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三国志2025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8章 子义磐河探虚实,宪和徐州觅盟音

#第二十八章:子义磐河探虚实,宪和徐州觅盟音

初平三年,春意渐浓。冀州磐河两岸,连绵的军营依旧壁垒森严,肃杀之气却并未因春日的暖阳而有丝毫消减。袁绍与公孙瓒这两头北地猛虎的争斗,已进入了僵持阶段,双方隔河对峙,小规模的斥候战与摩擦时有发生,大战的阴云始终笼罩在冀北的天空。

太史慈率领的八百青州精兵,在公孙瓒的营中引起了不小的关注。这些士兵,许多都装备着崭新的板甲,手持寒光闪闪的利刃,队列中更有数十具造型奇特的元戎连弩,其军容之整肃,装备之精良,远非寻常郡兵可比。公孙瓒初败之后,士气低迷,刘备这支援军虽人数不多,却如一剂强心针,让营中将士看到了一丝外部的希望。

公孙瓒将太史慈奉为上宾,每日请其参与军议,态度甚为亲厚。他心中明白,刘备此时派兵前来,雪中送炭的情谊远大于实际的军事援助。他也想借此向袁绍展示,自己并非孤立无援。

太史慈谨记刘备与王宇的嘱托,言行谨慎,多听少言。在军议上,他主要阐述刘备对同门师兄的关切与支持,并表示青州黄巾未靖,兵力有限,难以大规模出兵,但愿为公孙将军摇旗呐喊,并提供力所能及的物资援助。他带来的粮草、药材和军械,尤其是那五十具元戎弩,确实解了公孙瓒军中部分燃眉之急。

私下里,太史慈则利用一切机会观察公孙瓒军的虚实。他发现,公孙瓒军在磐河初战中损失惨重,尤其是引以为傲的白马义从,在麴义的先登死士面前几乎被打残,锐气大挫。营中士气虽然因他的到来略有提振,但整体上依旧不高。公孙瓒本人虽然表面强硬,但眉宇间的焦虑与暴躁却难以掩饰。他刚愎自用的性格在战败后似乎更加明显,对于部下的建议往往听不进去,反而对一些阿谀奉承之辈颇为信赖。

数日后,太史慈在营中意外地遇到了赵云。

那日,他正在营外观摩公孙瓒军操练,忽见一队骑兵巡逻而过,为首一将,白马银枪,英姿飒爽,正是分别数载的赵子龙。

“子龙!”太史慈惊喜地喊道。

赵云闻声勒马,见到太史慈,也是一脸讶然,随即翻身下马,快步上前:“子义兄!你怎么会在此?”

故人相见,分外亲切。两人寻了一处僻静之地,互诉别来之情。赵云在广宁之战后,因功升为牙门将军,一直跟随公孙瓒南征北战。谈及磐河之战,赵云神色凝重。

“袁绍兵多将广,麴义所部先登死士确实悍勇,我军白马义从……唉,折损大半。”赵云叹了口气,“主公(公孙瓒)急于求胜,中了袁绍诱敌之计,方有此败。如今两军对峙,我军粮草补给亦渐感压力,形势不容乐观。”

太史慈将刘备遣他前来的意图和盘托出,并提及青州军备的发展,尤其是王宇所设计的元戎弩和板甲。赵云听闻刘备在青州发展迅猛,麾下人才济济,军容鼎盛,眼中不禁流露出羡慕与向往之色。

“玄德公仁德播于四海,子轩先生智谋冠绝当世,青州能有今日之局面,实至名归。”赵云感慨道,“子义兄能得明主,实乃幸事。”

太史慈试探着问道:“子龙,以你之见,此战前景如何?公孙将军可有回天之力?”

赵云沉默片刻,缓缓摇头:“袁绍势大,其麾下田丰、沮授皆是智谋之士,审配、逢纪亦善统筹。主公虽勇,然谋略稍逊,且不善纳谏。若无奇变,此战……我军胜算渺茫。云只愿尽己之力,护卫主公,报其知遇之恩罢了。”

太史慈见赵云对公孙瓒仍存忠义,便不再多言招揽之事,只道:“子龙保重。若将来有何难处,青州的大门随时为你敞开。”

赵云感激地看了太史慈一眼,点了点头。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太史慈除了与赵云时常交流,也暗中派人打探袁绍军情。他发现袁绍军虽然兵力占优,但内部亦非铁板一块,冀州本土派与颍川派系之间隐有不和。袁绍本人虽有雄主之姿,却也存在好谋无断、外宽内忌的缺点。

太史慈将自己观察到的情况,以及从赵云处了解到的信息,都详细记录下来,准备择机送回青州。他带来的元戎弩在几次小规模的冲突中发挥了巨大威力,其射程之远,穿透力之强,连射速度之快,让公孙瓒军和袁绍军都大为震惊,也使得袁绍军在斥候战中不敢过分逼近。

**青州,平原郡。**

春耕大典刚刚结束,刘备亲率文武百官下田,与民同耕,以示对农事的重视。国渊、文肃等人制定的劝农政策初见成效,三郡之内,新开垦的田地随处可见,百姓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

王宇从济南送来的信中,除了对磐河战局的持续分析,更多的是关于青州内部建设的规划。他建议刘备,在稳定农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手工业和商业。马钧的工坊已经能量产元戎弩和板甲,但仍需扩大规模,并开始研发更具威力的新型守城器械和野战利器。同时,要鼓励三郡之间的物资流通,建立统一的市场,吸引外地客商,增加税收。

刘备对此深以为然。他命糜芳全权负责三郡的商贸事宜,与济南的糜竺紧密配合,打通水陆商道。同时,拨款给马钧,让其放手招募工匠,扩大生产。对于新招募的士兵,则由张飞、霍峻等人加紧训练,尤其注重步骑协同以及新装备的适应性训练。

关羽则负责督造沿黄河一线的防御工事。他亲自勘察地形,规划堡垒坞壁的修建,务求做到坚不可摧。青州军民在他的带领下,干劲十足。

李恢则被刘备委以重任,负责情报收集与分析。他整合了原有的斥候队伍,并从新招募的人才中挑选精干之士,建立起一个初步的情报网络,密切关注着冀州、兖州、徐州乃至中原各地的动态。

一日,刘备正在与国渊、文肃商议政务,李恢匆匆入内禀报:“启禀主公,兖州传来消息,曹操已基本肃清境内黄巾余孽,并收编降卒十数万,号称‘青州兵’。其势力大涨,近来频频向徐州边境增兵,似有东进之意。”

刘备闻言,眉头一紧:“曹孟德果然不是安分之人。他这是想趁袁绍与公孙瓒相争之际,先取徐州吗?”

国渊道:“主公,徐州陶谦年迈暗弱,其子又不肖,内部派系林立,若曹操大军压境,恐难抵挡。我等与徐州唇齿相依,若徐州失陷,曹操便可直接威胁我青州侧翼。宪和先生(简雍)出使徐州,不知进展如何?”

刘备道:“公祐(孙乾)前几日曾有信来,言宪和已至下邳,陶谦初时以礼相待,但谈及结盟互助之事,却犹豫不决,言辞闪烁,似有顾虑。”

文肃分析道:“陶谦此人,素无远志,只求偏安。他既怕得罪曹操,又担心我军借结盟之名图谋其徐州。此等首鼠两端之辈,怕是难以依靠。不过,若曹操真个攻徐,他情急之下,或许会改变主意。”

刘备点头道:“密切关注曹操动向。另外,传令沿河防线加强戒备,尤其是东郡与我济南接壤之处,不可掉以轻心。”

**徐州,下邳。**

简雍抵达下邳已近一月。他凭借其三寸不烂之舌和幽默风趣的谈吐,倒也与陶谦麾下的一些官员混得颇熟,但每当提及与刘备结盟,共同对抗北方强敌(暗指袁绍,实则也防曹操)之事,陶谦总是顾左右而言他。

陶谦年事已高,精力不济,徐州大权多半掌握在别驾糜竺(此糜竺与刘备麾下糜竺同名同姓,但非一人,历史上确有其事,徐州糜竺后投刘备)、治中王朗以及中郎将曹豹等人手中。这些人对于与刘备结盟,态度各异。糜竺(徐州)与陈登等人,对刘备的仁义之名颇有好感,认为在乱世之中,多一个朋友总比多一个敌人好。王朗则相对保守,认为青州刘备根基未稳,实力尚弱,结盟恐难带来实质帮助,反而可能引火烧身。曹豹等武将则更倾向于依赖武力,对所谓的盟约不甚看重。

这日,简雍再次求见陶谦,希望能有一个明确的答复。

陶谦在后堂接见了他,依旧是一副病恹恹的样子,咳嗽连连。

“宪和先生,”陶谦有气无力地说道,“玄德公美意,老夫心领了。只是徐州疲敝,兵甲不足,实难有余力相助他人。至于结盟之事,事关重大,还需从长计议,从长计议啊……”

简雍心中暗骂老狐狸,面上却笑道:“陶使君言重了。我家主公亦知使君难处,并非强求。只是当今乱世,群雄并起,若不早做绸缪,互为犄角,一旦强敌来攻,悔之晚矣。曹孟德在兖州虎视眈眈,袁本初在河北势大难制,使君难道真能高枕无忧么?”

陶谦听提及曹操,眼中闪过一丝忧色,但旋即掩去:“曹孟德与老夫素无仇怨,想来不至于无故加兵。宪和先生一路劳顿,且先在馆驿歇息,待老夫与众僚商议之后,再做答复如何?”

简雍知道今日又是无功而返,但也不好强求,只得告辞而出。他走后,陶谦屏退左右,独自沉思。他何尝不知徐州处境之危,只是他既怕引狼入室,又不敢得罪任何一方强梁,只能在夹缝中勉力维持。

简雍回到馆驿,心中颇为郁闷。他正思量着如何才能打破僵局,忽有下人来报,徐州别驾糜竺派人送来请柬,邀他过府一叙。

简雍精神一振,暗道:“这糜子仲(徐州糜竺字)素有贤名,或许事情能从他这里找到突破口。”

他不敢怠慢,当即整理衣冠,欣然赴约。

与此同时,在磐河前线的太史慈,也终于等到了一个将重要情报送回青州的机会。公孙瓒因粮草不济,派出一支小部队试图绕道偷袭袁绍的粮道,太史慈主动请缨,要求派几名青州兵随行“观摩学习”,实则是想借机将密信送出。公孙瓒欣然应允。

夜色深沉,几名精干的青州斥候,怀揣着太史慈用特殊药水写就的密信,悄然离开了公孙瓒大营,消失在茫茫夜色之中,向着青州方向疾驰而去。

北方的战火仍在燃烧,东方的暗流亦在涌动。刘备的青州,就像一艘在惊涛骇浪中努力积蓄力量的航船,正小心翼翼地避开一个个漩涡,朝着既定的目标,坚定前行。而王宇,这位来自后世的舵手,则在幕后,为这艘航船规划着最稳妥的航线。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