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结 学术史的因果与逻辑
上述“故事”的故事,貌似各自独立,实则有其内在的发展理路与逻辑结构,相互之间构成了一种微妙的竞争关系。
(一)在正统文人的故事观与民间文学的故事观之间,正统文人对于故事内涵的坚持,体现了传统精英文化尊古守制、敬重传统、崇尚文字传承的特征,而自明末至清末的白话小说中所记录、摹状的,出自老百姓街谈巷议的,对于故事内涵的解读和阐释,则体现了民间话语生动活泼、与时俱进,不断适应民众精神生活需求的特征。正是后者,使故事作为通用文类成为可能。
(二)近代通俗报刊注重以民间故事开拓市场。西方传教士修建育婴堂,兴办白话报,用通俗易懂的故事点化和启蒙中国儿童,他们对于儿童生命价值和启蒙教育的重视,以及对白话故事教化功能的开掘,一方面让故事以读者喜闻乐见的面目成为报章杂志的常见文类;另一方面启发了中国知识分子对于故事文类的高度重视。以1897年创刊的《蒙学报》为例,作为维新变法时期重要的儿童启蒙刊物,虽然还放不下文言叙事的臭架子,但也注意到了故事文类的作用,刊发了许多图文并茂的“师范故事图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其欲与西方传教士争夺儿童启蒙话语权的拳拳之心,彰明昭著。商务印书馆更是尤为重视儿童市场,他们另辟蹊径,以孙毓修为核心,编译了大量童话(包括故事、儿童小说),培育了一个巨大的故事市场。
(三)故事市场的发育必然导致故事研究的跟进。“五四”运动前夜,知识分子对于平民文化的关注已渐成燎原之势,周作人、赵景深对童话研究的提倡,与顾颉刚、钟敬文对故事研究的大力推广,都是这一趋势的必然响应。作为研究对象的童话或者故事,对于对象名称的隐形较量,则反映了同为进步知识分子的童话学团队与故事学团队之间对于学术话语权的争夺。
故事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现代学术,就是在这样一种正统文化与民间文化、西方传教士与中国知识分子,以及不同学术共同体之间的话语争夺中不断推进,逐渐建立起来的。正是不同文化层级之间的各种竞争,推动了文化的进步,也推动了学术的进步。
(本章原题《故事概念的转变与中国故事学的建立》,原载《民族艺术》2020年第1期)
[1] 魏徵、令狐德棻:《隋书》卷33,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967页。其中,“旧事篇”共收25种,“故事”占其中10种。
[2] 一般来说,小说作者极少有以创作者自居的,多是搜集整理式的“记闻”。如段成式《酉阳杂俎·序》:“饱食之暇,偶录记忆,号《酉阳杂俎》。”洪迈《夷坚志·自序》:“若予是书,远不过一甲子,耳目相接,皆表表有据依者。”俞樾《右台仙馆笔记·序》:“笔记者,杂记平时所见所闻,盖《搜神》、《述异》之类,不足,则又徵之于人。”
[3] 祁连休认为,《庄子》中的“齐谐”、《孟子》中的“齐东野人”、《列子》中的“夷坚”,“实际上是先秦时期生活在人民群众里面的民间故事的编讲者和传承人。”(祁连休主编:《中华民间文学史》,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88页)
[4] 刘守华:《宋代的民间故事集成“夷坚志”》,《高等函授学报》1999年第2期。
[5] 殷芸编纂,周楞伽辑注:《殷芸小说》前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1页。
[6] 丁传靖:《宋人轶事汇编》,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1085页。
[7] 吴承学:《明清诗文研究七十年》,《文学遗产》2019年第5期。
[8] 偶有出现“故事”处,如:“县内有一座山,唤做寿安山,其中有万种名花异草。今时临安府官巷口花市,唤做寿安坊,便是这个故事。”(洪楩辑,程毅中点校:《清平山堂话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135页)“这个故事”当以“这段历史”解。
[9] 清同治丙寅(1866年)刻本《希奇宝卷》1b,《中国宗教历史文献集成·民间宝卷》第15册,黄山书社2005年版,第367页。
[10] 艾衲居士:《豆棚闲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上述引文分别见第2、35、22、35页。
[11] [俄]弗拉基米尔·雅可夫列维奇·普洛普:《故事形态学》,贾放译,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7页。
[12] 艾衲居士:《豆棚闲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上述引文分别见第83、89、95页。
[13] 佚名:《主的故事》(I Love To Tell The Story),《小孩月报》1877年第3卷第4期。
[14] 道姑娘:《祈祷有验故事》,《小孩月报》1879年第4卷第9期。
[15] 九江:《美国小孩得救的故事》,《小孩月报》1881年第6卷第9期。
[16] 佚名:《阅〈小孩月报〉记事》,《申报》1879年1月9日。
[17] 佚名:《故事》,《圣心报》1888年第2卷第18期。
[18] 孙毓修:《童话序》,《东方杂志》1908年第5卷第12期。
[19] 王泉根:《百年中国儿童文学编年史》,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2017年版,第2页。
[20] 不堪:《论说教授幼稚生宜多用童话说》,《龙门杂志》1909年第3期。
[21] 周作人:《童话的讨论》,《晨报附刊》1922年1月25日。
[22] 周作人:《童话略论》,《教育部编纂处月刊》1913年第1卷第8期,上述引文分别见附录第1、2页。
[23] 周作人:《童话研究》,《教育部编纂处月刊》1913年第1卷第7期,上述引文分别见附录第11、13页。
[24] 周作人:《童话略论》,《教育部编纂处月刊》1913年第1卷第8期,附录第4页。
[25] 万建中:《20世纪中国民间故事研究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3页。
[26] 周作人:《〈儿童文学小论〉序》,张明高、范桥编《周作人散文》第2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第24页。
[27] 赵景深、周作人:《童话的讨论》,《晨报附刊》1922年1月25日。
[28] 顾颉刚:《孟姜女故事研究集·第一册·自序》,叶春生主编《典藏民俗学丛书》上册,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0页。
[29] 顾颉刚:《新潮社》,刘俐娜编《顾颉刚自述》,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65页。
[30] 刘复1925年1月2日致顾颉刚信,《歌谣》周刊第83号,1925年3月22日。
[31] 顾颉刚:《孟姜女专号的小结束》,《歌谣》周刊第96号,1925年6月21日。
[32] 陈槃:《黄帝事迹演变考》,《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第28期,1928年5月9日。
[33] 钟敬文:《中译本序》,[德]艾伯华《中国民间故事类型》,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1页。
[34] 赵景深、周作人:《童话的讨论二》,《晨报附刊》1922年2月12日。
[35] 顾颉刚:《孟姜女故事的转变》,《歌谣》周刊第69号,1924年11月23日。
[36] 陈泳超:《顾颉刚关于孟姜女故事研究的方法论解析》,《民族艺术》2000年第1期。
[37] [英]约瑟雅科布斯(Joseph Jacobs):《印欧民间故事型式表》,杨成志、钟敬文译,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1928年版,第58—6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