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附录
歧路亡羊[4]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追之。
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
邻人曰:“多歧路。”
既反,问:“获羊乎?”
曰:“亡之矣。”
曰:“奚亡之?”
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杨子戚然变容,不言者移时,不笑者竟日。
门人怪之,请曰:“羊,贱畜;又非夫子之有,而损言笑者,何哉?”
杨子不答。门人不获所命。弟子孟孙阳出,以告心都子。
心都子他日与孟孙阳偕入,而问曰:“昔有昆弟三人,游齐鲁之间,同师而学,进仁义之道而归。其父曰:‘仁义之道若何?’伯曰:‘仁义使我爱身而后名。’仲曰:‘仁义使我杀身以成名。’叔曰:‘仁义使我身名并全。’彼三术相反,而同出于儒。孰是孰非邪?”
杨子曰:“人有滨河而居者,习于水,勇于泅,操舟鬻渡,利供百口。裹粮就学者成徒,而溺死者几半。本学泅,不学溺,而利害如此。若以为孰是孰非?”
心都子嘿然而出。
孟孙阳让之曰:“何吾子问之迂,夫子答之僻?吾惑愈甚。”
心都子曰:“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学非本不同,非本不一,而末异若是。唯归同反一,为亡得丧。子长先生之门,习先生之道,而不达先生之况也,哀哉!”
译文
杨朱的邻居丢了一头羊,他领着一家子出去寻找,又请了杨朱的童仆帮忙追寻。
杨朱说:“嘻!丢了一头羊怎么要这么多人去追?”
邻居说:“因为有好多岔路。”
他们回来后,杨朱问:“找到羊了吗?”
邻居说:“找不到啦。”
杨朱问:“怎么会找不到呢?”
邻居说:“岔路之中又有岔路,我们不知道它跑到哪儿去了,所以只好回来。”
杨朱听了,脸色变得十分忧愁,好久也没有讲话,整天都不露笑容。
弟子们感到奇怪,问他说:“羊是低贱的牲畜,而且又不是先生的羊,可您却不说不笑,为什么呢?”
杨朱没有回答。弟子们便得不到先生的指教。弟子孟孙阳出门后把这事告诉了心都子。
心都子过了几天和孟孙阳一起进屋,向杨朱问道:“从前有兄弟三人,在齐、鲁两国游学,拜的是同一位先生,将仁义之道修习完毕方才回家。他们的父亲问:‘仁义之道是什么样的?’大儿子说:‘仁义让我首先爱惜生命而把名誉放在次要的位置。’二儿子说:‘仁义使我不惜用生命的代价来成就荣誉。’三儿子说:‘仁义教会我同时保全生命与名誉。’他们三人的观点完全相反,却同样出自儒家。谁对谁错呢?”
杨朱说:“有人靠着河边居住,熟习水性,善于泅渡,靠着撑船摆渡营生,收入可以供养一百口人。背着粮食来向他学习的人成群结队,可其中淹死的几乎占到一半。本来是学游泳的,不是来学溺死的,可结果利害反差竟是这样大。你觉得怎样算对怎样算错呢?”
心都子默不作声地走了出来。
孟孙阳责备他说:“你怎么问得那么拐弯抹角,先生又答得那么稀奇古怪?我越发迷惑了。”
心都子说:“大道因为有太多岔道而使羊丢失,治学的人因为有太多途径方法而迷失了方向。各类学说并非根源不同,并非根本观点不一致,而结论却相差悬殊。只有回归到相同的本原上去,返回到一致的观点上去,才不会迷失方向。你是先生的大弟子,修习先生的思想,却不明白先生的比喻,真可悲啊!”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04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03—404页。
[3]李秋零主编:《康德著作全集》(第8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39页。
[4](春秋)列子:《列子》,叶蓓卿译注,中华书局2016年版,第277—28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