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 不足之处
四川传统吟诵的研究不能见木不见林,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若不厘清四川传统吟诵的内核与外缘,系统全面地认识其整体面貌和风格特点,就无法梳理出现状和特点,无法透过现象认清本质。目前学术界有关研究成果给本文研究提供了启示和参考,从我们的研究来看,在研究对象、方法观念和材料上都明显捉襟见肘,以至于目前尚未能全面展示出四川传统吟诵的全貌和风格特点,对本质与规律的发现也需要进一步探索,这无疑为此课题留下了更多研究空间,现将本书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归纳如下。
(一)缺乏从总体与宏观的视野做系统性研究
对一个领域进行科学研究,离不开系统的研究资料建设。就现有的四川传统吟诵研究状况而言,相关资料还显得比较零散匮乏,目前还是以个体的传统吟诵为切入点,进行横向孤立分析研究,没有上升到对四川传统吟诵的整体特点和风格的把握,缺乏整体性和本体性的深入分析,对整体面貌的勾勒、方言语音形态特点、典型吟诵风格和文化属性的研究不够深入。
(二)欠缺从内核到外缘的角度做深入性研究
四川传统吟诵独有的本质和特点要求研究者深入审视研究对象,判断表象和本质、内核与外缘、一般与个别的界线,以高度简约的思维方式提纲挈领。由于四川传统吟诵整体传承体系出现大面积的崩塌,我们的个案研究大多停留在外缘部分的宏观叙述和内涵区域的浅表分析,仅涉及吟诵的地域性、方言语音、音调结构、旋律节奏、文本使用、师承关系等论域的一般描述,缺乏对四川传统吟诵本质的深入剖析,未能完全复原其最为核心的文化精髓。
(三)缺少局部区域的有效资料
就本书而言,目前四川传统吟诵的大部分个案研究集中在西南官话的成渝片;灌赤片的研究资料严重缺失;田野调查尚无有效途径;宜宾泸州等地非常薄弱;对于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多民族融合、音乐文化多姿多彩的四川少数民族地区的研究更是空白。使得我们对于各个地域相伴相生的方言方音与吟诵传统及音乐旋律,以及四川传统吟诵的系统构成和总体面貌缺乏完整系统的纵向综合研究。
可喜的是,我们在六年的田野调查工作中已经取得了大量的一手资料,希望通过我们抛砖引玉式的研究可以让历史悠久、文脉久远、内涵丰富的四川传统吟诵走进更多学者视野,进一步拓宽中华传统吟诵研究涵盖范围。
[1] 秦德祥:《绝学探微吟诵文集》,上海三联书店2010年版。
[2] 吕君忾:《格律诗词常识欣赏和吟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3] 张本义:《吟诵拾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4] 魏嘉瓒:《最美读书声》,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