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宸英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生卒与行迹

一 生卒与字号辨讹

关于姜宸英生年,有崇祯戊辰年(1628)和崇祯戊寅年(1638)两说。钱仲联主编《中国文学家大辞典·清代卷》(中华书局1996年版),张之等主编《中国历代名人大辞典》(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李灵年、杨忠主编《清人别集总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柯愈春《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江庆柏《清代人物生卒年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陈雪军《姜宸英年谱》(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均主前说。主后说者由黄天骥开其端[76],陈桂英、李晓峰、李文浦等人继之[77]。黄先生曾在专著中简略地说明:“据全祖望所撰墓表说:‘康熙丁丑七十矣,先生入闱’,‘乃甫二年,而以己卯试事’,牵连下狱病死。可知,姜宸英卒于1699年,时为七十二岁。由此亦可推知他生于1638年。”[78]显然,黄先生对姜宸英生年的推算存在明显的计算错误。按黄先生所述,姜宸英卒于1699年,享年72岁,故其生年应为1628年,而非1638年。《纳兰性德和他的词》“附录一:年谱”有这样一条:“清世祖顺治十一年(1655年)生……这年……姜宸英二十六岁。”[79]可见,按黄先生观点,姜宸英生于1628年。前者很可能是一时笔误,抑或印刷过程所造成。而陈桂英、李晓峰、李文浦等人则不加考辨,径袭黄氏之说。

其实,姜宸英生年可据相关材料考出。王猷定有云:“姜子曰:先曾祖年八十三,而吾生;去世,吾三岁。”[80]“先曾祖”即姜应麟,其卒年,黄宗羲有明确记载:“崇祯三年五月初七日卒,距生嘉靖二十五年四月二十四日,年八十五。”[81]崇祯三年为1630年,此年,姜宸英三岁,可推知其生于1628年。

姜宸英亦曾在作品中透露过自己年龄。其《祭凌氏妹文》:“吾年四十五,先君道卒,不得视含殓。”[82]其父姜晋珪去世时,姜宸英四十五岁。检朱彝尊为其父所作的《孝洁姜先生墓志铭》,姜晋珪“卒于草坪旅舍,是康熙十一年五月日也,年六十三。”[83]康熙十一年,即1672年,由此可推知姜宸英生于1628年。综上,姜宸英生于崇祯戊辰年(1628),可无疑义。

姜宸英卒年向有一说,即康熙三十八年己卯(1699),但时贤根据相关资料推理,实有不严谨之处。如前引黄天骥所言:“据全祖望所撰墓表说:‘康熙丁丑七十矣,先生入闱’,‘乃甫二年,而以己卯试事’,牵连下狱病死。可知,姜宸英卒于1699年,时为七十二岁。”姜宸英因康熙己卯科考案而牵连下狱,没有疑问,但何时“病死”,全祖望没有说明,至少没有明确说明是“己卯”。清人一些笔记多承袭全祖望说法,如法式善《槐厅载笔》:“姜宸英,己卯顺天典试,以场弊下狱,卒。”[84]陆以湉《冷庐杂识》:“(慈溪姜西溟太史)久困名场,年七十始登第……太史于康熙己卯主顺天乡试……遂发愤死于刑部狱中。”[85]等等,均没有明确道及姜宸英去世时间。

关于姜宸英的卒年,有两则材料不能不提。尹元炜辑《溪上遗闻集录》云:“先生生明崇祯戊辰八月十九日,卒康熙庚辰正月二十一日,归葬夏家峃花盆山。”[86]生卒年月日俱全,显得非常可信,而且生年和上述考证相合,是正确的,卒年为“康熙庚辰”,即康熙三十九年(1700),与其下狱时间也相距不远。可见,尹元炜此处记载,与现有文献并无抵牾不合之处。清末慈溪文人王家振有诗题为《廿一日西溟姜先生忌辰,冯舸月孝廉招同与祭,再赋长句》[87]。此处述姜宸英之忌辰,与尹元炜所记一致,亦是一个旁证。但考察尹元炜所记之来源,乃是慈溪“故老传闻”[88],故不能遽尔视为定谳。综上,姜宸英之卒年可暂定为康熙三十九年(1700)。

姜宸英字“西溟”,亦写作“西铭”[89]“西蓂”[90],而“湛园”是字还是号,尚存异说:

姜宸英有一印“苇间姜宸英西溟氏别号湛园”[91],可见“湛园”是其号。另,古人有将与己相关的地名或自己的书斋名用作别号的习惯,从字面看,“湛园”应是地名,故“湛园”为姜氏别号无疑。姜氏有印鉴名“苇间书屋”[92],曾明确说明:“予别业题‘苇间书屋’。”[93]故姜宸英又号“苇间”。柯玉春《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作“号湛园,又号苇间”,杨廷福、杨同甫《清人室名别称字号索隐》(增补本)作“号湛园、苇间”,是矣。

姜宸英年轻时似曾自称“越吟野人”。其有诗云“庐山道人三昧力,写就潇湘高士色。挂君东皋一草堂,烟树离离生虚白。苇间野老归去来,手指寒潭空一摘。山云欲雨不雨时,清梦扶疏绕四壁。老干直上排云归,幽艳落落坐怪石。借问王孙小渭川,月下风前谁领得?(……予癸巳年在吾邑东郊缓归亭,为刘君题画绢兰竹。君张绢几上,令余立题之,余即捉笔写成。今去此四十年,刘君没已久,予亦衰疲,懒事笔墨。偶翻得旧稿,即应问亭之命,中间略改五六字,但换末二句,并觉前句生动矣。)[94]检姜宸英癸巳年(1653)所作《醉过缓归亭题楚僧画》:“湘江老僧髯如戟,写就潇湘高士色。挂君东山一草堂,江树离离生虚白。越吟野人归去来,手指寒潭空一摘。山云欲雨不雨时,清梦扶疏绕四壁。老干直上排云归,幽艳落落坐怪石。借问何如刘子骥,桃源春深去不得。”[95]其中将“越吟野人归去来”改为“苇间野老归去来”。考“越吟”二字,典出《史记·张仪列传》:

陈轸适至秦,惠王曰:“子去寡人之楚,亦思寡人不?”陈轸对曰:“王闻夫越人庄舄乎?”王曰:“不闻。”曰:“越人庄舄仕楚执珪,有顷而病。楚王曰:‘舄故越之鄙细人也,今仕楚执珪,贵富矣,亦思越不?’中谢对曰:‘凡人之思故,在其病也。彼思越则越声,不思越则楚声。’使人往听之,犹尚越声也。今臣虽弃逐之楚,岂能无秦声哉?”[96]

越人庄舄在楚国做官,生病时还念念不忘越国,发出越国的吟声。陈轸借此事说明自己到楚国亦不会忘怀秦国,将会类似庄舄越吟而发出秦声。后世遂以“庄舄越吟”“越吟”等语词表达爱国怀家之情。姜宸英自称“越吟野人”,似可见其年轻时眷眷不忘明室。

姜宸英书斋名除“苇间书屋”外,尚有“畦风阁”“真意堂”“寒玉亭”“老易斋”[97]四个。考量五个书斋名称,可觇其崇尚自然、向往田园之雅趣。姜宸英好友查慎行有诗云:“不如蚤筑畦风阁,结伴归耕未算迟。”[98]畦风阁已成二人意中归隐之地。

综上,姜宸英(1628—1700),字西溟,亦写作西铭、西蓂,号湛园,又号苇间,早岁曾自号“越吟野人”。书斋名有“苇间书屋”“畦风阁”“真意堂”“寒玉亭”“老易斋”五个。

二 行迹述略

姜宸英七十余年漫长的人生之路,依其行踪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

(一)里居家乡时期(1628—1661)

此时期从崇祯元年(1628)到顺治十八年(1661),即从姜宸英出生到三十四岁。其间,他也偶有时间或长或短的出游,但仍以里居家乡慈溪为主。姜宸英少时曾问学于同乡好友冯孟勉之父,同时与孟勉一起读书,相互砥砺,彼此交好。甲申(1644)、乙酉(1645)之际,二人抛弃旧业,终日扺掌高谈纵横王霸之略,商榷经史,旁及诗赋。当时有一批乡邦友人致力于诗文创作,取得了较高成就。《慈溪县志》载:“宸英同时刘纯熙、冯恺愈、冯宗仪、冯逊庸、姚纪、秦埰、秦勋、罗叔初、钱虎左亦工诗文,皆有名于时。”[99]姜宸英与这些人均有交往,其中与冯宗仪尤为密切:“初,余与君交时才弱冠,居相邻也。始用诗词相倡酬,已应诸生举,去为时文,俱不意得,则学为古文。每晨坐谈论,至忘寝食,巷中儿争笑以为痴。”[100]可见二人研习古文之热情与刻苦。少年时期求学及研习诗文之经历,为姜宸英将来诗文创作取得突出成就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外出游历时期(1662—1681)

此时期从康熙元年(1662)到康熙二十年(1681),主要是姜宸英外出游历时期。康熙元年,姜宸英因生活所迫,“不得已而游”[101]。他离开家乡慈溪,漫游扬州、无锡、苏州、金陵等江南地区,结识了陈维崧、吴伟业、严绳孙、秦松龄、汤斌、周亮工、计东等江南名士。这期间,姜宸英曾客居无锡,据董以宁记载:“姜子西铭客游无锡,主于秦子留仙之家。余与黄子庭表、计子甫草、陈子赓明皆至,相与晨夕论文,甚乐也。”[102]姜宸英与这些著名文人如此频繁深入地切磋琢磨,对深化其古文观念、提升其古文创作能力非常重要。此后,姜宸英多次入京,先后结识了纳兰性德、龚鼎孳、叶方霭、朱彝尊、汪懋麟、高士奇等达官显贵和著名文人,尤与纳兰性德交往最密。他们经常在一起宴饮雅集,交游唱和。康熙十七年(1678)正月,康熙拟开博学鸿词科,征召天下博学之士,无论已仕、未仕,均可由在京三品以上及科道官员或在外省督抚布按举荐应试。这对姜宸英而言,是一次步入仕途的大好时机,可最终失之交臂。个中原因,时任翰林院侍读学士韩菼回忆说:“方征博学鸿儒时,廷臣得举所知,余亟欲以先生荐,院长叶文敏公约同署名。会公宣入禁中,待之两月,及余独呈吏部,已不及期矣。”[103]

(三)编纂《明史》和《大清一统志》时期(1682—1696)

康熙二十一年(1682),姜宸英以诸生身份,进入明史馆,充翰林院纂修官,食七品俸。在这之前,康熙十九年(1680)二月,内阁学士徐元文便推荐姜宸英入明史馆,因其丁母忧未赴任。他在史局时,常与纳兰性德、陈维崧、严绳孙、顾贞观、朱彝尊、梁佩兰、吴兆骞、吴雯等人集会。康熙二十九年(1690)二月,徐乾学因遭弹劾而罢官归里,得康熙准允,携《大清一统志》等书稿回里编辑,延请胡渭、阎若璩、姜宸英、查慎行、黄虞稷等分纂。在此期间,姜宸英编纂了《江防总论拟稿》《海防总论拟稿》《日本贡市入寇始末拟稿》等多篇经世长文。

(四)为官时期(1697—1700)

姜宸英一生艰于科考,青年时期即参与清廷考试,但屡试不售,直至康熙三十二年(1693),才中顺天乡试,排名十九,时已六十六岁。康熙三十六年(1697)七月会试,殿试进呈卷在二甲第四。康熙识其手书,特拔置一甲第三,授翰林院编修。康熙三十八年(1699)八月,姜宸英任顺天乡试副考官。十一月,御史鹿佑弹劾顺天乡试考试不公,有玷清班。结果主考官李蟠遭遣,姜宸英牵连下狱而卒。康熙听闻姜宸英去世,“叹息再三”[104]。刑部尚书王士禛亦慨然兴叹:“吾在西曹,顾使湛园以非罪死狱中,愧如何矣!”[105]表现出了深深的愧疚与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