(2)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否认英雄人物的历史地位。英雄人物往往在关键时候发挥重要的左右历史的作用,而且英雄人物往往是从人民群众中脱颖而出的。(3)视“阶级分析”方法和“阶级斗争”为人类认识和改造社会的唯一动力和方法,忽视了其他方法、力量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4)强调历史的规律性、一元化,而忽视了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这就要求我们做到两个方面:一是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二是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指导下,广泛吸纳其他历史学家的历史理论和历史方法。
(二)资政:有利于大学生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宋神宗十分注重历史研究,把历史研究的价值概括为“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并把司马光编写的历史著作命名为《资治通鉴》,这是对历史的资政功能的充分肯定。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就是通过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式来达到其资政的目的。在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其实施方案中明确规定:“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作为未来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只有充分了解了中国的国情、充分了解了中国的历史和现状,才能很好地决策未来;只有理解了中国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为什么选择中国共产党、为什么选择社会主义、为什么选择改革开放等问题,才能够坚定不移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努力地学习和工作,不断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向前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