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
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国家安全问题愈显突出。有效地维护国家安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才能稳步推进。因此,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把维护国家安全贯穿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在国家治理的具体实践中,必须坚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科技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统筹外部安全和内部安全、国土安全和国民安全、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统筹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全面夯实国家安全基础。
国家安全涉及免于威胁的状态和免除威胁的能力两个基本维度。其中,免于威胁的状态是现象,而免除威胁的能力才是本质。强大的免除威胁的能力是国家安全的关键所在,而保障安全的能力又来源于国家政权。政权是国土安全的守卫者,是人民安全的保障者,是其他安全威胁的消弥者,政治安全构成了国家安全的根本。没有政治安全,其他安全就无从谈起。政治安全应该被置于国家安全战略的优先序列。在和平年代,外部军事力量直接推翻政权的可能性不大,政治安全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国民的政治认同。因此,实现国家安全必须高度注重政治认同问题,把培育政治认同作为实现和保障政治安全的关键环节。
常轶军教授的专著《政治认同与国家安全》,从政治认同的角度对国家安全进行了深入研究。一方面,作者运用规范研究方法,分析了政治认同的内涵、外延、特点、构成、资源,探讨了国家安全的内涵、外延、结构和国家安全观等基本问题,进而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汲取建构主义国家安全观对于认同和安全内在关系的思想资源,从理论上揭示了以政治认同推进国家安全实现的内在机理,尤其是深入地讨论了以合法性支撑国家政权安全,增强政权免除安全威胁的能力,降低实现国家安全的成本,凝聚实现国家安全的社会力量等机制性问题。另一方面,作者以实证研究方法,对我国1949—1978年、1978—2012年两个阶段的国家安全形势进行了全面分析,通过对党和国家免除安全威胁、实现国家安全的历史进行梳理,揭示了人民群众的政治认同与国家安全保障、政治认同与巩固政权和制度安全、政治认同与捍卫国家主权独立和领土安全、政治认同与维护政治稳定和意识形态安全等的内在联系,进一步丰富了作者提出的理论判断。
新时代以来,随着中国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全球范围内国家间竞争的刚性化,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特征更加明显,中国的国家安全形势也前所未有地复杂。在各种安全问题交织的情况下实现国家安全,既要进行总体谋划,又要找准具体的着力点。基于这样的认知,作者在著作中提出了以政治安全统领国家安全,以及以塑造政治认同为实现国家安全总抓手的思路。作者认为,历史记忆是政治认同的参照性资源,要通过举行历史纪念、举办历史展览、创作和传播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来唤醒集体记忆;利益是政治认同的直接资源,要制定民生性的公共政策,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千方百计促进就业,使收入分配更合理、基本社会保障有兜底,切实夯实政治认同的现实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政治认同的核心资源,要通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媒介宣传,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占领国家安全的价值高地;话语体系是政治认同的统摄性资源,要构建和传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话语体系,兼顾自我认同和他者认同,理顺国家安全的话语逻辑。
总之,在国家安全问题凸显的背景下,作为一部从政治认同角度来讨论国家安全问题的学术著作,该书从若干基本问题入手,借鉴总体国家安全观和建构主义国家安全观的理论,对政治认同之于国家安全的重要意义进行了深入地理论分析,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实现国家安全的经验基础上,根据新时代的国家安全形势,从政治认同维度提出了实现国家安全的思路和对策,不仅具有理论创新的价值,对于新时代实现国家安全也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周平
2023年5月于云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