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传统吟诵研究(上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绪论

一 缘起综述

(一)四川传统吟诵的文化传承典型性

从现存的史料和文献记载来看,四川传统吟诵作为西南官话地区最为重要的读书方法,在四川传衍未绝。一种读书方法能在一个地域范围内传承至今,足以证明其作为文化教育现象存在的合理性和传承的重要性。

中华传统吟诵的流传与承续基本上以私塾为载体、以读书为目的,依附于师徒之间的口传心授。四川传统吟诵史就是四川的“读书方法”与四川方言语音及本地音乐多方面结合侵染的发展史,是四川地区特有的音乐现象和读书方式,一直留存于历代读书人的生活和记忆中。由于种种历史原因,现在的四川传统吟诵已经面临中断失传的绝境,其吟诵音乐具有独特的艺术风貌,保留了大量地域性的传统元素,蕴藏着重要的历史记忆、艺术价值和文化基因,堪称四川方言语音和传统音乐的宝库,是四川文脉传承的典型代表。

四川传统吟诵作为中华传统吟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在当代仍以活态形式残存于四川。但目前对四川传统吟诵的研究还缺乏一个系统、完整、可靠的代表性个案资料库,至今人们未能系统全面地认识四川传统吟诵的整体面貌及风格特点,更无本质与规律的发现,对于四川传统吟诵中核心的要素——方言语音、音乐旋律、传承脉络、文化价值的研究尤显不足。在当下,对于其整体面貌和风格,其社会文化属性、活态存在和传承方式以及在传承过程中的流变、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现代学校教育的启示等,学界至今并无完整翔实的地域性个案实证研究,有关认知多停留在表层,尚未清晰梳理。只有厘清四川传统吟诵的社会功能和文化属性,梳理四川传统吟诵本质面貌和规律,揭示其文化内涵和传承要义之后,才能将其从读书方法及传统音乐的层面上升为一种文化现象,从而认定其当代文化价值、现实社会意义和教育传承的必要性,避免狭隘的文化偏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正视其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传承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保护和传承。

(二)四川传统吟诵的语言地域性

现今四川话形成于清朝康熙年间“湖广填四川”的大移民运动时期,是由明朝之前流行于四川地区的蜀语和来自湖北、湖南、广东、江西等地的各地移民方言逐渐演变融合而形成的。成都话是川剧和各类曲艺的标准音,同时由于四川话内部互通度较高,各方言区交流并无障碍,因而四川话本身并没有标准音。

语言学家认为,四川话并不等同于“四川方言”,除四川话外,四川省境内较为常见的汉语言还有土广东话(属客家话)和老湖广话(属湘语)等,其都以方言岛的形式分布于四川各地。同时,四川境内还拥有大量藏语、彝语、羌语的使用者,但由于四川话在四川具有强势地位,是事实上的通用语,一般而言,土广东话与老湖广话的使用者同时也是四川话的使用者,而部分藏族、彝族、羌族地区,特别是康定、雅江、昭觉、马尔康、松潘、丹巴等州府、县府所在地,也通用口音接近的四川话。

汉藏语系的语族分两类:第一类为汉语族;第二类为藏缅语族。汉语族是世界的先进语言,其只有方言而无语支。汉语有了方言便有了统一的文字、统一的词汇规则,使汉语的各类方言不会再进一步地分化和隔离,不会向语支分化,从而确保了汉语只在方言阶段。方言由官话来沟通,官话由汉字沟通,这样又保证了稳定性。四川方言划片:云、贵、川、渝,鄂西、陕西的汉水流域以南,甘肃的东南部全是讲四川方言的,仅次于北方官话。四川话是官话中的方言,北方官话即是官话中的北方方言,西南官话则是官话中的西南方言。

从听感而言,四川传统吟诵与普通话吟诵相比,相似却又有些疏离。本书选择四川传统吟诵作为田野考察案例,基于以下方面的因素。首先,四川传统吟诵的读书腔调长久以来已基本定型,较为成熟,在四川地区甚至整个西南官话地区具有代表性。其次,从全国各地的吟诵采录研究进入四川传统吟诵的研究,得到了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四川大学、中南大学、山东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山东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中华吟诵学会的大力支持,得到了近百位四川传统吟诵传承人的鼎力相助。我们所采录的老专家、老教授、老学者全部为四川人,这些专家、学者学养深厚、人格高尚,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极大的学术支持和研究指导。正因为有了他们的帮助和关怀,才使得我们开展田野调查非常顺利,让我们有足够的信心完成此项研究。

(三)四川传统吟诵的文化教育功能和研究价值

四川文脉久远,历经千年传续至今。中华传统吟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川传统吟诵作为我国传统吟诵的瑰宝,更被誉为四川传统音乐形态的活标本,在一定范围内反映了历史时代的背景和社会生活。四川传统吟诵与特定的地域环境、方言语音、个人情绪、文本体裁等紧密结合,依附于师徒之间口传心授的读书方式而自然习得,虽濒临灭绝,但现今仍有活态流存于世,传承方式和实用功能正是其赓续的关键基础。

四川传统吟诵承载着深厚的四川地域传统文化内涵,在诵读和教授古诗文的过程中,运用乐教的形式以方便记忆,传承文脉。保留文化教育的功能性和实用性,体现了文化的正统性。但与民间音乐、宫廷音乐、宗教音乐相比较而言,其在生命力和发展性方面相形见绌,也具有文化的保守性。

四川传统吟诵传承至今,其传承体系从未剥离过四川教育史,作为一种读书方法和工具,直接服务于历代四川读书人,贯穿于整个读书过程,其语言风格、旋律形态、语音结构、情绪表达全部受到读书的制约。四川传统吟诵反之也对读书效果、文化体认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两者相辅相成、辩证统一。可以说,在历代四川读书人之中没有离开四川传统吟诵而存在的读书,亦不存在脱离读书的四川传统吟诵,吟诵与读书互为表里,体用不二。依托于传承载体、传承措施、传承状态等要素,对四川传统吟诵进行传承要素的系统研究分析以及文化密码的抽丝剥茧,将有利于深入剖析传承体系,发掘其传承逻辑和规律,为保护和传承中华传统吟诵提供借鉴,探索一条现代化背景下的民间传统口头音乐传承发展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