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 外感病分类和命名
中医与西医对疾病的命名及分类模式不同,探讨中医外感病分类和命名对指导临床有积极意义。
一、外感病分类
中医疾病分类必须遵循中医思维模式。
1.外感时病
外感时病指发病与时令气候变化相关的外感病,分时令病和时行疫病。时令病指气候变化时因个体行为失当,如淋雨涉水、迎风冒寒、汗出当风、居处失宜等引发的外感邪毒所致的疾病,如伤风感冒。时行疫病是在外感气候反常条件下产生的疫疠毒邪所致的群体聚集性疾病,《医学纲目》云:“凡时行者,春时应暖而反大寒,夏时应热而反大凉……此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长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
2.外感杂病
外感杂病的发病与气候变化无明显关联,分外感普通杂病和疫性杂病。外感普通杂病指因个体调摄失当而外感邪气引起的疾病,如风湿病。疫性杂病指发病与时令气候变化关系不大的疫病,如尸疰、蛊病。
二、疾病命名
疾病命名是以已知医学知识对疾病内涵外延的简要的总体概括。传统中医病名主要以病因、病机、病位、病性、症征为依据进行抽象概括,虽然反映了中医思维模式,但随着社会发展和民众素质提高,不仅难为民众接受,而且不利于采取最佳防治措施和判断转归预后。尤其是以中医病因或症状命名者不能反映疾病本质特征,易产生歧义,导致误诊误治。如中医伤寒,除初起恶寒外,基本上包括以发热为主的多种外感病,若拘泥于寒,一概以辛温之品治疗则势必误治。中医“黄疸”包括以黄疸为主要表现的现代医学的病毒性肝炎、中毒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等,各自治疗原则与方法及预后不同,误诊则误治。因此,中医要与时俱进,借鉴现代研究成果,遵循中医思维模式,对病名进行规范,对缺乏指导意义的传统病名进行修改,对传统医学没有涉及或现代的新发疾病提出中医病名。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云:“夫百病之所始生者,必起于燥湿寒暑风雨……气合而有形,得藏而有名。”形指形体、形象、形态及表现,藏即藏于内的组织器官。中医病名应坚持中医思维、长期适用、排他性、警示性等原则。长期适用性指不含时间因素,便于长期使用。排他性即专一性,病名应包含病位、病理、临床特征等方面的某一项或几项。警示性指危害性,如传染性,以提醒对该病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