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行录》与清代满族印记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绪论

满族,原称满洲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其族源可追溯到七千年前的肃慎人,此后挹娄、勿吉、靺鞨、渤海、女真均是对这一民族的称呼。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继位,改国号“大清”,并将“满洲”作为正式的民族称谓确定下来。满族入主中原建立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王朝,但由于满族人口相对于汉族人口较少,在长期的接触和影响下,满族逐渐被汉化,融入了汉族文化体系中,最终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学术界关于满族文化的研究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尤其是近20年来中国的满族文化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研究成果丰硕,从而使满学研究日趋兴盛,并使中国成为世界满学的研究中心”[1]。张佳生《满族文化研究百年》将满族文化研究分为四个阶段,分别阐述了每个阶段的研究成果、特点及贡献,全面总结了百年来满族文化研究的基本历程与发展轨迹,为今后的满族文化研究奠定了基础。根据近百年来的满学研究,学术界主要依靠本土文献,包括历史典籍及满文档案,而对于域外文献则关注较少。近年来,学术界在研究材料的挖掘上越来越重视域外文献,通过外国人观察中国的视角重新审视我们“熟悉”的中国,已成为目前学术界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和趋势。由于近代以来西方列强对中国形成的重大冲击和挑战,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更重视中西文化之间的对话,更重视欧洲人对中国的认知与观感。实际上,我们更应该关注我们周边的“邻居”,以亚洲的视角重新评估各类域外文献的价值,正如张伯伟所言:“就异域之眼对中国的观察而言,其时间最久、方面最广、透视最细、价值最高的,首先应该算是我们的邻国,也就是在中国的周边所形成的这样一个汉文化圈地区。”[2]朝鲜燕行文献便是其中一种,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