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1章 武经总要:李纲传授古阵玄机
宣和四年仲夏,汴梁城的暑气裹挟着尘土扑在宣德门的铜钉上。李纲站在枢密院偏殿的廊下,望着院中晒得发烫的青砖,额角的汗珠顺着束发巾滑落。案头新到的军报在竹帘阴影里微微颤动,字迹间满是西夏骑兵侵扰边境的急讯,而更让他不安的,是那份从西北军营传来的密函——“雁门关守军按《武经总要》布阵,竟遭奇袭溃败“。
“李大人,枢密使请您过目新制的床弩图纸。“书吏的声音打断了他的思绪。李纲接过羊皮卷,目光却不由自主地落在墙角那套布满铜绿的算筹上。三年前在太学执教时,他曾带着学生推演《孙子算经》中的“物不知数“问题,此刻那些纵横交错的算筹,突然与记忆中《武经总要》里的军阵图重叠在一起。
深夜,李纲独自坐在书房,案头摊开泛黄的《武经总要》。烛火在“八阵图“的朱墨批注间摇晃,他的手指划过“天覆阵“的文字:“凡阵,以五十人为队,五队为团,十团为军。“突然想起密函中提到,雁门关守军正是按此编制布阵,却在敌军突袭时陷入混乱,各营队之间无法及时呼应。
“不对。“他猛地拍案而起,震得砚台里的墨汁溅在图卷上,“若按此阵,每军应两千五百人,而西北驻军每军实员不过千余,兵力分散如撒豆!“窗外传来更夫打更的梆子声,李纲却浑然不觉,抓起算筹在沙盘上推演起来。算筹碰撞的脆响中,他逐渐发现了惊人的规律——《武经总要》记载的阵法,竟是以理想兵力为基础设计,实际作战中若机械套用,无异于自缚手脚。
“来人!“他大声唤道,“速去请太学算学博士,再把近三年的军籍册都取来!“当书吏抱着厚重的竹简匆匆赶来时,李纲已经在墙上贴满了密密麻麻的图表。月光透过窗棂洒在算筹上,映出他眼中燃烧的光芒。
三日后,李纲带着连夜整理的文书踏入枢密院。议事厅里,枢密使童贯把玩着翡翠扳指,漫不经心地瞥了眼案头的卷宗:“李大人这是要教我们排兵布阵?“
“不敢。“李纲展开一卷绢布,上面画满了用朱砂标注的军阵图,“只是发现《武经总要》所载阵法,暗含玄机。“他拿起一根算筹,指着图上的“地载阵“解释道:“此阵看似严谨,实则暗藏数学陷阱。若按书中规制,每个方阵需八百一十人,但如今各军缺员严重,强行布阵只会让兵力分散,首尾难顾。“
厅中众人面面相觑。童贯放下扳指,神色凝重起来:“依你之见?“
“需根据实际兵力,重新计算阵法布局。“李纲从袖中取出一本册子,封面上“军阵算要“四个大字苍劲有力,“臣已将常见阵法与兵力配置的关系,整理成算学公式。例如,若一军实有一千二百人,采用'风扬阵'时,应将原规制的九阵改为七阵,每阵...“
“等等!“童贯打断他的话,“你是说,这军阵排布竟能用算学公式推导?“
李纲点点头,拿起算筹在沙盘上快速推演:“正是。孙子云'多算胜,少算不胜',这阵法中的兵力分配、阵型转换,本质上都是算学问题。西夏骑兵机动性强,若我们仍按旧制布阵,无异于刻舟求剑。“
正当众人陷入沉思时,一名传令兵急匆匆闯入:“急报!西夏骑兵绕过雁门关,直扑代州!“童贯脸色骤变,抓起军报扫了一眼,随即看向李纲:“你那套算学布阵,现在能用?“
“能!“李纲快步走到地图前,用算筹在代州地形上比划,“代州城外有三处高地,可设伏兵。若以一千五百人布'云垂阵',将兵力分为五个子阵,利用地形...“他边说边在沙盘上调整算筹位置,“如此,既能相互支援,又可诱敌深入。“
童贯盯着沙盘,沉默良久后一拍桌案:“就依你所言!来人,传我将令...“
当夜,李纲随援军赶往代州。马车上,他仍在反复推演算筹。月光透过车帘,在他手中的算筹上投下交错的影子,宛如一道道神秘的符咒。他深知,这场战役的胜负,不仅关乎一座城池的存亡,更将验证他对军阵算学的全新理解。
代州城外,夜色如墨。李纲站在高地上,看着下方按新阵法排布的宋军。五个方阵错落有致,如同棋盘上的棋子,在夜色中静静等待着猎物。远处传来隐隐的马蹄声,西夏骑兵的火把如同流动的星河,逐渐逼近。
“传令,按计划行事!“李纲握紧手中的令旗。随着号角声响起,宋军阵中突然亮起无数火把,照亮了精心设计的阵型。西夏骑兵显然没想到会遭遇如此规整的布阵,冲锋的脚步出现了片刻迟疑。就在这转瞬即逝的间隙,宋军的床弩齐发,箭矢破空的呼啸声打破了夜的寂静。
战斗持续到黎明。当第一缕阳光洒在代州城头时,西夏骑兵的尸体横七竖八地躺在宋军阵前。李纲望着满地狼藉,心中却并无太多喜悦。他知道,这场胜利只是开始,《武经总要》中的奥秘远未被完全揭开,而他手中的算筹,将成为破解千年军阵玄机的钥匙。
回汴梁的路上,李纲在马车中摊开《武经总要》,提笔写下批注:“阵法者,非一成不变之规,实乃算学与兵法之妙合。善用者,当以数推阵,以阵应敌...“墨迹未干,他已开始构思下一部著作——《军阵算经》,试图将算学与兵法真正融为一体。
而在繁华热闹的汴梁城中,枢密院的议事厅里,一片静谧。童贯端坐在宽敞的议事厅内,手中摩挲着李纲留下的那本“军阵算要“,仿佛它是一件稀世珍宝。
童贯的目光凝视着手中的书卷,口中喃喃自语道:“这小子,怕是要改写千年兵书啊……“他的声音在空旷的议事厅中回荡,带着一丝惊叹和钦佩。
窗外,夕阳如血,余晖透过窗户洒在议事厅的飞檐上,给这座古老的建筑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辉。那飞檐在夕阳的映照下,显得格外庄重而神秘,仿佛在默默见证着这场关于算筹与军阵的变革。
童贯的思绪也随着夕阳的余晖飘向了远方。他想象着李纲如何在这书页之间,用他的智慧和才华,重新演绎那些古老的兵法战术。这本“军阵算要“,或许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个开启新时代的钥匙。
童贯不禁感叹,李纲这样的人才实属难得。他的出现,或许会给宋朝的军事带来一场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场变革,究竟会走向何方,又会给这个国家带来怎样的影响呢?
夕阳渐渐西沉,议事厅内的光线也随之黯淡下来。但童贯手中的“军阵算要“却似乎在黑暗中散发着微弱的光芒,仿佛在诉说着它所蕴含的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