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么是联结性学习
我们学习的这一课题涉及人类本性与行为的改变,而且人类本性的改变只能通过人类“行为”的改变来研究。“行为”一词指的是人类、动物所做出的任何反应和事情。这个词在后面会频繁涉及。“行为”包括思维和情感的运动,但不涉及它们深层次的东西。我们依据对行为的观察来研究行为与心理。
我们可以根据一个人的“S→R”联结很好地了解、描述这个人的生活。所谓的“S→R”就是行为主义心理学流派的一种主张,他们认为一种情境或刺激(S)会引起一种反应(R),而这中间并不涉及任何东西,包括心理活动。但我并不这么认为,我认为在S和R中间还有一个“O”,即人们面临一种情境或刺激的时候产生的心理活动,只有经过这个心理活动,才能产生一种反应R。故而我认为所谓“联结”就是由一个人面临的一个情境(S),面对这个情境一个人所做出的反应(R),以及这个情境是如何诱导与引发这个人做出这个反应(O)等三个要素组成的。简单地说,就是当一个人面临一个情境或状况(S)时,这个情境或状况会影响一个人的心理,从而引导这个人做出某种反应(R)。比如当我们看到食物时,会流口水;听到有人叫我们的名字时,就会四处寻找,并做出应答。而人生中的这个情境与相应反应也不是任意或者偶然联系在一起的。假如,有这么一种情境,我们暂称之为S1,当一个人在生活中面临这个情境S1时,这个人会做出一个反应(R27),但是他的这个反应不是从所有可能做出的成千上万个反应中随便找出的一个反应,这个反应R27是由特定的情境S1引起的。也就是说,S1具有显著的倾向,它能引起少数反应中的某一反应或者是某一特定的反应R27,而不是其他的反应R28或者R29。比如当我们在篮球场看篮球赛的时候,一个球向我们砸来(S1),我们会下意识地拿手去挡,或者将身子斜一下(R27),但是在当时我们肯定还做着很多其他的行为反应,诸如和朋友聊天(R28)、听别人说话(R30)等,而我们“拿手挡”、“斜一下”这个反应(R27)不是在所有的行为反应中随便选出来的,而是由“球砸过来”这一特殊情境(S1)引起的。也就是说“联结”一词表示某一情境引起某一特定反应,而不是其他反应。所以,S1联结R27就表示情境S1倾向于引起反应R27。这种情境与刺激的联结不是任意或者偶然的。
不管在什么情境下,如果有人问:“64的立方根是什么?”这时,人们的反应绝对是相似的,要么是沉默,要么会反问:“这是什么意思?”或者回答:“不知道。”而后,会有人反应过来,回答是“4”。那么,我们可以认为“64的立方根”与“4”之间形成了联结。
当一个人的生活和学习经验发生改变时,这个人对同一生活情境的反应或者反应强度也会发生变化。对于不同的人同一种联结可能会存在着不同的强度。比如书写“repeat”这个单词与书写“r-e-p-e-a-t”六个字母之间的联结,对于一个人来说其联结程度可能非常大,以至于这个人在半睡眠的状态下也能够准确地将其拼写出来;但对于另外一个人,它们之间的联结程度可能就没有那么强,只是联结得比较有力而已,以至于这个人在清醒的情况下的十次拼写中只能拼对九次;而对于第三个人来说,这两者之间的联结就非常弱,这就会导致他经常拼写错误,写成“r-e-p-e-t-e”或者“r-e-p-p-e-e-t”。
无论什么特定情境和特定反应之间的联结强度都是指这个反应紧随这个情境而产生的可能性程度,比如S1情境下,R27一定发生,这说明它们的联结程度很大。例如,S1表示“7×9等于多少”这一想法,而R27表示“63”这一想法,那么对接受过良好的算术训练的人来说,这两者的联结强度就非常强大,假如重复一千次这种情境。其中就会有990次的反应是正确的,而其他反应发生的可能性则微乎其微,因此,对于这个人而言,这种S1→R27的联结强度就可以看成0.990。但是相同的情境针对的如果是一个刚学算术的孩子,那这种联结强度就会非常弱,正确反应发生的概率可能就只有0.25%。
学习,就其部分而言,就是由S→R之间的联结强度变化而组成的,就像上例中S1→R27之间的联结强度由0.250增加到0.990一样。
当然,学习也包含新反应的获得。比如一个人存储的反应有963728种,现在他获得了新的反应,增加了10种,那他的反应存储量就变成了963738种。但问题是,反应必然和相应的情境相联系,所以新增加了10种反应也即意味着会有10种情境与之相联结,那么这些新反应就会改变原先与这些情境相联结的反应发生的可能性。如此一来,“学习”这一现象就很好理解了,学习就是习得新的反应并改变其对生活情境的联结强度。同样,把学习看作是将一些反应消除,或者说从反应存储库中去除一些反应也是正确的。完全地消除某种反应就是将它与某一特定情境的联结强度变为零。
一种情境在一个特定的人的身上引发大量的反应中的任何反应,这种情况会很少出现甚至几乎不可能在这个人身上引发我们想象中的那些反应。所以,如果这种情况发生了,我们也可以将之视为无穷小的概率。就如同拿“7×9等于多少”问一个人,这个人想起的可能不是“63”,而是“莎士比亚”或者“一瓶墨水”,抑或“7×70”。我们说一种联结的强度为零,并不是为了与诸如千分之一这样的无穷小概率事件做出区分,因为这没有意义。
然而,学习却可以将这种小概率事件变为真实事件,即使它改变这种联结的概率为万分之一。但是,有时候这种小概率事件却非常重要。比如,我们假设一种联结S693→R7281在一个人身上发生的概率是万分之一,但它如果发生在100万人当中,那问题就很大了——如果在今天发生了一次S693,那么这就意味着在这些人中会有100个人做出R7281的反应,而这个反应可能会引发很多凶案,或者战争,也可能是一项重大发明,抑或伟大的慈善活动。也就是说,从万分之一的强度中产生0.99或1.00强度的学习要比在0.0000的强度中产生0.99或1.00的强度的学习容易得多。不过,在第一种情形中,反应却作为一种概率存在着。
由此可见,不同的强度保证着联结的有效运作。对处于一般情境下和现在状态下的人们而言,这些联结很可能都具有1.00的强度,但是仍有强弱的对比,其中一种联结的强度可能非常强、非常有力,使得人们在强烈的兴奋或者分心的状态下,甚至一段时间不练习、不实践的情况下,都能够对某一特定情境做出相应的反应;而另一种联结可能与之相反,在人们兴奋或者睡眠,抑或一段时间没有运用时就会减弱。很多时候,学习就是为了增强联结的强度,以防止联结因干扰因素或者长期不用而遭到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