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利比亚祸起石油
2007年10月,作为中国石油领域的领军企业,中石油与乍得政府签署了共同修建炼油厂的协议。2009年,一条从中资油田通往炼油厂的长达300多千米的石油管道破土动工。与此同时,有西方背景的非政府组织开始大肆声讨管道对环境的影响,但是,雪佛龙于2003年在乍得开采石油时,这些非政府组织却三缄其口。
2011年7月,庆祝中国和乍得合作的第一个炼油厂竣工的仪式隆重举行,该厂就建在首都恩贾梅纳附近,与中国在苏丹达尔富尔的大型石油项目仅咫尺之遥。
据地质学家估算,达尔富尔—乍得—喀麦隆地区石油储量极为丰富,堪比沙特。控制该地区对于五角大楼的对华遏制战略至关重要,这相当于控制了中国石油进口的阀门。
美国对华石油战的下一步棋就在利比亚,卡扎菲控制下的利比亚成为美国对华全面石油战的绊脚石。所以,不难理解为何美国一方面忙着让南苏丹独立,另一方面急于鼓动当时还形单影只的叛乱分子推翻卡扎菲,这些都是五角大楼全方位主导战略的重点。遗憾的是,安理会表决时并未否决北约设立“禁飞区”,这在无形中为美国打开了方便之门,利比亚全境,尤其是的黎波里遭到狂轰滥炸在所难免。
西方对利比亚的军事行动,突尼斯、埃及发生的“阿拉伯之春”运动,以及南苏丹独立的全民公投,背后的关键推手都是美国非洲司令部。中国对此洞若观火。
如果我们看看非洲大陆的地图,再想想美国非洲司令部的职能,美国试图控制中国战略物资来源的目的便昭然若揭。
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北约在利比亚瞄准的就是高品质的石油,但这与美国自身的能源保障并无关系,主要是为了掌控中国石油进口的两大源头——非洲和中东。说白了,就是要控制中国。
利比亚北靠地中海,与意大利隔海相望,西接突尼斯和阿尔及利亚,南临乍得,东边是苏丹、南苏丹、埃及,其战略地位可见一斑。非洲司令部如能控制利比亚,就相当于为长期控制非洲及其资源打开了方便之门。
2006年的数据表明,利比亚已探明石油储量可能占非洲的35%,高于尼日利亚,居非洲第一,但卡扎菲一直对其优质低硫原油实施严格的国有化。意大利埃尼集团此前一直是利比亚石油的最大投资商,中国、俄罗斯等国家的石油公司也获得了特许权。
所以,不难理解卡扎菲政权被推翻后,反对派控制的阿拉伯湾石油公司公开对路透社表示:“我们和意大利、法国、英国的公司合作没有任何障碍,但和俄罗斯、中国、巴西的合作可能会存在一些政治问题。”后三个国家主张以谈判方式解决利比亚内战,还要求北约停止在利的军事行动。
但是,要想完全控制中国的石油来源,非洲仅是美国的全球战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