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4章 故事的伊始
上周末,橡树山对阵贝尔维尔高中的全国直播战刚落幕。秦明,那位来自东方的神秘小前锋,在全美观众面前砍下38分,终场前的Logo三分像一把刀划开了这个国家对“华夏篮球”的固有想象。
而此刻,在自己的队伍里,他的真正战役才刚刚开始。
主教练史蒂夫立在中圈,语气冷峻:“常规四节制,今晚不是轻松打打,是实战比拼。”
他目光扫过队员,落在两人身上。
“白队,秦明带队。红队,马特·西蒙斯。”
马特不语,脸上的表情看不出情绪,但系绑带的动作忽然用力了几分。作为橡树山去年的头号得分手,高年级、四星球员,他早习惯了全队围绕他转。而现在,却要分队对抗这个一夜之间火遍全美的“转学生”。
分队完毕,裁判哨声吹响。
比赛开始。
第一节,红队开局就给足压力。
马特贴防秦明,几乎每个回合都靠身体压迫。橡树山没有容得下两个“核心”,这场训练赛,就是比气场、比掌控力、比谁能“统治整块球场”。
但秦明没有回应肢体对抗。他只是默默带球推进,步点沉稳,节奏安静如水。
忽然,胯下换手,节奏变成跳拍——左侧轻晃,马特重心被带偏!
秦明瞬间后撤三分线外,稳稳拔起。
没有花哨动作,没有声响。
唰。
球落网时,球馆一瞬静默。
“这不是爆发力,是精确计算。”场边的助教小声说,“。”
马特咬牙挥手:“逼夹他,不让他再轻松投。”
但效果不大。秦明不粘球,识破包夹瞬间就传球,快速调度,像把节奏刻在脑子里一样。
他不打英雄球,也不耍酷,每一次推进都像复读练习过千百遍。他不是野兽,而是猎人。
第一节结束前,他一个节奏变速晃倒侧翼,随后轻巧拉杆上篮,白队反超比分。
板凳席爆发出一阵呼声,但秦明脸上没有表情。
他只是回头看了一眼防守队形,对高年级中锋小声说了几句跑位方向。
第二节,红队开始变阵。
马特试图从背后盖帽,秦明起跳时对方手肘擦过他的脊背。他没有摔倒,只是在落地后轻轻皱了下眉。
没有叫哨,没有回头,只是把球递给裁判,跑回防守。
马特挑衅:“你昨晚晃倒人挺帅的,有种再晃一次。”
秦明只回了句:“你没给我机会。”
接下来一球,他干脆推开马特,顶着错位内线翻身后仰跳投——动作干净利落,像是完全排除了重力干扰。
唰。
底线边,高年级队员忍不住低语:“这小子,打球太稳了……像个沉默杀手。”
第三节,红队试图用身体压倒白队。
他们尝试夹击、挡拆后反夹、故意制造小动作干扰秦明节奏。但所有招数在他眼里都像慢镜头重播。
绕掩护提前预判、协防补位干扰、回防途中断传球……他一人指挥白队像一台机器运转起来。
一次快攻反击中,他没有选择自己得分,而是在篮下吸引两人夹击后,反手击地传球给底角射手。
三分命中。
队友兴奋地跳起,拍着他肩膀:“你是小前锋里最会传球的人。”
而他只是轻轻点头,淡声:“是战术配合得好。”
第三节结束,白队领先7分。
橡树山篮球馆·训练赛第三节末至第四节延展
比分来到第三节还剩1分28秒,白队以49:47稍稍领先。
红队终于扳回劣势,气氛开始胶着,替补席上有人擦着毛巾低声咒骂,也有人皱眉望向教练席——马特,已经在这一节砍下12分,将比分咬住。
而白队这边,秦明刚刚在一次对抗中被马特“非故意”肘击了下颚。没有裁判响哨,他站起身,只是摇了摇头,继续走向前场。
“我们换个战术。”他低声说,“拉空底角,我来做轴。”
暂停回来,白队重排站位。
红队明显没料到秦明会顶上得分后卫的位置。正常来说,他作为小前锋,这种安排不合常理——可史密斯教练没有干预。
“他想试,就让他试。”史密斯喃喃道,“看看他有没有这个阅读空间和防守的能力。”
哨响,比赛继续。
秦明落位左侧短角,接球,先是假装背身,红队的内线拉近一步,刚准备协防包夹,下一秒,秦明右脚一磕地板,突然面筐加速启动!
三步干净、无交叉、无急停、无花哨。
起跳、拉杆、换手上篮,轻描淡写,避开补防。
51:47。
全场一静。
马特低声咒骂:“他连骗都不骗,动作怎么就那么干净?”
红队立刻回击。
马特持球,他要一球还回去。队内没人敢拦他,他是高年级,他是去年州半决赛的主力。但秦明已悄无声息换防了上来。
“还记得你说的那句话吗?”秦明低声道,防得紧贴。
马特皱眉:“什么?”
“你说,‘别做梦想挑战詹姆斯,连我都过不了’。”
秦明右手轻拨球瞬间,马特还没反应,球已被击飞!
断球,反击,秦明一人推进前场,红队后卫已然追上,他脚步一停不带转身,直接低位背身挤开空间——翻身后仰跳投!
全队屏住呼吸。
球在空中划出一个极高的弧线,像一片被精确计算过的纸飞机。
唰——
53:47。
白队替补席炸了。一个大个子扑上来抱住秦明,嚷着:“你这是魔术?还是录像倒放?!”
而红队这边,气氛彻底凝重。
第四节开始,红队变阵,全场紧逼。
马特死贴秦明不放,另一个高年级锋线也开始不断贴身干扰,每次换防都加大身体接触。
“放弃传球。”秦明平静地说。
“什么意思?”小前锋疑惑。
“他们盯我,我就用身体打穿他们。”
下一个回合,他接球即启动,马特还未来得及预判,他已用肩胛把人顶开一步。红队的长人刚上前协防,秦明已经侧身一抛——球刚好越过补防指尖落入篮筐。
“这不是技巧,而是对节奏的彻底掌控。”史密斯教练低声说。
“你看到没?他不是靠变招赢的,是靠最小路径完成最大破坏。”
这是沉默、冷静、稳定的切割。
像一个外科医生手里的解剖刀,一次就切中要害。
还有5分钟时,红队彻底崩盘。
马特已连续三次强投不中,情绪濒临崩溃。他试图从侧翼突破,却被秦明协防抢断。
“你不是詹姆斯。”秦明淡淡说了一句,“你也不是阻碍我前进的人。”
那一瞬,马特感觉浑身冰冷。
他仿佛看见了一个影子——不是勒布朗,不是科比,而是一个陌生的、来自东半球的沉默杀手,正在一步一步吞噬属于他的主角位置。
第四节,红队体力下滑,马特仍不甘心。
他一次次持球强突,却不断被秦明的协防抢断所干扰。几次高难度投篮不中后,他猛地把毛巾砸向地板。
而场上,秦明却像刚热身完一样,轻声布置战术,引导跑位,投篮命中率依旧高得吓人。
终场哨响,白队89:75获胜。
秦明,20分8助攻4抢断,命中率70%,失误为零。
但他没有任何庆祝动作,只是安静走向水壶,拧开,喝水,擦汗。
马特坐在地上,久久不语。
场边,主教练史蒂夫低声对助教说:
“这孩子的球风,不像电视里那些浮夸天才。他像……一个球场指挥家。”
助教摇头补了一句:“不,他不像勒布朗。他不是统治空间的身体怪兽——他是像一个超级得分手快、准、稳”
更远处,校队录像师把录像带从摄像机里取下,贴了个标签——
“训练赛·秦明·全控节奏样本。”
那一晚,录像将被送去橡树山的合作教练、大学球探、甚至耐克南区办公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