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章 徭役之忧
清晨的薄雾如轻纱般笼罩着赤水河,河面泛着淡淡的银光,几只早起的白鹭在浅滩处悠闲地踱步,时不时低头啄食水中的小鱼。周陵蹲在河岸边,手指无意识地拨弄着湿润的泥沙,指尖传来的冰凉触感让他更加清醒。
这已经是他来到这个世界的第五个清晨。
五天前,他还是现代某大学历史系的学生,正在图书馆熬夜准备关于西汉经济制度的毕业论文。记忆中最后的画面是电脑屏幕的蓝光,和窗外突然划过的一道刺目闪电。再睁眼时,他就成了西汉元狩年间赤水河畔一个十五岁的农家少年。
最初的震惊与迷茫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强烈的紧迫感。根据他的历史知识,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正是汉武帝大规模征调民夫修建昆明池的时期。而就在昨天,村里已经传出了风声——朝廷的征调令很快就要下达了。
“陵儿,发什么呆?“
身后传来父亲周大石的声音,打断了周陵的思绪。他回头看去,父亲正扛着一捆新砍的柴从林间小路走来。这个四十出头的农家汉子皮肤黝黑,额头上深深的皱纹里还挂着汗珠,粗布短褐上沾满了木屑和泥土。
周陵连忙起身,接过父亲肩上的柴捆。沉甸甸的重量让他手臂一沉,这具年轻的身体虽然比现代的自己强壮许多,但长期营养不良还是让他感到吃力。
“爹,我在想...“周陵斟酌着词句,小心地观察着父亲的脸色,“这次要是朝廷征调劳役,咱们能不能想办法不去?“
周大石的眉头立刻皱了起来。他把柴捆靠墙放下,拍了拍手上的木屑,声音低沉:“不去?朝廷征调,谁敢违抗?里正那里都有名册,逃役是要吃板子的。“
周陵当然知道西汉的徭役制度有多严苛。按照《汉书》记载,成年男子每年都要服一个月的劳役,修建城池、宫殿、陵墓,或者开凿运河。去年父亲被征去修河堤,回来时瘦得脱了形,还咳了半个月的血。
“可是爹,上次您去修河堤...“周陵的声音低了下去。
周大石沉默了片刻,粗糙的大手无意识地在衣角上搓了搓:“不去也行,但要交免役钱。一个人四百钱,咱家要是出两个人,就是八百钱。“
八百钱!这个数字让周陵心头一紧。按照现在的物价,一石粮食才三十钱,八百钱相当于他们家两年的口粮钱。母亲李氏养的那几只鸡,一个月也就能攒下十几个鸡蛋,换不了几个钱。
周陵的目光不自觉地转向不远处的赤水河。河水在晨光中泛着粼粼波光,几只野鸭正在水面上游弋。这条养育了沿岸数十个村庄的河流,此刻在他眼中突然变得不一样了。
“爹,咱们能不能...靠河谋点生计?“周陵试探着问道。
“靠河?“周大石摇了摇头,“打鱼?村里人谁不会?集市上鱼价贱得很,一天也卖不了几个钱。“
“不是普通的打鱼。“周陵指向河对岸的一片浅滩,“我观察好几天了,那片水域水流平缓,泥沙淤积,肯定有很多河蚌。“
“河蚌?“周大石露出困惑的表情,“那东西又腥又难吃,连狗都不愿意啃。“
周陵凑近了些,压低声音:“爹,河蚌里可能有珍珠。“
“珍...珍珠?“周大石的眼睛一下子瞪大了,随即警惕地看了看四周,声音压得更低,“你听谁说的?“爹,我听过路人说的,他们说,这么大的河蚌,在我们那肯定有珍珠,但这边既然没人要,就没有了。
“爹,咱们偷偷的先找一下,小心点让人知道,反正试一试又不吃亏。“周陵坚持道,“哪怕只找到几颗,也能换些钱。要是运气好,说不定真能凑够免役钱。“
周大石沉默了很长时间。周陵能看到父亲眼中的挣扎——一方面是对官府禁令的恐惧,另一方面却是对免除徭役的渴望。最终,这个老实巴交的农夫叹了口气:“行吧...明天天不亮就去试试。“
鸡叫头遍时,周陵就睁开了眼睛。
茅草屋外还是一片漆黑,只有灶间透出一点微弱的火光——母亲李氏已经起来生火做饭了。周陵轻手轻脚地穿好衣服,从墙角取出昨晚就准备好的竹篓和木铲。
“陵儿,把这个带上。“
母亲不知何时站在了他身后,手里拿着一个粗布包。周陵打开一看,是三个杂粮饼子和一小包盐。
“娘...“
“河滩上冷,记得先把饼子吃了。“李氏摸了摸他的头,眼中满是担忧,“小心些,别让人看见。“
周陵点点头,将布包塞进怀里。刚走到院门口,就看见父亲周大石已经等在那里,肩上扛着两个大竹篓。
父子俩借着微弱的星光,沿着熟悉的小路向赤水河走去。五月的夜风还带着凉意,吹得路边的芦苇沙沙作响。周陵的布鞋很快就被草叶上的露水打湿了,冰凉的触感从脚底一直蔓延到全身。
“就是这里。“
来到河岸边的一处浅滩,周大石放下竹篓,脱掉草鞋。周陵也跟着卷起裤腿,将木铲别在腰间。当他的脚刚踏入河水时,刺骨的冰凉让他差点叫出声来。
“忍一忍,很快就适应了。“周大石低声道,已经大步走向河中央。
周陵深吸一口气,跟着父亲走进齐膝深的河水中。河底的泥沙柔软而冰凉,每一步都会惊起一群小鱼。借着渐渐亮起的天光,他开始在河床上摸索。
河蚌的外壳坚硬光滑,在泥沙中十分显眼。不一会儿,周陵就摸到了第一只——足有他的巴掌大,外壳上布满深浅不一的纹路。他兴奋地举起河蚌向父亲示意,周大石点点头,继续在更深的水域搜寻。
一个时辰后,东方已经泛起了鱼肚白。父子俩的竹篓里装了二十多只大小不一的河蚌,沉甸甸的收获让周陵忘记了河水的冰冷。
“差不多了,该回去了。“周大石看了看天色,“再晚就要被人看见了。“
回到岸边一处隐蔽的芦苇丛中,周大石从腰间取出一把短刀,开始撬河蚌。第一个河蚌被打开后,里面除了淡黄色的蚌肉外空空如也。第二个、第三个也是如此。
周陵的心一点点沉了下去。难道他的判断错了?这里的河蚌根本不产珍珠?
“有了!“
周大石突然低呼一声。周陵连忙凑过去,只见父亲粗糙的手指从第四个河蚌中捏出一颗米粒大小的白色珠子。在晨光下,这颗不规则的珠子泛着柔和的珠光。
“真...真的找到了!“周陵的声音因为激动而有些发抖。他小心翼翼地接过珍珠,放在掌心仔细观察。虽然形状不够圆润,表面也有细微的瑕疵,但这确确实实是一颗天然淡水珍珠!
接下来的开蚌过程变得充满期待。二十多只河蚌中,最终有五只含有珍珠,大小不一,最大的有黄豆那么大。周陵用母亲给的粗布小心地包好这些珍贵的收获,藏在贴身的衣袋里。
“这些...能值多少钱?“周大石的声音有些发颤。
周陵回忆着在史书中看到的物价:“成色好的珍珠,一颗能值上几百钱。咱们这些虽然小,但五颗加起来,怎么也能卖个五六百钱。“
这个数字让周大石的眼睛亮了起来。五六百钱,已经能买十石粮食了!家里还有点积蓄,免除徭役的钱够了。
正当父子俩沉浸在喜悦中时,远处突然传来一阵马蹄声。周陵心头一紧,连忙示意父亲蹲下身子。透过芦苇的缝隙,他看到几个骑马的人正沿着河岸而来,为首的正是村里的里正王德,身后跟着两个穿着官服的差役。
“快藏好!“周大石脸色骤变,一把将装河蚌的竹篓踢进河里。
马蹄声越来越近,周陵能清楚地听到里正粗犷的声音:“...征调令已经下来了,三日内必须凑齐人数...“
“周大石!“
突如其来的喊声让周陵浑身一僵。里正不知何时已经勒马停在了离他们藏身处不远的地方,锐利的目光扫视着河滩。
“看见周大石了吗?“里正问身后的差役。
“刚才好像看见他往这边来了...“
周陵感觉父亲的手紧紧抓住了他的肩膀,力道大得生疼。就在这时,一只受惊的野兔突然从草丛中窜出,吸引了差役的注意力。
“原来是只兔子!“里正笑骂一声,调转马头,“走吧,去下一家。“
等马蹄声彻底远去,周陵才发现自己的后背已经被冷汗浸透了。周大石长出一口气,从藏身处站起来:“快回家,征调令已经下来了,咱们得抓紧时间。将这些珍珠换成钱,时间只剩下三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