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五节 运动发育
运动发育是指身体肌肉控制动作、姿势和运动的能力的发展,包括大运动技能和精细运动技能,以及全身所有活动、控制头的能力。运动发育与脑的形态和功能的发育密切相关,还与脊髓及肌肉的功能有关。大运动技能使儿童在周围环境进行日常活动、运动与游戏,如跑、爬树等;精细运动为个体主要凭借手部位的小肌肉或小肌肉群的运动,在感知、注意等多方面心理活动配合下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包括腕部、手掌、手指、足、趾较小动作的活动,如拇示指拾物、伸手够物等。特别精细动作需要眼、手与大运动协调。婴儿通过精细运动获得经验。
一、运动发育规律
运动发育与脑的形态、功能发育部位、神经纤维髓鞘化的时间与程度有关。婴儿抬头、翻身、爬行、走等运动发育与自上而下、由近至远的脊髓髓鞘化有关。
(一)整体到分化动作
最初的动作发育是全身性的、笼统的、散漫的,以后逐渐分化为局部的、准确的、专门化的动作。
(二)上部到下部动作
早期动作发展是从身体上部始(抬头),其次是躯干动作(翻身、坐),最后是下肢的动作(站、走),沿抬头—翻身—坐—爬—站—行走的方向发育成熟。
(三)大肌肉到小肌肉动作
躯干大肌肉动作首先发展,如双臀和足部动作,手部小肌肉灵巧动作发育需要准确的视觉。
(四)中央部分到边缘部分动作
最早获得的是中央部分动作(头、躯干),然后是近中央部分(双臀、腿部)有规律的动作,最后是边缘部分动作发育(手的精细动作)。
(五)无意到有意动作
婴儿动作发展与其心理发展规律吻合,即从无意向有意发展,越来越多受意识支配。
二、精细运动发育
精细运动发展具有过程性,与上肢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自上而下的髓鞘化进程关系密切,从上臂粗大活动逐渐向下发展至手部的精细运动功能。精细运动的发育需视觉参与,使眼-手协调。相比大动作发育更易受环境的刺激(表1-6)。精细动作的发育也有一定的规律。①先是手掌尺侧握物,然后用桡侧,再用手指;②先用中指对掌心一把抓,后用拇指对示指钳捏;③先能握物,后能主动放松。
表1-6 婴幼儿精细运动发展

续表

三、大动作发育
大动作是儿童适应周围环境进行的日常活动、运动和游戏的全身活动能力。大动作发育颈屈、胸屈、腰屈、骶屈的逐渐形成,以及相关肌群的发育密切相关。婴儿由卧位到直立位、用四肢围绕肢体中线运动。大运动发展过程中需要肌群协调、原始反射消退以及反射平衡建立(如表1-7)。
表1-7 运动发育里程碑

续表

(一)伸肌和屈肌张力的互相协调
婴儿肌张力发展经历新生儿的屈肌张力占优势进而逐渐发展为伸肌和屈肌张力互相协调。如出生至6 月龄婴儿的身体从新生儿屈曲状逐渐能够伸出手足,将手足放入口中探索。
(二)原始反射消退
拥抱反射、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等原始反射的消退和整合,有助于婴儿动作灵活和精确。如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在头旋转时使手臂伸展、眼睛随手动,帮助延伸婴儿的聚焦距离,从近距离延伸到手臂的长度。当手触觉物品,婴儿可感知物品与自己的距离,即手的运动、视觉、触觉开始组合,出现手眼协调。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的消退使婴儿的头、眼睛、手臂活动自由,婴儿开始可将双手放到身体的中位线,视觉可不依赖环境或运动的影响,使视网膜视觉图像更稳定。
(三)保护性反射与平衡反射发展
婴儿坐立、行走运动需建立身体的平衡和保护性反射,帮助躯体和四肢根据环境自动变化体位,即保持身体平衡。
四、运动技能发展
婴幼儿运动技能发展即是指婴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各种运动相关的行为操作技能的发展过程,与神经、肌肉、视觉发育水平有关。婴儿常常先学习维持姿态,再学习自主地从其他姿态转入该姿态,时间约持续数周或数月。如婴儿6 月龄可无支撑独自坐立片刻,但到8 月龄时婴儿才学会从另外的体位(如俯卧)自主转换到坐立体位。如动作发育涉及协调技能,则该动作发育成熟需要较长时间。如多数儿童从站立到独立行走常需4~5 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如表1-8)。
表1-8 技能发育年龄

续表

正常运动发育有个体差异,大运动发育进程除与神经系统成熟(如肌张力协调和发展)有关外,尚与儿童器质等其他因素有关,对运动发育进行评价和指导时,不宜仅就运动发育里程碑的时间点孤立评价,应全面了解婴儿运动发育的进程。观察婴儿动作发育进程,常可见某一动作(如抓、握)从出现到熟练运用需经历较长时间。时间窗的长短与婴儿运动学习能力有关,也与养育环境反复强化和训练机会有关。
由于营养和训练等种种条件的不同,婴儿在动作发展的快慢上有着很大的个体差异。训练对儿童的动作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这种也有局限性,而不是无限的。教育和训练儿童必须要适合于儿童发展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