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誓言无声: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
2014年2月11日,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2013年度人物”评选结果揭晓,年届87岁,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的我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旭华榜上有名。在默默奋斗了近半个世纪后,黄旭华的事迹感动了中国。
黄旭华,1926年3月出生于广东省海丰县。中学时代目睹了祖国山河被日本侵略者狂轰滥炸的惨相,报国的理想在他心中油然而生。为了这个目标,他填报了两个大学志愿,一个是当时中央大学的航空系,一个是上海交通大学的造船系。用他自己的话说:“要么上天,要么入海。”最终他选择了上海交通大学船舶制造专业。从此,黄旭华与船舶、舰艇结下了不解之缘。
1958年,国家批准核潜艇工程立项。有过几年仿制苏式常规潜艇经历且毕业于船舶制造专业的黄旭华和一批来自北京、上海、大连、哈尔滨等地的技术人员毅然放弃优越的城市生活,汇集到那个承载着国人重托的荒山半岛,开始了中国核潜艇研制这项神秘而伟大的事业。
荒岛自然环境非常恶劣,一首打油诗形象地描述了当时的情景:“两头大,中间小,风沙多,姑娘少,兔子野鸡满山跑。”那里的风确实很大,而且“一年刮两次,一次刮半年”。生活条件也是非常艰苦,伙食常保“绿色”,有一句俏皮话说,早上土豆烧白菜,中午白菜烧土豆,晚上土豆白菜一道烧。
核潜艇工程涉及航海、核能、导弹、计算机等几十个专业,被称为浮动的海上科学城堡。在这个尖端科学工程中,谁能想到,中国的核潜艇竟是从玩玩具开始的。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的一个玩具店,一个个铁灰色的玩具正在出售。在去飞机场途中,一个中国外交官停车对妻子说:“这玩具不错,买一个回去给咱们的宝宝玩玩。”玩具是一艘铁皮做的导弹核潜艇。这个不经意带回国内的儿童玩具,成为我国研制核潜艇的第一个模型。
谁又能想到,这么“高大上”的研究项目,最初的科研手段和科学设施竟是如此简陋。“几万个数据的取得,都是通过算盘和计算尺演算出来的。”黄旭华至今还珍藏着一个北京产的“前进”牌算盘,历经半个多世纪,这个算盘依然完好无损,光泽油润。
1970年12月26日,中国第一艘攻击型核潜艇下水!中国成为继美、苏、英、法之后世界上第5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在这么简陋的条件下,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研制出我国的核潜艇,简直是个奇迹。
1988年年初,核潜艇进行最后的深潜试验。这是举世公认的危险试验,20世纪60年代,美国“长尾鲨号”核潜艇进行深潜试验时发生事故,艇毁人亡。而已经62岁的黄旭华决定亲自下潜,成为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的第一人。100米、200米、250米、300米……极限深潜试验成功了。黄旭华抑制不住内心的欣喜和激动,在核潜艇《快报》上即兴挥毫一首:“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一名科学家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跃然纸上。
从1957年到1986年近30年间,黄旭华无暇回广东老家。当30年后他第一次回到故乡,母亲得知他从事的工作后,特地把兄弟姐妹叫到一块说,“三哥(黄旭华是家里的老三)的事情,大家要谅解”。直至今天,回忆起母亲的这句话,黄旭华仍会泪眼模糊。
谈及往事,黄旭华说:“为祖国的核潜艇事业隐姓埋名,我无怨无悔。”中外人士交口赞誉黄旭华为“中国的李科维尔(世界核潜艇之父)”,他却一再否认:“中国的核潜艇是一项群体事业。我不是‘核潜艇之父’,我只是其中一员,我不过是在自己的岗位上做了应该做的事。”
资料来源
刘松柏.乐在惊涛骇浪中——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旭华[N].经济日报,2014-06-04.
高荣伟.“为祖国的核潜艇事业隐姓埋名,我无怨无悔”——记87岁的“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J].文史春秋,2014(4).
案例点评
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提出“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1970年,中国第一艘核潜艇正式下水。2013年,中国首支核潜艇部队42年来首次解密,走入公众视野。目前,中国是世界上6个拥有战略导弹核潜艇的国家之一。战略核潜艇是国之重器,是一个国家力量的象征。而黄旭华作为中国第一代核动力潜艇研制创始人之一,为中国的核潜艇事业默默地奉献了一生。
从黄旭华身上,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爱国主义不仅体现为对祖国的深厚情感,更体现为现实的义务和责任,体现为无私的奉献和牺牲。他在“感动中国2013年度人物”领奖台上质朴而深情地说:“当祖国需要我冲锋陷阵的时候,我就一次流光自己的血;当祖国需要我一滴一滴地流血的时候,我就一滴一滴地流。”30多年,他在荒岛默默奉献,甘心做沉默的砥柱;30多年,他志探龙宫,为中国海军打造深蓝利器;30多年,他的父亲至死也不知儿子是干什么的,母亲从63岁盼到93岁才见到儿子一面。
“试问大海碧波,何谓以身许国?青丝化作白发,依旧铁马冰河。磊落平生无限爱,尽付无言高歌!”这就是黄旭华院士爱国人生的真实写照。正如“感动中国2013年度人物”颁奖词所说:“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
执笔人:浙江师范大学 鲍江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