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千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章 静观吟

(蕤宾调)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春秋】孔子

收到家人发自远方的生日祝福,使我不由得想起十二岁那年的生日。

“凡是从遇见美女开始的故事,大都没什么好结局。”那天,刚刚和老丈人吵过架的小叔Legato(莱戛托)在席间说,那样子和腔调就像是在演“罗密欧与朱丽叶”,他将杯子里的红酒一饮而尽,就好像那是殉情的毒酒。

“可咱们家的女人都是美女。”坐在小叔左边的祖母Silvia Lisi(西尔维娅·莉西)这时说,她盛装微笑,优雅地吃着我的生日蛋糕,为了调节气氛,还用遥控器将电视调到音乐频道,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位美女正在演奏帕格尼尼的24首随想曲中的“Nel cor più non mi sento”。

我父亲卡普瑞西奥·弗拉明哥(Capriccio Flamingo)家有四个美女——祖母西尔维娅、我母亲苏杭、我婶婶Giordana(佐丹娜),还有我堂妹Serenade(瑟润内德)。婶婶佐丹娜那天因为她老公莱戛托为了女儿瑟润内德的教育问题和她父亲吵架,留在家中没有来。西尔维娅奶奶自幼热爱音乐,但家中没有条件让她成为钢琴家,她给自己的两个儿子和一个孙女都起了和音乐相关的名字,小叔Legato的名字意为“连音,连奏”,可是他从小总被邻居家的小孩叫成Gelato(意大利冰淇淋);我父亲Capriccio的名字意为“随想曲”,却总是被同学叫成Capacchino(卡布奇诺,意大利的一种带泡沫的咖啡);而我堂妹的名字Serenade则意为“小夜曲”,她自小起晚上就老是不好好睡觉。可惜这三个人都未能如奶奶西尔维娅所愿而成为音乐家,倒是我——父亲给起名Angelo(安吉罗),母亲给起中文名“南宫子云”,随外公的姓——却是在音乐声中出生和长大的。

“对我来说,就没有什么美女。”忽然间有人大煞风景地说,“伪命题。”

闻此言,全家人都停下刀叉,惊讶地看着我。我还以为是我的意大利语说得不好。

小叔莱戛托这时搂住我的肩膀,不安地看着我父亲问:“卡普瑞西奥,这是你的种吗?”祖母立刻就瞪着他,我母亲则无所谓地笑了笑。

“我想,他的灵魂属于他自己。”我父亲睿智地回答说,故作沉静地喝了口酒,两眼却惊异地盯着他十二岁的儿子。

小叔这时又看着我,问:“你的灵魂是从哪里来的?安吉罗,要到哪里去?”

我正在想我的灵魂的时候,我母亲就替我回答:“我想是从佛菩萨那里来的,还要回到佛菩萨那里去。”

“佛菩萨?!”家里所有的意大利人都笑了起来。

“这是咱们最后的晚餐。”我这时说,表情非常严肃地宣布。

所有人又都惊异地看着我,包括桌子边上的大狗。

“从耶稣来的!”小叔这时果断地一拍桌子,挥着手对我父亲说。

我父亲也不能肯定地看着我,嘴里又含着一口酒。

“从明天开始,我就不再吃晚餐了。”我解释说,“我决定吃午。”

大家面面相觑。

“还是从佛菩萨来的。”母亲缓缓地道。

祖母瞪大眼睛,看看我母亲,又看看我。

我微笑地看着我母亲,道:“妈妈您真是我的知音,遇见您好高兴!”

小叔莱戛托这时一下子趴在了桌子上。

沙发上传来祖父的鼾声,他今天画了一天的美女,已经未酒而醉。

电视机里这时响起了帕瓦罗蒂演唱的《格拉纳达》,热情欢快的舞曲旋律使我不由得手舞足蹈起来,奶奶见状,拉起我的手便离席,一老一少就在餐厅里跳起了华尔兹,父亲一见,也拉起了母亲的手,双双起舞,剩小叔莱戛托一人坐在桌边,撅着嘴喝闷酒,自言自语道:“佛菩萨也会跳华尔兹?”

二十一年过去了,人们每天都在想着美食,我却一直在吃饭与不吃饭这个问题上纠结,但最终,我还是摆脱了“饭吃人”这桩麻烦。

雨默邀请关案山和玖思在寺院关门后留下来共进晚餐,因为今天是我的三十三岁生日。关案山很给面子,可能因为我和雨默都是外籍学者。雨默的母亲是马来西亚人,父亲是新加坡人,他是北大的留学生,现在是我的研究生。用玖思的话讲,我和雨默是他们从没遇到过的高端人类。不过关案山有个条件,就是不要借机劝他让玖思去上学,每次劝他,他都非常抵触,也非常反感别人劝他吃素。雨默答应了。

其实,这个生日晚餐对我没有任何必要和意义,但我领了大家的情。除了关案山,雨默和玖思都食素,食材和料理都是我和雨默操办的,另外两位是客人。开饭时又下起雨来,我们就在楼下的临时餐厅里设宴,开着门,听着雨声,又凉快,一张大桌子,四个人正好。一盘五色蔬菜沙拉、一盘水煮毛豆、一盘五色水果、一盘什锦干果、一盆凉拌长寿面;因为正值暑热季节,这里也没有冰箱,所以没买生日蛋糕,只做了甜品蓝莓山药。雨默这时端上来一罐热腾腾的汤。

“这是什么?”玖思和关案山伸长脖子看。

“佛跳墙。”雨默笑着说。

他们两个听说过佛跳墙,不过都没吃过,非常期待,跃跃欲试。

“素的。”雨默揭开盖子。香菇、皇子菇、鸡腿蘑、松露、牛肝菌、猴头蘑、腐竹、笋丝、海藻、竹荪、虫草花、黄花菜、藕、芋头、土豆、胡萝卜、黑白木耳、鹰嘴豆、白扁豆、蚕豆、芸豆、花豆、白果、莲子、红枣、栗子、白菜、鲜笋、豆腐、魔芋,你想象一下那是什么味道扑鼻而来。

“哇——好香!”三个人开始启动。

“老师为什么不吃?”关案山看我只是喝茶,便抬头问。

我微笑了一下,道:“你们吃吧,我不饿。”

“寿星不吃饭,那这生日晚餐有什么意思?”关案山摇了摇头。

“没关系,大家尽兴吧。”我仍旧微笑着说。

难得玖思小小年纪就开始吃素,并且是关案山家中唯一一个吃素的人。我们四个围坐在一起,边吃边聊一些关案山不感兴趣的话题,比如玖思问我,世界上哪些国家食素的人最多。我知道他这话是问给关案山听的,因为他一直希望能劝说他舅舅一家和更多的人都成为素食者。可谓“小身体,大灵魂。”

“印度目前有38%的人吃素。”我说,“以色列大约有13%,中国12%,意大利10%,奥地利9%,德国9%,英国9%,巴西8%,爱尔兰6%,澳大利亚5%。素食友好城市排名第一的是印度古吉拉特邦的帕利塔纳、中国的知音城和加拿大温哥华的爱乐岛,它们是100%的全素食社区;其它的还有伦敦、柏林、纽约、墨尔本、新加坡、洛杉矶、曼谷、阿姆斯特丹、华沙、巴塞罗那、台北、巴黎、京都。”

“我还以为西方人每天都吃牛排、汉堡、炸鸡。”玖思说。

“如果世界上的人都吃素了,就能省下好多耕地种粮食,解决人类粮食短缺和地区饥饿问题,又能恢复森林,降低温室效应和空气污染。最重要的,人类若不再杀生,不再造杀业果报,这个世界就能和平得多。人吃素,也能减少各种疾病,会活得更加健康、长寿和平安,更有利于灵性的增长。”我说。

关案山听出来了,我们还是变相地劝他吃素,他对此没有表态,却拿起大蒲扇开始扇风,尽管每天在寺院里工作,但肉食的诱惑一直令他难以抗拒,真不知道他是怎么得到的这份好差使。

“老师您最喜欢吃什么?”关案山这时问。

我微笑了一下,道:“腊八粥。”

“腊八粥?”三个人同时看着我。

我点点头:“在我很小的时候,有一年腊八节,我外公带我去中国台湾的佛光山,据说,每年腊八节,全球的佛光山寺都提供腊八粥,很多居士僧众在这一天来寺里礼佛结缘,然后去吃腊八粥。我们还带了自家的饭盒跟餐具。那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的粥。回家后我就缠着我外婆给我煮腊八粥,可是她煮出来的味道不一样。后来我们听说,佛光山云居楼的餐饮主管慧专法师是美国前100强素食餐厅的顾问,他煮的腊八粥曾被星云大师退了七次才通过。我一听,这粥还了得,就缠着外公去请慧专法师教我煮腊八粥,没想到慧专法师真的抽出时间教我们煮粥。从那以后,我几乎每周都给家人做一次腊八粥,越做越好,家里要是来了亲戚朋友,也少不了我的这道拿手好粥,一年四季吃腊八粥。但是在每年的腊八节,我们还是去佛光山吃寺里最正宗的腊八粥。”

三个人听罢不由得都笑起来。

“这粥一定很养人。”雨默说。

“吃了能长生不老。”关案山说。

吃到一半时,玖思去上厕所,不吃素的关案山这时忍不住引出了一个敏感话题。

“昨天来寺里的那位小姐,临走前在大门口对我说:‘这么好的千年古寺,没有僧住,没有钟声,香火冷清,实在可惜。’我就问她:‘那为啥你还呆了那么久?有啥好看的?’你知道她说啥?她说:‘不看僧面看佛面。’”

我和雨默都不禁笑了起来。

雨默点头:“她说的对。我们这次来,就是为了要让这座古寺重获生机。”

关案山吃了口素的佛跳墙,歪头想了想,忍不住又道:“说实在的,你们这些修行的人,毕竟也还这么年轻,见到那样的美女,难道真的就不动心吗?”

我把小茶碗儿停在嘴边,雨默看了看我,又看了看关案山,对他道:“那什么叫修行?修行的人首先要修精气神:精满不思Y,气满不思食,神满不思睡。”

我把茶碗轻轻放下,用缓和的语调轻声道:“佛陀将这个世界分为三个层次:欲界、色界和无色界,梵语中的‘色’是指有形物质的形态。欲界存在着十二种不同时空的生命,人类位于这一维度的第九时空,维度越高,欲望就越少,烦恼和痛苦也就越少,在更高的维度空间里,生命体超出了物质的限制,也不再有性别之分,没有我们这个生命层次中雌雄之间的欲望和二根结合,也就无所谓婚姻,这就是为什么,出家人和高深的佛法修炼者不近女色,女色以及各种欲望都是催命符,佛法才是索命绳;一颗平安的心和一个纯净的灵魂才能不受世累,自由飞升,达到更高的维度时空。许多资深的修行者,虽然他们有人形,但他们的灵魂已经达到很高的层次,高频率的生命体之间通过精神与心灵交流就能达到共振和能量交流的快感,无论肉体的生死,他们的灵魂或者说原神也能在宇宙高维度时空中寻找灵魂的伴侣。”

“比如说很多的思想家、艺术家、作家和音乐家,他们在世以及在肉身过世后,他们的思想和灵魂一直在影响着世人和后世,孕育和提升了很多灵魂到更高的生命层次和高频能量空间。人们难以理解高频维度的生命体是因为他们处在低维度空间,这就好像水中的鱼儿无法想象地面上的走兽所能看到的世界,而地面上的走兽和蝼蚁也无法想象鸟儿在空中所能看到的景象;即使同样是人,站在山顶上或100层高摩天大厦中的人看到的全是风景,而一个住在公寓一层的人从窗外看到的可能全是垃圾,听到的全是噪音。”

“为什么那么多人想像鸟儿一样在空中自由飞翔呢?佛菩萨超越三界,他们对我们生活的这个维度世界中的欲望和快乐没有兴趣,因为在极乐世界的净土天堂有我们无法想象的快乐,他们来到我们这个空间是为了救苦救难,普度众生到更高的频率维度空间。”

“这就好像《圣经》中耶稣基督所说的:‘人喝了这井里的水,一定还会再渴;人若喝了我所赐的水,就永远不会再渴。我所赐的水会在他里头成为泉源,直涌到永生。’人对名利和物质的欲望永远也得不到满足;而当一个人学习、领悟和汲取了生命的真理与智慧,他就会超越对物质的无尽欲求和低级享乐;而当一个人学习、领悟和汲取了生命的真理与智慧,他就会超越对物质的无尽欲望和低级享乐,我们学佛,修行,就是为了要达到更高的生命维度,摆脱因肉体欲望而产生的种种痛苦与烦恼,使灵魂获得更高的能量,超越到一个永生的维度和自由空间。”

雨默听罢连连点头:“老师讲得太好了,把学佛和修行的道理都讲透了。”这话是说给关案山听的。

然而关案山却好像是个与开悟格格不入的人,他只是礼貌性地看着我,嘴里还在不停地吃,一边摇着扇子。我看了看他,微微笑了笑,道:

“如果昨天我见到的是虚云大师,我会更动心。虚云大师于一百二十岁示寂江西云居山,十七岁时,为求道他曾离家出逃,被抓回后,他的父亲要他与两位未婚妻成亲。拜堂完婚后,虚云大师却未与两位新娘圆房,而是天天向两位说佛法,二氏也能领悟,不觉竟成了闺中净侣。”

关案山吃不到荤,便实相地转而说道:“啊对,昨天那位小姐不知是从哪里来的,我怎么就觉得她身上有股仙气,好像来自什么云外密境。”他提起几日前有三个年轻学生来寺里,其中两个男孩穿着短裤,一个女孩穿的是短裙,在大门口就被他教育了一通,年轻人却非常不服气地反驳说,他们是来观光游玩的,不是来进香拜佛的。关案山说着摇了摇头,“现在的年轻人,怎么这么不懂事,没规矩,开放到无礼。”

“你说的没错,”雨默这时道,一边给大家倒茶,“在全世界任何一个正经的宗教场所,都应该穿长衫长裤,女性不仅不应穿着暴露,也不适宜披头散发。去年我和子云老师去阿联酋,迪拜购物中心有提示:请不要穿露膝和露肩的服装入内。可我们还是看到有白人女孩子穿着背心和短裤在里面跑来跑去。我曾在梵蒂冈亲眼看到一个年轻女子因穿露肩过膝短裙而被拒之圣彼得大教堂门外。即使不是教徒,也应有起码的尊重、教养和体统。”

“那我们为什么不把进寺的规矩公布在寺门口呢?”我这时问,“这不就是我们的工作吗?年轻人不懂,不完全是他们的错;我们没有普法,是我们的失职。”

雨默点头,扶了扶眼镜:“这事我去办。”

“不。”我说,“你有你的功课。这事应该由关师傅去做。”

“我?”关案山一愣,指着自己,忙笑着摆手道,“我不行不行,我具体也搞不清楚。”

“那就联系您的上级部门,提出这个建议。不好吗?”雨默笑着拍了拍他的后背。

“好好好好好!”关案山答应了。

我点了点头:“佛陀曾教诫四众弟子,形仪必须庄严整肃,内检其心,外束其身,动静举止,皆应如法。威仪乃无言之教,堪发有情之信。佛弟子行住坐卧具足威仪,不仅能调节烦恼,身心寂静,人格风范也可以感化众生。因此,规矩礼仪是佛教自利利他的方便之门,也是学佛的基础。《维摩诘经》上说:‘结习未尽,华著身耳。结习尽者,花不著也。’意思是说:一个未了断世俗习气而爱慕虚荣的人,喜欢穿盛装华服;而一个注重心灵修炼的人,就会淡妆素服,不会在衣着装饰上引人注目。但是,”我看了看他们两个,“外表也不能完全反映一个人的内心,有的人外表恭谨,却是内存我慢,为求一己私利,诈现威仪。衣着庄重得体固然在某种程度上能反映一个人的修为和教养,但最重要的,是我们的内心。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比如战乱、自然灾害、疾病、突发事故中,人们可能一时无法顾及衣着与体面,因为生命和安全是第一位的,那些在危难中呼救神明拯救和佛菩萨保佑的无辜的人们,他们的身体和衣着在无助中或许失去了尊严,但他们的心是洁净的,而佛菩萨要做的就是度众生于苦难,创造人间净土。六祖慧能大师有一句名偈,想必大家都知道: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我很欣赏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小说《百年孤独》,里面有一个俏姑娘蕾梅苔丝,有着令人不安的、传奇般惊人的美貌,很多人甚至从遥远的城市赶来,有些人甚至心甘情愿放弃权势和财产,只渴望一睹她的芳容。在大家看来,蕾梅苔丝的一举一动都是一种罪恶的挑逗,她把头发剃得精光,为了图凉快而只穿了件粗布罩袍,有时还露出大腿,吃东西时用手抓。不仅如此,她的身上还散发出一种令人精神恍惚的气息。无数人垂涎她的美貌而拼命追逐,致使每天都有人因此毙命于万劫不复的灾难,饱受欲望的煎熬而堕入地狱。但是俏姑娘蕾梅苔丝却对这一切无动于衷,因为她天性如此,自由纯真,从无意引诱任何人,她摒弃了所有清规戒律与习俗,她的心灵从未受到过污染,没有任何羁绊和拖累,她根本不属于这个现实世界,最终以一张床单飞起,消失在天空中。”

玖思这时打着伞回来了,洗过手,继续上桌吃饭。于是成人话题结束。

雨默这时扶了扶眼镜,道:“我想起苏东坡与佛印法师的那个故事。”

一听说讲故事,玖思和关案山立即来了兴趣。

“这个故事出自明代徐长孺所著《东坡禅喜集·佛印问答第九》中的最后一节《马上谈》,说是苏东坡与佛印禅师骑马出城游历,佛印对苏东坡说:‘你骑在马上的样子十分好,就像一尊佛。’而苏东坡却说:‘你穿着袈裟,在马上就好像一大坨牛屎。’”

玖思和关案山一下子笑起来,差点把刚吃进去的毛豆给吐出来。

“佛说‘佛心自观’,你看别人是什么,你自己就是什么。”我说,“佛印的心里只有佛,所以触目皆菩提;而苏东坡呢?”

玖思和关案山就点头。

“有人看见美女就想入非非,有人看见美女就好像看见佛菩萨。”雨默说,“不过,说起昨天来寺里的那位小姐,她真的有些仙人风范,超凡脱俗。你们觉得呢?除了南宫老师和一些高僧,我很少见过那么气定神闲的人。”

“她是不是整天不愁吃不愁穿,闲得没事干的那种人?”十三岁的失学少年玖思接住了“闲”字,问,因为他小小年纪就得为生存奔波劳碌。

“我在寺门口一见到她,就以为是哪个仙女穿越到我们这儿来了呢。”关案山不理玖思,笑着说。

“您是不是看穿越剧看得太多了,关师傅?”雨默笑着拍了拍关案山的胳膊,口气中分明是在提醒他,“有那么多功夫看穿越剧,却把那么多活儿留给玖思去做,这对孩子好吗?”

可是关案山也不理雨默的茬儿,继续自顾自地说道:“不过我想,那穿越来的仙女没准儿是看上了南宫老师的比亚迪车,停在寺门外,又是白色的,远远就能看到。打你们第一天来到寺里,附近的乡邻都注意到了你们的车,老老少少都跑来看,还拍照呢,就连609研究所的人有的来村里老张家买蜂蜜,都围着您的车看几遭。我坐在寺门口,都快成了看车的了,老得提醒他们‘不许摸,不许碰!’一边我就想,要是能收车展票就好了,比收寺门票赚钱。”

“可以啊,”我微笑着说,“把收到的车展票钱放进功德箱就好。”

“如果您下班后不回家,整晚都坐在寺门外看着那辆车,子云老师就再请您吃顿饭,怎么样?”雨默这时也微笑着说。

“哎——不敢不敢!说笑而已,说笑而已。”关案山连忙摆手,“我只是想说呢,昨天那位穿越来的小姐,说不定是看上了南宫老师的车。”

看来,今天的话题是绕不开子衿了。我不由得微笑了一下,道:“青小姐肯定看见了我的车,不过,她感兴趣的并不是比亚迪,而是我的车牌,而她来寺里的主要目的,我相信,是为了钟。”

三个人的嘴形都撮成了“钟”,却没有发出声来,只是全都看着我,因为他们感兴趣的不是钟,而是子衿。于是,我向他们介绍了昨天飘然而至的那位菩萨仙女。三人听罢,皆瞠目结舌,没了表情。

“指挥家?!”西瓜从玖思手上掉下来,从关案山手上掉下一半。

关案山开始咂起舌来:“女指挥?我的天,难怪那么有范儿!”

“还是发明家?!”雨默也颇为惊讶,“那么年轻,怎么会有这么多成就?!”

“那便是静心的力量,”我说,喝了口茶,趁机开始给吃瓜听众布道说法,教诫弟子,“智者大都喜欢独来独往,潜心修炼,该出手时才出手。你们知道有些人可以把他们的生活设置成沉浸状态吗?佛家讲戒、定、慧。由静而生智慧,心越静,思想就越能高飞,产生创造力。所以要修炼静心、平常心、平安心,说话做事都要不急不躁,心闲人不闲,人忙心不忙。”

“不仅心静,还有古典音乐的修养和优雅。”雨默说。看来子衿对他们的触动超乎了我的想象。

“她还收养了六个孤儿?!”玖思惊异。关案山不知为何,立刻紧张起来。

“是的,”我说,“青小姐长得年轻,但根据她的简历,我推测她至少已有三十岁了。”

“哇!她看上去好像还不到二十岁。”三人同声。

“但她的气质却很成熟,超过许多终生未开悟得道的人。”我说。

“她自己没有孩子吗?”关案山这时问,“都三十岁了。”

“网上没有关于青小姐婚姻状况的信息。”雨默说。看来他们都对这位仙女着了迷。

“说不定,有不育……”关案山说到一半忽然捂住了嘴,“得,现在,有好多年轻人都不想要孩子。”他边吃边摇了摇头。

我平静地喝了口茶,然后道:“青小姐在自己的官网平台上曾经发过这样一句话:‘视天下如子女,视子女如天下。’”

三个人一听都语塞了,在内心里感受着这句话的内涵和分量。

“其实,”我放下茶杯,道,“这句话,出自南怀瑾先生。”

雨默点了点头,关案山和玖思对南师不熟。

三个人沉静地吃了会儿东西,关案山又忍不住打破清静的雨声,扇着扇子道:“像她那样的美女,又这么有才华,不知得有多少人追,多少人梦想,恐怕早就名花有主喽。”说着将手中的汽水一饮而尽,令我不由想起小叔莱戛托借酒消愁时的情景,我的脑子里不由忽然升起这样一句话:茶不醉人人自醉。

“可能因为她不是什么影视明星,也不是什么皇室贵族、名人首富,所以没有八卦。”玖思也跟着掺和。看来食素也未必能让人静心,还得修炼。

“曾经有个小和尚问老和尚:开悟的人是什么样子?”我于是继续开示,把关于子衿的话题再次岔开,“老和尚回答:开悟了的人说话不急不慢,吃饭不咸不淡,遇事不怒不怨,待人不分贵贱,得失很少分辨。开悟了的人看人看物不着于相,没有性别、年龄、高矮、胖瘦、美丑和婚否的差别,因为禅和佛法超越世俗的宾主、有无、内外,因为世间没有绝对的善恶、美丑与贵贱,它们其实就像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既对立,又统一,并且总在不断地变化,因为这个世界是多维的,时空是多维的,人的意识境界也是多维的。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好人,也没有绝对的坏人,只有人做错的事。一个坏人可能一念开悟,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因此开悟的人会放下妄念与执着,不再一味地追名逐利,患得患失,怨天尤人,不再生非分之想,不求非分之财,不贪非分之名,也息止了内心深处一切的造作、矫情、自大、自卑,因而般若智慧增长,就很少有烦恼与痛苦,因此内心常有平安。开悟了的人,相貌和气质都会发生变化,因为放下了各种欲望,内心不再受外界事物和人的牵引,不会因一般外界刺激而心生烦恼,因此遇事不再紧张,焦燥,惊恐,生气,正觉树立,因此可以八风不动,从容不迫。这就是佛家所说的解脱。你们昨天所看到的青小姐,就是这样一个内心清静安详,从容自在的人。”

我原本想把话题绕开子衿,没想到却把自己又给绕了回来。

“这种内心境界和产生的气质真是非常吸引人。”雨默立刻接茬儿说,“那么娴静,淡定,优雅,真像仙人一样。”

“不错,”我说,“因为,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想达到那样的境界,不是外表的悠闲、潇洒、自在,而是内心的清净、定力与平和,能看破诸相,熄灭无明之火,撤除烦恼之网,脱离生死苦海,即所谓‘世事无常,吾心常宁’。我们这个世界、我们自己的身体、还有我们与万事万物的关系,都是因缘聚,因缘散,因缘起,因缘灭,一切都处在成住坏空的过程中。当我们看到一个人,比如我们昨天看到青子衿小姐,那只是一个虚相,因为万事万物随时都在变。你看到她当时是那个样子,她站在舞台上指挥交响乐的时候,就不是那个样子了;她在其它的时候和场合,也不是那个样子。我们要用佛的慧眼看透世间的虚相,并利用我们这个身体来借假修真。放下内心的挂碍,用内善根带动外因缘。我们通过修行来帮助我们安心,安身,安家,安业,提升我们的灵性和品质。我们需要把清净的意识,把佛和佛法时时放在心中,而不是发生了什么事才念阿弥陀佛,临时抱佛脚。一念清净,当下见净土;念念清净,念念见净土;人人清净,人人见净土;于是人间净土可得,咫尺西天即在。一个内心登入清凉地的开悟者,气质往往会显现出极大的感染力,特别是对于一些参道者和诚心亲近开悟者的有缘人来说,那种气质会使他们产生某种共鸣。唐朝德宗皇帝加封华严宗四祖澄观大师为‘清凉国师’,就在于大师身上的这种气质对他产生的强烈的感染力。就好像你们昨天从青小姐身上感受到的一样。”

关案山此时坐在那里已经睡着了,肥硕的身体堆成一堆,还打起了鼾,正所谓“大身体,小灵魂”。不是每个人都有缘闻佛法的。

尽管我对两个学生一通布道讲经说法,其实我所有的话都是在提醒我自己。

“我想提一个问题,”我看了看表,转而道。

雨默和玖思看着我。

我微笑了一下,问他们:“如果一个人具有很高的IQ和EQ,那么这个人是不是一定就是个好人?”

他两人开始思考。

“现在不少人都在利用高科技犯罪。”雨默说,“越是聪明人越能折腾。所以,智商是把双刃剑。”

玖思点头:“聪明不等于智慧。”

“有些人在犯罪时也能很好地掌控自己的情绪,也能不急不躁,不慌不乱。”雨默接着说,“所以情商也不代表一个人的人品。”

玖思又点头赞同。

“不错,”我说,“所以,像昨天来我们寺里的青小姐,如果我们不了解她,仅从外表上看,就能断定她是一个善人吗?”

两个人都不说话了。

“所以,千万不要被表象迷惑,被迷惑就中了美人计,历史上有的君王因耽于美色而丢了江山,国破家亡。”

两人又点头,心里却在想为什么我一边赞美子衿德才过人,超凡脱俗,一边又在提醒他们要远离女色。

“那么,既然IQ和EQ都不能判断一个人的好坏,我们光修静心和气定神闲的功夫又有什么意义呢?”我切入主题。

两人又不说话了。

“佛法只是要我们修禅定和静心的吗?”我问,“当然不是。佛法要我们修的是清净之心,干净的净。我们自己的心清净了,也会影响到周围的人,人人清净,念念清净了,才能构建人间净土。光我们自己清净还不够,还要度人。人最大的功德是帮助他人开悟,共建极乐,同登彼岸。所以,还有一个Q。”

两人都看着我。

“是什么?”我微笑地启发他们。

一个研究生和一个失学的小学生相互看了看,似解非解,都答不上来。

“是MQ。Morality Quotient,就是道德商数。”我说,“不用上网去查,因为是我发明的。”

他两个不由得笑起来,把歪睡过去的关案山给笑醒了。其实我知道,他只是似睡非睡。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对于像关案山这种看似与修行无缘的人,以及像玖思这么小而理解力有限的人,我给了他们闻法的机会,在他们心里种下种子,今后能产生何等影响和结果,就看他们的法缘了。我坚信的是:闻过法的人和从未闻过法的人,心性一定有所不同。见过可怜的动物在被宰杀时那无比的痛苦和无助而放弃肉食的人,即使没有闻过佛法,在一善念和善愿发心之时,他就是佛。

雨还在下,淅淅沥沥,清凉宜人,楼檐下雨水如珠如帘。雨默这时端上来最后一道菜——佛光山腊八粥。

“这可是被星云大师七次要求改进才满意的粥啊。”玖思起身,双手接过雨默给他盛的粥,放到桌上却不吃,只是盯着那粥看,双手合十祷告,感谢。

“快吃吧,子云老师亲手做的,可花功夫呢。”雨默又给关案山盛了一碗。

“美国法师大厨做的粥?”关案山也双手接过去,拿起勺子就吃,“嗯,好吃,的确有滋味!”

“能教教我怎么做吗?老师。”玖思这时举起手来问。

我笑了笑,又想了想,道:“先回答两道题,答对了就教你。”

玖思笑着站起身来,像在课堂上回答问题一样,扬起头来道:“好,老师请问吧。”

我看了看他们三个,然后在纸上写下一句话,举到他们面前:“请问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坐在桌子对面的玖思和关案山都欠身伸着脑袋看,关案山抢先念道:“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他把乐字念成快乐的乐。

“哎呀不对!舅舅,”名字来自《论语》的玖思立刻纠正道,“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他念的是音乐的乐。

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关案山显然就联想到了喜悦的悦,道:“那不还是高兴的意思吗?有朋友大老远地来看你,你不高兴吗?好酒好菜地招待上,一起聊天,叙旧,吃吃喝喝,多开心啊!”

玖思有些困惑地转而看向我,显然他也是一知半解,甚至连在读硕士留学生雨默也拿出手机查寻起来。

“课本上的确是这样教的,”我说,“网上的解释也是如此。但我不这样认为。”

“你的意思是说,连课本都错啦?”关案山瞪着我。

“人们引用孔子的这句话,来表达自己见到远方而来的朋友时的喜悦心情。”我说,并没有告诉他们我想起这句话是因为昨天遇见了子衿,“有朋友远道而来,令人感到非常喜悦,这样的解释,表面上看,似乎没有毛病。但是,这句话却是出自孔子,这样简单的解释,就把孔夫子想得太一般了!万世景仰的孔夫子何以受到顶礼膜拜?如果你读过孔子有关音乐的所有论著,以及他的以礼乐治国安邦的思想,你就不会简单地把他说的乐Yuè理解成乐Lè。‘箫韶九成,凤凰来仪。’”我差点就说出了“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有朋友从异国他乡远道而来,你要为他放音乐,一起弹琴唱歌,其乐融融;在国宾礼上,我们要奏国歌,请外宾看演出;在奥运会上,我们要唱奥运会歌,因为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语言,音乐能够跨越时空,沟通所有的心灵。孔子就是主张要建立礼乐之邦,治国邦交都要施行礼乐,以创建国民安康的社会。我们也可以把‘朋友’引申理解为知己,把‘远方’引申理解为更大跨度的时空距离。如果你遇上了知音,你会不会很高兴?如果你今天听到一首曲子,来自两百年前,你非常喜欢,那你就是那位作曲家的知音。知音就是能与我们同频共振的人,知音就是我们生命的扩展、灵魂的延续。孔子现在就一定很高兴,因为他的在天之灵听到了我这个来自两千年后的隔空的知音,他都想为我弹琴歌唱了。有朋自两千年后来,不亦乐乎!在知音城的爱乐艺术大厦音乐厅迎宾大厅里就挂着这句话。”

玖思为我鼓起掌来,起身向我深深鞠了一躬,道:“谢谢老师赐教!请受学生一拜!”

雨默和关案山也都摇头笑了起来。

“好,第二个问题。”我请玖思就座。

三个人刚要吃喝,又都看向我。

“腊八节是怎么来的?”我提问。

雨默一听立刻笑起来。玖思和关案山相互看了看,还真的答不上来。

“腊月初八,乃是佛祖的成道日。它是佛教中的一个重要节日。释迦牟尼佛经过多年孤独的禁欲苦修,最终在菩提树下证得无上正等正觉。此节日传到东亚文化圈后,就成了中国的腊八节和日本的成道节,在朝鲜半岛和东南亚也被广泛庆祝。”

“原来如此!”玖思和关案山双手合十感谢,“阿弥陀佛!”

“现在,玖思,你一边吃一边把粥里的食材记下来。过了子云老师这个村,可就没有佛光腊八粥这个店了。”雨默这时说,找来纸笔。

“好好好!快吃。这里有……花生,”玖思记下来,“还有黄豆、红枣、姜、油条。”

“还有油豆泡,”关案山说,“记下来,还有胡萝卜、芋头,炸过的。”

“还有米,”

“废话,没有米那叫粥吗?”关案山说,“是糯米,记下来。”

“哎?这是什么豆?”

那天晚上,我一个人躲在房间里,一直在网上观看子衿的视频,由她指挥的所有交响音乐会。舞台上的子衿身穿黑色燕尾服,手执银棒,英姿飒爽,与昨日见到的她判若两人,但她神情中的定力与自控力却是一致的,因而使她看上去那么的潇洒,自信,从容,优雅,游刃有余,庞大的交响乐队在她手中简直就像是一件特种乐器。而同时精于中西古典音乐的人恐怕屈指可数。看完子衿在瑞士卢赛恩艺术中心指挥的马勒、在伦敦皇家阿尔伯特音乐厅指挥的布鲁克纳、在巴黎歌剧院指挥的比才,在威尼斯凤凰剧院指挥的《图兰多特》、在德国科隆爱乐大厅和埃森爱乐大厅指挥的贝多芬、勃拉姆斯、瓦格纳,再来看她的钢琴演奏,且不说她令人震撼的十大钢琴协奏曲,光是看了她7岁时指挥音乐学院青年交响乐团演奏的约翰·施特劳斯的《蝙蝠序曲》和17岁时指挥的舒曼第三交响曲第二乐章,我就已被倾倒。

子衿14岁时参加克利夫兰国际青少年钢琴比赛并斩获头奖,从小就气质非凡的少女舞台风度一向沉静,优雅,笑不露齿,一上台就以她由内而外强大的气场吸引了所有人;她参赛的曲目是肖邦第2钢琴协奏曲,在某一个乐段的最后,她竟使一个尾音以弧线形延长结束,令我无比吃惊,她竟何以练就并表达出如此优雅的音效?全场和整个乐队都被她陶醉了,连指挥不由转身看向她,脸上难以掩饰惊异与赞叹,坐在钢琴前的子衿也抬起脸来,淡定地与指挥相视一笑,并继续演奏,那一笑魅力无穷,那一刻将令灵魂出壳。在子衿的视频中,还有她穿着汉服演奏古琴,那完全是另一种令人惊艳的情境,在每一帧制作精美的视频中,无论是在山巅、竹里、水旁、亭中、花间、桥上,她悠扬的琴声都如同从仙境中传来;曲桥荷塘边,画船西湖上,烟笼云绕,妙境不可言,尤其一段伊在武当山八卦台上的视频,着实令我叫绝,一身素白的子衿竟在古琴的背景音乐下旋舞太极剑,她舞剑的画面与抚琴的画面交替切换,在云雾中穿棱起伏,雨亭中一盘阴阳棋运筹帷幄,竹壁上半首书剑赋挥毫泼墨。还有子衿在自驾时录制的风光视频,伴随着她演奏的音乐——意大利海滨山道、迈阿密基韦斯特跨海大桥、从温哥华到威斯勒的99号海天国道,还有从萨尔斯堡到维也纳、从上海到杭州……有人称她是“音乐的时空代言人”。

我忘记了打坐,忘记了时间,沉迷在视频上,一夜为伊倾倒。有生第一次,竟如此忘情。

知音难觅,知音难求,难觅何如?好比子期再世,文君当垆。

子衿,让我感到她既像是茶杯中的酒,又像是酒杯中的茶。看她的定力,是否已修炼到从不会失态,失手,失足?我想了解她。不过,我首先要小心我自己,不失态,不失手,不失足,不失去自己。

世人解读有字书,不解读无字书,知弹有弦琴,不知弹无弦琴,以迹用,不以神用,为形象所囿,何以得书中妙趣、胸中玄音。而一个面貌清素的女子,不仅通晓音律诗书,还懂得禅。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我想,人生若能得此一知己,则绝而无再有他求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