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事件
春秋五霸
春秋初期,列国纷争,郑国本是其中最强大的国家,但因为内乱而逐渐衰落。这时候,齐国的君主齐桓公在一帮仁人志士的辅佐下,逐渐强大起来,最终将诸侯领导者的地位取而代之,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1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
齐国位于今天的山东一带,是西周时期姜子牙的封地。依靠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经过十多任国君的大力发展,齐国成为春秋时期的强国。但仅凭这些不能使齐国称霸,齐桓公能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少不了一代名相管仲的辅佐,而管仲与齐桓公的故事也十分传奇。
惊险继位
齐襄公在位时,因为他的昏庸凶残,导致齐国一片混乱,不久齐襄公就被公孙无知等人杀死了。之后,自立为君的公孙无知亦被人杀害,可能继位的是齐襄公的两位同父异母的弟弟——公子纠和公子小白。管仲、召忽保护公子纠逃到了鲁国,鲍叔牙保护公子小白逃到了莒国。政变后,公子小白和公子纠都急忙赶回齐国准备继承国君之位。谁第一个抵达,谁就最有可能继承。公子小白提前得到消息,立马赶回齐国。鲁国听说以后也派兵送公子纠回国,并派管仲带人堵截公子小白。管仲等人袭击了小白的车队,并一箭射中了公子小白的带钩。公子小白为了迷惑管仲,便倒地装死。在公子纠等放松警惕慢慢赶路时,公子小白快马加鞭地赶回齐国,继承了国君之位,是为齐桓公。

▲汉画像石《管仲射小白》
管仲拜相
齐桓公继任之后,杀死了公子纠,并俘虏了管仲。齐桓公为了报一箭之仇,也想杀死管仲,但鲍叔牙却举荐管仲为齐国的国相。鲍叔牙对齐桓公说:“若君主只想治理好齐国,用我鲍叔牙就够了,但是如果您想做天下的霸主,那么非立管仲为相不可。管仲在哪个国家,哪个国家就会强盛。”齐桓公最终听从了鲍叔牙的意见,决定不计前嫌,任用管仲为齐国的国相。
管鲍之交
春秋时,齐国人管仲和鲍叔牙相知极深,后常比喻交情深厚的朋友。出自《列子·力命》。

▲管仲像
管仲出任齐国的国相之后,大力进行改革。他首先改革了齐国的用人制度,规定任命一切官员时,都必须根据实际的政绩,即要有取信于民的真实政绩。其次,管仲还将“士农工商”列为国家的基石,使得各个阶层的老百姓都能有稳定的生活。在外交上,管仲提出了“尊王攘夷”的主张。管仲在齐国推行的这一系列改革,奠定了齐国称霸的基础。
庭燎求贤
为了进一步发展齐国,齐桓公一直求贤若渴。他在大庭中燃起火炬,等待贤士。这是春秋时期招待宾客的最高礼仪。但一年过去,一个人也没有来。有一天,一个住在城东郊外的下等人说自己擅长九九算法,求见齐桓公。齐桓公说,九九算法这样的小把戏,有什么资格求见。
来人回答道:“大山不拒绝细小的石头才成为大山,江海不拒绝细小的溪流才成为大江大海。九九算法虽然不是高深的学问,但如果您能以礼相待,还怕比我高明的人不来吗?”齐桓公深以为然,以最高礼节款待了他。果然,一个月后,能人志士从四面八方接踵而来,齐桓公都以极高的礼节接待了他们。

▲()青铜镈。春秋时代的一种乐器,其上铭文记载了鲍叔牙有功于齐国并受齐桓公的赏赐。
除此之外,齐桓公还在齐国设立许多驿站,备好食物,接待各方官吏和来客。就这样,齐国人才济济,成了齐桓公实现霸业的一大基础。
尊王攘夷
在当时,中原内部尚动荡不安。最主要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周边戎狄部落侵扰,另一个则是周王室的地位愈加衰微。如果想要成为霸主,就一定要解决这两个问题。于是,齐桓公听从了管仲的建议,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借着尊崇周天子的名义,团结其他诸侯国,攻打戎狄和南边的楚国,在一连串的战争中树立了自己的权威。
公元前 651 年,齐桓公感到称霸的时机已经成熟,便在葵丘举行会盟,订立盟约。各方诸侯都来参会,连周天子都派使者前来参加,正式承认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自此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公元前 645 年,管仲去世。齐桓公失去了名相的辅佐,霸主地位渐渐不能维持。公元前 643 年,齐桓公去世,齐国再次发生内乱,国力开始衰落。
2“仁义”之君宋襄公
与齐国这样的大国不同,宋国一直是个小国,但宋襄公想改变这一状态。
与齐交好
宋襄公的第一步是在诸侯间树立一个贤君的名声。在父亲宋桓公病重之时,宋襄公主动提出将太子之位让给庶出的兄弟。
让位当然没有实现,但是宋襄公却因此赢得了谦逊仁厚的美名。
接下来,宋襄公积极与大国结盟,在当时,齐国自然是不二之选。齐桓公在葵丘会盟之时,宋襄公的父亲刚刚去世,宋襄公穿着孝服就火急火燎地赶去朝拜。这一行为打动了齐桓公,获得了齐桓公的信任,使得齐桓公最终把齐国的继承人公子昭也托付给他照顾。宋襄公也借此一跃成为诸侯中的新星。
在这些基础上,宋襄公开始对外收服一些小的诸侯国,慢慢壮大了自己的实力。不过,真正的转折点是与齐国的大战。
称霸失败
齐桓公死后,齐国内乱,宋襄公凭借当年托孤的约定,联合几个小国出兵齐国。当时的齐国军队人心涣散,一触即溃,宋襄公接连获胜,最终拥立公子昭为国君。宋襄公打败了曾经的强国军队,心里有些飘飘然,自认为国力强盛,足以取代齐国成为新的盟主。然而愿意追随宋国的诸侯寥寥无几,宋襄公决心利用楚国的影响力,便组织了一场鹿上之盟,邀请齐国和楚国两个大国结盟,想借此号令其他诸侯。
可没想到,宋襄公的如意算盘打错了。楚国人表面答应了请求,却在暗地里布下天罗地网。宋襄公想彰显自己有信有义的名声,不带一兵一卒就前去赴会。结果楚国趁机把他抓住,起兵伐宋。
鲁国出面调解,楚国才放宋襄公安然回国。但宋襄公仍旧执迷不悟,回国后准备联合其他国家攻打郑国。郑国得到消息后,前往楚国搬救兵。楚国不容他猖狂,就起兵攻打宋国。面对楚国的进攻,宋襄公的大臣劝诫他不要蛮干,但宋襄公一意孤行,起兵与楚军在泓水开战。
“仁义”之师
这场本可能有胜算的战争,却因为宋襄公的“仁义”而惨败。宋军兵少,早早完成了排兵布阵,而楚军这时候还未完全渡河。宋襄公的大臣劝他:“他们兵多,我们兵少,硬碰硬肯定打不过,不如趁他们渡河的时候偷袭他们。”但宋襄公认为这违背了他的“仁义”信念,拒绝了这个建议。等到楚军全数过河,正在排阵,宋国大臣又建议此时进攻,宋襄公始终不肯。等到两军正式开战,宋军果然大败,宋襄公也受了重伤。后来人们抱怨宋襄公,但宋襄公却说,即使失败,君子也需要遵守仁义。
不过,国家之间的战斗是残酷的,宋国经此一战更加衰弱,宋襄公不久后也伤重去世。宋国的霸业就此草草地结束了。
3流亡公子晋文公
当齐桓公在洛邑以东大会诸侯,成为一代霸主时,洛邑以西的两个国家也渐渐兴盛,其中一个是晋国。后世常常把晋文公和齐桓公并称为“齐桓晋文”。
被迫流亡
晋文公的故事要从他的父亲晋献公开始说起。晋献公奠定了晋国强盛的基础,他雄才大略,到处开疆拓土,让晋国在诸侯间的地位越来越高。不过他的家庭关系却是一团乱麻,终酿成了晋国的内乱。
晋献公先娶了贾国的女儿做夫人,没有儿子。于是他又娶了齐桓公的女儿齐姜为妻,其所生的儿子申生被立为晋国太子。后晋献公又娶了戎国的两个女子,分别得了两个儿子——重耳和夷吾。最后,他又收了骊戎的骊姬和她的妹妹为妾,她们很受晋献公的宠爱,分别为他生了一个儿子。
骊姬想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便蛊惑晋献公派其他三个儿子去守卫边疆,只留自己和妹妹的儿子在都城。紧接着,她用计陷害太子申生,说他企图杀死晋献公,最终把申生活活逼死。不仅如此,骊姬还污蔑重耳和夷吾也参与了谋杀,逼得二人只能逃亡其他国家。就这样,晋文公重耳被迫在外流亡 19 年。
晋献公去世后,骊姬的儿子成为国君。但是拥立申生、重耳和夷吾的大臣们起兵反抗,杀掉了当时的国君,晋国进入了群龙无首的混乱状态。
终回故国
公子重耳自从流亡到国外后,十几年的生活都十分安逸。他谦虚好学,善于结交有才能的人,深受各个国主厚待,还娶了齐桓公的宗室之女,所以他并不想回国。他的随行臣子和妻子都劝说他应当以事业为重,不能贪图享乐,重耳仍旧一意孤行。无奈之下,他的妻子只能和他的随从同谋,用酒将重耳灌醉,想悄悄将重耳送回晋国。重耳在半路上醒来,火冒三丈,但也无可奈何。




▲南宋·李唐《晋文公复国图》




退避三舍
意思是主动退让九十里。比喻为避免冲突主动退让和回避。古代一舍为三十里。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重耳他们周游列国,来到了楚国。楚王很欣赏重耳,在酒席上一再询问他,如果帮助他回到晋国为王,能有什么回报。重耳答道:“如果将来晋楚两军交战,晋军一定会先退避三舍,来求得休战。”楚王欣然,用重金护送重耳去了秦国。
秦穆公同样十分欣赏重耳,想扶持重耳为新的国君,便趁晋国人心涣散,出兵将重耳送回晋国夺得国君之位,重耳即位,为晋文公。秦国还进一步帮助他除去敌对势力,并送去三千兵马帮助其镇压内乱。
晋文公继位以后,勤于军政,选贤任能,开源节流。晋国在他的治理下越发兴盛。他一面出兵勤王,一面联合秦国攻打楚国周边的国家,在诸侯中的威望越来越高。终于,过了几年,晋文公和盛极一时的楚王在战场上相见了。
城濮大战
公元前 633 年左右,楚国发兵进攻宋国,宋国向晋国求救。楚王知道晋文公的聪明才智,听说他在暗中帮忙后,就让自己的手下立即离开宋国,不要与晋国作对。但楚军将领子玉却很不以为然,要求出兵攻打晋文公。
晋文公一面离间楚国和其盟国之间的关系,一面故意激怒楚军。子玉十分恼怒,起兵进攻晋军。晋文公遵守了从前对楚王的承诺,退兵九十里,避让楚军。楚军中的其他将领都反对继续追击,但子玉恼羞成怒,继续前进,最终与晋军对峙于城濮。晋文公早已用计得到了齐、秦、宋的援兵,再加上高超的军事谋略,大败楚军,子玉含恨自杀。
晋文公凭借城濮之战大大提升了自己的威望。大战后不久,他召集诸侯,在践土举行会盟,正式确立了他的霸主地位,拉开了称霸中原的序幕。
4称霸西戎的秦穆公
和晋国一样,秦国也是洛邑以西的一个大国,两国的关系错综复杂。经过多年的经营,到秦穆公时,秦国已经小有家业。秦穆公年轻有为,即位不久就大败周边的戎族。
秦晋之好
想要称霸诸侯,不能仅仅依靠武力,还要善于利用外交关系。秦穆公深谙其道,便向当时的强国晋国请求联姻,晋献公把自己的女儿伯姬许配给了他。后来晋国内乱,伯姬的弟弟夷吾在秦国的帮助下,成了晋国新的国君,但不久又因恩将仇报被秦国捉了回去。幸好伯姬求情,还让自己的儿子作为人质,夷吾才被放过一马。
为了控制晋国,秦穆公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当时晋国的太子。没想到太子也背信弃义,抛下妻子回到晋国做了国君,与秦国不相往来。秦穆公大怒,决定扶持公子重耳(也就是后来的霸主晋文公),拿回王位,他还把自己的女儿改嫁给晋文公。至此,秦穆公与晋国的关系更加稳固。
九方皋相马
秦穆公明白,如果想要称霸天下,还需要贤士相助。有一天,他召见了善于相马的伯乐,想让他推荐能够识别好马的人。伯乐给他推荐了一个担柴挑菜的人九方皋(gāo)。于是,秦穆公派他去寻找好马。

▲徐悲鸿《九方皋相马图》
三个月后,九方皋回来报告秦穆公:“我已经找到一匹好马。”秦穆公问是什么样的马,九方皋回答说是黄色的母马。秦穆公派人将马牵来一看,却发现是一匹纯黑的公马。秦穆公很不高兴,向伯乐抱怨:“你找的人连马的毛色和公母都不知道,怎么能识别好马呢?”伯乐一听,长叹一声,说道:“难道九方皋相马已经达到了这样的境界?他已经胜过我千百倍了。”
秦穆公不解,伯乐继续解释说:“九方皋所观察的是马的内在天赋,而不是它表面的形象。他只关注他需要关注的,而遗漏不需要观察的。这才是真正高明的相马。”果然,经过驯养,这匹马成为天下难得的好马。

秦穆公由此受到启发:招揽人才也是如此,不要拘泥于地域和年龄等外在的形式,要看到人才的真正能力。于是,他派人到各处不拘一格地招揽人才。
羊皮换贤
秦穆公还历经千辛万苦寻得了两位有才干的贤士,成为他称霸西戎的得力助手——百里奚、蹇(jiǎn)叔。
百里奚是虞国的大夫,后来成为晋国的战俘,晋献公把他作为女儿的陪嫁送往秦国。但没想到百里奚中途逃跑,被楚人捉住并成为奴隶。秦穆公对百里奚的才能早有耳闻,本想用重金将他赎回,但又担心楚人因此知道百里奚的才能而不愿交换,就故意说他是一名不值钱的奴隶,打算用五张公羊皮买他。楚人看百里奚年迈无力,不经思索便同意了。

▲百里奚像
百里奚回到秦国,秦穆公立刻让他参与讨论国家大事。百里奚推辞说,自己只是一个亡国之臣,哪有什么资格讨论治国的道理。秦穆公说:“虞国国君不用您,所以亡国了,这不是您的过错。”秦穆公坚持请教,与百里奚畅谈三天三夜后,非常高兴,把国家政事交给了他,尊称他为五羖(gǔ)大夫。
秦穆公后想将百里奚封为国相,但百里奚婉拒,转而力荐蹇叔,称赞他的才能和眼光。秦穆公一听,立即请蹇叔到秦国为官。百里奚和蹇叔一起,共同帮助秦穆公执掌朝政,很快让秦国强盛起来。
由于秦国的东边被晋国所限制,秦穆公转而将自己的称霸理想锁定在了西边的土地。秦穆公率领将士一路向西,大败一直在秦国边界骚扰秦国百姓的西戎部落。在经过多次大战后,秦国兼并了西边数十个部族,开辟了千里国土,称霸西戎,周天子也差使者带上礼品前去祝贺。秦穆公正式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5韬光养晦的楚庄王
与其他诸侯国在黄河边不同,楚国是在长江边发展起来的。在很长时间内,楚国被其他国家排除在华夏文明之外。直到进入春秋时期,楚王才得到周王室的承认,但楚国的疆域是春秋诸国中最广的,其实力不容小觑。
祸起前朝
楚庄王即位的时候只有二十岁左右,正值中原霸主晋国衰落,楚国国力日渐强盛。这本是称霸中原的好时机,无奈楚国国内并不太平。祸根要从楚武王的时候说起。
楚武王是春秋时期楚国十分有作为的君主。在那时,楚国最有势力的家族叫作若敖(áo)氏。这个家族曾经是楚国的王族后裔,在楚武王开疆拓土的过程中,他们功不可没,因此他们逐渐掌握了国家大权。
楚武王去世后,楚文王继位。这时候,楚国刚刚经历内乱,国力衰微,若敖氏家族又挺身而出,帮助国家走出困境。这也使得若敖氏家族权倾朝野,甚至楚王都只能对他们唯命是从。
公元前 672 年,楚成王继位。他积极与各诸侯修好关系,开拓疆域。同时,齐国势力开始衰落,大部分中原国家开始臣服于楚国,唯一可与楚国抗衡的大国就是晋国。在与晋国的战争中,楚军大败。但这对楚成王来说,也并非一件坏事,因为指挥作战并牺牲的正是若敖氏家族的大将,这帮助他大大削弱了若敖氏家族的势力。
公元前 626 年,楚穆王继位。但因为弑父为君,楚穆王一直不得人心,并且与若敖氏的家族关系十分紧张。公元前 614 年,楚穆王去世,楚庄王继承王位后不久,若敖氏发动政变,挟持了楚庄王。
忍辱负重
尽管这场政变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年轻的楚庄王吓得不轻,他感到自己无力左右国家的政局,认为如果现在与若敖氏硬碰硬,无异于自取灭亡。于是,他决定韬光养晦,表面上假装日夜作乐,无心管理朝政,但实际上暗中观察和区分朝堂上的敌人和朋友,逐步控制楚国的军队,了解其他国家的情况,为之后夺回权力做准备。
三年间,楚庄王“纵情歌舞”。一些支持他的大臣并不知道他的打算,看着很是担心。有一天,大臣借着一个谜语想提醒他:“楚国的都城有一只大鸟,栖息在朝堂之上,过了三年,不鸣叫也不起飞,您猜猜这到底是什么鸟呢?”楚庄王一听,心中明白大臣的意思,笑着回答说:“它可不是一只普通的鸟。它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您且耐心地等着吧!”大臣听了后,也明白了楚庄王的意思,放心地退下了。
一鸣惊人
果然,不久后楚庄王终于等来了机会。那年,楚国出现了饥荒,周边的小国起兵进攻楚国,国家危在旦夕。若敖氏主张迁都,而他们的政敌主张出师迎战。楚庄王选择了后者,他运筹帷幄,联合其他国家赢得了战争,也使更多诸侯国再次臣服于楚。这场战争,不仅让楚庄王在国内声名鹊起,也让若敖氏走上了权力的下坡路。
问鼎中原
比喻企图夺取天下。来源于楚庄王询问周朝九鼎大小,企图夺取天下的故事。出自《左传》。

▲云纹铜禁。云纹铜禁是春秋中期青铜器,出土于春秋楚墓,是中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失蜡法铸件。
公元前 606 年左右,楚庄王继续不断攻伐北方,势力愈盛,甚至还去问周天子的鼎有多重,想要与周天子比一比权力的大小。当时楚庄王率兵攻打到周王朝都城洛邑附近,周定王吓坏了,派大臣王孙满前去慰问楚军。楚庄王和王孙满交谈时,问王孙满:“九鼎的大小、轻重是多少?”九鼎是周王室权威的象征,如此问足以表示楚庄王有夺取周天子权力的野心。但王孙满回答道:“统治天下在于道德,不在于鼎的大小轻重。虽然周朝现在的德行衰减了,可天命还没有改变。所以,这九鼎的大小轻重还是不能随便问的。”楚庄王自己知道当时还没有灭掉周朝的条件,也就带兵回到楚国。之后不久,若敖氏的一个高官不满意楚庄王支持自己的政敌,发动了新的政变,想要杀死楚庄王。楚庄王平定了政变,楚国第一大家族若敖氏也因此覆灭。
从此,楚王在国内掌握了绝对的权力,开始心无旁骛地北上争霸。最终,数年后楚国与晋国爆发了第二次战争——邲(bì)之战,并在决战中大获全胜,迫使郑国、鲁国等国家归附。至此,楚庄王成为新的中原霸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