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实践与反思:第二届“传统文化进校园”研讨会论文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亲之,近之,思辨,笃行

于兆博[1]

每个中国人都会面临一项人生课题:身份认同——即“我是谁”。身处世界,“民族”身份认同尤为重要。当今,地球村也好,信息化时代也好,都已经做到能在瞬间极大地拉近我们和世界,我们和未来、过去的时空距离。无论是现时代的成人,还是我们正在培养的这些6—12岁却同时又是未来社会主人的孩子,大家的生活环境、互动人群,已经开始越来越世界化、全球化。在这种情形下,寻根问祖,探寻中华民族的起源、发展和特点,不仅成为个体身份认同的重要任务,也是促使一个民族文明得以传承、一个民族获得永续发展的重要使命。“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向全世界发出了传承和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国声音”,引起广泛共鸣。国学,不仅指流传下来的各种古籍、优秀诗词,更包含了诸如书法、绘画、建筑、戏剧、武术、茶艺、中医药、手工艺、民俗与节日等大量的艺术表现形式与文化国粹,还有蕴含和彰显在这些有形财富背后以尚德崇礼为重的道德追求和以百家争鸣为基奠的古代哲学思想等一系列中华民族优秀的精神遗产。这是我们的骄傲,更需要我们不断加以传承,同时是我们实现民族身份认同最好的教材。

学校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阵地,如何让孩子们真正地接受优秀传统文化,领悟“传统之美”?如何让传统文化的精髓与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实实在在地融为一体?每个学校都在探索实践着。与大家分享一下北京第二实验小学这几年的点滴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