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4章 烈火红莲
曹溪的腊月罕见地飘了雪。慧能站在宝林寺山门前,看着细雪落在掌心。七十三岁的皮肤已如半透明的蝉翼,青筋下血液流动的轨迹隐约可见。雪花在体温中融化,像三十年前那滴落在青原行思额前的曹溪水。
“师父,天寒。“法达为他披上棉袍。当年的黑脸僧人如今两鬓斑白,腰间却仍挂着那把未开刃的戒刀——自从二十年前节度使围寺事件后,他就成了慧能的护法。
慧能拢了拢衣襟,呼出的白气在晨光中散开:“北边来人了?“
法达脸色一沉:“神会师弟连夜报信,说北宗联合御史台,要治师父'妖言惑众'之罪...“他声音压低,“他们翻出智药三藏的预言,说'肉身菩萨'是僭越...“
山道上传来了急促的马蹄声。慧能眯起眼睛,看见一个熟悉的身影策马而来——神会已长成俊朗的中年比丘,但眉宇间那份锐气仍如当年质疑“不修而证“的少年。
“师父!“神会滚鞍下马,袈裟上沾满泥雪,“朝廷下了牒文,要查封宝林寺!“他从怀中取出一卷公文,“北宗普寂联合张说宰相,诬我南禅'不立文字'是毁弃经教...“
慧能接过牒文,却不展开。纸卷在手中沉甸甸的,带着长安城的肃杀之气。他想起四十年前五祖的预言:“衣法争端,恐有性命之忧“...如今衣钵虽在,法争却愈烈。
“还有...“神会突然哽咽,“他们买通御医,说师父的紫金钵盂是巫蛊之物...“
法达的戒刀“铮“地出鞘半寸:“我去宰了...“
“法达。“慧能轻唤,声音如常。只这一声,老护法的手便垂了下来。慧能将牒文还给神会:“传话各堂,明日照常讲经。“
神会急道:“可后日官兵就到!“
慧能望向寺前那株菩提树。二十年来,它已长得亭亭如盖,此刻披着薄雪,枝丫间悬着信众系上的千百条祈福红布。风过时,布条翻飞如烈焰。
“去准备吧。“慧能说。
神会还要再言,法达却拉住了他。二十年的默契让这个粗犷的护法读懂了师父眼中的决意——那是当年面对节度使铁骑时的平静,是倒转紫金钵盂时的从容。
次日清晨,宝林寺钟声响彻曹溪。令所有人意外的是,慧能今日升座竟披上了那件极少示人的木棉袈裟。金线绣的莲花在晨光中流转,映得他面容如古佛般庄严。
更令人震惊的是,慧能面前摆着三样圣物:木棉袈裟、紫金钵盂,以及那颗裂开的舍利子。自开法以来,他从未同时展示过这些信物。
“贫僧今日当众火焚衣钵。“慧能开口第一句话就引起轩然大波。
僧众哗然。老比丘痛哭流涕,年轻沙弥惊得跌坐在地,连一向稳重的青原行思都变了脸色。唯有神会眼中精光一闪,似乎悟到了什么。
“师父不可!“法达跪行上前,额头抵在慧能鞋尖,“这是达摩祖师传来...“
慧能扶起老护法,手指拂过他脸上的刀疤——那是十年前为挡刺客留下的。“你护法二十年,可曾见我执著一物?“
法达语塞。他想起慧能平日用粗陶碗喝水,睡硬板床,连诵经都很少捧卷。
慧能转向众人:“法因缘起,法随缘灭。衣钵是障,舍利是妄。“他拾起舍利子,对着阳光,“你们看。“
阳光穿透金色结晶,在经堂白墙上投下七彩光斑。众人屏息——那光斑竟组成一朵莲花形状!
“智药三藏埋此物时,可曾想过后人争夺?“慧能突然松手,舍利子坠地,碎成金粉。在众人惊呼声中,他取来油灯,将灯油倾在木棉袈裟上。
“师父!“行思扑上前抱住慧能双腿,“纵使不传衣钵,也请留予后人瞻仰!“
慧能抚过弟子头顶:“吾灭度后二百年,这袈裟自会重现。“
油灯凑近的刹那,紫金钵盂突然“嗡“地自鸣,声如龙吟。慧能动作微顿,眼中闪过一丝涟漪——这是四十年来钵盂第一次发声。他低头看去,钵底那道达摩时代的裂痕竟渗出清泉,瞬间浇灭了灯焰。
满堂寂静。僧众们面面相觑,连慧能都露出讶色。良久,神会突然大笑叩首:“恭喜师父!天意如此,衣钵当传!“
慧能凝视钵中清水,看见自己苍老的倒影与年轻时的面容重叠。他轻轻摇头,却改了主意:“衣钵不焚,亦不传。“
他解下袈裟叠好,连同样钵盂包起,转向行思:“你带此物往青原山,埋于三生石下。“
行思郑重接过,却忍不住问:“为何是弟子...“
“因你当年饮过曹溪水。“慧能微笑,“记住,二百年后,当有姓林的居士来取。“
当夜,宝林寺后山雾气弥漫。慧能独坐摩崖石室,面前摊着北宗送来的《楞伽师资记》——书中将神秀奉为六祖,称慧能不过是“岭南樵夫“。油灯将书页照得通明,却照不透纸背的权力算计。
“师父。“神会悄然入内,带来一个更坏的消息,“普寂派武僧百人,已到韶州...“
慧能合上书卷:“你怕么?“
神会昂首:“弟子愿效法达师兄,以死护法!“
“法不用护。“慧能指向窗外,“你看。“
雾气不知何时散了,一轮满月悬在曹溪之上,水面银光粼粼如铺琉璃。对岸山林间,隐约可见火把组成的长龙正逼近宝林寺。
“去唤众僧到法堂。“
当北宗武僧撞开山门时,看到的景象让他们愕然——数百僧众端坐如林,竟无一人执械反抗。慧能安坐法座,身后悬着“本来无一物“的偈轴,面前地上放着那盏未点燃的油灯。
“奉敕查抄妖寺!“为首的武僧厉喝,却不敢直视慧能眼睛,“尔等...“
慧能轻轻击磬。清越的磬音中,他开口诵起《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武僧们僵在原地。他们奉命来“除妖“,却见到比黄梅祖庭更庄严的法相。有人手中戒刀开始颤抖,有人不自觉跟着默诵——这些北宗弟子自幼背诵的经文,此刻听来竟如此新鲜。
“妖僧休得惑众!“首领暴喝,挥刀斩向经幡。布帛撕裂声里,他突然惨叫——刀锋不知怎的反弹回来,在自己额头划出血痕。
僧众骚动。法达欲起,慧能却继续诵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武僧首领突然跪倒,鲜血顺着鼻梁滴落:“弟子...弟子罪过...“他抬头时,慧能的身影在泪血模糊中化作千臂观音相。
这场闹剧在天明前草草收场。北宗武僧退去时,有半数脱队南逃——他们后来成了南禅在江南传法的骨干。而那位首领回黄梅后即落发忏悔,成了普寂禅房外日日跪拜的扫地僧。
风波平息后的第三日,曹溪下了今冬第一场大雪。慧能召集十大弟子至方丈室,每人赐了一盏曹溪水。
“吾不久当灭度。“他平静地说,“汝等各为一方师。“
弟子们痛哭流涕。神会突然问:“衣钵既埋,法脉如何传?“
慧能取来十盏油灯,以自己灯芯一一点燃:“一灯能除千年暗。“火光映着他枯瘦的面容,竟显得年轻了许多,“吾灭后七十年,有两大士出——马驹踏杀天下人,石头路滑迷众生。“
见众人不解,他取笔在案上画了匹踏云骏马,又绘了块棱角分明的石头:“记住,不是佛法有南北,是人心有南北。“
雪停时,慧能独自来到曹溪畔。冰层下的流水声隐约可闻,像遥远的诵经。他弯腰掬水,发现水面倒影中的自己竟回到了三十多岁的模样——那是他初到曹溪时的面容。
紫金钵盂突然在怀中发烫。慧能取出看时,钵底裂痕中生出嫩绿新芽,在雪地里格外醒目。他轻轻将芽苞埋入溪边沃土,起身时,听见宝林寺的暮钟穿透雪幕。
钟声里,他仿佛看见行思在青原山埋下衣钵,神会北上中原论战,马祖与石头在未来的某座山巅相遇...而更远的时空里,一个姓林的居士正从土中掘出木棉袈裟,金线莲花在阳光下粲然生辉。
慧能微笑。雪落在他的肩头,却像极了菩提树下的花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