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登山运动史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章 雪域神山与冰川

第一节 山脉与冰川

以“世界屋脊”著称的青藏高原,北起昆仑,南至喜马拉雅,西至喀喇昆仑,东抵横断山脉,幅原辽阔,地势高亢,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西藏自治区,就雄居在这一举世无双、雄伟壮观的高原腹地。

在西藏自治区这片广袤而高峻的土地上,大自然毫不吝啬地留下了它那鬼斧神工的大手笔。在它的境内或边界线上耸立着5座8000米以上高峰,还有80余座7000米以上高峰,仅6000米以上山峰就有6000多座。有高耸入云的喜马拉雅大山脉,又有绵延数千公里的昆仑山脉、冈底斯山脉和唐古拉山脉;有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又有“神山之王”——岗仁波齐山。除喜马拉雅和昆仑(西、中、东三段及南、北五支)两条一级山脉是东西走向外,还有可可西里、阿里喀喇昆仑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阿依拉山、拉轨岗日、郭喀拉日居等二三级山脉也呈东西走向。在东部地区呈南北走向的有横断山脉、岗日嘎布、伯舒拉岭、他念他翁山、芒康山等二级山脉。其间的四、五级山脉也呈南北向,其范围在北纬23°~30°,东经98°~99°之间。

喜马拉雅山脉是一条国际山脉,西起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北部的克什米尔地区,东至我国西藏东南部的墨脱县。我国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普兰县以西至巴基斯坦克什米尔地区的南迦帕巴特峰(海拔8125米)为西喜马拉雅。西藏自治区普兰县的纳木那尼峰(海拔7694米)至亚东县帕里镇的绰莫拉里峰(海拔7314米)为中喜马拉雅。此处以东至西藏自治区墨脱县与米林县交界处的南迦巴瓦峰(海拔7782米)为东喜马拉雅。这组由大小喜马拉雅系列山脉构成的地球上最雄伟的山脉全长2400公里,南北宽约100~300公里,平均海拔6000米以上。

在喜马拉雅山脉上,海拔8000米以上的高峰就有10座。其中5座与中国西藏山水相连。流入印度洋的萨特累季河、恒河、雅鲁藏布江等国际性河流都发源于冈仁波齐峰(海拔6656米)——纳木那尼峰(7694米)山区。喜马拉雅极高地区广泛发育着现代冰川,其冰峰林立,冰斗万千,冰塔娟秀。中国境内喜马拉雅山区发育现代冰川约万条,冰川面积为11000平方公里,雪线在4300~6200米之间。

《西藏地理讲义》释:喜马拉雅是“雪巢”之意,山势极高,远远超过雪线之上,积雪终年不化。

昆仑山脉位于青藏高原北部,是一组庞大的山系。它的范围在北纬74°~102°、东经33°~39°之间,东西长2500公里,南北宽150公里,平均海拔5500~6000米。

昆仑山脉西起塔吉克斯坦——中国边界线新疆的阿克萨依齐喀(海拔6102米),经帕米尔高原的公格尔山(海拔7649米)、慕土塔格(海拔7546米)向东到阿克富依(海拔6360米)为西昆仑山。由此向东到昆仑峰(海拔7167米)延伸到耸峙岭(海拔6371米)为中昆仑南支。再由此向东延伸到玛卿岗日(海拔6282米)和年保玉刚(海拔5369米)为东昆仑山中支与南支。与西藏相连的是中昆仑山南支、东昆仑山中支与南支的西段。

柴达木盆地的内陆河多发源于东昆仑山,流入太平洋水系的黄河、长江也发源于东昆仑山。发源于中昆仑山的河流有向北流的玉龙喀什河(和田河上游)、策勒河和克里雅河。

中昆仑山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火山活动频繁,最近一次火山喷发是1951年5月27日,克里雅河上游的“卡尔达西”火山。目前已发现有8个喷发中心,火山锥相对高度为264米。

昆仑山是我国现代冰川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冰川近万条,面积约1500平方公里,雪线在4200~6000米之间。

现代冰川分布多集中于山峰汇集区。如帕米尔的公格尔山——慕土塔地区,中昆仑山的昆仑峰地区,慕土塔格地区等。

西藏高原上的二级山脉较多而且著名。呈东西向排列的可可西里山(北纬36°)位于东昆仑山南支西段,蜿蜒450公里,横卧于西藏东北部和青海省西南部,南北宽140公里,山脊平均海拔5300米,目前已知耸峙岭(海拔6371米)是它的主峰。该山区现代冰川约280平方公里,雪线为5600米左右。

阿里昆仑山(北纬34°)耸立于青藏高原西部,其主体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西藏境内的山体是它东延的部分(长约400公里,宽约140公里)。该山脉的山脊线在东经82°30′以西还比较清楚。由此向东,山体变得断续低矮,逐渐消失在藏北羌塘高原上。阿里昆仑山平均海拔6000米左右,扎嘎尔(海拔6613米)可能是它的主峰。该地区降水少(年降水<50毫米),气温低(年平均气温为零下4℃),冰川规模小,虽有736条冰川,但面积只有1300平方公里,雪线为6000米,且为闭合圈。

唐古拉山脉(北纬33°左右)横卧于青藏高原中部,是西藏和青海两省区的界山,全长约500公里,南北宽约120公里,主山脊大部分海拔6000米以上。该山脉为太平洋与印度洋流域的重要分水岭,最高峰在西段长江源头,名叫格拉丹冬峰(海拔6621米)。唐古拉山中段地势稍低,冰川数量众多,但规模不大。向东延伸至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索县、巴青县一带的布加岗日山(海拔6328米)突然高起,形成一个较大的冰川中心。唐古拉山脉有153条冰川,面积2200平方公里。

冈底斯山脉横桓于西藏中部,西起阿里地区狮泉河(东经80°),向东延伸到拉萨市尼木县(东经90°),山地平均海拔6000米,全长1600公里,平均宽约100公里,主峰是罗波岗日山(海拔7095米)。著名的神山冈仁波齐峰(海拔6656米)座落在这条山脉上,它是藏传佛教圣地,被称为众神山之首。该地区是众多国际河流的发源地,也是青藏高原的外流河和内流河的分界线。冈底斯山脉冰川约3100条,面积约2200平方公里,雪线约6000米,该山区冰川规模较小,属于小型冰川作用区。

念青唐古拉山脉西起拉萨市尼木县麻江以北海拔7048米的穷木岗日峰(东经90°),向东作弧形弯曲延展到林芝地区然乌以北的安久拉山(东经97°),全长740公里。念青唐古拉山西段高于东段,7000米以上高峰集中于拉萨市羊八井至当雄一段。东段嘉黎、比如两县交界处有海拔6956米的色浦岗日峰,被当地群众称为藏北第一峰。念青唐古拉山东段面对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在西南暖湿气流通道上,现代冰川十分发育。念青唐古拉山有冰川2900多条,面积约5900平方公里,雪线在4400~5800米之间。

横断山脉是西藏自治区东部及四川、云南西北部南北走向山脉的总称。在西藏区内有岗日嘎布、伯舒拉钦、他念他翁山和芒康山。山岭高度在海拔4000~5000米之间,山岭与山谷高差达1000~2500米左右。横断山脉有现代冰川1900余条,面积约1900平方公里。

西藏自治区内三级山脉在冈底斯山至念青唐古拉山与喜马拉雅山脉之间,羌塘高原多为四、五级山脉且以五级山脉为主。

山峰通指尖山顶。其形成的原因有侵蚀作用、火山作用或构造作用,在地形上出现尖尖的独立隆起。在地形图上表现为一个封闭的等高线圆圈,其中间着一点并注明数据以示其高度。地形图上表示的陆地地貌形态有各种类型。我们所关注的是冰川地貌、冰雪侵蚀作用形成的角峰,往往就是登山探险的目标。

西藏的山峰几乎全部分布在冰川发育的极高山区。“雪域神山”是对西藏山峰最恰当的描述。30%的6000米以上山峰汇聚在羌塘高原,60%的7000米以上山峰和100%的8000米以上高峰集中分布在喜马拉雅山脉中段。

这众多的山脉及其美丽而神秘的山峰,是世界各国登山家向往的圣地,是开展现代登山运动的巨大舞台。通过本书将这些神秘的山峰与冰川以及国内外登山探险者爬冰卧雪的情景和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与事迹奉献给广大读者,无疑会有助于了解西藏登山运动的发展与现状,并有助于推动、促进我国登山运动的普及与发展。

第二节 8000米以上山峰概况

西藏自治区境内和中尼边界线上,有一条地球上最高大而且最年轻的巨大山脉,它就是喜马拉雅山脉。它西起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北部的克什米尔地区,东至我国西藏东南部的墨脱县,长达2400公里,南北宽在100~300公里之间,世界上14座8000米以上高峰就有10座耸立在这条大山脉上。它的最西端是被人称为“吃人魔鬼”的南迦帕巴特峰(8125米),最东端则是“擎天柱”南迦巴瓦峰(7782米)。这两座“南迦”就像两颗“巨钉”一样,将喜马拉雅山脉从东到西牢牢地钉在了地球上。西藏自治区地处这条大山脉北侧,座落着5座8000米以上高峰。

一、珠穆朗玛峰

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13米。这个高度是1975年我国登山队再次登上珠峰时将测量觇标树在顶端而测量的最权威的高度数据,已为国际高程委员会所承认。具体坐标为东经86°55′31″,北纬27°59′17″,坐落在西藏自治区定日县与尼泊尔王国的边界线上。

珠穆朗玛,这座世界最高峰,像一座巨型金字塔,巍然耸立在白雪皑皑的喜马拉雅群峰之上。这里发育着几十条现代冰川,地形险峻,人迹罕至,5800米以上至各个山顶终年积雪,一片白色世界。身处其境,同时有两种感觉:一方面感觉到它确实美丽壮观;另一方面感觉到的是寂寞与恐惧。此地气候多变,人称“第三极”。我国的藏族人民千百年来在这里繁衍生息,他们为这雄伟的大山起名叫“乔姆朗玛”,即“女神”的意思。我国清代编制的“皇舆全览图”(1721年)很精确地标出了珠穆朗玛峰最早的地理位置,图标注明为“朱母朗马阿林”(“阿林”即满语中的“山峰”之意),这就是珠穆朗玛峰最早的汉译名称。而一百多年后的1852年,时任英帝国印度测绘局局长埃费勒斯却说他发现了这座最高峰。1855年,英国人公然在其出版的地图上以“埃费勒斯”命名该峰。我国政府1950年正式明文公布了这座山峰的本来名称,恢复了历史的本来面目。

珠穆朗玛在碧蓝的天幕里,显现出晶莹皎洁的英姿。在夕阳余辉照射下,好似戴着一顶耀眼的金冠,昂首天外。雨季里,她沉睡在云雾之中,不露峥嵘。她是由三条主山脊(东山脊、东南山脊和西山脊)和夹在中间的北、东、西南三大崖壁组成的。在这些山脊和峭壁之间,分布着崖沟和冰川所占的大峡谷,非常陡峻。在它的北面和南面三公里处各有高山一座。北面的山峰叫章子峰(藏语称“羌子”,即“北峰”的意思),高度为7543米。南面的山峰叫洛子峰(藏语“洛子”即为“南峰”),高度为8501米。西边的山峰叫努子峰(藏语“努子”为“西峰”),高度为7879米。

在珠峰与章子峰之间有一个山坳,称为北坳,高度为7028米。在珠峰与洛子峰之间的山坳,称为南坳,高度为7986米。在珠峰的东边24公里处有世界第五高峰——马卡鲁峰(8463米)。珠峰再向东遥遥相望的是世界第三高峰——海拔8585米的干城章嘉峰。西边有著名高峰——格重康峰(7985米),还有海拔8201米的卓奥友峰。再向西遥遥相望的就是高达8012米的希夏邦玛峰。珠峰周围还有普莫里峰、立新峰、卡达普峰、向东峰等7000米以上山峰,更有众多的6000多米的山峰,真是群峰林立,而珠峰又雄居群峰之上。

珠穆朗玛,尼泊尔人叫它“萨迦玛塔”,梵语意即“高天大庭”。藏族人叫它“珠穆朗玛”,意即“圣母之地”。较为普遍的一种解释为“第三女神”。

关于珠穆朗玛,千百年来,藏民族中有几种美丽动听的传说。第一种传说珠穆朗玛是一位腰身纤细,四肢修长的女神,她像貌清秀,性格温柔,登临山顶能看到世界美景,所以人们都羡慕和敬仰她。同她居住在一起的珠穆宜岸(藏语五姐妹)都是雪山女神。大姐叫乔姆次仁玛,二姐叫乔姆丁结沙桑玛,三姐叫乔姆朗桑玛,四姐叫乔姆朵桑玛,小妹叫乔姆德格日卓桑玛。都是因三姐温良可爱,盘居的地方美好,因而从各地迁来围绕她居住在一起的。直到现在,当地喇嘛教每月初八或十五祭祀诸神时,珠穆朗玛女神的神龛必不可少。

第二种传说是珠穆朗玛五姐妹是服侍米拉热巴的女神。米拉热巴原是游行喇嘛,生于11世纪,具有善于诗歌和寓言传教的文学天才,因看到珠峰附近风景幽奇,宜于静修,他晚年就修道于此。因此,珠峰以西就以他的圣迹而著名,藏族人民至今对他还是非常崇拜的。

第三种传说称“五峰”为“长寿五姊妹”。在高高的雪山群峰中,从前住着五个妖女姊妹。后来莲花生大师前来教诲开导,把她们变成了五个仙女,通称为“次仁切阿”,意为“长寿五姊妹”。

大姐叫扎西次仁玛,意为“吉祥长寿仙女”。此峰在定日县绒辖乡与尼泊尔的边界上,属于中、尼两国的界峰,也是尼泊尔最有名的神山。尼泊尔人称它为“高里桑嘎”,至今禁止攀登。

二姐叫丁结协桑玛,意为“青色美貌仙女”。此峰就是章子峰。

三姐叫米约洛桑玛,意为“不动善慧仙女”。

四姐叫觉班珍桑玛,意为“冠冕妙音仙女”。在西藏自治区定日县内。

五妹叫达格卓桑玛,意为“善跑白玛仙女”。

珠穆朗玛峰是五姊妹中的三姐,即“米约洛桑玛”。

在这里,“珠穆”意为“圣母”、“女神”、“贵妇”、“众生之母”等。“朗玛”有几种意思:一种树;一种药草;高山上的柳木。在这里,珠穆朗玛峰似乎应译为“山柳圣母峰”。但确切的意思还需要进一步考证。

据《西域同文志》载:朗玛是牛,山岭如牛,天女曾降于此,故名。

现在西藏各地的雪山峰群中,已经发现称为“次仁切阿”的有三处:一处是定日县的珠穆朗玛峰群;另一处是曲水县的拉日则阿峰群;还有一处是亚东县帕里镇的绰莫拉日峰群。此外,在锡金、尼泊尔边界上的干城章嘉峰群,也被称为“次仁切阿”。

眺望珠穆朗玛峰,最令人感兴趣的还是飘挂在地球之巅的旗云,其形状变幻莫测,千姿百态。时而像波涛汹涌的海浪,忽而像袅袅上升的炊烟,刚刚似万马奔腾的骏马,一会儿又如轻轻飘飘的面纱,这一切为珠穆朗玛峰增添了不少绚丽壮观的景色和神秘感,堪称西藏高原一大自然景观。

雨季,珠峰几乎整天沉睡在云雾之中,很少露出真面目。旱季到来时,旗云日出后显现,中午前后最为明显。下午4时以后,由于对流云层发展旺盛,珠穆朗玛峰常被云雾遮蔽,旗云较少出现,一般在日落后消散。

珠穆朗玛峰有较大面积的岩石裸露带,阳光一照,受热很快,表层气温高于同一高度的自由大气温度,形成沿山坡向上的气流,带着冰雪升华的蒸气向上输送,遇冷就形成了云,而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又正好接近该地上升气流的凝结高度,常有对流性积云形成,因高空风吹拂形成了如旗状的云,就挂在了珠峰之巅。有经验的气象工作者和登山运动员可以凭借旗云形态的变化作为登山活动的参考。如果旗云拖得很长而且随风疾动,说明山上高空风很大,不利于攀登活动。依据旗云飘动的情况,可以判断高空风的风力、风向及其高度。

二、洛子峰(即珠峰南峰)

洛子峰是世界第四高峰,海拔8516米,具体地理位置是东经86°56′10″,北纬27°57′45″,坐落在中国西藏自治区定日县与尼泊尔王国的边界线上,在珠峰东南3公里处。由于与珠穆朗玛峰相距很近,传统攀登路线都是经过8000米的南坳,所以,多数登山者更钟情于攀登珠穆朗玛峰,而对洛子峰缺乏情趣。直到1955年才有一支国际登山队试图征服这座处女峰。一名奥地利人和一名瑞士人及两名尼泊尔的夏尔巴搬运工登到了7800米。同年10月15日,这名奥地利人试图突击顶峰,当登达8100米的地方时,遭到暴风雪的袭击,被迫放弃了登顶计划,结束了此峰的第一次登山活动。

第一次成功攀登洛子峰的是瑞士登山队。1956年,由瑞士11人组成的第三支珠穆朗玛峰登山队,先后有6人登上了洛子峰和珠穆朗玛峰。其中2人于5月18日首先登上洛子峰,然后返回设在南坳的突击营地。23日和24日,各有2人登上珠穆朗玛峰。在此之前,瑞士登山队曾两次攀登珠穆朗玛峰失利。

洛子峰处在喜马拉雅山脉中段主山脊上,北靠珠穆朗玛峰,西边由刃脊连着7879米的努子峰,东边是它的姐妹峰——洛子东峰,海拔8398米。它的南面是举世闻名的洛子南壁。第二个登完世界上14座8000米以上高峰的波兰登山家库克奇卡,他就是在这里攀登岩石峭壁时遇难的。

三、马卡鲁峰

马卡鲁峰是世界第五高峰,高度8470米,地处喜马拉雅中段,中国西藏自治区定日县与尼泊尔王国的边界线上。具体地理坐标为东经87°05′20″,北纬27°53′23″。“马卡鲁”是藏语“深灰与黑色山神”的意思。

1954年以前的数年中,英国人、美国人、新西兰人和法国人先后对马卡鲁峰进行了侦察和攀登,均以失败告终。法国人最高登达7600米高度。1954年,法国登山队有2人登上了马卡鲁的姊妹峰——海拔7815米的乔姆伦措峰。

1955年5月,一支由11人组成的法国登山队前来攀登马卡鲁峰。5月15日、16日、17日,共有9名队员成功地登上了马卡鲁顶峰。直到1970年,一支日本登山队才有2人成功登上顶峰。在这期间的15年里,没有人涉足过它的峰顶。其登攀难度可想而知。

四、卓奥友峰

卓奥友峰(又名乔乌雅),是世界第六高峰。地处喜马拉雅中段,西藏自治区定日县与尼泊尔王国的边界线上。其具体地理坐标为东经86°39′43″,北纬28°05′32″,海拔高度8201米,与珠穆朗玛峰遥遥相望,它以其高度和庞大的山体而著名。

“卓奥友”其实是藏语“乔乌雅”的汉译音。藏语“乔”是“神”的意思,“乔乌雅”即“光头之神”。卓奥友峰顶上是面积很大而平缓的雪坡,远看确是一个光头的形象。当地藏族群众传说,在卓奥友峰周围有七座雄伟壮丽的山峰,它们是七兄妹。老大叫乔诺布萨(五官齐全,手握大权之意),坐落在卓奥友峰西北面,高度只有6592米,但体积很大,顶峰非常尖;老二叫乔乌雅(光头之神);老三叫乔乌金拜夏(戴帽子的佛);老四叫乔阿岗布刚(坑坑洼洼,高低不平之意);老五叫丹真乔(聪明而美丽之意);老六叫乔夏布加玛尼(有文才和智慧之意);老七叫乔乍林嘎姆(白色女神之意)。其中有四座在中国境内,三座在友好邻邦尼泊尔的孔布地区。

早在1921年,英国登山队就对它进行了侦察拍照。1952年,英国人为攀登珠穆朗玛峰而把队伍拉到卓奥友山区训练,并试验他们制作的氧气装备。后沿中国一侧的西北山脊攀登,在6850米处遇到冰壁阻挡而下撤。

人类第一次成功登上卓奥友峰是一支奥地利登山队。1954年,他们雇用了7名夏尔巴人当搬运工,大本营设在中国一侧的兰巴拉山口。10月19日,3名队员成功登上了卓奥友顶峰。

五、希夏邦玛峰

希夏邦玛峰地处西藏自治区聂拉木县境内,属喜马拉雅中段,与卓奥友峰和珠穆朗玛峰遥遥相望。其具体地理坐标为东经85°46′55″,北纬26°21′07″,海拔8012米。

希夏邦玛峰的藏语原名叫“波拉滚庆”。当地藏族传说它与它的姊妹峰摩拉门青峰是一对恩爱夫妻。由于波拉喜欢上了西边的普隆里峰(7279米),使摩拉门青很生气,从此将头转向东边,不再理采波拉滚庆(波拉:藏语是爷爷或对老年男性的尊称。摩拉:是奶奶或对老年女性的尊称)。

“希夏邦玛”是当地藏族群众为此峰起的绰号,意思是这里气候恶劣,变化无常,放牧的牛羊死光了,种的青稞枯黄,变成了酿造青稞酒后的酒糟。

为何至今仍然使用它的绰号呢?那是因为1961年西藏登山营在侦察此峰时,当地群众告诉侦察队此峰名叫“希夏邦玛。西藏登山营在侦察报告里将此峰写成了“希夏邦玛峰”。此后,中国地名委员会也承认了它。以后,也就无人再追究这个名字的真伪了。

1960年以前,除当地群众在它周围放牧打猎外,人们很少接近它。1921年以后,英国、德国、奥地利等登山队,从尼泊尔王国的兰塘地区(希夏邦玛峰南侧)远远地观看了此峰,有的还做了素描。瑞士地质学家还对此峰进行了航拍。一位日本人在观看了希夏邦玛峰后,还为它起了个日本名字叫“高僧赞”。

人类最先接近希夏邦玛峰的是西藏登山营派出的侦察队。1960年12月至1961年5月,西藏登山营侦察队在希夏邦玛峰的北边、东边侦察活动了半年,并登上了6300米的高度,确定了一条登上顶峰的攀登路线。

第三节 6000米以上山峰简介

在西藏自治区境内,除了5座8000米以上高峰外,还有80余座7000~8000米的山峰。其中有8000米以下世界最高峰——格仲康峰,还有以险峻而名扬世界的南迦巴瓦峰(7782米)。西藏中部地区还有四大神山:北有念青唐古拉山(7167米);西有宁金抗沙峰(7206米);南有库拉抗日峰(7538米);东有雅拉香布山(6635米)。还有跨越中尼边境的著名神山扎西次仁玛峰(界峰,7134米,尼泊尔人称此峰为“高里桑嘎”)。而在西藏的6000~7000米的山峰就有6000多座。其中,著名的山峰有:佛教徒心目中最为神圣的冈仁波齐峰(6656米);藏北第一峰——色浦岗日峰(6956米);地处人间香格里拉的卡格博(6740米,也称梅里雪山)。

在藏族人民的心目中,每一座雪山都是神仙居住的净土,都有许多传奇的神话,佛教徒们对这些神山圣水都顶礼莫拜,常常有人去转山诵经,对冈仁波齐更是崇拜有加。除了西藏的佛教徒外,国内青海、四川等地的信徒,国外日本、美国、英国、印度、尼泊尔的众多信徒们,也经常不远万里来到冈仁波齐山下烧香叩拜。许多佛教徒,一步一个“长头”,沿途叩拜一两年的时间,最终来到冈仁波齐山下烧香叩拜,以了终生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