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卷一
[001]蜂:
《五音集韻·東韻》:“蜂,蟲名,出《倉頡篇》。又音峯。或从蓬。同上。”(P2下)
《五音集韻·鐘韻》:“蠭,《說文》曰:‘螫人飛蟲也。’《孝經援神契》曰:‘蠭蠆,垂芒為其毒在後。’古作;或作
、
。通作
。
、
、
、
並同上義。”(P6上)
按:《說文·部》:“蠭,飛蟲螫人者。从
逢聲。
,古文省。”邵瑛羣經正義:“按此字俗作蜂。”“蠭”从
逢聲,本義表一種會飛能螫人的昆蟲。《玉篇·虫部》:“蠭,孚容切,螫人飛虫。今作蜂。
古文。”《龍龕手鏡·虫部》:“蠭,或作;蜂,今;
,正,芳容反,飛蠆之惣名也。”《字彙·虫部》:“蜂,與蠭同。蜂毒在尾,垂穎如鋒,故謂之蜂。”《正字通·虫部》:“蠭,蜂、
同。”《左傳·僖公二十二年》:“蠭蠆有毒。”陸德明釋文:“蠭,俗作蜂。”“
”“虫”二旁義近古通,且“蜂”之“夆”與“逢”同屬並紐東部,古音相同。“蜂”从虫夆聲,即“蠭”換聲義符的異構字。後世多通行“蜂”,“蠭”漸淪為異體。今簡化字作“蜂”。
“”即“蠭”古文
的隸定字。《廣韻·鐘韻》:“蠭,《說文》曰:‘螫人飛蟲也。’蜂上同;
古文。”《集韻·鐘韻》:“蠭、
、
、蚌,《說文》:‘飛蟲螫人者。’古作
;或作
、蚌。通作蜂。”《楚辭·天問》:“
蛾微命,力何固?”洪興祖補注:“
,一作蠭。”《漢書·中山靖王劉勝傳》:“今臣雍閼不得聞,讒言之徒
生。”“
”即“蜂”。“
”从
夆聲,為“蠭”變換聲符,亦即“蜂”換義符的異構字。又《四聲篇海·虫部》:“
,音蜂,義同。”《篇海類篇·虫部》:“
(‘
’異寫),蟲名。亦作蜂。”《金石文字辨異·冬韻》引《唐華陽觀主王先生碑》“蜂”作“
”。“
”从虫逢聲,為“蠭”變換義符,亦即“蜂”的換聲符字。
《類篇·虫部》:“蜂、,補蒙切,《倉頡篇》:‘螽蜂,蟲名。’或从蓬。”《四聲篇海·虫部》:“
,蒲紅切,虫名。出《倉頡篇》。”《字彙·虫部》:“
,蒲紅切,音蓬,蟲名。”《正字通·虫部》:“
,俗蠭字。”“夆”“蓬”同屬並紐東部。“
”从虫蓬聲,即“蜂”換聲符的異構字。又《集韻·鐘韻》始錄“蠭”或體作“蚌”。《五音集韻》承錄之。《類篇·虫部》:“
、
(‘蚌’篆文
的隸定字),敷容切,飛蟲螫人者。
或作
、
。”“蚌”“
”形體微殊,屬同字異寫,所从“丰”與“夆”同屬並紐東部。“蚌”从虫丰聲,亦即“蜂”換聲符的異構字。[1]該組重文辨析圖示如下:

[002]囪:
《五音集韻·東韻》:“囪,竈突。或作、
、
、
。
、
、
、
並同上。”(P3下)
《五音集韻·江韻》:“囪,楚江切,《說文》曰:‘在牆曰牗,在屋曰囪。’、
、
,《說文》作
,通孔也。《釋名》曰:‘
,聰也。於內外之聰明也。’
俗用;
古文。”(P7下)
按:《說文·囪部》:“囪,在牆曰牖,在屋曰囪。象形。,或从穴;
,古文。”段玉裁注:“囪,在牆曰牖,《片部》曰:‘牖,穿壁以木為交窗也。’在屋曰囪,屋在上者也。象形,此皆以交木為之,故象其交木之形外域之也。”《廣韻·江韻》:“囪,《说文》曰:‘在牆曰牖,在屋曰囪。’楚江切。”《東韻》倉紅切:“囪,竈突。”“囪”為象形字,本義指屋上留下的孔洞,類似今天的天窗,也引申為一般的窗孔(牆上的孔洞也叫“囪”)、煙囪等義。“窗”即“囪”或體
的隸定字。《玉篇·囪部》:“囪,楚江切,《說文》:‘在牆曰牗,在屋曰囪。’又千公切,通孔;又竈突。窗同上;
古文。”“窗”从穴囪聲,為“囪”累增義符而成,與“囪”古本一字。“囪”“窗”在歷史上很長時期屬異體關係,均有兩讀兩義,功能沒有明顯分化,在唐宋和清人作品中還可見二字同用。今現代漢語“囪”“窗”已完全分化為兩個字。“窗”音楚江切,主要表窗孔義;“囪”音倉紅切,專指煙囪義。
“”即“囪”古文
的隸定字,且形體微異。《集韻·江韻》:“囪、窗、牎、
、
,初江切,《說文》:‘在牆曰牗,在屋曰囪。’或作窗、牎、
;古作
。俗作窓。”《字彙·囗部》:“
,古囪字。凡曾、會等字皆从此,與
字不同。”“
”“
”“
”“
”筆畫微異,屬同字異寫,均即“囪”的古文異體字。又《集韻·東韻》:“
、囪、牎、窗、
,通空也。鄭康成曰:‘
,助戶為明。’古作囪;或作牎、窗、
。”“
”為“囪”俗寫訛變,將“囪”左下豎折筆畫斷開,即變成“
”。“
”屬“囪”俗寫訛變形成的異寫字。
《說文·穴部》:“(
),通孔也。从穴怱聲。”段玉裁注:“按此篆淺人所增,古本所無,當刪……囪或从穴作窗。古祗有囪字,窗已為或體,何取乎更取悤聲作窻字哉。自東、江韻分,淺人多所偽撰……然囪、窗本一字。”其說甚是。《廣韻·江韻》:“
,《說文》作窗,通孔也。牎上同;窓俗。”《類篇·穴部》:“
、窗,麤叢切,通孔也。”“
”之“怱”與“囪”同屬清紐東部。“
”从穴怱聲,即“窗”換聲符的異構字。又《五經文字·穴部》:“
(‘窻’異寫)、
,上《說文》,下經典相承隸省。”《正字通·穴部》:“窻,俗字。本作囪;別作窗。”《重訂直音篇·穴部》:“
,音瘡,明也,上牖。窻、窓、窗同上。”“窻”即“
”篆文
之隸定,从穴悤聲,與“
”屬異寫關係,亦即“窗”換聲符的異構字。
《玉篇·片部》:“牎,楚江切,牎牖。與同。”《類篇·片部》:“牎,麤叢切,通孔也。又初江切,在牆曰牗,在屋曰牎。”《四聲篇海·片部》:“牎,楚江切,牎牖也。與窓同。”“片”表半木、木片義。古代的窗戶為木制,故“窗”可取“片”作為義符。“牎”从片怱聲,為“
”變換義符,亦即“窗”換聲義符的異構字。又《玉篇·穴部》:“
,初雙切,明也,在屋曰
。窓同上,俗。”《字彙·穴部》:“窓,俗窻字。”《正字通·穴部》:“窓,俗窗字。”“窓”之“忩”从心公聲,為“怱”換聲符異構。《廣韻·東韻》:“怱,速也。倉紅切。忩俗。”《字彙·心部》:“忩,與悤(怱)同。”《經典文字辨證書·囪部》:“悤,正;怱,通;忩,俗。”皆其證。“宀”“穴”二旁義近古通。“窓”从宀忩(怱)聲,即“窗”換聲義符的異構字。該組重文辨析圖示如下:

[003]終:
《五音集韻·東韻》:“終,職戎切,極也,窮也,竟也。又姓。古作、
、
、
;隸作
。
、
、
、
、
並同上義。”(P4上)
按:《說文·糸部》:“終,絿絲也。从糸冬聲。,古文終。”《廣雅·釋詁四》:“終,窮也。”“終”从糸冬聲,本義表把絲纏緊,也引申為窮盡、終止、死亡等義。今簡化字作“终”。“
”即“終”古文
[2]的隸定變體,來源於“終”甲骨文作
,金文作
、
[3],战国文字作
、
等形[4]演變。《玉篇·糸部》:“終,之戎切,極也,窮也,死也。
古文。”《集韻·東韻》:“終、
、
、
、
、夂,之戎切,《說文》:‘絿絲也。’一曰盡也。古作
、
、
、
;隸作夂。”“
”“
”筆畫微異,屬同字異寫,即“終”的古文異體字。又“夂”即“終”古文
的隸變字。《類篇·糸部》:“終,古作
;隸作夂。”《字彙补·夂部》:“夂,又古文终字。”“夂”與“
”屬異寫關係,亦即“終”的古文異體字。[5]
“”“
”“
”形體微殊,應是承錄《集韻》古文
傳抄訛變。“
”从日从
,與《汗簡》卷中第三“冬”古文作
、《古文四聲韻》卷一東韻引《碧落文》作
形近,或據其隸定。《說文·仌部》:“冬,四時盡也。从仌从夂。夂,古文終字。
,古文冬从日。”古文
、
與《說文》古文
形近,溯其字源,當源於“冬”金文作
[6],戰國文字作
、
等形[7]演變。“
”“
”“
”从日从冬,為“
”異寫,亦即“冬”的古文異體字。“冬”从仌从夂,表一年的最後一季、終止等義,與“終”屬不同的字。“冬”“終”同屬舌音冬部,且均可表終止義。二字音義相近,是一組同聲符的同源字,古籍亦通用。如郭沫若《金文叢考》:“(金文中)冬字多見,但均用為終。”《卜辭通纂·別錄之二》:“冬日雨。”郭沫若考釋:“‘冬日雨’讀為‘終日雨’。”《易·訟》:“中告,終凶。”又曰:“小有言,終吉。”漢帛書本引“終”作“冬”。皆其例。該組重文辨析圖示如下:

[004]氄:
《五音集韻·東韻》:“氄,耎毳細毛也。古作。
同上義。”(P4下)
《五音集韻·腫韻》:“、
、
(甯忌浮校作‘
’)、
、
、
,鳥細毛也。”(P92下)
按:《說文·毛部》:“,毛盛也。从毛隼聲。《虞書》曰:‘鳥獸
髦。”徐灝注箋:“今《書》作氄。”“
”从毛隼聲,本義表鳥獸細軟而茂密的毛髪。《集韻·凖韻》:“
、氄,《說文》:‘毛盛也。’引《虞書》:‘鳥獸
髦。’或作氄。”《鐘韻》:“氄,鳥獸細毛也。”《正字通·毛部》:“氄,同
。《書·堯典》:‘鳥獸氄毛。’舊注分
、氄為二誤。”其說甚是。“氄”之“矞”與“隼”質文旁對轉,古音相近。“氄”从毛矞聲,即“
”換聲符的異構字。後世多通行“氄”,“
”淪為異體。今簡化字作“氄”。
《集韻·腫韻》:“、
、氄、
、
、
,《說文》:‘毛盛也。’引《虞書》‘鳥獸
髦。’或作
、氄、
、
、
。”《東韻》:“氄、
,耎毳細毛也。古作
。”《類篇·毛部》:“
、
、
、
,乳勇切,《說文》:‘毛盛也。’或作
、
、
。”“
”之“
”來源不明,構形與“氄”的通假字“
”相關。《說文·
部》:“
,羽獵韋絝。从
灷聲。
,或从衣从朕。《虞書》曰:‘鳥獸
毛。’”段玉裁注:“
,《堯典》文。今《尚書》作氄。《毛部》作
,云‘盛毛也。’”朱駿聲通訓定聲:“
,叚借為
。”“
”从
灷聲,本義指古代打獵時所穿的皮袴,或體作“
”,在《尚書》中通假“氄”。如《類篇·瓦部》:“
,《說文》:‘羽獵韋絝。’引《虞書》‘鳥獸
毛。’”“
”通作“氄”,是其例。“
”又異寫作“
”“
”。《集韻·腫韻》:“
,羽獵韋絝。或作
。”《獮韻》:“
,《說文》:‘羽獵韋絝。’引《虞書》‘鳥獸
毛。’”皆其例。“
”“
”筆畫微異,均為“
”部件異寫。“
”蓋為形體糅合字,即截取“氄”之“矞”和“
(
)”之“
(灷)”糅合而成,从矞从
(灷),可視為“氄”構形特殊的異體字。[8]
《四聲篇海·矛部》:“,而勇切,鳥細毛也。”《字彙補·毛部》:“
,《集韻》與氄同。”“
”“
”筆畫微異,為“
”書寫訛變而來。甯忌浮據《集韻》校“
”作“
”,可參。蓋因“
”之“
”構意不顯,遂據“氄”表鳥獸細毛義而改右下構件“天”作“毛”,取細小毛的構意,變作“
”。“
”在“毛”部上方衍生一撇,即成“
”。“
”从矞从
(灷),可視為“氄”俗寫訛變並積訛成俗的異體字。又《廣韻·腫韻》:“
,鳥細毛也。氄上同。”《龍龕手鏡·毛部》:“氄,或作;
,正,而隴反,鳥細毛也。”《四聲篇海·毛部》:“
,而隴切,鳥細毛。”《字彙·毛部》:“
,而隴切,音冗,鳥細毛。”《正字通·毛部》:“
,氄字之偽。”“
”之“甬”與“氄”同屬舌音東部,古音相近。“
”从毛甬聲,即“氄”換聲符的異構字。
《集韻考正·腫韻》:“、
,注《說文》‘毛盛也。’或作
。’案《說文·革部》‘
,鞌毳飾也。’非
字或體,字宜別出。”其說甚確。《說文·革部》:“
,鞌毳飾也。从革茸聲。”“
”从革茸聲,表覆於鞍上作裝飾的細毛毯、皮革等義,與“氄”屬不同的字。“氄”“
”同屬日紐東部,但未見二字文獻通假字例,是為同音字。又《玉篇·革部》:“
,如用切,毳飾也,革也。
同上。”《廣韻·宋韻》:“
,毳飾。而用切。
上同。”《集韻·用韻》:“
、
,而用切,鞌毳飾。一曰罽也。或作
。”《四聲篇海·革部》:“
,音
,義同。”“
”表鞍上的細毛毯義,與毛相關,故字可从“毛”。“
”从革、毛會意,即“
”製字方法不同的異構字。
“”為“縟”異寫,字見《說文·糸部》:“縟,繁采色也(段注本作‘繁采飾也’)。从糸辱聲。”《玉篇·糸部》:“縟,如欲切,飾也。”“縟”从糸辱聲,表繁密采飾、繁瑣義,與“氄”分屬異字。“縟”“氄”同屬日紐,屋東對轉,古音相近,但未見文獻通假字例。二字為音近字。該組重文辨析圖示如下:

[005]熊:
《五音集韻·東韻》:“熊,獸名,似豕。《魏略》曰:‘大秦之國出玄熊。’亦姓。或作、能、
、
。
、
、
、
(甯忌浮校作‘
’)並同上義。”(P4下)
按:《說文·火部》:“(熊),獸,似豕,山居冬蟄。从能炎省聲。”吳大澂古籀補:“古熊字象形。”《能部》:“
(能),熊屬,足似鹿。”“能”金文作
、
、
,楚簡文字作
[9],篆文作
,像站立的熊形,為“熊”之本字,本義指熊,一種頭大尾短,四肢粗短,腳掌大的食肉哺乳動物。“能”也假借為才能、賢能義,如《書·大禹謨》:“汝惟不矜,天下莫與汝爭能。”徐灝注箋“能”曰:“能,古熊字……假借為賢能之能,後為借義所專,遂以火光之熊為獸名之能,久而昧其本義矣。”其說甚是。後“能”專指假借義,不再表本義,于是另造“熊”記錄它的本義,古文字形見戰國詛楚文
[10]。“熊”从火从能、能亦聲,表火勢兇猛旺盛義,如“熊熊大火”;也常指熊義。“熊”表火勢兇猛旺盛義應由“能”表熊義引申而來,蓋取火勢大而兇猛如猛獸熊的構意,字形則加註義符“火”而成。由此可見,“熊”由“能”分化而來,二字屬分化關係,古籍亦通用。《左傳·昭公七年》:“其神化為黃熊,以入於羽淵。”《論衡·無形》引“黃熊”作“黃能”。《楚辭·天問》:“化為黃熊。”《楚辭補注》:“《國語》作黃能。”皆其例。
《集韻·東韻》:“熊、、能、
、
,《說文》:‘獸,似豕,山居冬蟄。’亦姓。或作
、能、
、
。”《類篇·豕部》:“
,胡弓切,《說文》:‘獸。似豕,山居冬蟄。’”“
”从“豕”蓋受《說文》“獸似豕”的影響,且“厷”與“熊”同屬蒸部,古音相近。“
”从豕厷聲,即“熊”換聲義符的異構字。另《四聲篇海·豕部》引《川篇》:“
,豕特。”《字彙·豕部》:“
,胡弓切,音雄,豕特也。亦作熊。”“
”除表熊義外,還表公豬義,而“熊”沒有此義項。“
”為“熊”的寬式異體字。
《龍龕手鏡·犬部》:“,俗,音雄,正作熊,獸名。”《類篇·熊部》:“熊,或作
、
。”《字彙·犬部》:“
,胡容切,音熊,獸,似豕。又姓。”从“犬”與从“豕”構意相同。“
”从犬从能,為“能”加註義符,亦即“熊”的異構字。又《玉篇·熊部》:“熊,于弓切,《說文》:‘獸,似豕,山居冬蟄。’
古文。”《字彙·黃部》:“
,古文熊字。”《正字通·黃部》:“
,舊注古文熊字。按熊《說文》無古文……俗沿《左傳》‘黃能入寢’,能即熊,合黃、能二字為
,實非古文也。”其說甚確。“
”从黃从能,應是取《左傳》‘黃能入寢’的構意而另造的後起俗字,亦即“熊”的異構字。“黃能”亦作“黃熊”。“
”也是合黃、熊二字而成,與“
”屬異寫關係,亦即“熊”的異構字。該組重文辨析圖示如下:

[006]:
《五音集韻·冬韻》:“,鼓聲。或从冬,亦作
。
、
同上。”又“
,皷聲。或作
、
、
、
。
、
、
、
並同上”。(P5上)
《五音集韻·東韻》:“,鼓聲也。俗作
。
同上。”(P4下)又“
,鼓聲。或从冬。
同上義”。(P2下)
按:《說文·鼓部》:“,鼓聲也。从鼓隆聲。”《玉篇·鼓部》:“
,力弓切,鼓聲。”《淮南子·天文訓》:“季春三月,豐隆乃出,以將其雨。”高誘注:“豐隆,雷也。”“豐隆”为描摹声音的拟声词,用來描摹隆隆雷聲。“
”从鼓隆聲,應是為描摹鼓聲隆隆而造的本字。《類篇·鼓部》:“
、
,良中切,鼓音。或作
。”《四聲篇海·鼓部》:“
(‘
’異寫),力中切,[鼓]聲。”“
”之“鼔”為“鼓”異寫。“
”从鼔(鼓)隆聲,即“
”的部件異寫字。又《廣韻·東韻》力中切:“
,鼓聲。俗作
。”《集韻·東韻》:“
、
,鼔音。或作
。”《龍龕手鏡·鼓部》:“
,或;
,今,力中反,鼔聲也。”《正字通·鼓部》:“
,盧容切,音隆,鼓聲。舊本省作
,分
、
為二誤。”其说甚是。“
”“
”筆畫微異,均从鼓(鼔)隆省聲,為“
”的省體字。
《廣韻·冬韻》力冬切:“,鼓聲。”《集韻·冬韻》虛冬切:“
、鏧、鼕、
、
,鼓聲。或作鏧、鼕、
、
。”《送韻》魯送切:“
,鼓聲。”鼓為打擊樂器,有以銅鑄成者,故“
”也可从“金”。“
”从金从鼓,即“
”製字方法不同的異構字。另《龍龕手鏡·金部》:“
,守夜皷也。”《字彙·金部》:“
,盧容切,音龍,鼓聲。又七跡切,音戚,守夜鼓。”“
”除了表鼓聲義外,還引申為守夜鼓義,而“
”沒有此義項。“
”為“
”的寬式異體字。又《原本玉篇·磬部》:“鏧,《字書》:‘鏧鏧,皷聲也。’”《類篇·金部》:“鏧,盧冬切,鼓聲。”《字彙·金部》:“鏧,力冬切,音隆,鼓聲。”《正字通·金部》:“鏧,偽字。舊注音隆,鼓聲。按金與鼔不同類,从金訓鼓聲,非。鏧即
偽省。”竊疑“鼓”“殸”均表打擊樂器,二旁意義相近,“鏧”从金从殸,蓋為“
”變換義符,亦即“
”的異構字。[11]
《廣韻·冬韻》徒冬切:“鼕,鼓聲。”段玉裁注“”云:“
,此當為
鼓聲也。《篇韻》:‘良弓切。’其作鼕,讀徒東、徒冬二切者,即
、
之變也。”其說可从。“鼕”“
”均指鼓聲,但讀音微別。“
”《廣韻》音力中切,《玉篇》音力弓切;“鼕”讀徒東、徒冬二切。竊疑“
”“鼕”古本一字,應是為描摹兩種不同的鼓聲而析為二字,後逐漸分化為兩個不同的字。今現代漢語“
”主要表鼓聲;“鼕”除指鼓聲外,還引申為類似鼓聲的聲響,如“鼕鼕敲門聲”。又“
”从鼔(鼓)冬聲,即“鼕”的部件異寫字。
《廣韻·冬韻》徒紅切:“,鼓聲。”《集韻·東韻》徒東切:“
、鼕,鼓聲。或从冬。”《類篇·鼓部》:“
、鼕,徒東切,鼓聲。或从冬。”古代獸角截而空之,可為樂器,發出類似擊鼓的聲響,故“鼕”可取“角”作為義符。“
”“
”筆畫微異,均从鼓从角,蓋取獸角吹類似擊鼓聲響的構意,為“鼕”製字方法不同的異構字。又《玉篇·鼓部》:“
,徒冬切,鼓聲。或作鼕”。《類篇·鼓部》:“
,持中切,鼓聲。”《集韻·冬韻》:“
、鼕、
,《說文》:‘鼓聲也。’或从冬;亦作
。”《字彙·鼓部》:“
,同
。”《正字通·鼓部》:“
,鼕字之偽。舊注同
誤。”“
”之“虫”與“冬”同屬舌音冬部,古音相近。“
”从鼓虫聲,即“鼕”換聲符的異構字。
《原本玉篇·磬部》:“,除隆反,《字書》:‘
,鼓聲。’”《字汇·殳部》:“
,力冬切,音龍,鼓声。”《正字通·殳部》:“
,俗鼕字。”“
”从殸冬聲,即“鼕”換義符的異構字。又《玉篇·磬部》:“
,力冬切,聲也。”《廣韻·冬韻》:“
,聲也。”《龍龕手鏡·磬部》:“
,力冬反,聲皃也。”“
”音力冬切,表聲義,與“
”讀音相同,但字義微異。二字蓋為音義相近字。該組重文辨析圖示如下:

[007]農:
《五音集韻·冬韻》:“、
,奴冬切,田農也。《說文》作
,耕也,亦官名。
、
、
並古文;
籀文。”(P5上)
按:“”為“農”異寫。《說文·
部》:“
(農),耕也。从
囟聲。
,籀文農从林;
,古文農;
(小徐本作
),亦古文農。”“
”即“農”篆文
的隸定字,隸變作“農”,來源於“農”金文作
、
[12],秦簡文字作
[13]等形變異,其中“田”部訛作“囟”。“農”古文字从辰、田、
(二手)會意,本義表耕種,也引申為農業、農民、田官等義。今簡化字作“农”。《九經字樣·雜辨部》:“
、農,耕也。上《說文》;下隸省。”《廣韻·冬韻》:“農,田農也。《說文》作
,耕也,亦官名。
上同;
古文;
籀文。”“
”从辰从
从田,即“農”的隸定異寫字。
《玉篇·部》:“
,奴冬切,耕夫也,厚也。
同上;
古文;
亦古文;
並古文。”《字彙·辰部》:“辳,古文農字。”“辳”即“農”古文
之隸定,當源於“農”金文作
形[14]演變。“農”之“辰”古文字作
、
[15],像蜃蛤形,古人以蜃蛤為耕器,就是古書中所說的耨類農具,故“農”可取“辰”作為義符。古時田耕處必有草木,故字又取“林”“艸”為義符。“
”為“辳”異寫,从辰从林,會以農具除草木意,為“農”換義符的異構字。又“
”即小徐本“農”古文
的隸定字,來源於“農”甲骨文作
、
、
等形[16]演變。《玉篇·艸部》:“
,奴冬切,古文農。”《四聲篇海·艸部》:“
,音農,古文字。”“
”“
”“
”筆畫微異,屬異寫關係,均从艸、辰會意,亦即“農”換義符的異構字。
“”即“農”籀文
的隸定字,蓋源於“農”金文作
形[17]變異。《集韻·冬韻》:“農、
、
、
、
、
,奴冬切,《說文》:‘耕也。’一曰厚也,又姓。古作
、
、
、
、
。”《字彙·辰部》:“
,古文農字。”《正字通·辰部》:“
,籀文農。”“
”“
”筆畫微異,均从辰从林从囟(‘田’訛字),即“農”的異構字。又“
”“
”“
”筆畫微異,均為“農”古文
的隸定變體,溯其字源,亦蓋源於“農”金文作
形變異。“
”亦即“農”的古文異寫字。該組重文辨析圖示如下:

[008]龍:
《五音集韻·鍾韻》:“龍,力鍾切,通也,和也,寵也,鱗蟲之長也。古作、
、
、
、
。
、
、
、
、
、
並同上。”(P7上)
按:《說文·龍部》:“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从肉,飛之形,童省聲。”“龍”甲骨文作、
、
形[18],像長角大口長身的一種怪獸形,本義指傳說中的神異動物,身長,有鱗爪,能興雲降雨。今簡化字作“龙”。《集韻·鍾韻》:“龍、
、
、
、
、
,盧鍾切,《說文》:‘龍,鱗蟲之長。’古作
、
、
、
、
。”《類篇·龍部》:“龍,鱗蟲之長。古作
、
、
、
。”《龍龕手鏡·立部》:“
,古文龍字。”《正字通·立部》:“竜,舊注音龍,起也。又俗作龍字。《同文舉要》龍部作
。按《六書統》古文龍象角爪身蜿蜒形作
,非从立作竜。”“
”“竜”“
”“
”“
”“
”筆畫微異,屬同字異寫,但形源不明。《古文四聲韻》卷一冬韻引《汗簡》“龍”古文作
、
,江韻引《孫彊集》“寵”之“龍”作
,蓋為以上諸形隸定所本。“龍”金文作
、
[19],楚簡文字作
、
、
[20],古璽作
、
等形[21],蓋為古文
、
、
諸形的省變之源。[22]“
”“
”“
”均可視為“龍”古文省變形成的異體字。
《集韻》始錄“龍”古文作“”。《五音集韻》承錄之。《字彙補·巾部》:“
,與龍同。”“
”“
”筆畫微異,屬同字異寫。“龍”漢印文字作
、
[23],與“
”同構,當其演變所本。《隸辨》卷一引《唐扶頌》:“感赤
而生堯。”按云:“碑亦兼用古文,筆跡小異。”“
”“
”蓋為“龍”俗寫變異,變異路徑大致是:
、
、
、
。“
”即“龍”俗寫訛變形成的異體字。又“
”為“
”訛誤,當校。《干祿字書·平聲》:“
、
、龍,上、中通;下正。”《經典文字辯證書·龍部》:“龍,正;
,俗。”《隸辨》卷一引《白石神君碑》“龍”作“
”,是其例。“
”亦即“龍”俗寫變異的異體字。
《說文·木部》:“,房室之疏也。从木龍聲。”《玉篇·木部》:“
,力同切,房室之疏。亦作櫳。”“
”从木龍聲,表窗上格木義,與“龍”屬不同的字。“
”从龍得聲,與“龍”同屬來紐冬部,古音相同,但未見文獻通假字例。二字為同音字。該組重文辨析圖示如下:

[009]箕:
《五音集韻·脂韻》:“、
、
,箕箒也。《世本》曰:‘箕箒,少康所作也。’又姓,《左傳》晉有大夫箕鄭。
、
(甯忌浮校作‘
’‘
’)、
、
並古文;
、
(甯忌浮校作‘
’)籀文。”(P8上)
按:《說文·箕部》:“箕,簸也。从竹,,象形,丌其下也。
,古文箕省;
,亦古文箕;
,亦古文箕;
,籀文箕;
,籀文箕。”“箕”从竹其聲,本義指簸箕,是古代一種揚米去糠的圓形竹器,也表一般的器具、姓等義。《玉篇·箕部》:“箕,居宜切,簸箕也,又姓。
、
、
並古文;
籀文。”“
”為“
”訛誤,甯忌浮所校可从。“
”即“箕”古文
的隸定字,來源於“箕”甲骨文作
、
[24],金文作
[25]等形演變,乃“箕”初文。“箕”為“
”加注義符“丌”“竹”形成的後起異構字。今以“箕”為正字,“
”為古文異體字。
“”即“箕”古文
的隸定字,來源於“其”金文作
、
、
等形[26]變異,其中金文上方的左右弧線變成
,隸作“八”。《集韻·之韻》:“箕、
、
、
、
、
、
、
、
,《說文》:‘簸也。’一曰星名,亦姓。古作
、
、
、
;籀作
、
;或作
、
。”《四聲篇海·八部》:“
,古文。居之切,箕帚也。”“
”與“
”屬異寫關係,亦即“箕”的古文異構字。
“”即“箕”古文
的隸定變體,蓋源於“箕”甲骨文作
、
、
等形[27]變異。《類篇·箕部》:“箕,簸也。古文作
、
、
、
;籀文作
;或作
、
。”《字彙補·又部》:“
,古文箕字,見《韻會》。”“
”“
”筆畫微異,屬異寫關係,从“
(‘廾’變體)”蓋取雙手捧簸箕的構意。“
”从廾从
,為“
”累增義符,亦即“箕”的古文異構字。又“
”“
”“
”筆畫微異,均為“箕”籀文
的隸定變體,蓋源於“箕”金文作
、
[28],楚簡文字作
[29]等形變異。“
”从
从丌,即“箕”的古文異構字。
“”為“
”訛字,甯忌浮所校可从。《玉篇·匚部》:“
,居疑切,籀文箕字。”《字彙·匚部》:“
,籀文箕字。”《正字通·匚部》:“
,同箕。”“
”“
”筆畫微異,均為“箕”籀文
之隸定,隸變作“
”。“
”之“
”見於《說文·匚部》:“匚,受物之器。象形。
,籀文匚。”“
”為“匚”古文異體,表盛物的器具義,故“箕”可取“匚”作為義符。“
”从匚其聲,即“箕”換義符的古文異構字。又“
”為“
”訛字,甯忌浮所校可从。《古文四聲韻》卷一之韻引《古尚書》“箕”作
,與“
”形同,正其隸定所本,溯其字源,當源於“箕”楚簡文字作
[30],古璽作
等形[31]演變。“
”从竹亓聲,即“箕”的古文異體字。
《龍龕手鏡·口部》:“,古文。居其反。”《四聲篇海·口部》:“
,古文箕字。”《字彙·口部》同。“
”構形不明。《汗簡》卷上第二引《說文》作
,與此同形,蓋其隸定所本,溯其字源,當源於“期”金文作
、
二形[32]變異(後例金文“日”部已變作“口”)。“
”从口(日)其聲,為“期”古文異體[33],與“箕”屬不同的字。“箕”“期”同屬見紐之部,古音相同,但未見二字文獻通假字例,是為同音字。此蓋因二字音同而發生誤置。又《龍龕手鏡·四部》:“
,居其反,古文”。《字彙補·网部》:“
,《集韻》與箕同。”“
”“
”筆畫微異,屬異寫關係,但構形不明。《汗簡》卷上第二引《說文》“箕”古文作
。“
”應為古文
隸定變異,亦即“期”的古文異體字。[34]該組重文辨析圖示如下:

[010]宜:
《五音集韻·脂韻》:“、
、
、
,《說文》本作
,所安也。亦姓,出《姓苑》。
俗作;
、
並古文。”(P9下)
按:《說文·宀部》:“(宜),所安也。从宀之下,一之上,多省聲。
,古文宜;
,亦古文宜。”《爾雅·釋言》:“宜,肴也。”邢昺疏:“謂肴饌也。”“宜”甲骨文作
、
形[35],像兩塊肉在俎上之形,本義指菜肴,也引申為祭名、相安、適宜等義。“
”即“宜”篆文
的隸定字。《玉篇·宀部》:“宜,魚奇切,當也,安也。今作冝。
同上;
古文;
古文宜。”《廣韻·支韻》:“宜,《說文》本作
,所安也,俗作冝。亦姓,出《姓苑》。魚羈切。
上同;
古文。”“
”“
”“
”筆畫微異,屬異寫關係,均為“宜”的隸定異寫字。
《五經文字·宀部》:“、冝,上《說文》;下《石經》。”《四聲篇海·冖部》:“冝,魚知切,所安也。”“宜”作“冝”常見秦漢文字,如睡虎地秦簡“宜”作
、
[36],漢《史晨碑》作
,皆是。“宀”“冖”二旁形近混同。“冝”从冖(宀)从且,即“宜”的部件異寫字。又“
”為“宜”古文
之隸定,蓋源於“宜”楚簡文字作
、
形[37]變異。《集韻·支韻》:“
、宜、
、
,魚羈切,《說文》:‘所安也。’亦姓,又州名。隸作宜;古作
、
。”《類篇·宀部》同。《四聲篇海·宀部》:“
,音冝,義同。”《正字通·宀部》:“
,古文
。”《字彙補·宀部》:“
,《韻會》古宜字。”“
”“
”“
”“
”筆畫微異,屬異寫關係,均从二
(宜),即“宜”的古文異體字。
“”即“宜”古文
的隸定字,來源於“宜”古文字作
、
、
等形[38]變異。《龍龕手鏡·宀部》:“
,古;宜,今,魚奇反,人姓。”《四聲篇海·宀部》:“
,音冝,義同。”《正字通·宀部》:“
,古文
。”“
”“
”筆畫微異,屬異寫關係,均為“宜”的古文異體字。又《廣韻》始錄“宜”古文作“
”。《五音集韵》承錄之。《字彙補·勹部》:“
,古文宜字。見孫愐《唐韻》。”“宜”楚簡文字作
、
等形[39],與“
”同構,當其演變所本。“
”之“
”為“
(宜)”異寫。“
”从二
(宜),與“
”屬異寫關係,亦即“宜”的古文異體字。該組辨析重文圖示如下:

[011]坻:
《五音集韻·脂韻》:“、
、
、
、
,小渚。俗从
,餘同。”又“
,小渚。”(P10上)
按:《說文·土部》:“坻,小渚也。《詩》曰:‘宛在水中坻。’从土氐聲。,坻或从水从
;
,或从水从耆。”“坻”从土氐聲,本義表水中的高地。“
”即“坻”或體
的隸定字。《集韻·脂韻》:“坻、
、
、
、沶,《說文》:‘小渚。引〈詩〉宛在水中坻。’或作
、
、
、沶。”《正字通·土部》:“坻,或从
作
,篆作
。”“坻”表水中高地義,與水相關,故字可取“水”作為義符,且“
”“氐”同屬端紐脂部。“
”从水
聲,即“坻”換聲義符的異構字。
“”即“坻”或體
的隸定字。《類篇·水部》:“
、
、陳尼切,小陼。或作
。”《字彙·水部》:“
,與坻同,陳知切,小渚也。”《正字通·水部》:“
,同坻。”“
”之“耆”與“氐”同屬舌音脂部,古音相近。“
”从水耆聲,即“坻”換聲義符的異構字。又《玉篇·土部》:“坻,直飢切,水中可居。俗作坘。
同上。”《類篇·土部》:“坻、
,陳尼切,《說文》:‘小渚。’或作
。”“
”之“示”與“氐”同屬舌音脂部。“
”从土示聲,即“坻”換聲符的異構字。
《廣韻·脂韻》:“坻,小渚。俗从互。餘同。”《龍龕手鑒·土部》:“,通;
,正,直尼反,《切韻》亦小渚也。”《四聲篇海·土部》:“坻,直飢切,水中可居曰坻。俗作
。”《字彙補·土部》:“
,與坘同。”“
”“坘”“
”筆畫微異,屬同字異寫,所从“
”“互”“
”均為“氐”俗寫變異。敦煌寫本俗字中的“
(抵)”“
(邸)”“
(觝)”諸字,其“氐”部皆作以上諸形,是為證[40]。“
”从土
(氐)聲,即“坻”的部件異寫字。
《玉篇·水部》:“沶,亦之切,水名。”《廣韻·之韻》:“沶,水名。”酈道元《水經注·沔水》:“夷水又東南流,與零水合,零水即沶水也。”《集韻·至韻》:“沶,沶鄉,縣名。”“沶”从水示聲,表水名,古縣名等義,與“坻”屬不同的字。“坻”“沶”同屬舌音脂部,二字音近通假。《楚辭·王褒〈九懷·陶壅〉》:“浮溺水兮舒光,淹低佪兮京沶。”王逸注:“小渚為沶。京沶,即高洲也。”“沶”通作“坻”。是其例。該組重文辨析圖示如下:

[012]:
《五音集韻·脂韻》:“,呻吟聲。
、
、
、
、
、
並上同。”(P15上)
按:《說文·口部》:“,念
,呻也。从口尸聲。”“
”从口尸聲,表念
,呻吟之聲。《原本玉篇·欠部》:“
,許脂反,《廣蒼》:‘
,呻吟也。’字書或
字也,在《尸部》。或為
字,在《口部》。或為
字,在《肉部》。”《玉篇·欠部》:“
,許脂切,呻吟也。”《四聲篇海·欠部》:“
、
,二喜夷切,呻吟聲。”“口”“欠”二旁意義相關古通。“
”“
”从欠尸聲,即“
”換義符的異構字。又《集韵·脂韵》:“
、
、
、
、屎、
、
,《说文》:‘念
,呻也。’或作
、
、
、屎、
、
。”《類篇·言部》:“
,馨夷切,念
,呻也。
或作
。”《字彙·言部》:“
,喜夷切,音希,笑聲,又呻吟聲。亦作
;又作
。”《正字通·言部》:“
,同
。”“口”“言”二旁義近古通。“
”从言尸聲,即“
”換義符的異構字。
《類篇·欠部》:“、
、
,聲夷切,《說文》:‘念
,呻也。’
或作
、
、
。”《字彙·欠部》:“
、
,並同
。”《正字通·欠部》:“
,舊注同
,按《集韻》
或作
、
、
,从
為正。”“
”“
”之“兮”“氏”古音均屬支韻,與脂韻的“尸”通轉合韻,古音相近,且“口”“欠”二旁古通。“
”从欠兮聲,即“
”換聲義符的異構字。又“
”从欠氏聲,亦即“
”換聲義符的異構字。
《玉篇·口部》:“,許黎切,念
,呻也。亦作屎。”《廣韻·脂韻》:“
,呻吟聲。屎上同。”《五音集韻》承錄之,但“屎”非“
”異體。《廣韻·旨韻》:“
,《說文》曰:‘糞也。’俗作屎。”“屎”从尸(尾省)从米,本義表糞,也假借為呻吟義,如《玉篇·尸部》:“屎,許夷切,呻也。”《集韻·脂韻》:“屎,殿屎,呻吟也。”“殿屎”為聯綿詞,表呻吟,蓋描摹愁苦呻吟之情狀,詞形多樣,又作“念
”“念吚”等形。如《詩·大雅·板》:“民之方殿屎,則莫我敢葵。”《毛傳》云:“殿屎,呻吟也。”馬瑞辰《毛詩箋注通釋》:“《說文》引《詩》作‘念吚’者,正字;《詩》及《爾雅》作‘殿屎’者,假借字也。”其說甚是。“
”“屎”同屬宵紐脂部,古音相同,單用時亦見通假。元王惲《送成耀卿尹溫縣》:“邑古仍卿采,民屎待尹蘇。”“屎”通作“
”。是其例。
《類篇·肉部》:“,聲夷切,念
,呻也。”《四聲篇海·肉部》引《餘文》:“
,呻吟聲。”《正字通·肉部》:“
,俗字
,呻吟也。《詩》作殿屎,俗又作
,並非。”“
”構形不明,溯源頗費周折。《原本玉篇·肉部》有“
”从肉从
,始見衍生“肉”部,應是受構件“尸”的意義同化而累增。竊疑“
”从“肉”來源“
”,同時又受“
”通假字“屎”類化,遂變成一個形體糅合字,即截取了“
”之“肉”和通假字“屎”糅合而成。嬗變路徑大致是:
。“
”从肉从屎,可視為“
”構形特殊的異體字。該組重文辨析圖示如下:

[013]噫:
《五音集韻·脂韻》:“噫,恨聲。、
、
、
、
、
並同上義;
古文。”(P15下)
按:《說文·口部》:“噫,飽食息也。从口意聲。”《玉篇·口部》:“噫,乙匕、乙介二切,飽出息也。又於其切,痛傷聲也。”“噫”从口意聲,本義表飽食後打嗝發出的聲響,也表悲哀、傷痛及歎息等語氣。《集韵·之韵》:“噫、億、意、嘻、譆、懿、、
,恨声。或作億、意、嘻、譆、懿、
;古作
。”《類篇·言部》:“
,於其切,恨聲。又於希切,哀痛聲。”《字彙·言部》:“
,於其切,音醫,恨聲。”“口”“言”二旁意義相關古通,且“
”之“醫”與“噫”同屬影紐之部。“
”从言醫聲,即“噫”換聲義符的異構字。
《說文·心部》:“意,志也。从心察言而知意也。”“意”从心音聲,表願望、志向、見解義,與“噫”屬不同的字。“噫”从意得聲,與“意”同屬影紐,職之對轉,二字音近通假。《韓詩外傳》六:“噫!朕之政教有不得尓者邪。”《後漢書·百官志》五劉注引“噫”作“意”。《莊子·在宥》:“意!治人之過也。”陸德明釋文:“意,本又作噫。”皆其例。又《說文·心部》:“(
),滿也。一曰十萬曰
。从心
聲”。“
”“
”筆畫微異,即“
”篆文
之隸定,為“
”隸定異寫字。“
”从心
聲,本義表滿,也假借為十萬義,與“噫”分屬異字。“
”“噫”同屬影紐,職之對轉,古音相近,但未見二字文獻通假字例,是為音近字。
“嘻”非“噫”異體,字見《廣韻·志韻》:“嘻,噫嘻,歎也。”《龍龕手鏡·口部》:“嘻,許之切,意嘻,傷歎也。”“嘻”為嘆詞,常表示讚美、歎息及驚訝的語氣,也見“噫嘻”連語。《詩·周頌·噫嘻》:“噫嘻成王!既昭假爾。”孔穎達正義:“噫、嘻皆為歎聲。謂作者有所裒多美大而為聲以歎之。”“噫”“嘻”同屬喉音之部,古音相近,且均表歎聲。二字音義相近,古籍亦見訓詁,當為同源字。[41]又《說文·言部》:“譆,痛也。从言喜聲”。《玉篇·言部》:“譆,懼聲也;悲恨之聲也。”“譆”从言喜聲,表悲痛或驚懼的語氣,與“嘻”古通。如《文選·曹植〈七啟八首·序〉》:“玄微子俯而應之曰:‘譆,有是言乎?’”李善注:“鄭玄《禮記》注曰:‘譆,悲恨之聲也。’譆與嘻古字通也。”是其例。“譆”“嘻”屬一字分化,與“噫”音義相近,亦當為同源字。
《說文·人部》:“億,安也。从人意聲。”“億”从人意聲,表安寧、數目字等義,與“噫”屬不同的字。“億”“噫”同屬影紐,職之對轉,二字音近通假。如《易·震》:“億喪貝。”王弼注:“億,辭也。貝,資貨糧用之屬也。”陸德明釋文:“億,本作噫。”《集韻·職韻》:“噫,語辭。通作億。”皆其例。又《說文·壹部》:“懿,專久而美也。从壹从恣省聲。”“懿”本義表專久而美,與“噫”同屬影紐,古音相近,二字雙聲通假。《書·金縢》:“噫!公命我勿敢言。”陸德明釋文:“噫,馬本作懿。”《詩·大雅·瞻卬》:“懿厥哲婦,為梟為鴟。”鄭玄注:“懿,有所傷痛之聲也。”孔穎達疏:“噫與懿,字雖異音義同。”皆其例。該組重文辨析圖示如下:

[1] 又《說文·虫部》:“蚌,蜃屬。从虫丰聲。步項切。”《廣韻·虫部》:“蚌,蛤也。”此“蚌”音步項切,表蛤蚌義,與“蜂”異體“蚌”蓋屬同形字。
[2] 關於古文的來源,林義光《文源》:“(甲骨文)象兩端有結形。”郭沫若《金文叢考》:“當是《爾雅·釋木》‘終,牛棘’之終之本字”,“象二榛實相聯而下垂之形”,“用為始終及冬夏字者,均假借也。”《漢語大字典·糸部》按云:“甲骨文像人體的‘踵’部位,加兩圈或兩點,是‘踵’的古文,人體从首始,踵終,引申為終結的‘終’及一年四季的‘冬’。”均可參。參見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字典》(第二版),崇文書局、四川辭書出版社2010年版,第3607頁。
[3] 高明:《古文字類篇》,台灣大通書局1986年版,第239頁。
[4] 張守中、張小滄、郝建文:《郭店楚簡文字編》,文物出版社2000年版,第178頁。
[5] 又《說文·夂部》:“夂,从後至也,象人兩脛,後有致之者。讀若黹。”《玉篇·夂部》:“夂,竹幾切,从後至也。”此“夂”音竹幾切,表从後至義,與“終”異體“夂”蓋屬同形字。
[6] 高明:《古文字類篇》,台灣大通書局1986年版,第482頁。
[7] 張守中、張小滄、郝建文:《郭店楚簡文字編》,文物出版社2000年版,第160頁。
[8] 又《古文四聲韻·腫韻》引《古尚書》“氄”古文作“”,引《籀韻》作“
、
、
”諸形,均與“
”相關,其中“
”即“
”或體
中間部件“
(朕)”形訛,後三例古文的左部為“氄”的“矞”部之訛,右部為“
”的“灷”部之變。可資比勘。
[9] 高明:《古文字類篇》,台灣大通書局1986年版,第144頁。
[10] 湯餘惠:《戰國文字編》,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676頁。
[11] 又《龍龕手鏡·金部》:“鏧,或作鑋,今苦定反,金聲也。”《說文·金部》:“鑋,金聲也。从金輕聲。苦定切。”此“鏧”从金殸聲,為“鑋”換聲符異構,與“”異體“鏧”蓋屬同形字。
[12] 容庚:《金文編》,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168頁。
[13] 張守中:《睡虎地秦簡文字編》,文物出版社1994年版,第39頁。
[14] 容庚:《金文編》,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168頁。
[15] 高明:《古文字類篇》,台灣大通書局1986年版,第371頁。
[16] 徐中舒:《甲骨文字典》,四川辭書出版社2006年版,第257頁。
[17] 容庚:《金文編》,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168頁。
[18]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輯:《甲骨文編》,中華書局1965年版,第459頁。
[19] 容庚:《金文編》,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759頁。
[20] 滕壬生:《楚系簡帛文字編》(增訂本),湖北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964頁。
[21] 羅福頤:《古璽文編》,文物出版社1981年版,第279頁。
[22] 徐在國引郭店·緇衣46“我龜既厭”之“龜”作,疑
、
來源於
,當釋為龜。參見徐在國《隸定古文疏證》,安徽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240頁。《漢語大字典·立部》“竜”字下引《晏子春秋·內篇問下十七》:“讒鼎之銘曰:‘昧旦丕顯,後世猶怠。’況日不悛,其竜久乎!”吾則虞集釋:“‘竜’為‘龍’之俗,實為‘能’之偽。此皆漢人書寫之誤也。”錄此以參考。參見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字典》(第二版),崇文書局、四川辭書出版社2010年版,第2897頁。
[23] 羅福頤:《漢印文字徵》,文物出版社1978年版,十一章第18頁下。
[24] 徐中舒:《甲骨文字典》,四川辭書出版社2006年版,第488頁。
[25] 容庚:《金文編》,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304頁。
[26] 容庚:《金文編》,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304頁。
[27]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輯:《甲骨文編》,中華書局1965年版,第206頁。
[28] 容庚:《金文編》,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303頁。
[29] 滕壬生:《楚系簡帛文字編》(增訂本),湖北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444頁。
[30] 滕壬生:《楚系簡帛文字編》(增訂本),湖北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444頁。
[31] 羅福頤:《古璽文編》,文物出版社1981年版,第101頁。
[32] 容庚:《金文編》,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478頁。
[33] 黃錫全云:“、
以上二形應是
字,假為箕。今本《說文》當依此正。”參見黃錫全《汗簡注釋》,武漢大學出版社1990年版,第191頁。
[34] 關於古文的來源,黃錫全說是“
(期)”古文。徐在國亦云:“《汗》2.22上引說文箕字或作
。疑
、
所从的
、罒並由
形譌變。
、
、
並
字,假為箕。”其說可从。參見黃錫全《汗簡注釋》,武漢大學出版社1990年版,第191頁;徐在國:《隸定古文疏證》,安徽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104頁。
[35] 高明:《古文字類篇》,台灣大通書局1986年版,第385頁。
[36] 張守中:《睡虎地秦簡文字編》,文物出版社1994年版,第116頁。
[37] 張守中:《包山楚簡文字編》,文物出版社1996年版,第121頁。
[38] 高明:《古文字類篇》,台灣大通書局1986年版,第385頁。
[39] 張守中、張小滄、郝建文:《郭店楚簡文字編》,文物出版社2000年版,第110頁。
[40] 黃徵:《敦煌俗字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82頁。
[41] 王力認為“噫”“嘻”聲母影曉鄰紐,疊韻,均表歎聲,有贊歎、慨歎、哀歎之聲,二字音近義同,屬於同源字。參見王力《同源字典》,中華書局2014年版,第7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