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会员
大国宪制:历史中国的制度构成(修订版)
本书从历史中国所面临的至关重要的核心政治问题出发,按照“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逻辑顺序,剖析了历史中国在宗法封建、父子长幼、男女两性、兵制与军事工程、边政区划、度量衡标准、经济政策、文字语言标准、政治人才选拔、皇帝制度、国人与村民等诸多方面的构成要素,对历史中国的宪制经验进行了总体把握和深度总结,重述了历史中国的制度图景。法律史45.5万字2.4万人气 - 会员
迷信与暴力:历史中的宣誓、决斗、神判与酷刑
为撰写《迷信与暴力》一书,亨利·查尔斯·李从欧洲购买了数量惊人的古籍、文献和手稿等资料,现由宾夕法尼亚大学图书馆的“亨利·查尔斯·李”分馆作为特殊藏品(specialcollection)珍藏。作者旁征博引,记述了西欧各主要民族和国家的法律中对宣誓断讼、决斗断讼、神判断讼、刑讯逼供等各种古老司法程序的规定,并介绍了相关著名案例,同时对西方法学充斥着迷信和暴力的、不为人知的黑暗过往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法律史30.1万字2.4万人气 - 会员
洋为中用:中国法政知识考古
本书是王人博教授及其弟子对中国宪制主要概念、术语进行概念史与观念史探究的重要文集。自福柯首创知识考古学以来,对概念的梳理成为学术研究中的一种“清新”范式。作为国内法学尤其是宪法学概念研究范式的圭臬,王人博教授提出通过宪法上的几个关键词/核心概念来阐释和理解宪法,成为国内法学尤其是宪法学研究范式的开拓者。这种研究方法既能通过概念阐释的方法达到学术训练的目的,又能管中窥豹了解宪法的意旨,兼具规范分析、法律史19.5万字2.4万人气 - 会员
唐律新探(第4版)
《唐律新探(第4版)》内容简介:唐律集我国唐前立法之大成,开唐后立法之先河,是我国古代法的缩影本。掌握了它,便可知晓我国古代法之大概。唐律又是中华法系的代表作,对东亚一些国家的立法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掌握了它,又可了解这些国家立法的一些侧面。《唐律新探(第4版)》从法律思想、法典结构、具体内容、与唐后及国外法典的比较等各种角度,探索了唐律,给人以一种崭新的视野。它不仅是学习和研究法学,特别是法律史学法律史24万字2.4万人气 - 会员
传统司法的智慧:历代名案解析 (水木书香)
本书案例多选自正史,间或采自类书、诗歌选集和古代判例集,近代案例。除却史书、档案外,还特意选取了当时报刊的相关报道,以使内容充实,富有真实感,增加可读性。书中案例经过各种戏曲、小说的反复演绎,其中的忠孝节义、爱恨情仇,本是人人耳熟能详,但作者力求独辟蹊径,掀起“戏说”的盖头,还原案件的真实面貌。法律史18.7万字2.3万人气 - 会员
礼与法:法的历史连接(修订本)
本书从三个方面阐述了中国传统法:首先,反思了近代以来有关中国传统法研究的方法与视角,对以“西方法”的发展模式为标尺评价“中国传统法”提出了质疑。并指出牵强附会的比附及机械的比较导致了人们对中国传统法的诸多误解。其次,界定了“古代法”与“传统法”的概念。简言之,“古代法”是已经成为历史的客观存在,而“传统法”则是一个处在不断变动中的过程,这个过程将古代与近现代、历史与现实连接在一起。“传统法”是以今法律史34.9万字2.3万人气 - 会员
东京审判:正义与邪恶之法律较量(第三版)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从1946年5月3日至1948年11月12日,在日本东京进行了历时两年零六个月的“世纪大审判”。来自同盟国11国的法官组成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日本甲级战犯进行了清算战争罪行的审判。历经818次开庭,法庭证实了日本甲级战犯所犯罪行罄竹难书:在日本国内利用新闻检查制度、警察镇压体制向人民宣传对外扩张计划,大力推行军国主义政策;对中国人民犯下滔天罪行,扶植“伪满”、发动“卢沟桥法律史21.5万字2.3万人气 - 会员
革命根据地法律文献选辑(第二辑)
《革命根据地法律文献选辑》从几十年来收集的约上千万字的史料中,精选出800万字的法律文献,按中国革命史的四个历史时期,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法律文献,共计3卷,150万字。每一个文献,从文字形式、内容和思想诸方面进行严格的文献学研究,均经过编著者的细心考察、反复校勘、比对,最大限度地纠正流传积久的错、衍、讹、夺现象,还原历史原貌。法律史115万字2.2万人气 - 会员
中国古代的法典、制度和礼法社会
中华法系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在司法制度上有许多创新。如在唐宋之际,对司法行政官员的选拔实行“试判”考试,注重对被选拔人员法律素质的考察,在案件受理阶段实行三审立案审核制,对疑难案件实行奏谳制度,对司法官员实行责任追究制度,这些措施都充分体现了传统法律追求程序公正和实质正义的理念,值得总结和借鉴。本书以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为基础,对战国秦汉至唐宋之际的法典体例和内容演变进行了细致的考证,作者指出,在秦法律史31.4万字2.2万人气 - 会员
中国法律史学的新发展
《中国法律史学的新发展》对2000年至2011年(部分内容到2012年)中国法律史学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学术成果,进行了系统盘点和评述,对本学科的未来发展趋势提出了意见和建议,主要目的是“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借此书写中国法律史的学术史。全书分导论、古代法律史研究、近代法律史研究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史研究四章,对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法律史学开展情况和主要研究成果,作了比较客观全面的介绍、评论与分析。附录法律史28.5万字2.2万人气 - 会员
清代司法演变内在逻辑贯通论:新历史法学实践
本书研究涉及清代司法演变动态过程中的制度层面、实践层面,也关涉司法活动中的群体、现象与案例。本书的研究尤为重视地方官书、地方档案的运用,力求从这些对地方司法实践活动的文献记载中钩沉发微,在中央与地方文献的互视中考察制度执行的动态过程,重视“纸面法”走向“活法”之间所经过的历程。这些个案的研究,始终贯穿了这种互视的方法,体现出共同的思考旨归:寻找导致这些纷纭变化的背后推力,亦即清代中后期司法制度演变法律史23.8万字2.2万人气 - 会员
西周涉法铭文汇释及考证
西周时期没有专门的法律条文,但有数篇涉法铭文。西周涉法铭文总体数量虽不多,但因为涉及到铭文考释、研究方法等问题,目前研究尚属薄弱。本论著以“西周涉法铭文汇释及考证”为题,作了西周涉法铭文的汇释和翻译,在此基础上,运用二重证据法、历史比较法等研究方法对西周涉法铭文作专题考证,包括诉讼程序考证、罪名考证、刑名考证、司法职官考证、法律词语考证和相关问题考证。本论著在铭文汇释和翻译方面作了一定的工作,在专法律史22.5万字2.2万人气 - 会员
黄帝思想与中华引擎1
本书以2015年清华大学法学院凯原中国法治与义理研究中心主办的黄陵学术会议的论文为主要内容,讨论的问题集中在黄帝思想和廖凯原教授提出的KQID理论和轩辕文化文明2.0的社会发展战略上。本书是系统研究黄帝思想的著述,这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开拓性与独特性。尤其是廖凯原教授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角度对黄帝思想的科学性与价值的研究,在我国学界是独一无二的。法律史21.2万字2.2万人气 - 会员
《大清新刑律》与中国近代刑法继受
本书以《〈大清新刑律〉立法资料汇编》为依托,对《大清新刑律》的立法背景、立法基础和立法过程进行了认真梳理和考证,并借此对中国近代刑法改革肇端的问题与缺憾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检讨。本书的创新之处在于,运用了当代刑法学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克服了以往近代刑法史研究中大而化之的历史学描述倾向,将《大清新刑律》研究引向深入。法律史19.8万字2.2万人气 - 会员
律注文献丛考
律注是中国古代法律解释学、古代律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张伯元研究员著《律注文献丛考》,以法律文献及其注疏为研究对象,从不同的侧面考证和阐述了我国古代律注文献的概况。全书由22篇构成,分别就秦汉时期的律注文献、唐代律注文献、明代律注文献、清代律注文献、刑法类书目及有关律令、法律用语等进行了扎实的考证。作品内容涉及面较广,既有注文的考析,又有佚注的辑考,还有版本的考异,时出新见,多为前人所未发见。法律史20.2万字2.2万人气 - 会员
自创良法:清季新刑律的编修与纷争(近代中国的知识与制度转型丛书)
本书以中国传统法律体系的转型为背景,重点探讨新刑律修订过程中的制度转换与礼法关系等问题,以此展现清季最后十年政治和思想的发展脉络。作者认为,这部预备立宪时采用的新式刑法典,的确为调适中西新旧煞费苦心,既翻译移植了欧美和日本的大量法典,兼采并蓄,又变造体例,设法保守礼教条文,努力于“自创良法”,以往所谓新刑律抄撮日本法律之说,不过沿袭反对者之说辞,值得商榷。法律史19.5万字2.2万人气 - 会员
孔府档案的法律史料价值研究
本研究成果试图利用现有档案史料,以孔氏家族为研究对象,从法律史的角度揭示孔氏家族宗族法及其各种法定特权,探讨以其为代表的中国近代社会大家族对国家政权的影响,分析其深刻的政治、历史内涵。法律史26.7万字2.2万人气 - 会员
新中国民法70年
本书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民法研究的发展进行全面综述,将其基本的发展脉络和主要学术观点展现出来,反映新中国成立70年的民法研究成果,为民法研究者提供综合的研究资料和文献的检索线索。特别是随着编纂民法典立法工作的积极推进,新理论、新观点不断出现,引领了民法理论研究的进展,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总结,以呈现新中国成立70年来民法研究的全貌。法律史59万字2.2万人气 - 会员
部院之争:晚清司法改革的交叉路口
作者在读博士期间,专注于清末司法改革,对于清末法部、大理院基于司法独立、政治资源重新分配、相互职能分工等命题进行了专门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完成其博士论文“部院之争:晚清司法改革的交叉路口”。本书便是在其博士论文的基础编辑成册的。1906年开始的晚清新政试图以三权分立的宪政体制救亡图存。其间发生的部院之争——法部与大理院之间的权力斗争——对近代司法改革乃至宪政改革而言,不啻于一个交叉路口.因为它提法律史15.1万字2.2万人气 - 会员
为政:古代中国的致治理念
著名法学家梁治平重新梳理中国传统法政思想的新作。作者从中国政治思想传统中最核心的五个观念入手,诠释其义,考镜源流,以观念史的方式重新勾画中国文化的基本要义及其在现代的转变与延续。全书由《论语·为政》开篇,探究先秦时期中国的“为政”与“致治”理念的脉络、分歧与流变,接着围绕“天下”、“为公”、“民本”、“家国”、“礼法”等五个核心观念展开论述。作者认为,这几个观念在古代中国思想世界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性法律史20.9万字2.2万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