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学术视野下的《文选》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汉魏六朝章、表和上书关系考辨

黄燕平[1]

【摘要】两汉公牍以上书(疏)、奏、议为主,曹魏至南朝,上书(疏)篇数锐减,逐渐边缘化,而章、表则成为当时公牍撰作的主要文体。它们之间具体关联表现在:《文选》“表”文在早期的史书载录中又多称为“上书”、《文选》“上书”文文体功能与表体相近;上书(疏)与章、表的制作格式最为接近;现存两汉上书(疏)的主要功能为陈请,近于表。这说明上书与汉代所定四体之章、表最为接近,前者的文体功能随着文体的分化演变,魏晋以降主要为章、表二体所承继。

【关键词】章表;上书;关系;考辨

据蔡邕《独断》“凡群臣上书于天子者,有四名:一曰章,一曰奏,三曰表,四曰驳议”,[2]与刘勰《文心雕龙·章表》“汉定礼仪,则有四品:一曰章,二曰奏,三曰表,四曰议”,[3]可知汉初群臣上书天子主要有四种文体:章、表、奏、议。但考察两汉现存上行天子的公牍,章、表二体文章稀少。[4]刘勰称:“前汉表谢,遗篇寡存。”[5]西汉现存表2篇,无章。东汉存表约17篇,章约10篇。两汉存篇数量最大的是上书(疏)文[6],占了近76%,次为奏、议。曹魏以降,章、表、上书所占比例发生了明显变化(见表1)。

表1 曹魏以降章、表、疏存量表

由表1可知,至晋,表的数量超过了上书。宋至陈,随着章、表数量的增多,上书数量锐减。依此类推,章、表似与上书(疏)存在反比关系。又,萧统《文选》列“表”、“上书”、“启”、“弹事”四类作为上行公牍,任昉《文章缘起》则列有“表”、“让表”、“上书”、“上疏”、“奏”等。萧统、任昉与刘勰《文心雕龙》最大不同在于:后者未将上书、上疏视为公牍文体。那么上书(疏)是一种什么样的文体形态?它与汉初所定四体有何具体关联?本文兹以此二问题作为切入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察章、表与上书的关系。

一 《文选》“表”、“上书”二体辨

本节拟选取《文选》表类19篇、上书类7篇,梳理诸篇的文献出处与篇题命名,考察其异同。

(一)《文选》“表”类与上书文

1.孔融《荐祢衡表》

《后汉书·祢衡传》载:“衡始弱冠,而融年四十,遂与为交友。上疏荐之……”[7]《后汉书》称“上疏”,但《文选》却标为表文。自《文选》之后,载录该文的《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初学记》皆名为表文。独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下简称《全上古文》)称上疏文。

2.诸葛亮《出师表》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载:“五年,率诸军北驻汉中,临发,上疏曰:……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裴松之按:“刘备以建安十三年败,遣亮使吴,亮以建兴五年抗表北伐,自倾覆至此整二十年。”[8]史书称“上疏”,而诸葛亮本人在文中云“表”,裴松之按语亦称“表”。李充《翰林论》、《文选》名为表文,后之《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初学记》、《全上古文》皆名为表文。

3.曹植《求自试表》

《三国志·魏书·陈思王植传》载:“太和元年,徙封浚仪。二年,复还雍丘。植常自愤怨,抱利器而无所施,上疏求自试曰……”[9]裴松之注引《魏略》“植虽上此表,犹疑不见用”[10]。《三国志》称“上疏”,而《魏略》曰“表”。《翰林论》[11]、《文选》标为表文,《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全上古文》同之。

4.曹植《求通亲亲表》

《三国志·魏书·陈思王植传》载:“三年,徙封东阿。五年,复上疏求存问亲戚,因致其意曰。”[12]《三国志》称“上疏”,《翰林论》、《文选》名为表文。《北堂书钞》同之。但《全上古文》则称上疏文。

5.羊祜《让开府表》

《翰林论》、《文选》名为表文。后编之史书《晋书·羊祜传》载:“后加车骑将军,开府如三司之仪。祜上表固让曰。”[13]此处亦称“上表”。《全上古文》同《文选》。

6.李密《陈情事表》

《三国志·蜀书·杨戏传》裴松之注引晋人常璩《华阳国志》载:“晋武帝立太子,徵为太子洗马,诏书累下,郡县偪遣,于是密上书曰。”[14]《华阳国志》称“上书”,又曰“表”。《文选》名为表文,《全上古文》同之。

7.陆机《谢平原内史表》

《文选》李善注引南齐臧荣绪《晋书》:“成都王表理机起为平原内史,到官上表。”[15]史书称“上表”,《文选》名为表文,《全上古文》同之。

8.刘琨《劝进表》

《文选》李善注:“何法盛《晋书》曰:刘琨连名劝进,中宗嘉之。《晋纪》曰:刘琨作劝进表,无所点窜,封印既毕,对使者流涕而遣之。”[16]该文在篇体上,《晋书》所载不如《文选》完整。《文选》之《劝进表》载:“臣顿首死罪上书,臣琨臣磾]顿首顿首,死罪死罪。”[17]《晋书·元帝纪》:“六月丙寅,司空、并州刺史、广武侯刘琨,幽州刺史、左贤王、渤海公段匹……等一百八十人上书劝进曰。”《晋纪》作“表”,《劝进表》、《晋书·元帝纪》称“上书”,且据公牍制作格式,此文当为“上书”或“章”[18],但《文选》名为表文,《艺文类聚》、《全上古文》同之。

9.张悛《为吴令谢询求为诸孙置守冢人表》

《文选》李善注引晋人孙盛《晋阳秋》:“张悛,字士然,吴国人也。元康中,吴令谢恂表为孙氏置守冢人,悛为其文。”[19]此处称“表”,《文选》名为表文,《艺文类聚》、《全上古文》同之。

10.庾亮《让中书令表》

《文选》李善注引南朝宋人何法盛《晋中兴书》:“《颍川庾录》曰:亮字元规,为中书郎,肃祖欲使为中书监,上疏。肃祖纳亮言,封永昌公。”[20]此言“上疏”。又,《晋书·庾亮传》:“明帝即位,以为中书监,亮上书曰:……疏奏,帝纳其言而止。”[21]《晋书》称“上书”或“疏”。但《文选》名为表文,《全上古文》同之。

11.桓温《荐谯元彦表》

《三国志·蜀书·谯周传》裴松之注引晋人孙盛《晋阳秋》:“永和三年,安西将军桓温平蜀,表荐秀曰。”[22]《文选》李善注引孙盛《晋阳秋》:“桓温平蜀反役,上表荐秀。”[23]此二处皆称“表”。《初学记》载:“何法盛《晋中兴书》曰:桓温上疏荐谯秀曰。”此称“上疏”。《文选》之前,该文为“表”或“上疏”,但《文选》名为表文,《全上古文》同之。

12.殷仲文《解尚书表》

《文选》李善注引南朝宋人檀道鸾《晋阳秋》:“帝初反正,抗表自解。”[24]此文又有“谨拜表以闻,臣某云云”[25]。《文选》名为表文,《全上古文》同之。

13.傅亮《为宋公至洛阳谒五陵表》

该文载“谨遣传诏殿中中郎臣某,奉表以闻”[26]。《文选》名为表文,《全上古文》同之。

14.傅亮《为宋公求加赠刘前军表》

《宋书·刘穆之传》载:“高祖又表天子曰。”[27]《南史·刘穆之传》:“帝又表天子曰。”[28]又,该文曰:“是以献其乃怀,布之朝听,所启上,合请付外详议。”[29]前者称“表”,后者称“启”。《文选》名为表文,《全上古文》同之。

15.任昉《为齐明帝让宣城郡公第一表》

该文云“谨附某官某甲,奉表以闻”[30],此称“表”。《文选》名之表文,后编之《梁书·任昉传》“封宣城郡公,加兵五千,使昉具表草。其辞曰”[31],也称“表”。《艺文类聚》、《全上古文》同《文选》。

16.任昉《为范尚书让吏部封侯第一表》

该文云“谨奉表以闻,臣云诚惶以下”[32],此称“表”。《文选》名之表文,《艺文类聚》、《初学记》、《全上古文》同之。

17.任昉《为萧扬州荐士表》

该文云:“临表悚战,犹惧未允,不任下情云云。”[33]此称“表”。《文选》名之表文。《文选》李善注引北周刘璠《梁典》载:“齐建武初,有诏举士,始安王表荐琅邪暕及王僧儒。”[34]《全上古文》同《文选》。

18.任昉《为褚谘议蓁让代兄袭封表》

该文云“谨诣阙拜表以闻”[35]。又,《南齐书·褚渊传附》:“六年,(贲)上表称疾,让封与弟蓁……明年,表让封还贲子霁,诏许之。”[36]《文选》名之表文,《艺文类聚》和《全上古文》同之。

19.任昉《为范始兴作求立太宰碑表》

该文云“临表悲惧,言不自宣,臣诚惶已下”[37]。又,《南齐书·竟陵文宣王子良传》:“所著内外文笔数十卷,虽无文采,多是劝戒。建武中,故吏范云上表为子良立碑,事不行。”《文选》名之表文,《艺文类聚》和《全上古文》同之。

据上所列,《文选》“表”下19篇文,在文章题名载录上大体有两种情形:(1)题名分歧。第1至11篇中,除羊祜《让开府表》[38]、陆机《谢平原内史表》、张悛《为吴令谢询求为诸孙置守冢人表》3篇史书记载的文体名与《文选》一致外,其余8篇的命名在史书和《文选》中存在分歧。此分歧表现有二:一是编撰时间早于《文选》的史书称“上书”者,《文选》却名为表文,如孔融《荐祢衡表》、曹植《求通亲亲表》;二是《文选》前之史书及文本有称“上书”或“表”者,《文选》则统一名为表文。(2)题名统一。第12篇至末篇,诸篇的命名在史书与《文选》中一致。一篇文章,在文献载录过程,有两种文体命名,这似说明“上书”与“表”之间存在相通性。

(二)《文选》“上书”类与表文

1.李斯《上秦始皇书》

《史书·李斯列传》载:“李斯议亦在逐中。斯乃上书曰。”[39]《文选》、《艺文类聚》、《全上古文》均名之上书文。

2.邹阳《上书吴王》

《汉书·邹阳传》载:“吴王以太子事怨望,称疾不朝,阴有邪谋,阳奏书谏。”[40]《文选》、《艺文类聚》、《初学记》、《全上古文》均名之上书文。

3.邹阳《于狱中上书自明》

《史记·邹阳列传》载:“邹阳客游,以谗见禽(擒),恐死而负累,乃从狱中上书曰……书奏梁孝王,孝王使人出之,卒为上客。”[41]《汉书·邹阳传》载:“阳客游以谗见禽(擒),恐死而负絫,乃从狱中上书曰……书奏孝王,孝王立出之,卒为上客。”[42]《文选》、《艺文类聚》、《初学记》、《全上古文》均名之上书文。

4.司马相如《上疏谏猎》

《史记·司马相如传》载:“是时天子方好自击熊彘,驰逐野兽,相如上疏谏之。其辞曰。”[43]《汉书·司马相如传》载:“尝从上至长杨猎。是时天子方好自击熊豕,驰逐壄兽,相如因上疏谏。”[44]《文选》、《艺文类聚》、《初学记》、《全上古文》均名之上书文。

5.枚乘《奏书谏吴王濞》

《汉书·枚乘传》载:“枚乘字叔,淮阴人也,为吴王濞郎中。吴王之初怨望谋为逆也,乘奏书谏曰。”[45]任昉《文章缘起》视其为奏体之始,《文选》、《艺文类聚》、《全上古文》均名之上书文。

6.枚乘《重谏举兵》

《汉书·枚乘传》载:“乘奏书谏曰……枚乘复说吴王曰。”[46]此“复说”的形式亦当是前之“奏书”。《文选》、《艺文类聚》、《全上古文》均名之上书文。

7.江淹《诣建平王上书》

《梁书·江淹传》载:“宋建平王景素好士,淹随景素在南兖州。广陵令郭彦文得罪,辞连淹,系州狱。淹狱中上书曰……景素览书,即日出之。”[47]《文选》、《艺文类聚》、《全上古文》均名之上书文。

以上7篇上书文,书写用意均为劝谏或自理,文末多有“愿大王熟察之”[48](邹阳《上书吴王》)、“愿陛下留意幸察”[49](司马相如《上疏谏猎》)、“臣愿大王熟计而身行之”[50](枚乘《奏书谏吴王濞》)等语。而此类惯用语在表体中较为常见,如《文选》“表”下诸葛亮《出师表》“愿陛下亲之信之”、“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51],庾亮《让中书令表》“愿陛下垂天地之鉴,察臣之愚,则虽死之日,犹生之年矣”[52],任昉《为范尚书让吏部封侯第一表》“矜臣所乞,特回宠命”[53]等,这说明7篇上书文的功用都近于表体的“陈请”。萧统分立“表”、“上书”二目,主要在于二者的呈送对象不同:前者皆呈送于天子,[54]后者则是地方诸侯王。二者在本质功能上是相近的,这或许正是“上书”紧跟在“表”后的原因,说明二者具有明显的相通之处。

二 《文心雕龙·章表》与上书关系辨

据范文澜《文心雕龙注》,本节拟对《文心雕龙·章表》[55]所引章、表之文进行梳理,考察章、表与上书的关系。

(1)“左雄奏议,台阁为式。”(《后汉书·左雄传》)“由是拜雄尚书,再迁尚书令。上疏陈事曰。”(左雄今存《上疏陈事》)

(2)“胡广章奏,天下第一。”(此句来自《后汉书·胡广传》)“既到京师,试以章奏,安帝以广为天下第一。”(胡广今存《上书驳左雄察兴议》、《谏探筹立后疏》)

(3)“伯始谒陵之章。”胡广,字伯始。今此章无存。

(4)“晋文受册,三辞从命。”晋文公重耳。今无存文。

(5)“文举之《荐祢衡》”,即孔融《荐祢衡表》,同《文选》。

(6)“孔明辞《后主》”,即诸葛亮《出师表》,同《文选》。

(7)“琳、瑀章表。”按:陈琳、阮瑀今无存章表。

(8)“陈思之表,独冠群才”,曹植现存《求自试表》、《求通亲亲表》、《谏伐辽东表》等三十余篇。

(9)“晋初笔札,则张华为俊。其三让公封,理周辞要。”张华让三公表,今无存文。

(10)“羊公之辞开府”,即羊祜《让开府表》,同《文选》。

(11)“庾公之让中书”,即庾亮《让中书监表》,同《文选》。

(12)“刘琨劝进”,刘琨《劝进表》,同《文选》。

(13)“张骏自序,文致耿介,并陈事之美表也。”张骏今仅存《上疏请讨石虎李期》一文。

以上十三条,第一至四条,第八、九、十三条因文献缺失,难以确定对应具体何文。其余可明确的文章有:孔融《荐祢衡表》、诸葛亮《出师表》、羊祜《让开府表》、庾亮《让中书监表》、刘琨《劝进表》及曹植现存《求自试表》、《求通亲表》、《谏伐辽东表》等。这些多数属于《文选》“表”类所列之文。其中,除羊祜《让开府表》外,余下篇目都有称上书者。而此处刘勰将它们举为表体之代表作。可见上书与表二体可相通。

三 上书与章、表的写作程式关系辨

关于上书的格式,《史记》、《汉书》有较完整的记载,且年代为现存之最早,故以其中霍去病《请立皇子为诸侯王疏》[56]、韩信等《上尊号疏》[57]为例,其格式大致如下:

大司马臣去病昧死再拜上疏

关于表与章的写作格式,蔡邕《独断》云:“表者,不需头,上言臣某言,下言臣某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又,“章者,需头。称稽首。上书谢恩、陈事、诣阙通者也”。蔡邕熟谙汉代制度仪礼,又现存有表、章文,故二体的格式分别以蔡邕《荐皇甫规表》和《戍边上章》[58]为例。

蔡邕《荐皇甫规表》因表不需头,故前仅言“臣闻”。其后称“臣邕顿首顿首”。在总体框架上与上书文格式相差不大。另一篇《戍边上章》,据蔡邕《独断》所载:“汉承秦法,群臣上书皆言‘昧死言’。王莽盗位,慕古法,去‘昧死’曰‘稽首’。光武因而不改。朝臣曰‘稽首顿首’。非朝臣曰‘稽首再拜’。”可知除了二处文字因时代变迁有所改动外,该文的书写格式、抬头和结尾的文字均与前之霍去病《请立皇子为诸侯王疏》、韩信等《上尊号疏》无异。“章”虽是汉初群臣上书四品之一,用于谢恩,但它的功用常包含在表体中,章、表实为一体,故刘勰《文心雕龙》合论章、表二体,唐以后,无章,谢恩、庆贺等用表。通过上书与章、表在制作格式方面的比对,可以看出二者明显的相似之处。

四 上书主要文体功能辨析

公牍各体得以区分的一个重要依据是文体功能。据刘勰《文心雕龙·章表》载“章以谢恩”、“表以陈请”[59],萧统《文选》“表”类19篇均有陈请的功用。可知,陈请是表的文体功能。陈请在具体文本中,主要体现在谏劝、赐爵、辞让、荐举、请事等题材中。兹以这一范围来考察两汉现存上书文(见表2)。

表2 两汉现存上书文

由表2可知,上书文中,两汉现存上书文中用于陈请者均超过50%,可见上书的主要文体功能是陈请。而“表以陈请”,故上书与表在文体功能上相近相通。

以上是基于一个朝代的上书文所进行的统计分析,上书与表二体在撰作题材上的相近相通还体现在某一作者作品中。以曹操为例,他现存公牍有策、表、奏、上疏、上书、教、令,其公牍文体的撰作种类相对较完备。其中表、奏、上疏、上书为上行公牍(见表3)。

表3 曹操现存上行公牍

对比这三类上行公牍,在内容、题材上,上书与奏毫不相涉,与表十分相近。上书所反映的内容在表中几乎可得一一对应:献物者《上杂物疏》与《上器物表》;谢恩者《上书谢策命魏公》与《谢袭费亭侯表》、《谢置旄头表》;辞让者《上书让增封》、《又上书让封》、《上书让费亭侯》、《上书让增封武平侯及费亭侯》与《让还司空印绶表》、《让九锡表》。剩下一篇《上书理窦武陈蕃》与《请追增郭嘉封邑》亦近,主要为逝者理功追封。同一作者作品,上书与表所表现的内容、题材基本相同,说明二者之文体功能在作者看来也应是相近相通的。

综上所述,上行公牍文体随着时代的变迁,由先秦统称书或上书,至两汉定为四体:章、表、奏、议。虽然四体之名已定,但臣下在实际撰作中,似并未严格执行,故相应的史书在载录时多称“上书”或“上疏”。汉之上书、上疏承自先秦书或上书,一般认为其性质更近于文体类名,其文体功能涵养了四体。但从萧统《文选》、刘勰《文心雕龙》、史书等记述情况来看,上书在六朝的发展过程中及六朝人看来,其文体功能更近于章、表,远于奏、议。


[1] 【作者简介】黄燕平,女,华侨大学文学院教师,主要从事汉魏六朝文学研究。

[2] (汉)蔡邕:《独断》卷上,《丛书集成初编》本,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4页。

[3] (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卷五,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406页。

[4] 注:从现存西汉文来看,此四者中仅奏和议数量较多,而表仅有三篇,无章。东汉章、表有所增加,但数量依旧极少,有马融《飞章虚诬李固》、郎《言灾异章》,杨秉《劾奏侯参章》、《劾奏侯览具瑗章》,蔡邕《戍边上章》、《上始加元服与群臣上寿章》、《让高阳乡侯章》、《谏太尉董卓可相国并自乞闲冗章》等约10篇,表有蔡邕《荐皇甫规表》、《为陈留太守奏上孝子程末事表》、《巴郡太守谢表》,何进《荐董扶表》,刘焉《荐任安表》,公孙瓒《表袁绍罪状》,许贡《上表汉帝》等约17篇。

[5] (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卷五,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406—407页。

[6] 注:现存许多上书文、上疏互称,故此处将二者合为一体,在标题上及下文皆简称为“上书”。

[7] (刘宋)范晔:《后汉书》卷八十下《祢衡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653页。

[8] (晋)陈寿:《三国志》卷三十五《蜀书·诸葛亮传》,中华书局1971年版,第919—921页。

[9] (晋)陈寿:《三国志》卷十九《魏书·陈思王传》,中华书局1971年版,第565页。

[10] (晋)陈寿:《三国志》卷十九《魏书·陈思王传》,中华书局1971年版,第569页。

[11] 注:李充《翰林论》云“若曹子建之表,可谓成文矣”。

[12] 《三国志》卷十九《魏书·陈思王传》,中华书局1971年版,第569页。

[13]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三十四《羊祜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015页。

[14] (晋)陈寿:《三国志》卷四十五《蜀书·杨戏传》,中华书局1971年版,第1078页。

[15] (梁)萧统著,李善注:《文选注》卷三十七,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524页下。

[16] 《文选》卷三十七,第526页上。

[17] 《文选》卷三十七,第526页上。

[18] 注:上书文的制作格式见下文。

[19] 《文选》卷三十八,第530页上。

[20] 《文选》卷三十八,第531页下。

[21] 《晋书》卷七十三《庾亮传》,第1916—1917页。

[22] 《三国志》卷四十二《蜀书·谯周传》,第1033页。

[23] 《文选》卷三十八,第532页下。

[24] 《文选》卷三十八,第533页下。

[25] 《文选》卷三十八,第534页上。

[26] 《文选》卷三十八,第534页下。

[27] (梁)沈约:《宋书》卷四十二《刘穆之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307页。

[28] (唐)李延寿:《南史》卷十五《刘穆之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26页。

[29] 《文选》卷三十八,第535页下。

[30] 《文选》卷三十八,第537页上。

[31] (唐)姚思廉:《梁书》卷十四《任昉传》,第252页。

[32] 《文选》卷三十八,第539页下。

[33] 《文选》卷三十八,第541页上。

[34] 《文选》卷三十八,第539页下。

[35] 《文选》卷三十八,第541页下。

[36] (南齐)萧子显:《南齐书》卷二十三《褚渊传附》,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432页。

[37] 《文选》卷三十八,第543页下。

[38] 注:该文所载之《晋书》编撰时代晚于《文选》,其与另10篇载录情形实不同。

[39] (汉)司马迁:《史记》卷八十七《李斯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541页。

[40] 《汉书》卷五十一《邹阳传》,第2338页。

[41] 《史记》卷八十三《邹阳列传》,第2469—2478页。

[42] 《汉书》卷五十一《邹阳传》,第2343—2353页。

[43] 《史记》卷八十七《司马相如列传》,第3053页。

[44] 《汉书》卷五十一《司马相如传》,第2589页。

[45] 《汉书》卷五十一《枚乘传》,第2359页。

[46] 《汉书》卷五十一《枚乘传》,第2359—2362页。

[47] 《梁书》卷十四《江淹传》,第248—249页。

[48] 《文选》卷三十九,第547页下。

[49] 《文选》卷三十九,第551页上。

[50] 《文选》卷三十九,第552页上。

[51] 《文选》卷三十七,第517页(上、下)。

[52] 《文选》卷三十八,第532页下。

[53] 《文选》卷三十八,第539页下。

[54] 注:孔融作《荐祢衡表》时,曹操为丞相非天子,但曹操逝后被追封为魏武帝。

[55] 注:《文心雕龙》引文均自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

[56] 《史记》卷六十《三王世家》,第2105页。

[57] 《汉书》卷一《高帝纪下》,第52页。

[58] 注:该文文中“分别首目,并书章左”,故其为章文。

[59] (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卷五,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42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