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范式嬗变与观念更新
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发生与确立,与中国民众及中国共产党从旧民主主义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中的实践密切相关,并在取得民族解放与民族独立进而走向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的历史进程中确立下来。它的诞生与发展具有明确的政治性,显示了社会主义国家试图将包含着多样来源的“传统文化”与启蒙运动以来尤其是社会主义想象的“现代性规划”进行兼容整合,并锻造出一种新型文化政治的意图。这种意图及其实践落实在一系列的文学制度建设与文学组织活动之中,连接起历史经验与现实变革、社会革命与文学革命,并且将社会主义的理念具体化到少数民族的文学观念与知识生产之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七十多年间,少数民族文学知识与理念的认知与生产时有参差起伏,但总是与时代主潮之间发生微妙的互动。“少数民族文学”作为社会主义政治平等、文化正义的产物,追求在多民族统一国家内部与外部的“积极的多样性”,在不同历史阶段兼顾“理”与“势”之间的辩证,为全球性语境中的中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化提供了“多元普遍性”[1]的启示。回顾、总结与展望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衍生脉络,可以发现,它既是对本土固有学说的继承与扬弃,也是与外来其他观念的对话与修正,同时也是应对现实语境的文化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