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中国传统民本思想概述
中国传统民本思想作为古老的东方大地上自我生长和发展起来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古代政治家、思想家所共同推崇的行政价值观,是古代中国人政治实践的智慧结晶,它的形成源远流长,它的内涵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演变、丰富。一般认为,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先秦的萌芽和形成时期、秦汉至明清的丰富和发展时期、近代的变革时期、新中国的历史性超越时期。[1]
殷商至西周时期出现了民本思想的萌芽,其词源肇始于“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2],以及“民者,君之本也”[3]等古训。“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这一经典名句,讨论的是君民关系以及社会历史的主体力量,一语道出了民本思想核心内涵,即民众为国家统治之根本、民众对国家存亡至关重要。先秦时期,以民为本已经受到高度重视和注意,出现一股波澜壮阔的、普及当时各国的民本社会思潮。在诸子百家中,尤以孔子、孟子、荀子等儒家学派的开创者所提出的民本论最为突出,他们提出了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一切基本论点和基本命题,形成了完整、系统而又典型的理论框架,并使其成为中国传统社会占主导地位的统治思想和历代统治者普遍采取的治国之术,这是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滥觞时期。秦汉至明清时期,随着先秦各种民本思想的整合、中国传统政治体制范型的确立、儒家思想主流地位的巩固,民本思想在秦汉至唐宋时期不断得到充实与发展而趋于成熟,这是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定型时期。到了明清时期,传统民本思想发展达到顶峰,并且开始出现对传统民本思想的批判、改造、制作,形成所谓的“新民本”思想,它掀起中国传统民本思想演变的波澜,显露出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向近代转型的曙光。到了近代,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剧变,中国传统民本思想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变化,一些先进、开明的思想家在接受明清“新民本”思想的基础上,吸收和借鉴西方民主思想,推动民主思想在中国发展,形成近代“民权”思想,为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奠定了思想基础。中国共产党登上历史舞台后,树立起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批判地继承传统的民本思想,真正实现对它的历史性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