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登山运动史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章 现代登山运动在西藏诞生

第一节 外国人来藏登山

外国人把登山运动称作阿尔卑斯运动。这个名称来源于横贯法国、意大利、瑞士和奥地利等国的阿尔卑斯山。海拔4810米的勃朗峰是它的主峰,也是西欧最高峰。

1786年,名叫巴卡罗的医生和水晶石采掘工人巴尔玛第一次成功登上了顶峰。从此,登山运动在欧洲发展得很快,先后将阿尔卑斯山脉的20座4000米以上山峰相继征服。之后,他们又把攀登的目标转移到东欧的高加索山区和南、北美洲一些更高的山峰。

随着登山运动员队伍的扩大,攀登技术的提高,登山装备的改进,攀登的难度和高度也逐步地增加。由于地球上大约二百多座7000米以上山峰都在亚洲,所以,20世纪初期以来,高山探险活动逐步转移到了亚洲的高山区。当然,这一时期登山活动的中心依然在阿尔卑斯山区。

1849年,珠穆朗玛峰被人类确认为是世界第一高峰。72年后,即1921年,人类才开始对它实施攀登。在此之前的1876年,一位瑞士女人和她的侄子(布雷奥特和A·B·库勒孜)计划攀登珠峰,但仅是计划而已。

1892年,英国出版过一篇文章,叫《珠峰能否被人征服》。1893年,名叫C ·G·布鲁斯的建议攀登珠峰。1899年,英国驻印度总督沃德·柯佐伊希望尽快访问尼泊尔,设法得到攀登珠峰的允许。1904年,一位名叫C·G·rzwling的人来到拉萨。后来他到了嘎士柯和色姆拉,从北面看到了珠穆朗玛。1905年,沃德总督鼓励攀登干城章嘉和珠穆朗玛。1907年,英国A·C委员会记录中,遗憾的表示了当时英国在印度的大臣阻止了攀登珠峰。同年有人给这位国防、外交大臣写信,要求攀登珠峰。1908年,布鲁斯制定了第二个攀登珠峰的计划,从尼泊尔一侧实施,但计划在1911年成为泡影。1911年,驻印度总督沃德向尼泊尔国王去信要求准许从尼泊尔攀登珠峰,未得到批准。1913年,名叫noel的人和一些当地伙伴从印度大吉岭出发到干城章嘉北边一带山区活动,目的是想接近珠穆朗玛,最后从朗布山口看到了珠峰。虽然饱了眼福,但相距65公里。随后,由于西藏地方部队的干预,他们不得已返回了大吉岭。1914年,一名法国少校军官向总统要求组织一支为期两年的登山队来攀登珠峰,但因当年爆发战争而未被批准。1920年12月,英国官方接到驻印度总督的电报,报称西藏地方政府已准许英国人攀登珠峰和来西藏旅游。

1921年,第一支英国登山侦察队一行9人,从珠峰的东边和北边向上攀登,两人从西绒布冰川试图去孔布冰川,但未能如愿。另一组从东绒布冰川的勒布山口观察珠峰东山脊和东坡,觉得冰川太可怕了,又陡又破碎,认为从这里到南坳是不可能的。第三组的麦拉瑞、布劳克、和威勒少校于9月24日登到北坳6990米处。他们是从卡达经东绒布冰川来到北坳的。队员凯勒斯在途中死亡。

1922年,第二支英国登山队13人和5名夏尔巴人组成了珠穆朗玛登山队,队长是O·G布鲁斯。他们由东绒布冰川登上北坳,麦拉瑞·诺尔顿少校和莎莫维尔于5月21日登达8225米的高度,队长布鲁斯的侄子J·G布鲁斯和芬迟5月27日登到了8320米的高度。6月7日,由于7名夏尔巴高山搬运工在北坳遭到雪崩袭击死亡,而终止了攀登活动。

1924年,英国第三支珠峰登山队由10名队员和4名夏尔巴搬运工组成,队长还是C·G布鲁斯。中途,诺尔顿担任了攀登队长的职务。从北坳4号营地开始,诺尔顿和萨莫维尔及3名搬运工相继在7600米和8160米建立了5号和6号高山营地。

6月4日,诺尔顿和莎莫维尔两人继续攀登到8540米。这时,人造氧用完了。然而,诺尔顿还是一个人向上攀登了30米左右又返回到8540米。

6月7日,麦拉瑞和A·Clrvine及4名搬运工也上到了8160米的6号高山营地。

6月8日,R·E·odell也上到6号营地,他们准备突击顶峰。正在此时,云雾遮住了山峰,他们通过舜间的晴天看到好像有人向岩石台阶靠近,还有一个影子紧跟着他,很可能是麦拉瑞和A ·Clrvine两人在向上攀登。第一个人登到了台阶顶部。如果是在第二台阶上边,那就是在8700米高度,看来这是不可能的。从此,两人再也没有消息了。

英国人因为连年派出登山队攀登珠穆朗玛峰而屡遭挫折,损失惨重,需要休整,所以从1925年到1933年的几年内,再没有派队前来珠峰活动。

1933年,第四支英国珠穆朗玛登山队由14名队员、2名通迅联络员和5名夏尔巴搬运工组成。他们还是沿着前几次的登山路线,从东绒布冰川上到北坳,3名运动员和8名负责运输的人员登到了8350米的6号高山营地。其中2名队员于5月30日突击顶峰时,在距山脊20米处的第一台阶东部发现了木柄冰镐,可能是麦拉瑞和Irvine的冰镐,没有发现其它任何遗物。这次,他们两人登到了8570米的高度。第二支突击组两人也登到这里就下撤了,原因是食品和装备不够了。

同年4月3日和4月19日,英国谊斯顿喜马拉雅登山队两次乘飞机越过珠穆朗玛上空,进行了拍照,目的是找到一条登顶路线。

1934年,一名叫威尔逊的英国人单人攀登珠穆朗玛峰,路线是东绒布冰川至北坳。他的尸体被1935年来这里的登山队在东绒冰川侧碛靠近3号营地附近发现。他死在帐篷里,分析认为他是在轻率地对北坳进行攀登时,耗尽体力而死在帐篷里的。

1935年,一支由8名队员和1名翻译组成的英国珠穆朗玛侦察队前来侦察珠穆朗玛,最后到达7000米的北坳顶部。队长是伊·希普顿。这次他们使用了新式登山装备,考察了珠峰东北面,在北坳上进行了拍照,又在洛拉山口对珠峰的西山脊进行了观察。他们还试图攀登珠穆朗玛北峰,最后登达7100米的地方就下撤了。这支侦察队在通过卡达峡谷撤离前,还攀登了卡达附近的一些小山。他们在东绒布冰川向北坳前进途中发现了威尔逊的尸体。

1936年,英国登山队又一次进藏攀登珠穆朗玛峰。全队由12名队员和1名翻译、3名夏尔巴搬运工组成,队长还是1933年时担任队长的赫·鲁托列吉。他们离开印度的大吉岭,穿越西藏,来到东绒布冰川。5月15日,在北坳顶部建起了4号营地。此时因风力太大,队伍再没有向上攀登。6月初,他们掉头对山坳西部进行侦察。海拉瑞(希拉里)和另一名队员试图由中绒布登上山坳,因为积雪太厚并发生雪崩而未能成功。他们认为北坳西坡比东坡更难攀登。

1938年春季,一支由7名运动员和1名翻译组成的英国登山队又一次进藏攀登珠穆朗玛峰。这名翻译已是第六次来珠峰参加攀登活动了,人们称他为“不知疲倦的翻译”,队长是狄尔曼。他们从东绒布冰川经过北坳,到达了7450米的东北山脊之后,因为风力太大就下撤了。接着,他们又从中绒布冰川成功登上北坳。6月7日,2名运动员在8290米建起了6号高山营地。但是,后来的攀登很不顺利,被迫放弃了登顶计划。其间,有1名夏尔巴搬运工人将登山物资运送到了7850米的5号营地,此人就是后来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夏尔巴丹增。

1945年,1名新西兰空军驾驶员和1名英国人乘飞机飞越珠穆朗玛上空进行拍照。曾担任1935年英国珠穆朗玛峰登山队长的希普顿,向英国A·C委员会建议组织登山队再次攀登珠峰,A·C委员会便任命他为队长组建队伍。但是,英国驻印度总督回信说:经与西藏地方政府联系,在1946年至1947年间,那怕是一支小的登山队也不允许来西藏。但是,就在这年的春天,1名叫狄曼的人和2名夏尔巴搬运工还是偷偷地攀登了珠峰。他们从东绒布冰川登上了北坳。5月9日,在高于北坳的7150米处遇到暴风雪而被迫下撤,从而结束了这次单人登山活动。自此,外国人暂停了在西藏的登山活动。他们转而从尼泊尔一侧继续攀登珠峰和其它山峰的活动。

在英国登山队从西藏攀登珠穆朗玛峰的同时,英国和奥地利的登山探险者还对中尼边界线上的马卡鲁峰和卓奥友峰进行了侦察攀登。

1921年和1951年,英国人两次对卓奥友峰进行了侦察攀登。1952年,英国登山队来到卓奥友峰山下,为攀登珠穆朗玛峰训练队员和实验氧气装备。5月初,7名英国人和3名新西兰人(包括希拉里)沿西藏一侧西北面向上攀登,希拉里和另一名新西兰人登到6850米后,因冰壁阻挡而放弃了登顶。

1954年,一支由3人组成的奥地利卓奥友峰登山队,雇用了7名夏尔巴搬运工,向卓奥友峰进军。9月27日,他们在中国一侧的兰巴拉山口5560米处设立了大本营。10月19日,他们沿北山脊登到了6900至7200米的冰暴区顶部,再转西山脊登上顶峰,3名队员全部登顶。这也是人类首次征服了卓奥友峰。

就在奥地利人登山的同时,有5名瑞士人也来到了卓奥友峰,也是从西藏一侧沿奥地利人的攀登路线,试图攀登卓奥友峰。突击营地设在7150米的冰雪坡上,计划10月28日突击顶峰。由于气温低,加之高空风强劲,登达7700米的地方时,再也坚持不住了,被迫放弃了登顶。

1958年,一支印度登山队也来到兰巴拉山口。5月15日,2名运动员登上卓奥友峰顶峰。在这次登山活动中,大吉岭登山学校校长因患肺炎而死亡。

1959年,一支由4名法国人、3名英国人、3名尼泊尔人、1名意大利人和1名瑞士人组成的国际女子卓奥友峰登山队,也来到兰巴拉山口,试图攀登卓奥友峰。队长是1名叫克·郭刚的法国女人。大本营设在兰巴拉西藏一侧的5600米处。其中3名队员在7100米的冰雪坡上建立了4号营地,并准备突击顶峰。10月2日,两人从2号营地出发准备支援突击队员,在5800米处遭遇雪崩袭击,其中1人死亡。同时,这次雪崩还摧毁了整个4号高山营地,包括队长在内的全部人员遇难。

在此后的多年中,外国人曾多次未经中国政府批准而越过兰巴拉山口由西藏一侧偷偷摸摸地攀登过卓奥友峰。

1921年至1959年间,外国人多次来藏登山,不管是出于何种目的,但对西藏地区的现代登山运动,还是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二节 西藏藏族运动员入选国家队攀登慕土塔格峰

我国有组织的在西藏地区开展现代登山运动始于1958年的12月。当时,根据中苏两国谈判协议规定,两国运动员将于1959年组成中苏珠穆朗玛峰登山队,联合攀登珠穆朗玛峰。

为了做好登山前的山峰侦察、运动员训练和物资装备等各项准备工作,中国登山队以国家体委参观团的名义,先后分两批由北京出发进藏,于1959年12月12日抵达拉萨。参观团团长史占春,副团长是许竞、胡本铭和罗志升。

参观团到拉萨后,从部队和机关挑选了30多名藏族青年男女,经过一个月的体能训练以后,全体人员到达当雄县的念青唐古拉山区进行了冰雪作业和实地登山训练。这次训练中,运动员分三批,先后登上了海拔6177米的唐拉堡峰。其中,藏族运动员登上唐拉堡顶峰的有:多吉、米玛、扎西、旺堆、次旺、拉玛、旺堆罗布、拉巴才仁、谢伍成、加布、西绕、琼吉、小普布、石觉、加布等。从此,西藏产生了第一批登山运动员。

1959年3月,正当中苏珠穆朗玛峰登山队准备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时候,西藏地方政府发动了武装判乱,苏方单方面撕毁了协议,致使当年中苏联合攀登珠峰活动告停。中方登山队在拉萨参加了平息判乱的有关工作后,马不停蹄地于4月转移到了新疆,决定攀登慕土塔格峰。被选中的部分藏族男女运动员参加了此次中国男女混合慕土塔格峰登山队的攀登活动。

攀登慕土塔格峰,一是为攀登珠穆朗玛峰训练运动员,二是为打破世界女子登山纪录。当时的女子登山世界纪录是法国运动员克·郭刚在1955年登上尼泊尔境内海拔7456米的加涅斯峰而创造的。克·郭刚因此被称为“世界上最高的女人”。为打破这一纪录,中国组织了63人参加的由男女运动员混合而成的登山队。男队员为42人,女队员有15人,另有6名后勤工作人员。全队由汉、藏、回、维吾尔四个民族组成。

6月19日,由队长、教练和老队员组成的攀登路线侦察组,从大本营(4450米)出发,至6200米地段进行了侦察,选择了营址。经过冰雪技术训练和高山适应性行军,队员们取得了一定高度的高山适应能力,同时完成了部分物资的上运任务。全体队员于7月2日离开了登山大本营,向慕士塔格顶峰进发。

7月3日,队伍在2号高山营地遇到暴风雪。一夜之间,积雪就快堆到帐篷顶部了,队伍被迫在这里停留了一天。7月5日,天气逐渐开始转晴,但风仍然很大,行动起来非常困难。一直到下午7点半,队员们才到达3号高山营地。

7月6日,队伍由6800米的3号营地向上攀登。由于积雪将近1米,又非常松软,走起来很是费力。到达7000米高的时候,藏族女队员赤来高山反应加重,呕吐不止,被男队员护送下山,其余队员继续攀登,于下午天黑前到达了7200米的4号高山营地,也是这次登山活动的突击营地。

7月7日是向顶峰冲击的日子。可是,由于雪太深,耗费体力太大,加重了队员们的高山反应。行动速度越来越慢,部分队员陆续被护送下山,大队人马还在坚持着向上攀登。

下午6点20分,多数藏族男女队员和国家登山队的老队员们一起登上了这座被称为“冰山之父”的慕土塔格顶峰(7546米)。他(她)们是:西绕(女)、潘多(女)、齐米(女)、查姆金(女)、谢伍成、贡布、拉巴才仁、索南多吉、多吉、大米玛,共10人。

此次登山活动,藏族运动员首次踏上了7000米以上的山。同时有西绕、潘多、齐米、查姆金4名藏族女子运动员打破了世界登高纪录。此次登山活动也为我国攀登更高的山峰积累了经验,同时为西藏地区培养了较多的登山技术骨干,并为西藏自治区建立登山队伍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第三节 西藏运动员参加国家队攀登珠穆朗玛峰

1959年,在苏联单方面撕毁《中苏联合攀登珠穆朗玛峰》的协议后,国家体委决定中国登山队单独攀登这座世界最高峰。这无疑是对缺乏经验和技术而又年轻的中国登山队是一次严峻的考验。

1960年初,中国登山队首先派出以罗志升、张俊岩为正副团长的先遣组来到拉萨。要求驻藏部队选送一批年轻的战士,并在西藏军区第一招待所进行集中训练。

由驻藏部队选派来的50多名年轻战士,接受了为期一个多月的身体素质训练和基本登山常识教育,使大家增强了身体素质,并初步掌握了高山生活知识。例如,如何操作汽油炉、绑冰爪等。此外,还在野外进行了行军露营、搭帐篷,烧水做饭等训练。在此同时,先遣组部分人员还在日喀则集中培训了近100名农牧民青年。这两组短期集训的军工和民工都是为登山队担任运输高山物资的。

3月初,他们到达珠峰脚下的大本营,经过3天的努力,世界最高的一座“帐篷城”在这里建成了。白天在沙滩中踢球,跳舞。天一黑,“全城”一片灯火,歌声不断,很是热闹。因为多数人是第一次参加登山,许多小伙子还瞧不起眼前这坐“金字塔”。有人竟说登这么个山还需要这么兴师动众么?给几个馒头我就可以登上去。

几天后,第一次行军开始了,任务是将食品、汽油和建营用的高山帐篷运到1、2、3、号营地,每人负重50公斤左右。队伍离开大本营时已是大雪纷飞,有时甚至连路都看不清,幸好有熟悉路径的教练带路。每当休息时大家都找台阶或大石头,把背包放在上面歇息。如果放在平地上,没有别人帮忙的话,仅靠自己的力气是站不起来的。

队伍到达5400米的时候,雪停了,天也黑了。一天没吃没喝的毛头小伙子们第一次偿到了“累”的滋味儿。搭起帐篷,教练让大家烧水吃方便面,许多人已经躺在帐篷外边,四脚朝天打起呼噜来了。看来,此时睡觉比什么都重要了。

第二天一早,经过一夜的恢复,这些年轻人又是一幅生龙活虎般的样子。出了帐篷,就开始进行行军前的各项准备工作,谁也不敢再轻视这没有枪声的战斗了。出发时雪下的不大,但路上积雪太深,又走在滚石坡中,大家深一脚浅一脚地在石坡上艰难地爬着。毛手套打湿了,换一双鸭绒手套或线手套继续爬,谁也没有力气说话了。

过了滚石区,到达5800米的时候,天晴了,又看到了太阳光下晶莹透明、绿光四射的冰塔林。大家的劲头又来了,休息时围住教练问个不停:这是什么东西?怎么形成的?教练能上去吗?它还会长高吗?我们经过这里时它们会倒下来吗?

队伍再往前走,就是5800米~5900米的东绒布冰川终碛,起伏不平,越走越感到路特别长。疲劳又一次来了,开始有人跟不上队伍了。有人甚至不听教练的话而偷偷地吃冰块。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了,100米的高度,距离不过1公里,竟然整整走了四个小时。

到了5900米高度搭帐篷时,什么也看不见了。听不到说话声,更听不到笑声和歌声。到夜里,冰川因温度变化而爆裂的清脆声音让这些新手们胆寒。几十顶小帐篷里不时发出呻吟声和呕吐声,这是严重的高山反应。尽管教练事前给大家讲过高山反应是怎么回事,让大家心理上不要惧怕。可当大家真的尝到它的滋味时不得不发出痛苦的呻吟声。有的人用绳子把头捆扎起来,试图减轻剧烈的头痛。

天亮了,难熬的一夜终于过去了,大家开始生火、烧水、吃方便面。尽管呕吐吃不下,有许多人喝水也吐,但为了一天的行军,还是强忍着吃下一口口变了味的方便面,再吐也要吃。尽管如此,队伍中没有一个人说“我不行了”。教练心里明白,登山运动员就要有这种精神,而这个时候正是磨练意志最佳时机。

第三天,也是这次行军最艰苦的一天。任务是上到6400米,把物资存放好后,返回5900米2号营地。早晨出发时晴空万里,太阳晒得大家脸皮发烫,穿一件毛衣身上都被晒得痛,穿多了又出汗。这一天,大家负重轻了许多,每人只背了准备放在3号营地(6400米)的高山帐篷、主绳等技术装备。但随着高度的增加,高山反应的程度也在增加。走起路来摇摇晃晃,两腿捣蒜,走不了几步就拄着冰镐大口大口喘气。不时有人摔倒,爬起来走几步又摔倒。确实太累了,两腿不听使唤了,但却没有一人向后转的。“就是爬也要爬到6400米,一定要完成这次行军任务”。大家都有一个为部队争光的念头。

当行军到6100米的冰川侧碛时,天气变了,狂风大作,吹得大家都站不稳脚跟。身体侧着,顶着风一步步向上挪。天黑前,终于到达了预定地点。大家一齐动手,把东西用帐篷包好,再用石块和冰块压上,插上识别标记,就赶紧往下撤。

想不到的事又发生了,藏族战士土登洋培一点也走不动了。教练让大家把背包取下来做成垫子,把土登洋培绑在上面抬到冰川上,然后用绳子拖着走。这个办法虽然减轻了负担,但速度更慢了。天已经黑了,风刮的很大,刮起的雪使人睁不开眼睛,看不清前边人的脚印。

回族战士马保仓又迷了路,他沿着冰川一直走了,走进冰塔林出不来了。最后,还是教练们采用登山专门技术,才从光滑如镜的冰塔林里将他拉了出来。这时,已经半夜过后了。回到5900米的营地,尽管非常疲劳,但总算完成了任务,每个人心里都很高兴。队员们的高山反应减轻了,夜里呻吟、呕吐的声少了,说笑声多了。

第四天,大家一鼓作气回到了大本营。尽管第一次穿着7斤重的登山鞋上山,有人把脚磨破了,陕西籍战士胡明虎在6400米存放物资时把双手都冻伤了,但大家脸上都露出了笑容。完成了第一次运输任务,必竟是自己有生第一次到达了6400米的高度。登山队的领导还表扬、奖励了部分表现好的新队员。虽然是一点小小的纪念品,但对于这些来自部队的战士和农牧区的“土包子”来说,可是激励不小。

第二次运输物资,任务也是到6400米的3号营地。因为大家有了第一次的经验,加上天气好,这次任务完成的比较顺利。这次运输物资以后,从军工和民工队伍里挑选了60多名新手,由教练员带着去立新峰北坡,进行了四天的冰雪作业。在冰川陡坡上摸爬滚打,训练冰坡上行走,掌握互相保护和自我保护技术。这期间,体育报记者陈雷生,由于第一次参加登山活动,不会使用奥地利汽油炉烧饭,结果造成失火,烧毁了一顶高山帐篷,还将自己的脸蛋烧伤。回到拉萨后,成了两个红脸蛋,大家后来就一直叫他“熊猫”。

这次冰雪训练是为登上珠峰北大门——北坳做准备。队里规定,没有经过专门技术训练的人是不能上北坳的。上北坳的人,必须经过严格的挑选。身体好、高山适应能力好、又经过冰雪技术训练,这是三个主要条件。

珠穆朗玛北边有座顶端尖突、白雪皑皑的山峰,这就是珠穆朗玛的姐妹峰——海拔7543米的章子峰。在两峰之间是一道奇陡的冰雪山脊,山脊连结的低凹处称为北坳(海拔7028米)。

从北坳东边底部到这里的高差是400米,这是400米高的冰雪墙,平均坡度50度,有的地段为70度。这里经常发生冰雪崩。

这段冰壁上有许多条纵横裂缝。1922年英国登山队雇用的7名夏尔巴搬运工,就是在这里遭到雪崩遇难的。这堵冰墙靠珠峰一侧,可以说是绝壁,上端刃脊上还有雪沿。而靠北峰一侧则不时有雪崩下来,因而冰壁的中间一带才是最佳的攀登路线。

6600米~6700米处是一段陡坡,队伍采用“之”字形路线,就可攀登上去。6700米~6800米一段内,明暗裂缝非常多。在6800米处,有一处冰墙接近90度,冰墙的中间有一道裂缝,里边填满了吹雪。

以副队长许竞为组长的侦察修路组在这称为“冰胡同”的上端挂了金属软梯。因为冰胡同里的雪很松散,软梯就悬空了。加之裂缝(所谓的胡同)又窄,背包就被卡住了。这段路很不好上,医生吴永生因冰爪卡在软梯上,时间长了,手也没劲儿了,最后头朝下倒吊了半个多小时,才被上方的刘连满,刘大义等修路组人员拉了上去。

队伍第一次上北坳时通过这里,从下午5点一直到夜里12点,人还没上完,最后两组只好在裂缝下边露营。刘连满在这里将最后的20多名队员拉了上去,可见他当时的体力是多么充沛。

通过裂缝时因天时太晚,只好在6950米处设立了过渡营地。从这里登上约50米的冰陡坡,然后斜插到北坳顶端,在这里建立了4号营地。

第一次上到这里后,将物资存放在雪坑里,再插上标记。另外,还搭起了一顶英国的绿色高山帐篷做实验,看它能否经得起强风的考验。结果证明,没有人住的帐篷是抗不住的。当第二次到这里时,发现帐篷只剩下断了的金属杆插在冰雪里,仅残留的帐篷绳在风中舞动。

北坳顶部覆盖着厚厚的积雪,最宽的地段近20米,较窄的地段仅有几米,且是斜坡,这就是攀登珠峰的北大门。

第二次北坳行军后,回到了大本营休息,等待出现好天气。

4月25日,登山队离开大本营,开始了第三次行军。当全队由北坳继续向上攀登时,发生了天气突变。从西边刮过来的高空风吹得人站不稳,只好爬在雪地上,并将冰镐插入雪中,以便稳住身体不被刮走。

高空风由西向东,在到来之前很远处就可以看到。加杂着冰雪块呼啸而过,队员们只能侧身顶着大风和吹雪,一步步向上爬。当天空完全黑下来时,才到达了7450米处。

这里是冰雪坡和岩石交接处,大风继续刮个不停,队伍只好在这里紧急宿营。搭帐篷很困难,有的结组只好在靠近岩石的地方挖雪洞避风。经过这天的行军,很多队员被冻伤,主力队员陈荣昌、王振华因严重冻伤不得不下撤,新队员曹延明的头肿的像个大头翁,在6950米处喝水后,两只耳朵向外冒水。

第三次行军中,有5名队员登达8500米高度,他们观察了登上顶峰的路线,就返回了大本营。队伍进行了调整,分成了突击组和高山运输组,并将这些队员安顿在绒布寺吃住,开小灶补充营养,一切为了最后的冲刺。

5月25日,藏族队员贡布和队友王富州,屈银华3人经过千辛万苦,终于登上了珠穆朗玛顶峰,实现了全国人民的期盼。

在这次重大的登山活动中,登上了8500米以上高度的有:藏族运动员拉巴才仁、多加、索南多吉、群培见赞、小米马、云登、米玛扎西、却加和次仁等9人;登上8100米高度的有:张俊岩、成天亮、张小录、马保仑、多吉甫、谢武成、塔木觉、扎西和大米玛等9名运动员;还有嘎久群培、洛桑德庆、边巴次仁、罗朗、达娃次仁、多吉、小扎西等人登上了7790米的高度。以上运动员后来都成为了西藏登山队的领导和骨干运动员。

此次登山活动,为西藏开展现代登山运动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人才,为以后西藏自治区建立登山队伍、发展登山运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四节 西藏登山营成立

1960年6月,参加攀登珠峰活动并登上7790米以上的西藏运动员,前往北京参加了庆祝活动,并到青岛进行疗养。作为这次活动的指挥者和支持者的西藏军区政委、西藏自治区体委主任(兼)谭冠三将军,也同运动员们一起坐飞机前往北京参加了庆祝活动。谭冠三将军对西藏开展登山运动很有兴趣,并表示要尽快组建西藏登山队。是他用战略的眼光看到了西藏开展登山运动的有利条件和发展前景。

1960年9月,就在西藏队员疗养结束返回拉萨时,时任西藏自治区体委主任(兼)的谭冠三将军着手组建了西藏登山队(初期叫登山营,归西藏工委和军区双重领导)。以参加首次攀登珠峰而条件较好的队员作为骨干队员,又从机关、厂矿和部队选调了一批青年男女充实队伍,并请国家体委派出以张俊岩为组长的教练员来藏担任技术教练,又从部队调来干部张凤臣任营长。

1960年10月1日,中共西藏工作委员会正式批准成立了西藏登山营。下设四个排,每排设三个班。行政机构只设一个营部和一个后勤总务组,并立即开展工作。

1960年11月初,营长张凤臣、教练员刘连满、彭淑力和运动员成天亮、马保仓、大米玛、索南多吉、多吉、尺来(女,兼翻译),白玛(女,兼翻译)共9人组成了南迦巴瓦侦察组。从林芝县乘橡皮舟沿江而下,赴南迦巴瓦山区进行侦察。目的是组织一支男女混合登山队攀登这座7782米的处女峰,并再次打破世界女子登山纪录。

侦察组经过一个月对南迦巴瓦西、南和乃澎峰等路线的实地侦察,最后认为,西藏登山营的实力尚不具备,技术和装备等条件还不成熟。因此,放弃了继续侦察,12月初返回了拉萨。

侦察组在拉萨稍作休息后,调整了部分人员。教练员胡本铭换下了澎淑力,在部队任排长的桑杰(又名李军)换下了两名女翻译。测绘员安庆云换下了气象员马吉甫,他的任务是精确测出希夏邦玛峰和拉布及康峰的高度。

侦察组调整后,补充了食品和装备,来到了日喀则定日县。侦察的目标是地图上标的“高僧赞”(希夏邦玛峰)。由于不通车,侦察组只有骑马、走路到达门卡登。并将门卡登作为基地,首先对这座8000米以上山峰的周围地区作了初步的了解,然后逐步深入其腹地,侦察了攀登的路线。

1960年12月至1961年4月,侦察组一直在门卡登一带进行侦察活动。期间,三次前往希夏邦玛峰脚下进行侦察和了解情况。4月,担任副营长的张俊岩换回了张风臣继续执行侦察任务。

4月底,侦察组深入到了山峰脚下,穿过野博康加勒冰川,登达6300米的粒雪盆,宏观上找到了一条通往顶峰的路线。至此,侦察组结束了长达5个月的侦察任务。

1961年5月初,队伍返回西藏登山营的新驻地——林芝县八一新村。

5月至8月,100多名男女运动在林芝县八一新村进行了3个多月的身体素质训练。8月底,西藏体委决定西藏登山营当年秋季开赴希夏邦玛峰实地练兵,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实施登顶。

1961年9月初,西藏登山营大队人马按计划向希夏邦玛进军,因当年雨季雨水太大,拉孜、协格尔,定日等地的路段也被洪水冲断,汽车在过河的时候,经常被陷在河里。队员们不时脱衣下河推车,甚至在协格尔河边被迫扎营一周。

有一次,在下河推车的过程中,排长谢武成被河水冲走200多米,队友们在岸边追,谢武成在河水中挣扎。队友们在岸边干着急,最后,还是谢武成自己爬了出来。直到9月中旬,队伍才到达了希夏邦玛的山脚下。

攀登训练开始后,队伍分成两部分。营长张俊岩带领教练员刘连满和几名主力队员侦察6300~6900米的登山路线;大队人员由教练闫栋梁、王家奎负责,在5800米处进行冰雪技术训练。

9月下旬,正当训练热火朝天,大家正在摩拳擦掌准备攀登这最后一座8000米以上处女峰的时侯,国家体委通知:“国家登山队在攀登7530米的公格尔九别峰时,发生5名男女队员遇难的重大登山事故,为慎重从事,西藏登山营不得攀登希夏邦玛峰。”至此,大队人马停止了攀登活动,在山区过完国庆节后,登山队伍奉命返回了林芝驻地。

1961年11月,时值国家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根据上级“精兵简政”的通知,西藏登山队伍从120多人减到了50多人。

1962年,西藏登山营开始勤俭持家,一边训练,一边自己动手修盖住房,直到1963年底,才基本完工。

1963年,根据上级“继续进行精兵简政”的通知,西藏登山营的人员又从50多人减到了40多人。这就是西藏现代登山运动从孕育到建立专业队,以及建队初期的活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