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4章 无力感
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无论做什么样的事情,付出多少努力,都无法达到自己的预期。甚至,有些人会因为这种无力感而变得消极厌世,认为即使自己再怎么折腾,也无法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在他们眼中,纵使一生辛勤耕耘,所期待的那些美好似乎也不会开花结果。
我们不得不承认,无力感是一种极其痛苦且危险的心理体验。它在一定程度上会打击一个人的积极性,甚至会使人深陷无力感之中,从此一蹶不振。就像村上春树在《1Q84》中所说:“慢性的无力感是会腐蚀人的。”
1967年,美国的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做了一项实验。他将一条狗关进了笼子,并在笼子上安装了一个蜂鸣器。只要蜂鸣器发出声音,他就会对狗实行难以承受的电击。而由于笼子的束缚,狗只能在听到蜂鸣器响后,接受来自外界的电击,发出惨叫。
经过多次实验,当蜂鸣器发出声音后,他并未对狗进行电击,而是选择将笼子的门打开。令人感到意外的是,狗并没有选择逃出笼子,而是在电击出现之前就已经开始呻吟和颤抖,表现出一副即将遭受电刑痛苦的样子。狗本来是能够主动逃避电刑的,但以往的惨痛经历,让它放弃了尝试,并绝望地等待着痛苦的到来。
马丁·塞利格曼将这种心灰意冷、坐以待毙心理状态称为“习得性无助”。随后的实验证明了这种习得性无助也会出现在人的身上。当一个人一再努力都无法收获成功时,他就会认为整个世界都在与自己作对。不然,为什么自己一次次的努力和尝试都无法得到想要的结果,哪怕是一个微不足道的愿望都无法实现?
每一次的失败,都会给一个人带来或多或少的挫败感,会消磨他一往无前的勇气和自信。在长期的积累下,即使这种挫败很小,也会导致他认为自己的力量根本不足以改变所面对的一切。于是,他便丧失了斗志,陷入深深的无力感中,进而放弃所有的努力和行动。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见到一些令人感到无力的例子。比如:一个孩子,乖巧听话,而且学习成绩优异,但他没有获得父母的喜爱和认同;一名员工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早出晚归,但是,长期加班加点的工作既没有使他的业绩提高,也没有使他得到老板的重视和提拔……
当一个人再次面对令自己感到无力的事情时,他们会感到焦虑和恐惧。他们一方面渴望突破,挣脱长期困扰自己的无力感;另一方面,却在行为上不断撤退和逃避。这就是由于长期的挫败感在他们心中已经扎根,逐渐腐蚀了内心的自信和勇气。脆弱的内心使他们感受到自身的无力,避免因再次失败使自己变得更加无助,便死守着无力改变的结局。不断的失败将他们拖进了致命的非理性思维的陷阱。
当习得性无助出现之后,他们面对令自己感到无助的事物,会秉持一种持续性的畏惧态度。比如“我这一辈子就这样了”“我根本解决不了这种麻烦”“我再也不相信爱情了”等。如果我们能够意识到,自己所面临的失败只是暂时的,乌云终将散去,那我们就不会一直陷在“徒劳无功”的无力感中,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曾说:“乐观的人倾向于把麻烦解释为短暂的、可控的,并且是针对某一特定情况的;悲观的人正好相反,他们相信眼前的麻烦会持续永远,破坏他们所做的所有事,并且是不可控的。”
如果一个人长期遭受失败和打击,他很大程度上会将这种无力感扩散到任何事物上,心理学上称其为“泛化”。这种“泛化”带来的无力感会严重影响他们的正常工作和生活,原本只需要付出少许努力的事情,也会在他的眼中变成艰巨的任务。比如,如果一个人长期在工作上遭受打击和挫折,那么他就会将工作上的无力感泛化到家庭和人际关系上,从而使家庭关系或人际关系变得越发疏远和恶化。
有些无力感源自错误的归因方式,当你将所有的挫折与失败全部归咎于自己,你就会对自身的能力产生怀疑。长此以往,你便会在这种错误的认知下,不断打击自己的自信心,越来越感到无力。心理治疗师萨提亚曾说:“要将所有的负面信息当作对自身行为的评价,而不是对自身价值的评价。”一旦盲目地将失败的原因归结到自己身上,会从根本上降低一个人的自我价值感,从而使他放弃希望,坐以待毙。
所以,我们一定要保持一种积极的心态。当我们产生无力感时,尽量多回忆一下以往的成功和荣耀,从而使自己充满信心,勇敢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