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三国志2025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0章 济南春耕,西来风讯

#第二十章济南春耕,西来风讯

初平二年(公元191年)的春风,终于吹散了齐鲁大地 lingering的最后一丝寒意。冰雪消融,万物复苏,济南郡的田野间,渐渐恢复了生机。在刘备的治理下,经过一个冬季的休养生息与积极重建,匪患肃清后的济南郡,正迎来它破败后的第一个春天。

历城,作为济南郡的治所,此刻已不再是数月前那般人心惶惶、百业凋敝的模样。街道被打扫得干净整洁,倒塌的房屋正在修葺,城门内外,可以看到官兵巡逻的身影,他们的盔甲虽不甚精良,但精神面貌却远胜往日。更令人欣喜的是,城郊的田地里,开始出现三三两两的农人,在官府分发的耕牛和农具的帮助下,小心翼翼地犁开沉睡了一冬的土地,播撒下希望的种子。

郡衙之内,刘备正与关羽、张飞、刘琰以及新近在济南招揽的几位本地士人商议着春耕的具体事宜。经过连番征战与初步治理,刘备的眉宇间更添了几分沉稳与威严,但言谈举止间,依旧不失那份仁厚与谦和。

“子亮(刘琰字),各县春耕的农具、种子分发情况如何?可有为难之处?“刘备温声问道。刘琰因为在黄石坞之战前后的建言献策以及后续协助处理政务得力,已成为刘备在内政方面颇为倚重的人物。

刘琰起身拱手道:“回禀主公,郡内各县春耕事宜已陆续展开。承蒙主公恩泽,减免赋税,并从剿匪所得中拨出钱粮以为补助,百姓们耕作的积极性颇高。只是……部分偏远县乡,耕牛依旧短缺,有些地方官吏对屯田之法尚不熟悉,推行起来略有滞涩。“

刘备微微颔首:“耕牛之事,我已去信子轩,请他设法从中山等地再购入一批。至于屯田之法,乃富国强兵之本,务必推行下去。可从军中挑选识字且有农事经验的老卒,分派至各县,协助当地官吏指导百姓。另,传我将令,凡用心推行屯田、卓有成效者,皆有奖赏;若有敷衍塞责、阳奉阴违者,定不轻饶!“

“主公英明!“刘琰及堂下众人齐声应道。

张飞在一旁听得有些不耐烦,瓮声瓮气地说道:“大哥,这开荒种地的事,俺老张可是一窍不通。还是说说练兵的事吧!如今咱们兵马也有一千五百多人了,每日操练,那些新兵蛋子也像点样子了。什么时候咱们再出去打几场痛快仗?“

关羽丹凤眼微闭,抚髯道:“四弟莫急。兵法有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如今我军初定济南,根基未稳,当以固本培元为上。待秋收之后,粮草充足,兵甲齐备,再图进取亦不为迟。“

刘备笑道:“二弟所言极是。不过四弟练兵之功,我也是看在眼里。如今我军新募之兵甚多,正需四弟这等猛将严加操练,方能早日成为劲旅。“他顿了顿,转向众人,“济南初定,民心未稳。除了恢复农桑,安抚百姓,赢得本地大族士绅的支持,亦是重中之重。“

这确是刘备眼下面临的一大难题。济南郡内,有不少传承百年的士族豪强,他们根深蒂固,坞堡林立,拥有的田产、佃户、乃至私人部曲,都不在少数。刘备虽以雷霆手段扫平了匪患,赢得了普通百姓的初步拥戴,但这些地方大族,对他这个外来的“皇室后裔“,大多抱着观望甚至是戒备的态度。

数日前,刘备便广发请柬,邀请郡内有头有脸的士绅代表前来历城赴宴,名为共商济南发展大计,实则也是一次试探与拉拢。

宴会设在郡衙后堂,布置得简单却不失庄重。济南各地的士绅代表,如程氏、鲍氏、解氏等大族族长或其代表,约有二三十人,陆续前来。他们之中,有白发苍苍的老者,也有一身儒衫的中年,个个衣着光鲜,气度不凡,与刘备麾下那些多出身草莽的将士形成了鲜明对比。

刘备亲率关羽、张飞、刘琰等人在门口迎接,礼数周到。众人入座后,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气氛略微缓和。

一名须发皆白,看起来颇有威望的老者,乃是本地大族程氏的族长程昱(此程昱非曹操麾下之程昱,乃同名同姓之本地名士),他放下酒杯,开口道:“刘使君(时人或称州郡长官为使君)英雄了得,初至济南,便扫平多年匪患,使我等乡梓重获安宁,实乃济南百姓之福。老朽代表济南士民,敬使君一杯!“

刘备连忙起身回敬:“程公过誉了。备身为汉室宗亲,食汉禄,讨贼安民,乃分内之事。济南之安,非备一人之功,实赖诸位将士用命,以及本地贤达支持。“

一番客套之后,话题渐渐转入正题。另一名解氏的代表,年纪较轻,神色间带着几分傲气,问道:“刘使君,听闻您在郡内大力推行屯田,招募流民开垦荒地。此事虽好,但济南土地,多有其主。不知使君划设屯田区域,可曾考虑到我等各家田产的界限?莫要因此引发纠纷才好。“

此言一出,堂上气氛顿时有些微妙。这显然是在试探刘备的政策底线,也是在维护他们这些大族的既得利益。

刘备神色不变,微笑道:“解壮士所虑极是。备推行屯田,旨在开垦无主荒地,以及那些因战乱抛荒、原主失踪的田亩。凡有明确地契、正在耕种的田产,官府绝不会侵占分毫。不仅如此,官府还会出兵保护各家田庄,免受散寇侵扰。若有因屯田而需征用部分私田者,官府亦会按市价给予足额补偿,或以同等价值之荒田调换,绝不让我等乡梓吃亏。“

他这番话说得合情合理,既表明了推行屯田的决心,也顾及了士绅们的利益,让人挑不出太大毛病。

程昱捋须点头道:“使君深明大义,老朽佩服。我程氏愿献出城外薄田五百亩,以助使君屯田之业。“

刘备大喜:“程公高义!备代济南百姓谢过!“

有了程昱带头,其余几家与程氏交好或立场相对中立的士绅也纷纷表示愿意支持,或献田,或捐粮。但仍有少数几家,如那解氏代表,依旧面露犹豫,不置可否。

刘备也不强求,他知道收拢人心非一日之功。宴后,他又分别与几位关键人物私下晤谈,或晓以大义,或动之以情,或暗示利害,恩威并施。对于那些冥顽不灵、甚至暗中勾结散匪、对抗官府的少数劣绅,刘备也通过程绪等本地官员搜集证据,准备在适当时机予以敲打,甚至清除。

在刘备软硬兼施的策略下,济南郡的士绅阶层,大部分被成功安抚和拉拢。他们或真心归附,或权宜从之,至少在表面上,都表示了对刘备治理的顺从。这为刘备在济南站稳脚跟,奠定了重要的社会基础。

正当刘备在济南郡内政通人和、励精图治之际,一支规模不小的车队,在数百名护卫的护送下,风尘仆仆地从涿县方向抵达了历城。领队的正是孙乾与简雍二人。

“大哥!二哥!四哥!“未及通报,简雍那洒脱不羁的声音便已传了进来。他与刘备本就相熟,此刻更是难掩重逢的喜悦。

孙乾则沉稳许多,待刘备等人迎出,他才恭敬行礼:“乾、宪和,奉子轩先生之命,押送粮草、军械前来,并有要事禀报主公。“

刘备见二人到来,亦是十分欢喜,连忙将他们迎入内堂。只见车队中不仅有大批的粮米、布匹,还有崭新的皮甲、箭矢、乃至十余辆结构精巧的独轮车,这些都是王宇在涿县的作坊中生产出来的。

“公祐、宪和,一路辛苦了!“刘备拉着二人的手,感慨道,“子轩在后方殚精Архив虑,为我等提供了如此坚实的后盾,实乃我之幸,亦是众兄弟之幸!“

简雍笑道:“大哥此言差矣!子轩常说,他与大哥兄弟同心,一内一外,方能共图大事。这些皆是他分内之事。哦,对了,子轩还特意让我带来几位'高才',说是大哥这边肯定用得上。“

说着,他从身后引出三名年轻人。一人身材瘦高,文质彬彬,名曰糜竺,字子仲;另一人样貌富态,精明干练,乃糜竺之弟糜芳,字子方。此二人本是徐州富商,因仰慕王宇在涿县兴办“新学“,传播“实学“,便举家迁至涿县,并拜入王宇门下。王宇见糜竺长于理财商贸,糜芳亦有勇力,且其家族财力雄厚,便悉心培养,此次特遣他们前来相助刘备。

第三人则年约三旬,面容黝黑,目光沉静,双手布满老茧,名唤马钧,字德衡。此人原是流落涿县的巧匠,不善言辞,却对格物、机械之道有异乎常人的天赋。王宇偶然发现其才,惊为天人,破格收入学堂,并委以重任,负责改进农具、军械。此次带来的独轮车,以及一批新式改良的耕犁、水车图纸,便是出自他手。

刘备听完介绍,对糜竺、糜芳兄弟的豪爽仗义与马钧的巧思绝技皆大为赞赏,当即以上宾之礼相待,并许以重任。糜竺负责协助刘琰管理钱粮调度、发展地方商贸;糜芳则因其勇武,暂编入张飞麾下听用;马钧则被任命为“将作司马“,专门负责军械农具的研发与制造,并拨给工匠、场地,令其放手施为。

安置妥当,孙乾这才从怀中取出一封王宇的亲笔密信,呈给刘备。

刘备展开细看,信中王宇除了问候与汇报涿县近况——如学堂规模扩大,新式农具已开始在涿县周边推广,作坊产量稳步提升等——更用了大量篇幅,详细分析了关东诸侯讨董的最新局势。

“……袁绍、曹操虽会盟酸枣,聚十八路诸侯,号称数十万大军,然各怀鬼胎,逡巡不前。董卓见联军势大,已于月前焚毁洛阳,挟天子西迁长安。联军诸将或只顾争权夺利,或保存实力,竟无一人敢于追击,坐视董贼从容西去。如今联军内部矛盾重重,粮草不济,已呈涣散之势。所谓讨董大业,恐已名存实亡……“

王宇在信中言辞恳切地再次提醒刘备,此时绝非介入中央纷争的良机,反而应抓住这个天下大乱、群雄并起的窗口期,在青州苦心经营,积蓄力量。他还建议刘备,在稳固济南、齐郡之后,可将目光投向北海。北海相孔融,乃孔圣之后,名满天下,但性情优柔,不善军事,常受周边黄巾余孽袭扰。若能助孔融平定北海,则既可得仁义之名,又能进一步扩大在青州的实力与影响。

看完信,刘备久久不语,心中对王宇的远见卓识更是钦佩。关东诸侯的表现,果然不出子轩所料。

他将信递给关羽、张飞、刘琰等人传阅。众人看完,亦是感慨万千。

张飞一拍大腿:“俺就说那些官老爷靠不住!烧了洛阳,迁了皇帝,他们居然连个屁都不敢放!还是三弟看得明白!“

关羽丹凤眼闪过一丝寒光:“董贼倒行逆施,天下共愤。联军如此不堪,汉室之危矣!“

刘琰则道:“王先生(指王宇)所言北海之事,确是一步好棋。孔文举(孔融字)大人名重士林,若能得其相助,主公在青州便能名正言顺。且北海富庶,若能据之,于我军发展大有裨益。“

刘备沉吟道:“子轩之谋,深合我心。只是我军新定济南,兵力尚显不足,若要出兵北海,还需从长计议。当务之急,还是练好兵,种好粮,做好我们自己的事。“

他随即下令,将从涿县运来的粮草军械分发下去,命马钧即刻组织工匠仿制新式农具,并优先在军屯推广。同时,由关羽、张飞负责,结合新到的兵员和糜芳等勇士,进一步加强军队操练。特别是针对王宇信中提到的一些新的训练方法和军阵思想(如强调纪律、小队配合、以及一些简单的防御工事构筑),刘备都要求他们认真研究,酌情采纳。

一时间,整个济南郡都沉浸在一片繁忙而有序的建设与备战氛围之中。田野里,农人辛勤耕作,期待着秋日的丰收;校场上,士兵挥汗如雨,磨砺着手中的刀枪;工坊内,工匠叮当作响,打造着精良的器械。

而远在千里之外的涿县,王宇也并未停歇。他一面继续扩大“涿县模式“的影响,开办更多的学堂,推广高产作物和新式农耕技术,吸引流民,发展工商;一面密切关注着天下局势的每一个细微变化,通过他建立的情报网络,将来自各方的信息汇总分析,再及时传递给远在青州的刘备。

他深知,刘备集团的崛起,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稳扎稳打,步步为营。而他自己,则要扮演好那个最坚实的后盾与最敏锐的耳目。他甚至开始着手研究如何利用现有的条件,制造出威力更大、更具震慑性的武器,比如改良的强弩,乃至传说中的“火药“——尽管这还只是一个非常初步的设想。

春去夏来,光阴荏苒。济南郡在刘备的治理下,逐渐恢复了元气。田地里的庄稼长势喜人,市集上的商旅也渐渐多了起来。军队的训练卓有成效,兵员数量已扩充至近三千人,其中不乏新招募的济南本地子弟。刘备的仁义之名,已不仅仅局限于齐郡和济南,开始向整个青州,乃至周边地区传播开来。

期间,关于关东联军的消息也陆续传来:诸侯们果然因为争夺盟主之位、粮草分配不均等问题而内讧不断,最终不欢而散,各自返回领地,开始互相攻伐兼并。董卓则在长安稳住了阵脚,继续他那残暴的统治。天下,彻底进入了一个群雄割据的时代。

这日,刘备正与众将议事,商讨秋收后的战略方向。斥候送来急报:北海相孔融,遭到管亥率领的黄巾余孽主力围攻,形势危急,特派使者前来济南,恳请刘备出兵救援!

刘备闻报,目光一凝,与关羽、刘琰等人交换了一个眼神。他们知道,王宇预见的机会,终于来了。

(本章约6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