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经典是一种挖掘不尽的文化宝藏。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物,但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我们对经典也应作如是观。
中国古代文学典籍中,贴近大众的小说类著作有四部最为经典,它们是明代的《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以及清代的《红楼梦》,并被现代人公认为“四大名著”。文学是人学,小说类著作更是以人为中心,详尽地来描写社会生活的作品,所以这四部经典除了为我们塑造了大量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和给我们留下无数曲折有趣的故事之外,还全方位地、具体地、形象地描绘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几乎方方面面,所以它们的确是挖掘不尽的文化宝藏。只要读者稍稍用心,就可以从这些作品中读出他感兴趣的某些行业、学科、领域的知识描写。可以说,只要带着某种准备去阅读,几乎所有行业、专业、领域的人都可以从中感到“同频”和“共鸣”。
要而言之,四大名著是中华传统文化要素的承载者,其中体现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各种要素,许多都是值得我们今天好好借鉴、吸收和继承的。所以,现代一直有人对这四座宝库进行整理和挖掘,比如,最早是从文学、历史的视野,后来又扩展到军事、宗教、政治、阶级斗争等角度。近年来,对四大名著的挖掘更是全方位地展开,比如有人从经营管理、谋略、民俗、心理、伦理角度,更具体、更专业的则还有从中医药、服装、餐饮等方面进行发掘整理的。
从书名可以看出,这本书是从“天文”的角度来欣赏四大名著的,通过这个角度,向读者朋友揭示一下这四座宝库中的“天文密码”。为什么我们选择天文?因为现在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有机整体,而中国传统科技,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呢,则是中国传统科技的“首席”,其重要性是非常突出的。
四大名著中,天文的内容非常之多,从《水浒传》的“忠义堂石碣受天文”到《三国演义》的“五丈原诸葛禳星”,从《红楼梦》的“女娲氏炼石补天”到《西游记》的“二十八宿下界”,与天文相关的内容可以说俯拾即是。笔者是文学硕士,曾专攻中国古典文学,对四大名著心有所系;又是天文学博士,现在专攻天文学史,对中国古代天文学自然也是情有独钟,所以非常愿意把四大名著中的天文内容整理、凸显出来,奉献给读者朋友。
读者朋友可能会问,怎么上面举的几个例子有点不像天文学?这是因为,中国古代天文学与现代天文学本来就是有着重大区别的。在中国古代传统的“天人合一”宇宙观中,古人认为“天道”与“人事”之间是相通的,宇宙与人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所以“天文”与“人文”是分不开的。这样,中国古代天文学与现代天文学就有着相当不同的内容和面貌。我们知道,天文学的任务就是观测星体、探索宇宙奥秘——这实际是现代天文学的任务。而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任务——观测星体,当然也是想探索宇宙奥秘,但不是置身事外、无忧无虑地观测,而是要通过观察天空的变化来“昭示天命”,预测人间特别是皇家的事务。当然,中国古代天文学家也知道探索宇宙奥秘,比如通过观测日月星象的变化制定历法指导农业活动,推测天地的构造建立宇宙模型等,但这些都是在“天人合一”观念的框架里进行的。
所以,想要接触中国古代天文学,读者必须有这样的思想准备:在中国古代社会,天文学具有极为特殊的地位;中国古代的天文台不是“科研机构”,而是皇家的一个部门;天文学家都是朝廷的官员,是直接为皇家服务的。皇帝称“天子”,他的皇权是天意的表现,而只有通过天文观测,古人才能了解到“天意”是什么。我们了解中国古代天文学,从这样的角度入手,才能得知这些天文知识的真相,其中很多东西是需要我们破译和解析的,所以在本书的书名中,我们称其为“天文密码”。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位置就是这么特殊,首先它是皇家御用工具,其次它与政治、军事、文化、科技、宗教、民俗、百姓日常生活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四大名著中才会有这么多的天文知识。对比一下,现代的许多文学名著,无论中国的还是西方的,天文知识极少,就可以理解了。
因此,笔者愿充当一回导游,带领读者到四大名著这座博物馆的“天文厅”做一番细致的游赏——您会发现,这座充满神秘气息的殿堂,曲径通幽,引人入胜,距离我们并不遥远。这本书通俗易懂、趣味十足,主要选取贴近现代天文学的、生动有趣的、有故事的天文知识介绍给大家,尽量做到系统完整。实际上四大名著中的天文内容是非常之多的,这本小书所引用、介绍的也许只有十分之一。但愿对古天文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借机从这个角度把四大名著再读一遍,这样不但会对中国古代天文知识有一些感性的、系统的认识,也对四大名著方方面面的内容会有更深入、更新的理解。
关于本书中所引四大名著的原文,《水浒传》用的是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新一版的《水浒全传》,这是最为完整的一百二十回本;《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则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版本。这些都是至今为止国内发行量很大、非常权威的版本。
最后还要感谢人民邮电出版社的高级策划编辑毕颖,是她从选题到把关,全程推动,为此书花费了大量心血;还要感谢本书的责任编辑韩松和插画师周鹏宇,是他们的辛勤努力,以及多次排版修订,才使这本书顺利问世。
王玉民
2024年6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