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治痛:古典理论的现代解读与重复实践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四节 平衡打破后的重新调节——病态平衡

阴阳平衡是动态存在的,只要平衡就不会有症状,所以有人说“中医可以让人糊涂地活着”,因为讲不清道理,经常被人诟病。掌握了人体内在的平衡关系,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应用各种方法去解决平衡失调的问题。这个内在的平衡关系需要将现有的基础医学研究结合到中医机制研究中来。对于运动系统来说,人体正常运动平衡是以无软组织损害为基础的,随着人体的不断运动,某一部分软组织应用增多,势必导致这部分软组织损害。有人说:“我没有什么运动,怎么会劳损?”实际上,任何姿势时间长了都会引起相应软组织损害,一旦出现软组织损害,正常的平衡就会被打破。人体会调动自身调节因素进行调节,使机体维持相对平衡状态。在没有出现失代偿之前,不会有不舒适症状出现,此时的平衡属于病态平衡。

病态平衡是需要人体肌肉主动收缩做功的,耗能增加,表现为明显的疲劳状态。很多人是处于病态平衡状态的,只是没有明显的症状而不能自知。亚健康就是不健康,随着平衡调节混乱状态的出现,主诉症状逐渐表现出来,病态平衡就会被打破。

随着健身运动的兴起,很多人加入健身行列。科学健身是改善身体功能、增强体质的有效方法。然而,现有的健身方式是从西方运动康复演变过来的,国人没有完全掌握运动康复的要领,一味强调核心稳定肌的训练。锻炼之初,核心稳定肌拮抗周围损害的肌肉出现病态平衡,症状消失。坚持锻炼,不过度锻炼,则身体一直处于无症状状态,感觉身心愉悦。过度锻炼,核心肌强度超过周围病损肌肉,则会出现新的不舒适症状。如果停止锻炼,锻炼强大的核心肌会逐渐弱化,不能拮抗病损的软组织,病态平衡被打破,锻炼者此时症状频出。所以,在适度锻炼的同时,学会意识控制的身体放松,使病损的软组织与核心肌同步放松,逐渐恢复正常运动平衡的状态。

一、运动软组织损害分期

人在运动中出现的软组织损害会随时间延长产生不同时期的变化,按每个时期的人体变化特点可将运动系统损害分为四个时期:肌肉痉挛期、软组织黏弹性紧张期、韧带代偿期和骨性代偿期。

(一)肌肉痉挛期

肌肉受到外环境因素或内环境不良因素刺激,出现保护性收缩以避让危险、保持稳定。此期多为急性发展过程,表现为明显的肌紧张,常伴有疼痛。体格检查时,有肌肉条索、硬结及明显压痛。对条索、硬结进行针刺、按摩、热敷、理疗后能使其明显变软。

在运动平衡调节过程中,肌肉张力增高参与运动平衡的主动调节,中和拮抗肌的牵拉作用,使骨骼恢复正常空间位置。主动参与的肌肉代偿能力不足时,会有更多肌肉参与进来,哪组肌肉薄弱,就会出现哪个部位症状。

急性肌肉痉挛迅速消耗组织内的氧,出现无氧代谢及代谢产物堆积,刺激游离神经末梢,产生疼痛。慢性软组织损害存在运动平衡代偿,失代偿时出现肌肉痉挛性疼痛。如一侧竖脊肌损害缩短,另一侧竖脊肌增加张力拮抗脊柱侧弯,长时间拮抗出现另一侧的腰痛。肌肉痉挛期是普遍存在的,包括慢性软组织疼痛的急性发作都与肌肉痉挛使疼痛的域上刺激出现有关。

此期的肌梭处于异常兴奋状态,是肌肉痉挛的重要环节。通过对肌梭的直接刺激去极化或放松肌梭两侧的悬吊筋膜,都可以降低肌梭兴奋性,达到放松肌肉的目的。在压痛部位针刺,减轻或中断肌肉痉挛能迅速缓解疼痛,“阿是穴”的针刺能缓解疼痛则与肌梭去极化有关。

(二)软组织黏弹性紧张期

肌肉的空间结构不是肌细胞的单纯堆砌,肌细胞是填充在细胞外基质形成的空间网格之中的。这个空间网格就是肌肉的软框架,具有黏弹性(牵拉可延展的黏滞性和去掉外力能回缩的弹性)。就像同一单位里工作的个人,每个人都有自己工作的房间或位置,这种排布有利于提高整体工作效率。如果肌细胞的分布是无序的,其收缩力是涣散的,不能形成合力,很难完成需要的动作。肌肉的软框架结构在保护肌细胞的同时,提供了肌细胞收缩后的延展动力,为下一次收缩提供可能。肌细胞和细胞外基质符合一阴一阳,一动一静的特点。

肌肉长期的超强度应用牵拉黏弹性组织或肌肉痉挛期不能迅速去掉造成肌肉痉挛的因素,继续存在整块肌肉的离心收缩,造成黏弹性组织持续牵拉,刺激成纤维细胞,产生更多的胶原纤维以维持框架结构的稳定,导致胶原纤维代谢失衡,胶原纤维互相靠近,老化交联,互相缠结,使黏弹性组织的黏弹性下降,出现整块肌肉的蠕变缩短,被动延展性下降,软组织内压力增加,微循环功能下降,无氧代谢增多,内环境pH下降,胶原纤维周围的透明质酸黏稠度增加,进一步降低软组织在运动过程中的延展性,此时的软组织损害进入软组织黏弹性紧张期。

整块肌肉因软框架结构的改变而表现为张力增高的状态。因组织内缺氧和腱梭的牵拉刺激,肌肉收缩抑制使收缩力下降、易疲劳、应激兴奋速度减慢。如,腰肌劳损在劳动时表现为疲乏无力,劳动后腰部酸痛,正常休息不能缓解症状。此期与中医肌痹、筋痹相似,有经筋病的特点,是临床就诊最多的时期,往往缠绵难愈,给患者带来痛苦。需要燔针劫刺,以痛为输,以知为度。

黏弹性紧张期的患者会伴有不同程度的痉挛期软组织损害。如果痉挛期的软组织占有更大比例,则肌肉痉挛期治疗的所有方法都有效。如果痉挛期与黏弹性紧张期的软组织比例相当,则适用于肌肉痉挛期治疗的方法只能起到暂时效果。如果黏弹性紧张的软组织占有更大比例,则适用于肌肉痉挛期治疗的方法效果明显减弱,甚至无效。

黏弹性紧张的软组织内部压力增加,表现为僵硬、温度下降等寒痹现象。寒因热用,黏弹性紧张期的软组织需要40℃以上的温度降解老化交联的胶原纤维,降低组织液中透明质酸的黏稠度,从而增加软组织的延展性、降低软组织内压力、增加胶原纤维间的相对滑动性、恢复软组织内微循环功能。

慢性软组织损害是全层发生的,单纯的皮肤热力渗透需要温热缓慢进行,使其逐渐深入到骨面才能完全有效。持续长时间的温和艾灸可以做到这一点,但每次热力渗透需要很长时间。中医的针灸并用能起到快速导热温通寒痹的作用,但所用针具并非现代的不锈钢针,不锈钢导热系数明显低于银,很难快速导热进入体内。现代的银质针选用含银80%以上的银合金制作,导热性能好,可以作为热传导媒介迅速将外热导入体内,使针体周围的软组织在热力作用下降解老化交联的胶原纤维,使软组织松解于无形之中。热力降解老化胶原不是迅速完成的,而是热力启动了老化胶原的降解过程,需要一段时间才能达到降解最大化,这也是银质针治疗效果迟滞的重要原因。只有做到持续降低软组织内压力,才能使黏弹性紧张期的软组织得到彻底治疗。另外,密集的针刺打孔对降低组织内压力有明显作用,针刺对游离神经末梢的可逆性损毁,减少了伤害性刺激的感知,使中枢的感知敏感度下降。肌肉骨骼附着处的刺激,使腱梭异常兴奋性下降,肌肉兴奋性得到重新调整,使银质针的治疗效果明显提高,适用于黏弹性紧张期的软组织损害。现代的火针焠刺同样具有热降解作用,适用于软组织厚度较小的部位,是经筋治疗的重要手段。

(三)韧带代偿期

运动平衡调节的拮抗肌兴奋收缩的作用没有消除肌肉的黏弹性紧张造成的机体平衡失调,使骨骼发生空间位移,关节的正常力学传导破坏。需要关节周围肌肉收缩以稳定关节的静息状态,这样会造成其作用的关节运动稳定性下降,关节相对运动轨迹异常,保护关节稳定的韧带受到过度的牵拉刺激,产生大量的胶原并老化沉积,出现韧带增生肥厚、黏弹性紧张,对关节的固定能力增强,而关节的活动能力随之下降,失去原有的活动范围,出现关节的僵直。如,膝关节退行性变的后期出现伸屈功能障碍,此期出现关节活动范围减小,关节变形。增生肥厚的韧带很难在短时间内放松下来,适度切割的方法变得直观有效,手术成为较好方案。这一时期与中医的痿痹相似,用温通、活血、补气的方法有效,需要坚持长期服用。

(四)骨性代偿期

久病及骨,病变从后天脾所主的肌肉发展到先天肾所主的骨。关节周围的韧带不断增厚,胶原老化,软框架塌陷,使韧带处于过度紧张状态,造成关节内压力逐渐增加。关节运动有赖于关节软骨的耐磨特性,关节软骨内没有血管、神经,其营养供应是通过滑液的组织渗透完成的。当关节内压力增高时,滑液不能渗透进入关节软骨,软骨细胞缺氧坏死,关节软骨脱水、磨损,令不耐磨的骨皮质相互摩擦,骨皮质随即破坏,成骨细胞活跃,骨小梁通过关节面,关节骨化,失去功能。

此期不再需要韧带的限制和肌肉的收缩控制关节的稳定,软组织疼痛也随之消失。如膝关节的骨性融合,失去原有功能。强直性脊柱炎后期,脊柱关节融合,疼痛消失,进入稳定期。很多手术的指导思想就是加速运动系统代偿进入骨性代偿期,如踝部三关节融合以消除踝部疼痛、脊柱段的椎体融合术以消除相应部位的疼痛都和加速骨性代偿有关。

二、平衡调节方式

人体运动平衡的调节过程中存在两种调节方式,即:神经肌肉调节和机械肌肉调节。两种调节方式是同时存在的,只是所占比例不同。

(一)神经肌肉调节

神经肌肉调节即通过神经调控使紧张的肌肉放松,消除骨骼的异常作用力的调节。此种调节与“坎农-罗森布吕斯定律”所提及的神经元损伤相似。坎农-罗森布吕斯定律指出:“一连串的神经元中,其中一个神经元损伤,会引起其支配区域的过敏现象。”在软组织疼痛的诠释中,神经元的损伤存在狭隘性。

在神经肌肉调节中,神经元、丘脑、小脑或大脑皮质受到异常刺激都会引起其感觉神经分布区域的感觉过敏或运动神经支配区域的肌肉张力增高的现象。神经元的异常刺激往往是神经元周围的软组织炎症或异常力的影响,或神经元发出的感觉神经受到异常刺激引起的神经元敏感度增高。使该神经元的所有感觉区域敏感度增高或出现疼痛,所有运动支配区域肌肉处于应激的高张力状态。

颈椎中下段软组织损害刺激脊神经后支的感觉神经,导致颈部疼痛和肌肉紧张的同时,出现肩、臂、手的疼痛和肌肉紧张,穿行于紧张肌肉中的神经受到紧张肌肉软性挤压,出现不同程度、不同部位的手麻。通过对脊神经后支的针刺刺激使感觉神经敏感度下降,肩、臂、手的症状自然消失。其他脊柱节段存在与颈椎相似的情况,脊柱段的软组织损害对躯干、内脏和四肢的功能产生影响。华佗夹脊穴或膀胱经腧穴的刺激正好在脊柱段的感觉神经支周围,针刺调节这些区域的感受器,对改善神经元、丘脑、小脑及大脑皮质的感知功能有积极意义。

长期精神过度紧张,中枢的过度兴奋导致全身肌肉出现紧张状态,长期肌肉紧张就会产生软组织损害,表现为全身疼痛,随情绪变化而变化,形成躯体化心理功能障碍,类似于纤维肌痛症。通过对能影响大脑皮质功能区的部位进行刺激,或进行深入的心理治疗,症状会明显减轻或消失。从一个角度体现“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的论述。

广泛的筋膜层炎症影响感受器的感知,对自主神经系统造成多元刺激,容易引起中枢敏化,出现莫名的疼痛和失眠。

神经肌肉调节以神经系统的兴奋异常导致的肌肉张力增高为主,限于肌肉本身没有软框架结构改变的人群,通过各种方法改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使肌肉恢复原有张力状态,从而消除症状,属于调神的层面,常规的穴位针灸及手法刺激属于这个层面的作用。一旦肌肉的空间软框架结构发生改变,属于经筋层面,并非肌肉痉挛引起,则对肌肉张力的干预就显得力不从心。

(二)机械肌肉调节

机械肌肉调节表现为同水平力学拮抗形式或失代偿后力学拮抗的延续。人体为了维持骨性结构的稳定或运动平衡的正常,需要不同运动功能组肌肉的协调收缩。当某一部分肌肉出现黏弹性紧张造成其附着的骨骼产生异常拉力时,与其存在拮抗作用的肌肉就会增加收缩力抵消这一异常力。当拮抗肌不能拮抗异常力时,骨骼会产生空间位移,骨骼的理想框架支撑消失,身体重心发生偏移,失去双脚形成的支持面,需要其他部位的形态改变来纠正重心,更多的肌肉参与骨骼框架的稳定维持。更多离病损部位远的软组织出现症状。如,耻骨结节附着的内收肌黏弹性紧张缩短,坐骨结节上附着的伸髋肌肉不能拮抗这种异常拉力时,牵拉骨盆前旋,身体重心随之前移,需要屈膝或增加腰脊柱曲度来纠正重心,这样就增加了膝关节周围附着肌肉或竖脊肌的张力负荷,继续向两端波及,形成远离耻骨结节的主诉疼痛。

另外,人体缓冲结构的炎性刺激同样可以改变骨骼的理想框架结构。因疼痛性避让的出现,本应缓冲力的结构不能完成缓冲作用,需要改变力传导的方向,骨骼的运动轨迹就会发生变化,肌肉的动力稳定及韧带的限制稳定应用增多,出现疼痛。同时,由于一个部位的运动轨迹改变需要其他部位的代偿应用,出现远端失代偿的疼痛现象。如髌下脂肪垫损害需要微屈膝关节以减小压力,屈髋、屈踝代偿随之出现,大腿痛、足踝痛等自然发生。

三、人体运动功能概括

人体的运动功能大体包括:整体的前屈、后伸、左右侧弯、旋转、站立、行走、坐、卧及上肢运动这几个基本姿势。

(一)整体前屈

整体前屈动作包括:颈脊柱前屈、胸脊柱前屈、腰脊柱前屈、骨盆前倾这几个分动作。任何一个部位的前屈角度不够,就会引起其他部位的过度前屈代偿。如腰部竖脊肌张力增加,弯腰时出现骨盆过度旋转及胸脊柱段过度前屈。前屈动作拉伸足太阳膀胱经,寒则收引、热则弛张,受寒的区域出现收引、紧张的情况,弯曲角度范围缩小;在热力的作用下,脊柱节段的弯曲角度恢复正常,就会逐渐舒展开来。

(二)整体后伸

整体后伸动作包括:颈脊柱后伸、腰脊柱后伸、骨盆后倾、膝关节屈曲这几个分动作。任何部位后伸角度受到限制,整体后伸就会受到影响,代偿最多的是膝踝联动。后伸过程中,关节突关节软组织无菌性炎症因挤压刺激限制关节突关节闭合,或躯干前部的腹直肌、内收肌损害,不能有效拉伸,整体后伸功能就会受到影响,出现后伸动作代偿。

(三)整体侧弯

整体侧弯包括:颈脊柱侧弯、胸脊柱侧弯、腰脊柱侧弯、骨盆侧倾这几个分动作。任何一个节段功能障碍都会增加其他节段的代偿,如关节突关节的无菌性炎症影响关节叠加,及拉伸侧的软组织损害影响拉伸,影响侧弯脊柱的角度范围。为了完成更多的侧弯角度,脊柱或骨盆会发生旋转。足少阳经或少阴经在此过程中发挥枢机的转化作用。

(四)整体旋转

整体旋转包括:颈脊柱旋转、胸脊柱旋转、腰脊柱旋转、骨盆旋移、膝踝关节旋转及上肢的旋转这几个分动作。单独发挥某个节段的旋转作用时,其他节段需要作出旋转控制,如转动头部的动作需要颈部以下固定,腹内外斜肌发挥躯干控制作用。如果是站立位,下肢的肌肉同样会参与到旋转控制中来。当旋转控制部分存在软组织损害时,旋转节段发生矛盾运动,出现症状。如腹外斜肌损害后头部旋转时,颈胸交界处软组织发生过度紧张的反向旋转,关节突关节受压增多,出现颈部深层疼痛。

(五)自然站立

站立时包括:腰、臀、膝、踝、颈、背、胸部肌肉克服重力及彼此之间力量平衡的调节过程,单纯的躯干后部肌肉做功很难维持脊柱的矢状面曲度,需要脊柱前部的肌肉协调。如:膈肌和腰大肌共同作用使胸腰结合处形成向前合力,与竖脊肌一同维持腰脊柱段的曲度和稳定性。腰大肌外上方为肾脏,使足少阴肾经有了解剖基础。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的阴阳平衡关系也得到了体现。

(六)行走

行走体现了腰、臀及大腿根部肌肉的分工与协调,以及躯干上部各部位肌肉对抗重力作用的有序舒缩。良好的行走需要人体左右的骨骼形态、结构对称,肌肉力量、预兴奋速度、收缩速度对称,这样才能步长、步速一致,如果一侧骨骼或软组织影响了左右平衡关系,另一侧骨、关节、软组织会因过度应用而出现症状,治疗上需要左病治右、右病治左,形成针刺过程中左右巨刺的理论基础。

(七)坐

坐位时以腰部结合躯干上部各部位肌肉运动为主,臀部在不正确坐姿时起到克服重力的协调作用。臀部肌肉对骨盆位置控制不良,腰部出现异常应力,就会出现久坐腰痛,腰部肌肉不能良好地控制躯干,就会出现臀部的过度应用,出现臀腿痛。

(八)卧

卧位体现了身体各部位放松以后的状态,如有症状出现,说明此部位内压力没有解除。

(九)上肢运动

上肢运动则以肩、臂、手动作为主,超过其正常能力范围时会有脊柱、腰臀部动作以补偿上肢动作的不足。其中任何一个动作受限,都会有其他部位动作的代偿。一个部位软组织损害,同水平的拮抗肌就会兴奋拮抗。如耻骨结节的长短收肌慢性损害缩短,坐骨结节的大收肌后束、腘绳肌就会兴奋,出现大腿后侧拉紧、直腿抬高角度降低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