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舒文临床治法与制方实践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节 补虚法简述

中医认为,正气旺是人体健康的标志,正气虚不但是疾病易感内因,而且是病延难愈的根本原因,所以历代医家非常重视补虚法的临床应用。所谓“不能治其虚,何以治其实”,足见对补虚法的重视程度。对于虚证,早在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提到“精气夺则虚”(《素问》),“今血与气相失,故为虚焉”(《素问》),明•李中梓在《病机沙篆》说“夫人之虚,非气即血,五脏六腑,莫能外焉”。由此可见,虚证离不开脏腑,而脏腑之虚不外乎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血、阴、阳之虚。究其虚证成因,有先天禀赋不足与后天失养两端,先天禀赋不足是胎育期发育不良,包括遗传性疾病,后天失养是在生命过程中营养供给不足,病后、产后调养不慎,正气未复,劳倦、房室使身体“透支”过度。从现代医学角度认识虚证,多与机体免疫功能低下、遗传基因缺陷及组织器官的变性、功能退化有关。

《内经》提出“虚则补之”“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的补虚用药原则,《难经》提出五脏虚损治法:“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调其营卫……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寒温……损其肝者,缓其中……损其肾者,益其精。”东汉张仲景在伤寒六经方证辨证中对“三阴病”创立温补治法方药,从而开创补虚临床应用之先河。唐·王冰提出“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的阴阳平衡补法。金元时期,李东垣补虚立足脾胃元气,以补后天之本为长见,以至于后来出现了许叔微、薛立斋等人有补先天与补后天之争执,这种争执后来统一在“后天之治本气血,先天之治法阴阳”(《医宗金鉴》)的补虚观点上。张子和从病情、病因角度提出平补、峻补、缓补、温补、滋补、筋力补、房室补的补虚观点。明代理虚高手汪绮石创立虚劳“三本二统”论,提出治虚有三本,“肺、脾、肾是也”“治虚二统,统之于肺、脾而已”“阳虚统于脾,阴虚统于肺”的理论丰富了脏腑补法。清·叶天士建立补胃阴学说,遥补了仲景温补脾胃,使补脾胃温补与润补两周全。这些补虚观点对后世补法的完善奠定了理论基础。后来从虚证的特质性出发将补虚法分为补气、补血、补阴、补阳、气血双补五类,但临床用补法还是以调补脏腑虚证为目的,脏腑之虚离不开气血阴阳,所以,临床补虚的思维构建是以脏腑为纲,气血阴阳为目。补虚落实到脏腑的气血阴阳物质层面上。与此同时,历代医家还提出了饮食调养、情志调摄、顺应自然等恢复正气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