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文研究
《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订补[1]
——以高珩等五位北方作家为中心
朱则杰
摘要:今人柯愈春先生所著《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从清代诗歌(包括散文)文献学的角度来说,代表了迄今为止该领域学术研究的最高成就。因此,以该书作为基准,对其中难免存在的若干舛误与疏漏进行订正与补充,从而使之尽可能地更趋完善,也就成了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同时,这些遗留下来的问题,其难度相对来说也是最大的。现在即根据平日读书所得,对其中高珩、周再勲、谢宾王、陈僖、程云这五位北方地区作家的有关问题予以订补,供作者及其他相关读者参考。
关键词:清诗 《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 《清人别集总目》
在清代诗歌(包括散文)的文献学研究领域,世纪之交相继出版了李灵年、杨忠两位先生共同主编的《清人别集总目》和柯愈春先生所撰《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两种巨著[2]。两书均为16开三大册,各著录清代作家近两万人,别集约四万种。特别是《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以下简称《提要》),更可以说是后出转精,代表着目前该领域研究的最高水平。
但不难想见,涉及这么多的对象,即以《提要》而论,这里面的各种疏忽、缺漏乃至错误,自然也是难以尽免的。并且遗留下来的这些问题,一般说来,其难度恰恰也是最大的。对这些问题进行订正和补充,正可以使两书更趋完善。特别是关系到《提要》本身以及日后《全清诗》《全清文》等内部排序的作家生卒年问题[3],更是解决一处是一处,完成一家多一家。因此,笔者在日常读书的过程中有所发现,即随时将它们记录下来,并陆续整理成文,相继分组发表,提供给编撰者以及其他有关读者参考。本篇取高珩、周再勲、谢宾王、陈僖、程云这五位北方地区作家,仍旧按照《提要》著录的先后立目排序,依次考述;有些同时涉及《清人别集总目》的问题,也附此一并予以指出。
一 高珩(卷五,上册,第78页)
高珩,《提要》称其“生于万历三十九年(1611),卒于康熙三十五年(1696)”;《清人别集总目》注为“1614~1697”[4],即万历四十二年甲寅至康熙三十六年丁丑。
按高珩的传记资料,最翔实的就是《清人别集总目》所列第一种王士祯(禛)撰《诰授通奉大夫刑部左侍郎念东高公神道碑铭》(念东其字),同时见于王士祯《带经堂集》卷八十三《蚕尾续文·十一》、高珩《栖云阁文集》卷末附录,有关记载说:
康熙三十六年丁丑十一月十一日[公元1697年12月23日],致仕刑部左侍郎高公卒于里第……公生以万历[四十年]壬子八月二十九日[公元1612年9月23日],距其卒,得年八十有六。[5]
以此来看《提要》,显然误将生年、卒年整体提前了一年;究其原因,则是由于其前已故邓之诚先生《清诗纪事初编》卷六高珩小传误称“卒于[康熙]三十五年,年八十六”[6],又已故袁行云先生《清人诗集叙录》卷四高珩小传误称“卒于康熙三十五年,年八十六”[7],一再沿袭所致。至于《清人别集总目》所注的生年“1614”,则不知其“4”字是普通的笔误或刊误,还是与“万历四十年”的“四”字有什么牵连。
另外江庆柏先生《清代人物生卒年表》,依据该神道碑铭确定高珩的生年和卒年,都准确不误;但关于忌日,却特地加了一条注释:
高珩卒于康熙三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公历为1698年1月2日。[8]
这是把原文的“十一日”看成了“二十一日”,往后推迟了十天,并由此导致公元年份进入了1698年。《清代诗文集汇编》影印本高珩《栖云阁诗》前面新添的作者小传[9],所列“参考文献”无《清代人物生卒年表》,而所注卒年的公元年份恰恰也误作“一六九八”。
关于高珩的生卒时间,本来熟视无睹,以为都会正确的,却没想到仍然存在这许多的疏忽。而这次之所以引起关注,还是因了本拙稿下文第三条“谢宾王”,读者可以并参。
二 周再勲(卷六,上册,第109页)
周再勲,《提要》缺少生卒年,《清人别集总目》有生年作“1600”即明万历二十八年庚子[10]。
按《清人别集总目》一书的作家生卒年,本来就是江庆柏先生负责整理。其中比较可靠的,后来都已经收入《清代人物生卒年表》[11],并且尽可能加注原始依据。而周再勲在《清代人物生卒年表》中没有其人,就说明《清人别集总目》所定的这个生年缺乏可靠的原始依据,有待重新考察。
经查,此前袁行云先生《清人诗集叙录》卷一周再勲小传曾说:
周再勲……清……顺治……六年,刻《著娱斋诗集》十卷,东荫商序。自云“万历庚戌(三十八年)垂髫未娶”,则结集时年及五十。[12]
这里大致将万历三十八年庚戌(1610)周再勲“垂髫”理解为十岁左右,推测其顺治六年己丑(1649)“年及五十”。《清人别集总目》即以这年五十岁逆推,所以将其生年定为万历二十八年庚子(1600)。
《清人诗集叙录》引用的周再勲“自云”云云,出自《著娱斋诗集》卷三《搔愁琢句》内的《忆昔行》小序:
万历庚戌,勲垂髫未娶。献丹吉公者,妇翁也,令获鹿。勲以先府君命,就婚于邑……[13]
与此相近的年龄线索,《著娱斋诗集》卷十《越装》内的《先子起家版曹,历守归德、毗陵、姑苏三郡。不肖勲,亦以版曹出守金华,途次凡三经棠荫。睹城郭之虽是,怆辽鹤之不归。禄养无从,悲凉千古》有云:
忆昔出襁褓,索饵枣栗时。
随宦凡三郡,瞻依无暂离。
仿佛能记忆,五十年于兹。[14]
此诗作于顺治六年己丑(1649)从京师往浙江的途中,回忆“出襁褓”以来大约“五十年”。假如据此逆推,那么其结果也会与《清人诗集叙录》以及《清人别集总目》相似。笔者在查阅《清人诗集叙录》之前,就曾误以为《清人别集总目》的依据是这首诗。
但是,上述“五十”以及“垂髫”,显然都不是确切的年龄,所以《清代人物生卒年表》后来放弃了。
幸运的是,在《著娱斋诗集》卷十三《婺虎续编》内,有一首七言律诗《甲午元日》,标题自注明确说“是岁六十”,又正文起句云“甲午还当甲子周”[15]。这里“甲午”是顺治十一年(1654),周再勲六十岁整,逆推即可知其出生于万历二十三年乙未(1595)。
《著娱斋诗集》同卷此诗之后第四题,还有《六十初度(客金华)》五言古诗二首[16]。这应该是生日当天所作,却可惜没有具体的月日。从这组诗歌后面的作品特别是第三题《富阳道中》四首之二“春山欲霁晚犹寒”推测[17],只能大致知道在春季。
现在再回过头来看前面《清人诗集叙录》引用的那首《忆昔行》小序,当万历三十八年庚戌(1610),周再勲实际已经十六岁。所以,他一方面说是“垂髫”,另一方面又说“就婚”,也就是正文第二句提到的“赘婿”。而如果能够注意到“就婚”或“赘婿”,那么这个“垂髫”也就不会理解为十岁左右了。
同样,周再勲在《提要》中的位置,本来应当移前至卷一“生于隆庆六年至万历二十三年(1572—1595)”者。而《提要》之所以大致归入本卷并附在生年为万历四十四年丙辰(1616)的作家之后,则是对待科名为举人而生年不详的作家,通常都只按中举年份净减二十(相当于该年二十一岁)来推算生年[18];想不到周再勲在明崇祯九年丙子(1636)中举的时候,实际已经四十二岁了。《六十初度(客金华)》二首之一曾回忆自己“四十尚无闻”[19],也就是这个意思。
此外关于《著娱斋诗集》一书,足本内文凡十四卷,每卷第一层次都有一个小集的名称,其中有些卷还含有第二层次不止一个的小集。例如最末的卷十四《两游志》,就包含《北山游》和《三竺游》两个小集,据两个小集的引言可知其发生在顺治十年癸巳(1653)的“中秋”和“十有一月之六日”[20]。而全书第一层次的小集,总体上按照时间先后顺序编排,其中时间最迟而又确切具体的作品是卷十三《婺虎续编》倒数第四题顺治十一年甲午(1654)《重阳后一日,鲁晋公招游武宁庵,坐竹林中,看水边红叶》[21]。又全书卷首,有钱谦益、东荫商、杨时化、沈颢四篇序文;其中东荫商、沈颢两序署款无时间,钱谦益、杨时化两序则分别署顺治十一年(1654)“甲午中秋前三日”[22]、十年(1653)“癸巳秋九月”[23]。现今国家图书馆“中华古籍资源库”网站同时收有国家图书馆藏和天津图书馆藏两种影像版[24],而以天津图书馆该本最为完整。
由此来看《提要》本条,称“此集有顺治十年杨时化序,集当刻于此时,中国国家图书馆藏”,这就显然没有见到钱谦益该序。特别是《清人诗集叙录》,著录此集的内文只有十卷,创作历程止于顺治六年己丑(1649),并且卷首四序只提到署款无时间的东荫商一篇,则其所据更是一个缺失十分严重的残本;不然前述周再勲六十岁的那两题诗歌,当初袁先生一定会读到的。
附带关于上及《著娱斋诗集》卷十四《两游志》之一《北山游》的引言,最末曾叙及:
同游之客为谁?兰溪祝子长康也。与余齐齿,癖嗜亦同,因结山水之缘,各赋游仙之句。[25]
这里所说祝基阜(长康其字)与周再勲“齐齿”,应该就是同年出生的意思。可惜有关祝基阜的信息比较匮乏,只大致知道他是贡生,曾官广东阳江(或曰阳春)训导,与同乡李渔交往密切;不然如果有确切的生年记载,则可以作为周再勲生年的一个佐证。不过反过来,在目前这种情况下,倒可以借此了解祝基阜的生年。
三 谢宾王(卷六,上册,第111页)
谢宾王,《提要》及《清人别集总目》均缺生卒年[26]。
按谢宾王的生卒时间,曾见今人已经说得很具体。例如较早解维俊先生编著《齐都名人》一书,最末“贤达篇”倒数第二章为《作品被收入〈四库全书〉的诗人——谢宾王》,其中叙及:
《谢氏家谱》载,谢宾王生于1621年,卒于1671年,卒年五十二岁。[27]
又较近王毅先生《至孝爱乡的诗人谢宾王》一文,进一步说:
谢宾王……明崇祯十二年(1639)19岁中举人。……清康熙十年(1671)三月二十日谢宾王溘然而逝,享年52岁。[28]
而最新的“百度百科”网站,“谢宾王”条还有生日:
《谢氏家谱》载:谢宾王,生于明天启元年辛酉(公元1621年)2月17日,卒于清康熙10年辛亥(公元1671年)3月20日。卒年52岁。[29]
这样综合来看,有关记载都来自谢宾王的家谱,其生卒时间盖为天启元年辛酉二月十七日(公元1621年3月9日)至康熙十年辛亥三月二十日(公元1671年4月28日),享年则应该是五十一岁。
谢宾王的家谱,笔者未能获读;但从民国《临淄县志》的相关资料推测,这里至少生卒的年份值得相信。例如县志卷二十四《人物志·四》“宦绩·清”第一人谢宾王本传记载:“十九捷于乡。”[30]而卷三十四《艺文志》“清”第一种谢宾王“兰雪堂诗集一卷”所附高珩序[31],开头说:
起东谢君,予同科兄弟也。岁次乙[己]卯,[与]予暨兄绳东同举于乡;迨丙戌,复与予兄同捷南宫。金兰臭味,盖同年中指数之而不一二屈者。[32]
谢宾王(起东其字)确实与高珩以及其兄高玮(绳东其字)同为明崇祯十二年己卯(1639)举人[33],又与高玮同为清顺治三年丙戌(1646)进士[34];中举该年十九岁,如同前引《至孝爱乡的诗人谢宾王》所述一样,逆推其生年正是天启元年辛酉(1621)。又高珩序下文说:
屈指旧游,不堪回首,而君玉楼之召,已十有九年,忽忽如梦久矣。……予数数日后,即七十有九岁。九幽咫尺,旦夕无多;与君握手谈笑,伊迩可卜也。……年眷弟高珩撰,时康熙己巳十二月也。[35]
这里“己巳”为康熙二十八年(1689),上距康熙十年辛亥(1671)谢宾王谢世,按照头尾计算确实已经“十有九年”;结合相关月份,实足也已经十八年又九个月以上,所以与家谱记载同样吻合。至于家谱称其享年为五十二岁,则“二”字很可能是“一”字的刊误。
另外从互联网上查得王毅先生在前引《至孝爱乡的诗人谢宾王》一文发表的2018年,还在团结出版社出版过一种通俗读物《山左诗人谢宾王》;该书虽然笔者一样未能获读,但其中关于谢宾王生卒时间的介绍,估计也不会有什么新的变化。
附带关于本拙稿前面第一条所说的高珩,他出生于明万历四十年壬子(1612)。本来下数至康熙二十八年己巳(1689),他还只有七十八岁;但因为上引这篇序文撰于年末,再过不久就是康熙二十九年庚午(1690),所以说“予数数日后,即七十有九岁”,这里并不存在矛盾之处。又今传高珩《栖云阁文集》十五卷,卷四有《起东诗序》《起东南游诗序》连续两篇为谢宾王而撰的诗序或赠序[36],而上引这篇序文却未见收录,则可以定为佚作。
上及县志卷二十四谢宾王本传之后,还附录有高珩的一组“吊谢宾王诗”,凡五律四首[37]。其中的第二首“鵩鸟来何遽”云云,实即高珩《栖云阁诗》卷七“五言律诗[一]”《哭亡友二首》之二[38]。其《哭亡友二首》之一,首联云:“比岁人琴恨,连翩王谢微。”这里的“王谢”既可以看成用典,又明显关合谢宾王;只是因为不限于谢宾王一人,所以标题泛言“哭亡友”。而“吊谢宾王诗”的另外三首,在《栖云阁诗》卷七、卷八两卷“五言律诗”,以及《拾遗》卷一“[五、七言]古、[五言]律诗”中[39],都没有下落,则如同前述序文一样,可以定为佚作。可惜这两组挽诗,对于考察谢宾王的具体生卒时间,都起不到实际的作用。
四 陈僖(卷六,上册,第133页)
陈僖,《提要》及《清人别集总目》均缺生卒年[40]。
按陈僖生卒年仍旧不详,但大致生活时代可以重新考察。
关于上限,陈僖《燕山草堂集》卷二《束鹿县志后序》曾说:
前明熹庙时,先王父出守徽州,为织造事侮逆珰李实,被劾。……是时,僖尚未生也。越数年,僖始生。[41]
这里“熹庙”指明熹宗天启皇帝。检清康熙《徽州府志》卷三《秩官志·上》“郡职官·明·知府”有关记载,陈僖祖父陈士章“天启二年[壬戌,1622]任”,其下一任刘尚信“天启三年[癸亥,1623]任”[42]。这样看起来,陈僖在《提要》中的位置,至少应当移至下一卷“生于天启元年至五年(1621—1625)”者,甚或再下一卷“生于天启六年至崇祯三年(1626—1630)”者。
关于下限,成文昭《謩觞诗集·二集》卷三《丁亥京稿》,有便道所作《清苑吊陈蔼公》一诗[43]。这里“丁亥”为康熙四十六年(1707),陈僖(蔼公其字)必然卒于本年以前,享年至多在八十岁左右。
附带关于陈僖《燕山草堂集》,正如《提要》所说,应该刻于康熙二十二年癸亥(1683)。但《提要》称其系“陈祈年编”,则欠妥。集内卷一文类之前、卷五诗类之前分别有一篇《述略》、《偶述》,都是陈僖自撰的引言,而在末尾署款“陈僖蔼公识”之后同时都署有“男陈祈年永庵、陈恒年苍箓编辑”[44]。这种情况,实际上是陈僖自编,不过顺便带上两个儿子而已。《提要》即使要提两个儿子,那也不能遗漏陈恒年。
另外,王猷定《四照堂集·文集》卷一有一篇《陈蔼公诗序》[45],陈僖《燕山草堂集》不知何故未收。而《燕山草堂集》卷二有一篇《重刻王于一遗稿序》[46],则已见于康熙二十二年癸亥(1683)重刻本《四照堂集》卷首[47]。
五 程云(卷六,上册,第134页)
程云,《提要》及《清人别集总目》均缺生卒年[48]。
按《提要》及《清人别集总目》共同著录的程云诗集《松壶集》二十卷内,有许多作品涉及生年。例如卷六“五言古诗·三”,《纪死》小序说:“予以丙戌岁,三十有六矣。”[49]《壬寅除夕,念伊卫署次沈曰俞韵》开头云:“五十且有三,常为世所疾。”[50]《甲辰除夕》开头云:“今年五十四,明年五十五。”[51]即清顺治三年(1646)三十六岁,康熙元年(1662)五十二岁(将要五十三岁)、三年(1664)五十四岁;据此逆推,均可知程云出生于明万历三十九年辛亥(1611)。又如卷十一“五言律[诗·四]”,康熙五年(1666)《丙午元日》首联云:“早岁亲忧疾,五旬复六年。”[52]即五十六岁。康熙九年(1670)《庚戌元日》首联云:“胡为多疾病,六十已平头?”[53]即六十岁整。康熙十三年(1674)《甲寅元日》尾联云:“纵令能七十,只剩六年期。”[54]即六十四岁。凡此逆推,结论也都完全相同,可以确信无疑。
程云不但每逢“元日”、“除夕”都有写诗纪岁的习惯,而且每年具体的生日那一天通常也还要吟咏“初度”。例如卷九“五言律[诗·二]”有顺治九年(1652)《壬辰初度》,起句云“一榻清秋暮”[55],可知其生日在暮秋九月。又卷十“五言律[诗·三]”有康熙元年(1662)《壬寅初度》[56]、二年(1663)《癸卯历阳初度》[57],都排在同年九月“九日”的作品之前,则可进一步知其生日在九月之初。如果能够仔细通读《松壶集》全书,说不定还会有更多的收获。
程云的卒年未能确考。《松壶集》内,目前年份最晚者为“甲寅”即康熙十三年(1674)。上引卷十一《甲寅元日》该诗,在“五言律[诗]”体裁中属于最末一首。此外卷二十“七言绝句·三”,有《甲寅清明二首》[58]。而除去可能“遗稿”缺失(参见下文)的因素不论,同年未见有几乎例行的九月“初度”和“除夕”之作。这样看起来,程云很可能就卒于这一年,享年六十四岁。只是《甲寅清明二首》之后第十三题《哭迪吉二首》,题注说:“同六十八岁……今岁中秋后卒。”[59]这里如果不存在刊印方面的错误,那么程云应该已经生活到康熙十七年戊午(1678)。
需要指出的是,《松壶集》同一体裁内部,作品前后排序明显错误的情况非但存在,而且像最末卷二十这个部分的七言绝句尤其严重。例如上引康熙十三年(1674)《甲寅清明二首》作于六十四岁那年,其后第六题却又是《六十作》[60];特别是全书最末一首七言绝句为《戊申人日》,这里的“戊申”还只是康熙七年(1668),这就显然都是乱套的。同时,集内的错别字,也时或可见。例如卷二“古乐府”《人作牛谣》小序:“丁丑牛疫死,戊寅罹兵祸,乙卯遂用人耕。”[61]这里三个年份依次为明崇祯十年(1637)、十一年(1638)、十二年(1639),而“乙卯”乃“己卯”之误。又如卷六崇祯十三年(1640)所作《饥诗(庚辰)》“弱龄嗜读书……悠忽正三十”云云[62],这里的“悠忽”则系“倏忽”之误。因此,像上文的“同六十八岁”,如果找不到有关年份的旁证,那么基本上可以不予考虑。
附带关于《提要》本条对《松壶集》的介绍:
所撰《松壶集》,陆续刊行,戚藩为之序。魏锡祚梓行之诗,先后辑入《皇清百名家诗》及《山左诗钞》,题《程天翼诗》,仅一卷。至康熙间刻诗多至二十卷,题《松壶集》,复旦大学图书馆藏。
这段文字有些混乱,不够准确。原书卷首,除“社弟”戚藩以及“顺治癸巳(十年,1653)春”蒋应仔各一篇“原序”以外,还有一篇“同里后学”魏锡祚“序”,有关文字说:
先生之殁,距今三十余年,著作率皆散轶。余弟振祚,先生之婿也,从其家败簏中得遗稿二寸许,携以归,篇帙错乱,字画讹舛,多不可辨识,盖止存什之二三矣。……余……兹以公务之隙,取原本校雠编次之,序目则仍其旧。爰节缩薄俸,以授之梓。[63]
这里“原本”即指上文所说的“遗稿”(包括“原序”),魏锡祚首次予以校勘授梓,分体编次而诸体无缺,时间大约在康熙末年。在此之前,魏宪辑《皇清百名家诗》(又名《百名家诗选》),人各一卷;卷三十七选录程云诗[64],即所谓《程天翼诗》,据“小引”可知当时程云刚刚谢世不久,原稿来自程云的进士同年程启朱[65]。后来卢见曾辑《国朝山左诗钞》,卷十二选录程云诗[66],但只有十六首,而与唐梦赉(选录七十三首)等另外八人合为一卷,没有专门的题名,时间则已在乾隆中期。上引《提要》文字,可以根据这些情况适当加以修改;特别是“魏锡祚梓行之诗,先后辑入”这里,“诗”字应当前面加上句号而后面删去逗号。
作者简介:
朱则杰,男,文学博士,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国际文化学系教授、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从事清代诗歌研究,已出版《清诗史》《清诗考证》《清诗考证续编》等专著。
[1]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清代诗人别集丛刊”(14ZDB076)的阶段性成果。
[2] 李灵年、杨忠:《清人别集总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柯愈春:《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北京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3] 《清人别集总目》虽然按作家姓氏笔画排序,但各家小传也力求注明生卒年。
[4] 《清人别集总目》第2册,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916页。
[5] (清)王士祯:《带经堂集》,载《清代诗文集汇编》第13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811—814页;(清)高珩:《栖云阁文集》,载《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202册,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414—417页。亦可见《王士禛全集·蚕尾续文集》卷11,第3册,齐鲁书社2007年版,第2146—2150页。
[6] 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下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666页。
[7] 袁行云:《清人诗集叙录》第1册,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年版,第98页。
[8] 江庆柏:《清代人物生卒年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60页。
[9] (清)高珩:《栖云阁诗》卷首,载《清代诗文集汇编》第4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535页前。该丛书于高珩收录《栖云阁诗》及《拾遗》而不收《栖云阁文集》,既与《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重复而又不如《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完备,这种做法不好。
[10] 《清人别集总目》第2册,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457页。
[11] 江庆柏:《清代人物生卒年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12] 袁行云:《清人诗集叙录》第1册,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年版,第24页。该处谓周再勲“出为浙江婺州知州,迁金华知府”,实际上“婺州知州”就是金华知府的别称。其他某些疏误,另参下文。
[13] (清)周再勲:《著娱斋诗集》,顺治刻本,第27a页。
[14] (清)周再勲:《著娱斋诗集》,顺治刻本,第17b页。
[15] (清)周再勲:《著娱斋诗集》,顺治刻本,第20b—21a页。
[16] (清)周再勲:《著娱斋诗集》,顺治刻本,第24b—26a页。
[17] (清)周再勲:《著娱斋诗集》,顺治刻本,第27a页。
[18] 《提要》此类例证很多,具体从略。
[19] (清)周再勲:《著娱斋诗集》,顺治刻本,第24b页。
[20] (清)周再勲:《著娱斋诗集》,顺治刻本,第1a页、第7b页。前者“癸巳”误刻作“辛巳”(崇祯十四年,1641)。
[21] (清)周再勲:《著娱斋诗集》,顺治刻本,45b—46a页。
[22] (清)周再勲:《著娱斋诗集》,顺治刻本,第9a页。此序钱谦益本集似未收录。
[23] (清)周再勲:《著娱斋诗集》,顺治刻本,第6a页。
[24] 网址:http://read.nlc.cn/thematDataSearch/toGujiIndex,2021年6月12日。
[25] (清)周再勲:《著娱斋诗集》,顺治刻本,第3a页。
[26] 《清人别集总目》,见第3册第2294页。
[27] 解维俊:《齐都名人》,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233页。
[28] 《春秋》杂志,2018年第5期。
[29] 网址:https://baike.baidu.com/,2022年3月16日。
[30] 舒孝先、崔象谷:民国《临淄县志》,民国九年(1920)石印本,第13a页。
[31] 谢宾王《兰雪堂诗集》卷数,《提要》及《清人别集总目》均据《四库全书总目》而著录为三卷,此处“一”字不知是否属于刊误。另外关于此序的收录情况,参见下文。
[32] 舒孝先、崔象谷:民国《临淄县志》,民国九年(1920)石印本,第36b页。
[33] 可见(清)岳濬、杜诏等:雍正《山东通志》卷十五之一《选举·一(自两汉至元明各朝,以地为类)》“明·制科(举人)·己卯科(崇祯十二年)”,《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40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98页。
[34] 高珩为崇祯十六年癸未(1643)进士。高珩、高玮、谢宾王依次可见朱保炯、谢沛霖两位先生合编《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下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2622页、第2627页、第2628页。
[35] 舒孝先、崔象谷:民国《临淄县志》,民国九年(1920)石印本,第37a—b页。
[36] (清)高珩:《栖云阁文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202册,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209页、第210—211页。
[37] 舒孝先、崔象谷:民国《临淄县志》,民国九年(1920)石印本,第14a—b页。
[38] (清)高珩:《栖云阁诗》,《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202册,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45页。
[39] (清)高珩:《栖云阁诗》,《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202册,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45页。
[40] 《清人别集总目》,见第2册第1249页。
[41] (清)陈僖:《燕山草堂集》,载《四库未收书辑刊》第八辑第17册,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第427页。
[42] (清)丁廷楗,赵吉士等:康熙《徽州府志》,康熙三十八年己卯(1699)万青阁刻本,第59b页。
[43] (清)成文昭:《謩觞诗集》,载《四库未收书辑刊》第八辑第26册,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第457页。
[44] (清)陈僖:《燕山草堂集》,《四库未收书辑刊》第八辑第17册,北京出版社,2000,第376页、第580页。
[45] (清)王猷定:《四照堂集》,《四库未收书辑刊》第五辑第27册,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第185—186页。
[46] (清)陈僖:《燕山草堂集》,《四库未收书辑刊》第八辑第17册,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第463页。
[47] (清)王猷定:《四照堂集》,《四库未收书辑刊》第五辑第27册,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第138—139页。另所见民国四年(1915)南昌退庐刻《豫章丛书》本《四照堂集》,卷首仅一篇周亮工原序。王猷定字于一。
[48] 《清人别集总目》,见第3册第2219页。
[49] (清)程云:《松壶集》,康熙魏锡祚刻本,第5b页。
[50] (清)程云:《松壶集》,康熙魏锡祚刻本,第13a页。
[51] (清)程云:《松壶集》,康熙魏锡祚刻本,第13b页。
[52] (清)程云:《松壶集》,康熙魏锡祚刻本,第7a页。
[53] (清)程云:《松壶集》,康熙魏锡祚刻本,第14a页。
[54] (清)程云:《松壶集》,康熙魏锡祚刻本,第20b页。
[55] (清)程云:《松壶集》,康熙魏锡祚刻本,第8b页。
[56] (清)程云:《松壶集》,康熙魏锡祚刻本,第15a页。
[57] (清)程云:《松壶集》,康熙魏锡祚刻本,第20b页。
[58] (清)程云:《松壶集》,康熙魏锡祚刻本,第11a—b页。
[59] (清)程云:《松壶集》,康熙魏锡祚刻本,第13a页。
[60] (清)程云:《松壶集》,康熙魏锡祚刻本,第12a页。
[61] (清)程云:《松壶集》,康熙魏锡祚刻本,第12a页。
[62] (清)程云:《松壶集》,康熙魏锡祚刻本,第4b页。
[63] (清)程云:《松壶集》,康熙魏锡祚刻本,第1b—2a页。
[64] (清)魏宪:《百名家诗选》,《续修四库全书》第162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92—99页。
[65] 参见本系列拙稿“程启朱”条,待刊。
[66] (清)卢见曾:《国朝山左诗钞》,乾隆二十三年戊寅(1758)雅雨堂刻本,第17b—21a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