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你写后羿射日,三体前传什么鬼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2章 逆天题目(求追读,拜托了,谢谢)

不得不说。

文豪系统的功能是真的多。

但保持正常无误的功能。

很可能一个没有。

夏毕安用带一丝怀疑的目光看眼前的窗口,经过这几天的消磨信任,他已经不相信“随堂小测”这个新功能没有问题。

不过,问题会出在哪里。

题干,题目,还是答案?

窗口信息逐行刷新:

『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202年1月,楚汉之争。』

『项羽和刘邦的最终之战极为惨烈,留下多个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

『英雄末路,项羽不肯过江东,拔剑自刎,更让人唏嘘不已。』

『因而后世有一位诗人杜牧,写就名诗《题乌江亭》,如是感慨说:』

『“江东弟子弟多柴郡,卷土重来未可知。”』

『已知柴郡号是一艘重型巡洋舰,能扛能打,火力十分强大。』

『请问为什么项羽的家乡江东有很多柴郡号重巡洋舰,但项羽不肯回去东山再起,反而在江边拔剑自刎?』

夏毕安:“?”

什么东西??

柴郡号重巡洋舰……江东弟子多柴郡?

人家多的是才俊啊!

江东弟子多才俊!!

题干背景和题目已经让夏毕安一口老槽想吐出口。

再往下看,随堂小测居然是选择题,给了几个选项答案,更是让他眼前一黑:

『A.因为中国是一个陆权国家,舰船在战争中发挥的作用很小。』

『B.因为柴郡号重巡洋舰是舰船,无法卷土重来,只能卷水重来。』

『C.因为柴郡号重巡洋舰仅存在于图纸上,并未实际造出,江东多的只是图纸。』

『D.因为刘邦V了项羽50说爸爸这把让我赢。』

不是,系统?

有没有一种可能,楚汉之争时的科技树,远远没有攀到能造重巡洋舰的高度?

D选项更是就离谱,搁这儿打游戏呢!

夏毕安把四个选项反复看来看去。

就算假定这道题目自有一套逻辑,他也实在难以区分出,哪个是更可能的“正确答案”。

A,从古至今中国确实一直都是陆权国家,说的是实话,好像没错。

B,虽然文字游戏让人很想吐槽,但确实舰船只能卷水不能卷土,好像也没错。

C,柴郡号是战舰海战游戏内出的假船,以现实中的重巡洋舰“阿尔伯马尔”为蓝本虚构建造,确实是没错。

D,根据三长一短选最短定理,也许不会错。

随堂小测自从夏毕安看完答案,就开始倒计时,只有短短的1分钟。

他必须在1分钟内给出“正确答案”,而时间一秒一秒流逝,越来越短。

“系统,有没有E选项,题目有误。”

文豪系统:【执行:正在检查……】

文豪系统:【确认:本次随堂小测题目无误,请您放心作答。】

我就知道……夏毕安对文豪系统已懒得吐槽。

他快速思索,换个思考方式。

A,舰船在中国古代战争中发挥的作用,并非真的很小。

草船借箭、铁索连船,都形成了成语,可见一斑。

更别提近代“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海岸上架上几尊大炮,就可以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的复杂愤慨。

A,错!

B,C,还得想想,但D肯定也错。

倒计时只剩最后几秒钟,思考的时间趋近于无。

眼看3,2,1的倒计时闪烁红光,夏毕安不得不立即做出选择:

“C!”

C看上去比B靠谱点!

搏一搏1/2的概率!

『恭喜您,回答正确!』

『一艘舰船的制造图纸数量之多,甚至能装满两个仓库。』

『江东虽然有柴郡号的详细建造图纸,但受限于种种原因:时间受限、人才短缺、材料匮乏……最终没能成功将其造出。』

『项羽正是深切地明白这些原因,知道回去也无望,这才不肯过江东,绝望地自刎。』

『您在随堂小测中成功答对,获得30点豪意值。』

文豪系统科普得一套一套。

夏毕安看得嘴角一抽一抽。

你要不要看看自己在说什么……

他欲言又止片刻,终究是心中叹一口气,没有吐槽文豪系统。

事到如今,总感觉还吐槽文豪系统他就输了。

关掉窗口,回神听课。

夏毕安注意到卫继文停止了讲课,神色带一丝紧张地看着他。

“毕安,我刚才讲的,你觉得有不对的地方?”

“没有啊。”夏毕安立即回答。

都是夯实基础的学识,能有什么不对的地方。

何况就算有不对的地方,又怎么可能由他一个路过的文学爱好者认出来。

“那你……”卫继文迟疑,他开小课1对1讲着,哪能注意不到夏毕安忽然的阴晴不定、认真思考?

还有神情中偶尔流溢出来的无语神色,像是在不经意间透露出来的他的真实内心想法:

这么基础的东西也教,要不要这么无聊啊。

……卫继文越想越敢肯定,夏毕安十有八丨九正是这样想的!

见卫继文这般模样,夏毕安立即意识到,是自己分神期间的表情管理没做好。

他立即找补回答:

“我是想到刚才写的东西有几点没写好。”

“哦……”卫继文恍然。

那就对了。

那就对了。

刚写完一篇文章的作家,往往接下来好几天的身心,都会还沉浸在刚写就的文章里。

逐字逐句,一遍遍捋,寻找哪里还有可以优化的余地。

卫继文哑然失笑,他教徒弟得太心急,倒是忘了。

“是哪里还觉得不妥?可以和我商讨商讨。”

他温和地道。

真理也许不会越辩越明,但写作会。

在一次次讨论中,原本模糊的想法逐渐清晰,原本不明的疏漏逐个暴露。

夏毕安摇头,却说“不用了。”

他这只是应付搪塞之语,真商讨起来,言之无物立即会被察觉。

“老师,我继续学吧。”他诚恳道。

卫继文点头,虽然稍感遗憾,不能通过商讨明白夏毕安写了什么,但也能够接受。

他继续教学,夏毕安亦认真听课。

一转眼,便是下午过去,吃了晚饭,太阳落阴,温度合宜。

约定好往后暂至7月15日的日程,夏毕安返回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