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你是这样的历史:文物篇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本期主角 上虞帖

《上虞帖》是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创作的一幅草书书法作品,又名《夜来腹痛帖》。是王羲之因病未能见到朋友,而写的一封信。作品风格面貌属于王羲之晚年的书风,收刻于《淳化阁帖》《澄清堂帖》《大观帖》等刻帖中,明詹景凤《东图玄览》、清安岐《墨缘汇观》著录。

文物解析

沈东平先生的《新编草书入门五十讲》中讲道,《上虞帖》在笔法上,它不是靠轻重提按变化来丰富线条内容的,而是以节奏和运行速度来充实线条内涵,提按为辅;在结构上,强调开合变化,收放自如,所以字形构架的视觉效果显露出一种“张力”的特征。

大书圣,小“短信”

一张麻纸上,大大小小、圆形方形的各种印章不规则地排列着,中间的几行字奔放到普通人看不懂。比起许多博物馆那些珠光宝气、尊贵奢华的镇馆之宝,上海博物馆的这件镇馆之宝——王羲之的《上虞帖》就显得另类多了。

你知道吗?这是一件和“肚子痛”有关的国宝,够另类吧?

“我夜里肚子痛,没办法来见你,真是遗憾啊!我堂弟目前在上虞,月末就要离开了。我妻弟也要西行了。至于谢安那家伙在哪儿,我也不知道……”《上虞帖》共 58 个字,王羲之开篇就抱怨了自己肚子痛,顺带又交代了其他亲友的近况。它还有个接地气的名字,叫作《夜来腹痛帖》。这种古代版“短信”,王羲之写得还真不少。

“短信达人”王羲之

在那个没有QQ、没有微信的年代,友人之间沟通感情只能靠书信。王羲之挥毫泼墨给友人写过的“短信”不少,从中不难看出他的朋友圈究竟都有些什么人。除去王羲之总爱在信中提及的好哥们儿谢安,最爱和王羲之发“短信”的,当属他的老朋友益州刺史周抚了。王羲之曾给周抚写过一个系列,有 29 条“短信”,都被后人归在了一套丛帖《十七帖》中。这些“短信”大致可分为三类,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家长里短的唠嗑。

王羲之这人浑身都是毛病,除了腹痛,还耳朵痛、牙齿痛、脑袋痛……他常常询问周抚各种丹药偏方。有一回给周抚去信,他只问了一句话:“老周啊,天鼠膏治耳聋有效不?”古代人送个信,长途跋涉,怪不容易的,就为了送这么一句话,大老远寄一次信……只能默默心疼信使三秒钟了。相比之下,周抚就实在多了,不仅寄信,还给捎带礼物,他曾托人送了一批邛竹杖给王羲之。王羲之将礼物分送给其他人,大家伙都觉得非常好用。这邛竹杖是蜀地的特产,美观实用又大方,可谓登山必备手杖,深受“驴友”欢迎!

王羲之除了充满生活气息的《十七帖》外,不得不提的,还有另外一条著名“短信”——《快雪时晴帖》:“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为结,力不次,王羲之顿首。山阴张侯。”这显然只是一条单纯抒发大雪过后愉悦之情的“短信”。王羲之在写下时,恐怕万万没想到,后世的乾隆皇帝会把它奉为至宝,专门盖了一间小而精致的“三希堂”收藏着,并且终其一生反复临摹把玩,反复为之题跋(bá),最后导致王羲之的 28 个字被多达 73 次的乾隆题跋给团团包围了……

题跋

写在书籍、碑帖、字画等前面的文字叫作题,写在后面的叫作跋,总称题跋。

一口吃成大名人

在历朝历代,欣赏王羲之书法的帝王不在少数。梁武帝就曾称赞王羲之的字是“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唐太宗更是“羲之迷弟”,扬言自己心里所仰慕的、手里所模仿的,都是羲之,眼中再无旁人!

可你们知道吗?被皇帝们追捧的大书圣王羲之,小时候可差点儿就因为不善言辞,木讷老实,不受家里人重视。多亏他后来吃对了一道菜,才在圈里混出了名。

要说这道菜,在咱们现代人看来也挺普通,就是一道烧烤牛心,但在古代却是难得的高端美味。宋朝以前,人们不懂得吃小炒,因此“烤”已经是一种很先进的烹饪美食方式了。古人把烤制食品称为炙,在晋朝尤其流行炙牛肉。不过吃货都知道,一头牛那么大,不同的部位,美味程度大不一样。牛心最受上层社会追捧,大户人家招待贵客时,多用牛心炙来显摆自个儿财大气粗。

有一回,当时的大官周(yǐ)摆宴,13 岁的王羲之也跟着去做客。火眼金睛的周只在人群中多看了王羲之一眼,就相中了这个不爱说话的后辈。于是他竟跳过了满场的权贵高官,让人把“至尊套餐”牛心炙割了一份,先端给王羲之。“一菜激起千层浪”,周的举动让王羲之成为被广为关注的“未来之星”。

垃圾堆里淘国宝

对于走上人生巅峰的书圣王羲之来说,用自己美美的草书随心地写写“短信”,似乎是人生的一大趣事。只可惜他的真迹并未能流传下来,包括《上虞帖》在内,都只是后代的摹本而已。然而,就仅仅是这摹本,要不是有人把它从垃圾堆里捡回来,我们也还看不到呢!

把《上虞帖》捡回来的人,就是上海博物馆的明清古画鉴定专家、墨拓大师万育仁。

当时,上海成立文物清理小组,对文物书画逐个鉴定清理。万育仁是其中一名工作人员。一次偶然的机会,万育仁在丢废纸的竹筐中发现了一张硬黄破旧的书法帖。他展开书卷,入目的就是各种皇帝的印章题跋,可谓霸气外泄,再打开内页一瞧,58 字 7 行草书——识货的人一眼便知真假!万育仁激动不已,当即将废筐里的《上虞帖》捡走,这才有了今日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