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唐伯虎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82章 唐家新喜

还有一件更大的惊喜在等着先生呢!

那年春末一日,沈九娘正陪先生吃午饭,忽然,她竟捂住嘴巴开始干呕。

“你,你是怎么了?”先生吓了一跳。

“我也不知,这几日里总是这样,感觉身子也比往日稍疲乏些,可能是累的吧?没事儿,吃过饭歇歇就好了。”沈九娘拿手绢轻轻拂一下嘴角,淡淡地道

“对不住,也许是我招呼朋友来得来太勤把你给累着了。从今日起咱们还是闭门谢客吧!”先生愧疚地道。

“这倒没关系,他们若喜欢来,就让他们来好了。我倒是能瞧出来,只要他们一来,你的精神就会振奋。这几年你在诗书画作上稍有长进,怕也是跟他们一起研讨的结果。你放心,无论你做什么事,我都不会怪你。”

瞧瞧吧,九娘到底是怎样一个贤慧且通情达理的女子?先生能不感动吗?先生索性放下筷子,紧紧拉住九娘的手动情地道:“谢谢你的理解,但是你身体如此我却不放心,不如去瞧瞧大夫才好。”

那日下午,先生推掉所有的事情,只要九娘在家中床榻上躺着,立刻出门找大夫。附近就有一位大夫,姓郎,年在六十余岁,医术也算高明,一见先生来请,倒听说过先生大名,连忙提了医箱出诊。先生请他到家里给九娘瞧了,大夫隔帘诊过脉,满脸堆笑道:“唐解元,这个却不是病,倒是大喜,恭喜二位,令夫人这是添喜了。”先生闻听,当场喜得满面桃花开。再看看九娘,却也一脸喜悦。先生连忙摸出五钱银子谢了大夫,先送大夫走了。

先生再回来时,先冲着九娘深施一礼,弄得九娘不解:“伯虎,你这是何意?”只见先生抬起头,早满脸是泪,道:“夫人,想我潦倒半生,怎又遇到你这样的好女人?又是帮我理家,如今又添了喜事,我真是不知道该怎样谢你。你放心,从今往后,这家务都是我来做,你就安心将养身体,到时候只管给我生个大胖儿子!”

“先生,万一不是儿子呢?”

“不是也不要紧,就有个女儿,不也是心肝宝贝吗?自然,咱有了一个,还要有第二个第三个。到时候,咱唐家就是子孙满堂,咱家房子又多院子又大,就多要几个孩子又有什么?”

先生的兴奋,不觉打动了九娘。九娘欣喜之余又有一点惆怅:“难得你如此高兴,我自然也想如你所愿。从今往后,倒真想天天过这样的日子呢!”

九娘怀胎十月之后,到当年冬天就临盆。当一声响亮的女婴啼哭传遍桃花坞,先生激动得满脸是泪。他站在卧室外一直痴痴地在想:“这是九娘带来的运气?还是桃花坞的功劳?桃花坞里种桃树,现在,他和九娘所种的桃树已经结果了,既然她是女孩,就给她起名字叫桃笙吧!”

先生在事业上蒸蒸日上,又有了女儿,生活立刻畅意了许多。以至于先生到四十岁那年,竟抱着才几个月大的女儿桃笙为自己作了一幅《山水图》,仿的是李营丘笔意,虬松秀竹和泉水清流间,有茅屋数间,内有高人端坐。先生在画上自题云:“鱼羹稻衲好终身,弹指流光到四旬;善亦懒为何况恶,富非所望不忧贫。僧房一局金滕著,野店三杯石冻春;自恨不才还自庆,半生无事太平人。”又注上:“吴趋唐寅自述不惑之齿于桃花庵并书。”

先生已经四十岁了?哦,四十岁对于一个人来说,应该是人生的一个分水岭吧?圣人曾说过,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四十而立,按圣人的原意,即意味着一个人已可世事通达事业成功,可以不再被纷乱的世事所迷惑。

分明时日逐渐好转,时隔不久,唐家却又发生了一连串令人忧伤的故事,这一次的忧伤是发生在弟弟唐申家中。

忽一日,唐申忽然跑过来,哭着对先生道:“哥,不好了,长民不好了!”

“你,你胡说什么?他本来天生活泼,你怎如此说他?”先生正在家里哄着小桃笙玩乐,他却也极亲小侄子长民,见弟弟语言甚重,当场有些着恼。

“哥,我并不是胡乱说他,他前几日得了一场风寒,一直请医延治,本来以为无大碍,谁想到刚才突然发烧,且又闭气过去,我正要去请郎大夫路过这儿,赶紧给你说一声。哥,这可咋办啊?”

先生一见弟弟蓬头乱发,知道真有事情,他立刻急对唐申道:“事不宜迟,你且先回家照料长民,我去替你请大夫。”先生说完,将小桃笙塞到九娘怀里,立刻撵着兄弟直跑出去。

等他请了郎大夫一路小跑到弟弟家门外,只听见弟媳妇嘤嘤哭泣。先生心痛至极,一步迈进去,只见小侄儿直挺挺躺在床上,早已气绝身亡……

小侄子的意外病亡,令先生再次感受到人生无常。为此他特意为小侄儿写了一篇《唐长民圹志》聊以感怀。

先生步入著述绘画的鼎盛时期,恩师沈周先生绝对功不可没。想不到,这年冬天,他却也因为年迈,偶然感上风寒病倒,再也没能站起来。

先生再闻噩耗时,简直如五雷贯顶,当场目瞪口呆。沈周沈石田先生竟然也离去了?他今年已经八十有三了?哦,男人活到八十三岁也算是高寿了吧?说起来,沈先生也算是有道之人,君不见吴门画派中兴时,有多少都是他的弟子?

先生于失魂落魄中跑去详告允明,却被允明告知,现在王侍郎亦在苏州家中,不如请他一起前往吊唁。王侍郎前期本来已在朝廷中已做到太子少傅、武英殿大学士,并兼户部尚书,可是武宗皇帝太过于宠信太监刘谨,那刘谨最擅权专谋,到处营私结党,处处与正直的朝臣为敌作乱,王尚书竭力应对,最终无力挽救,这年五月已经辞官归家。武宗皇帝还不错,因他是自辞,且自身并无过错,特意赐他玺书马车,一应俸禄照旧。王尚书乐得外出游历一番,本月才到家中。

先生和允明等约了王尚书,一众人等到相城沈周家中吊唁。先生一见沈周先生遗像,不由仆倒在地哀痛大哭……

先生深信,他的一生中,几乎有半生书画学问是沈先生给予的。所以一直以来,他把沈周先生当成最为敬重的老师。倘不是沈先生,这世上又怎会留下吴门著名画家唐寅的名字?

又一年之后,苏州府号称的“江南四大才子”之一、他们的小老弟徐祯卿,本来已经考上进士,并希望得到朝庭重用,没想到生不逢时,朝廷中某个官员竟因徐祯卿相貌一般,居然不准他进入翰林,只备他个大理寺左寺副,后又被贬为国子监博士。徐祯卿心情上也是难以承受,受此打击之后,居然一病不起,竟卒于任上。

消息传来,先生和允明、徵明他们,自然又陷入深深的追思痛苦中。

要知道,祯卿可是他们之中年纪最小的,而他却又是他们几人中最先中得进士的一个。他的才学本得自于他的聪颖,后又得益于吴宽状元。当然,他在和先生的交流中亦是受益非浅。当年他去赶考时家中无路费,却是先生画了数幅大作,然后拿大街上售卖,幸亏遇到几位徽商跟先生相熟,一齐出了大价钱,先生将所得百十两银子尽数送于祯卿,这才使得他赴京会试,并中得进士。再论起他的诗歌,不但先生和允明他们佩服,连后世都评判几可称为“吴中诗冠”,竟把他列入明代文学流派李梦阳、何景明等“前七子”之一,足见他在文学方面的成就。

这样一个人物,竟因为相貌一般而不准入翰林?这又是何种说法?若不是朝廷如此对待,祯卿又岂能早逝?还有,因为他的相貌一般,似乎后来的世人竟把他给遗忘了,民间居然又编出一个相貌英俊的“周文宾”来凑“江南四大才子”之数,甚是无聊。

天道昭昭,天理何在啊?先生接连受到打击,精神差一点又要崩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