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2章 法雨普润
曹溪的晨钟穿透薄雾,余音在山谷间回荡。慧能站在法性寺新建的戒坛上,望着台下黑压压的人群。自他正式开坛说法以来,不过月余,闻风而至的求法者已从最初的数十人增至上千。
“大师,今日来的人比昨日又多三成。“印宗低声说,手中檀香木佛珠捻得飞快,“广州刺史都派了府吏来听讲。“
慧能微微颔首。他注意到人群中有锦衣华服的官宦,也有衣衫褴褛的农夫;有皓首穷经的老学究,也有稚气未脱的少年。最前排跪着法达,那个曾经对他出言不逊的黑脸僧人,此刻双手合十,眼中闪烁着异样的光彩。
戒坛边的菩提树新叶初展,嫩绿在晨光中近乎透明。自那日枯木逢春后,这棵树就成了求法者争相朝拜的圣物,树干上系满了祈福的红布条,在风中轻轻摇曳。
慧能深吸一口气,檀香混合着晨露的气息涌入肺腑。他轻击木鱼,清脆的声响让嘈杂的人群瞬间安静。开口时,声音不大却字字清晰:
“善知识!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话音刚落,人群中一个锦衣少年突然站起,腰间玉佩叮当作响:“大师此言差矣!《楞严经》云'理须顿悟,事要渐修',岂有不修而证之理?“
周围一片哗然。印宗皱眉欲斥,慧能却摆摆手。他认出了少年腰间的象牙牌——这是北宗弟子的标识。自从他在岭南开法的消息传开,神秀门下已有数批弟子南下“问难“。
“小施主贵姓?“慧能问。
少年昂首:“范阳卢珍,神秀大师座下...“
“珍者,宝也。“慧能打断他,眼中闪过一丝笑意,“既自谓宝,何须外求?“
卢珍一怔,准备好的长篇大论突然卡在喉头。他下意识摸向袖中的经卷,却听慧能又道:
“持经求理,如人指月。愚者观指不看月,智者循指见月明。“慧能拾起地上一片菩提叶,“佛经如这落叶,真理似树上春。执叶忘春,岂非颠倒?“
卢珍脸色涨红,额头渗出细汗。他自幼熟读经论,能倒背《金刚经》,却从未听过这般说法。正欲反驳,后排突然传来一声佛号:
“阿弥陀佛!好个'执叶忘春'!“
人群自动分开,一位白眉老僧拄着藤杖缓步而来。他身着褐色袈裟,肘部打着整齐的补丁,正是神秀门下首座弟子志诚禅师。卢珍如见救星,连忙行礼:“师叔!“
志诚却不看他,径直向慧能合十:“闻岭南有'直指人心'之说,老衲特来请教。大师言'不修而证',若如此,坐禅持戒岂非徒劳?“
戒坛周围鸦雀无声,连风都似乎停了。所有人都屏息等待这场南北禅宗的首次正面交锋。慧能注意到志诚左手无名指上有一圈老茧——那是常年拨动佛珠留下的痕迹。
“法师日夜持戒,可曾见性?“慧能反问。
志诚一怔,随即道:“虽未见性,但积功累德...“
“磨砖作镜,可能照影?“慧能突然问。
“这...“志诚白眉微蹙,“砖岂能成镜?“
慧能拾起戒坛上一块青砖,在掌心轻轻摩挲:“坐禅岂能成佛?“
如同一道闪电劈开夜空,志诚浑身剧震,藤杖“啪嗒“落地。他盯着慧能手中的青砖,嘴唇颤抖,却发不出声音。三十年修持建立的坚固堡垒,在这一问面前轰然崩塌。
“佛者,觉也。“慧能放下青砖,声音柔和下来,“法无顿渐,人有利钝。迷人渐修,悟人顿契。自识本心,自见本性,即无差别。“
志诚突然老泪纵横,竟当众跪倒:“老衲在黄梅三十年,实未省自本心。今蒙大师指示,如盲得视...“他颤抖着从怀中取出一卷《楞伽经》注疏,“此乃神秀师兄托我转交,请大师过目。“
人群再次骚动。卢珍不可置信地瞪大眼睛:“师叔!这...“
慧能接过经卷,却不翻开:“经是纸墨文字,佛是自性真如。请法师回告神秀师兄:迷时师度,悟了自度。“
志诚再拜,额头触地:“敢问大师,如何自度?“
慧能指向曹溪:“溪水日夜流,何曾问过方向?“
阳光穿透云层,照在溪水上,折射出万点金光。志诚怔怔望着,突然破颜一笑,多年紧锁的眉头舒展开来。他郑重地三拜后,转身离去,背影竟比来时轻盈许多。卢珍犹豫片刻,终究追了上去。
当夜,法性寺藏经阁灯火通明。印宗将一盏青灯放在案上,火光在慧能脸上跳动:“大师今日折服志诚,北宗必不甘休。神秀门下英才辈出,恐...“
“无妨。“慧能轻抚案上的紫金钵盂,十五年来第一次将它取出。月光从窗棂洒入,在钵盂上流动如水,“该来的总会来。“
印宗欲言又止,目光落在钵盂底部那道细微的裂痕上。这是当年达摩渡江时不慎磕碰的痕迹,历代祖师视为圣物,却从未使用。他正想询问,忽听门外脚步声急促。
法达匆匆进来,僧袍下摆沾满泥水:“大师!寺外来了一队人马,说是从黄梅...“
话音未落,大门已被推开。十余名武僧列队而入,为首的正是慧明——当年在大庾岭追回衣钵的武僧首座。他手持戒刀,刀鞘上黄梅寺的印记清晰可见。
“奉神秀大师法旨,查验衣钵真伪!“慧明声如洪钟,眼中却闪过一丝愧疚。
藏经阁内空气骤然凝固。印宗霍然站起,案上经卷被衣袖带落;法达握紧拳头,指节发白;唯有慧能安坐如初,手指依然轻抚钵盂。
“慧明师兄,别来无恙。“慧能抬头,嘴角含笑,“大庾岭一别十五载,可还认得故人?“
慧明浑身一震,戒刀“锵啷“落地。他盯着慧能的脸,当年那句“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如雷贯耳。十五年来,这句话如种子般在他心中生根发芽,如今已长成参天大树。
“师...师弟...“慧明突然单膝跪地,声音哽咽,“我...“
“请起。“慧能伸手虚扶,“师兄远来辛苦,喝杯曹溪水吧。“
他拿起紫金钵盂,走向窗前。月光下,钵盂盛满银辉,宛如明镜。慧能突然将钵盂倒转,清水倾泻而下,在青石地上溅起晶莹水花。
“大师!“印宗惊呼。这圣物历代祖师珍若性命,岂能...
慧明却突然大笑,笑声中带着释然:“好个'本来无一物'!“他转身对众武僧喝道,“都看见了吗?这才是真衣钵!“
武僧们面面相觑,最终齐齐拜倒。慧能扶起慧明,发现他鬓角已染白霜:“师兄此来,神秀大师可知?“
慧明摇头,压低声音:“神秀师兄闭关三年,寺务由首座普寂把持。他听闻岭南法席兴盛,恐动摇北宗根基...“
话音未落,寺外突然传来嘈杂声。法达探头窗外,顿时变色:“不好!寺外围了许多官兵!“
慧明脸色骤变:“是普寂!他叔父在岭南节度使帐下为将...“
急促的马蹄声由远及近,火把的光亮透过窗纸。印宗急得团团转:“这可如何是好?大师不如暂避...“
慧能却安然坐下,将空钵盂放回案上:“诸位且去休息,明日照常讲经。“
“但官兵...“
“曹溪水浊,片刻自清。“慧能闭目,声音平静如水。
众人将信将疑地退下。慧明走在最后,回头望见月光中的慧能——粗布僧衣,面容平和,仿佛与十五年前碓房舂米的行者并无二致。只是那眉宇间的神采,已如这紫金钵盂般,历经岁月打磨而愈发璀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