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与对策:国务院研究室调研成果选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综述

张昌彩 徐紫光

自中央提出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来,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纷纷发表相关看法,积极建言献策。现将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内涵的进一步认识

深入认识和正确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是更好推进各项工作的重要前提。专家学者和业界人士从经济理论、改革实践和国际经验等多方面对其进行了进一步论述,也表达了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经济学家樊纲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放松管制、释放活力、让市场机制发挥决定作用,从而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我国推行的供给侧改革,要侧重提升经济增长的效率和企业长期发展的活力,蕴含对应着“转型、创新、改革”。在这一主题中,供给侧是改革切入点,结构性是改革方式,改革才是核心命题。经济学家钱颖一认为,供给型改革的实质,是通过改革降低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矫正市场扭曲,促进创新;结构变化只是结构性改革后市场发展的结果。所以,结构性改革不等于结构调整,而是深层次的改革。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原所长贾康认为,供给经济学首先是改革经济学。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特别注重制度供给,以全面改革为核心,充分激发微观经济主体活力,解除供给约束,促进供给端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张茉楠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新处方,这个药方是否有效,关键是政府部门能不能供给制度。如果政府部门不放权,制度供给不到位,供给侧改革便是个空话。

中国社会科学院刘霞辉从国际角度对供给侧改革进行了比较,以英国和美国为例,20世纪80年代所搞的改革,都是围绕着供给侧进行的。美国是围绕减税来展开调整,辅助的措施是反垄断,减少政府管制。英国改革的重点是减少政府管制,减少国有经济比重,完善市场体系,进一步提高市场的竞争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李佐军认为,供给侧改革的中国逻辑有六个核心:一是从结构性减税到大规模减税;二是放松政府管制,减少行政审批;三是减少垄断,促进市场自由竞争;四是推进国有企业股权多元化改革;五是改进资源和基础服务价格形成机制;六是有效控制基础设施和基础服务的成本。经济学家厉以宁认为,供给侧和需求侧发力都可以取得一定成效,但供给方面的调控比需求方面的调控要难一点,风险也大一点。最大的风险在于失业人数的增加。如果长期存在失业,社会就会不稳定。因此,谈到供给侧的发力,通常是指增加供给,而不是关停企业。德国罗兰贝格国际管理咨询公司认为,中国可从治标、固本、创新三个方面推进供给侧改革。具体包括:“止血”—降低税负成本,减轻企业负担;“输血”—清除僵尸企业,打通输血机制;“创新”—降低市场壁垒,助力企业创新。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金碚认为,当前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达到的紧迫目标,一是“稳定经济增长”,二是“实现经济转型升级”。重要的是,实施经济对策绝不可忽视宏观需求管理与供给侧改革的协调。经济转型升级必须在一定的经济增长过程中实现,如果不能稳住一定的增长率,经济转型升级就没有支撑条件。必须认识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不可能单兵突进的。宏观需求管理与供给侧改革,并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两者搭配的“组合拳”。这就如同使用剪刀,在操作过程中,无论是左把使力,还是右把使力,其效应都应是双方着力的结果。就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现实过程而言,保持一定的宏观经济景气度是其必要的实施条件。如果整个宏观经济处于衰退紧缩状态,大多数企业感觉调整升级力不从心,则所期望的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会遇到很大困难。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认为,管住需求、管好需求才能真正推动有效的供给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一定的有效需求作为前提,这种有效需求要靠创新驱动。需求在短期内要适度扩张,如果过度扩张会从根本上瓦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效果,加剧产能过剩和经济泡沫化。在体制上,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切实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由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直接影响到市场主体的企业,很容易导致政府对企业生产的过度干预,所以供给侧改革要通过市场、而不是行政来实现。此外,还要做好短期政策与长期政策目标的衔接。

二、目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部分专家认为,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存在一些误区,改革过程中也有很多困难,应当统一认识,做好充分准备,把准改革大方向,避免改革成本过大,发生系统性的失误。

(一)不少认识误区。樊纲认为,现在要警惕供给侧改革可能产生的误区,一些人误认为又要“追加”新产业、增加新供给,这可能导致老的产能过剩没被清理,新的东西又过剩。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不能用新的供给增长掩盖过去的问题。同时,也有一些人简单地用西方供给学派的观点来理解中国的供给侧改革;还有一些人以政府计划思维推进改革,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回到计划经济或产业政策的老路上,或以供给侧改革之名行微观干预之实,如政府主导选择产业、产品、项目和技术路线,这将会带来适得其反的结果。经济学家吴敬琏认为,不能把“结构性改革”与用行政方法“调结构”混为一谈。现在有一种倾向,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由政府“有保有压、有扶有控”的“调结构”(如用行政命令压缩过剩产能、用政府投资和补贴去“扶持”新技术产业)相混同。万博经济研究院院长滕泰认为,不能把供给侧改革和需求管理对立起来,不能说推进供给侧改革就是要彻底否定需求管理。现在西部投资、民生改善方面还有很大的空间,需求领域有很大的作用,加强需求侧管理是十分必要的,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极端。刘霞辉认为,因各方面对供给侧改革的理解和解释不一,很容易造成误解。有学者认为中国持续十几年的高增长,与供给管理政策有关,尤其是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因为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摆脱贫困陷阱,采用的几乎都是供给性政策。目前中国的产能已很大,供给管理无非想进一步扩大产能,这会使供求更加失衡。所以,正确理解供给侧改革的实际内涵是消除误解的前提。

(二)一些阻力和困难。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李锦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临多种阻力:一是来自于地方政府的阻力。梳理地方政府工作报告可以看出,有些地方缺少去产能的具体化解方案和措施,更多的是方向性的态度、决心与原则。中央在施加压力,但地方政府主动去产能的意愿不强、动力不足。因为很多僵尸企业是地方政府一手造成的,它们又是地方的纳税大户和主要税源。二是来自于各地方政府攀比等待的阻力。过去的经验表明,你那个地方产能压下去了,我这个地方的产能就保住了。谁保住了,谁就有希望。三是来自于企业、银行与地方政府联动的阻力。从企业来说,破产退出的机制尚未完全理顺,阻碍了僵尸企业通过破产渠道实现退出。对国有企业来说,企业破产后,原有企业人员如何安置,国有破产企业的资产如何处置,机制缺乏成为企业破产退出的严重羁绊。从银行来说,作为债权方,并不愿意推动僵尸企业破产退出。四是来自兼并者与被兼并者联合反对的阻力。因为僵尸企业难以给兼并企业带来有价值的新资产,而且后期的整合重组也困难重重。五是来自思想上的阻力。一些企业认为,不是不想清理“僵尸企业”,而是拿不准,怕被指责国资流失;也有的怕得罪人,落个败家子的名声,把清理“僵尸企业”的难题留给下一任。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存在一些困难,首先是去产能,这需要动刀子,比如说煤炭、钢铁行业的去产能问题。而产能对地方政府来说意味着税收,对社会来说意味着就业,对银行来说意味着贷款,所以去产能是非常痛的,这就是一个难点。华创证券分析师牛播坤认为,去杠杆中把握好货币政策是难点。紧货币会引发通缩,不是去杠杆的良方,但过度宽松的货币环境又难以倒逼企业去产能和去杠杆,并可能导致流动性泛滥。如何创造适度宽松的货币环境,对于调控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三)有些改革落入空转。吴敬琏认为,中央出台了很多改革意见或方案,但是落实存在问题。一段时间以来,领导部门忙着发文件,下级部门忙着学文件;一个文件还没有学完,第二个文件又来了。必须警惕“改革空转”“文件不落地”等现象,下大力气狠抓落实,使各项改革措施落地生根。辜胜阻表示,供给侧改革不仅要充分调动市场主体、创新主体的积极性,也要调动推进改革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如果没有这三大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供给侧改革是很难落地的。牛播坤认为,由于中央和地方利益不一致,中央供给侧改革的顶层设计在具体执行时会发生扭曲。一方面,出于就业和社会稳定等考虑,地方政府缺乏主动去产能、去杠杆的动力;另一方面,当中央通过指令、计划并辅以专项资金等推进改革时,地方政府又会过于激进地执行,以获取中央补贴或作为政绩工程。

三、进一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看法和建议

(一)提高政策针对性,不断增加有效供给。厉以宁认为,克服当前供给侧改革的难点和障碍,一是通过定向调控,以定向减税、免税手段来鼓励现有生产能力,促进他们增加供给。二是鼓励高新技术企业成长,扶持短板行业,弥补生产能力的不足。三是大力发展新产品,提供居民需要的消费品与服务,以扩大需求。四是加强职业技术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缓解人力资源供给的不足。贾康认为,在经济下行中,应积极考虑加大选择性“有效投资”的力度。投资选择的对象,首先可包括新型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建设中的基础设施,其次应考虑产业领域,第三是环境领域,第四是民生领域。这些基础设施、公共工程项目,都应充分注重以有限的政府财力通过PPP机制发挥“四两拨千斤”的放大效应和乘数效应,拉动民间资本、社会资金合作供给,并提升绩效水平。胡鞍钢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坚持实施“五大政策支柱”:一是稳定的宏观政策,为结构性改革营造稳定的货币金融环境;二是精准的产业政策,准确定位结构性改革方向;三是灵活的微观政策,完善市场环境、激发企业活力和消费者潜力;四是落实改革政策,加大力度推动改革落地;五是服务质量托底社会政策,守住民生底线。刘霞辉认为,供给管理的重点是提高供给要素的效率,促进要素质量的提高。一要完善竞争性市场。有学者估计,目前垄断行业约占中国GDP的40%,降低了市场的竞争性。应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基础上,给所有经济主体以平等的市场待遇,从而形成规范的竞争性市场环境,提高投入要素的产出效率。二要完善价格体系。目前仍有部分价格没有市场化,如资源、基础设施、准公共品(如教育、医疗)、利率等重要价格还有待改革,相对价格体系不合理,企业真实效率的高低无法显示。三要降低供给要素的投入成本,进一步解放生产力,使劳动者活力重现。

(二)大力推进简政放权等改革。厉以宁认为,要继续简政放权,全面推行“三个清单”,即负面清单、权力清单、责任清单。江西省委党校冯志峰认为,要持续推进简政放权,优化政府机构设置、职能配置、工作流程,提高政府效能,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贾康表示,政府要切实以改革之举,为企业经营创业活动松绑、减负,激发微观经济的活力。特别是要在简政放权、降低门槛、实行负面清单、降低企业税费负担等制度供给方面进一步发力。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课题组认为,加快推进以财税、金融、土地、户籍、行政、所有制、科技、对外开放等领域为重点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从供需两侧促进经济增长。课题组进行情景模拟预测表明,深化上述领域改革,通过供给侧对经济潜在增长水平的拉动至少在1.45个百分点以上,通过需求侧对经济实际增长水平的拉动至少在0.7个百分点以上。

(三)更大程度发挥创新引领作用。冯志峰认为,要着力降低企业债务负担,创新金融支持方式,提高企业技术改造投资能力,增强企业创新能力。要培育新动力,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要培育发展新产业,加快技术、产品、业态等领域的创新步伐,创造出质量好、品牌佳、受消费者欢迎的具有竞争力新产品。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认为,要想方设法利用好新型技术,尤其是互联网技术。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等,政府应该保持试验和开放的心态加以引导,帮助市场逐步形成和完善。重庆市市长黄奇帆认为,供给除了满足需求之外,还有引领市场、创造新型需求的功能。这种功能靠的是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产品及服务创新。这种从未有过并带来全新感受和极大方便的“新玩意儿”,才是真正的有效需求之源。

(四)积极稳妥化解过剩产能。北京大学教授林毅夫认为,“有效市场、有为政府”应该协同发力,通过“汰劣存优”来实现提质增效的去产能。要积极扩大国内外需求,缓解周期性产能过剩。比如,加快高回报率基础设施投资,扩大国内需求,包括大中型城市地铁工程,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城际高速铁路,城市地下管道,华北等地区天然气管道铺设,棚户区改造等惠及民生的社会基础设施建设。黄奇帆认为,我国产能过剩的成因较复杂,“去产能”不能搞一刀切,做这样的“大手术”,必须把握好步骤、节奏和力度。一要严控新增量。加快修订并严格执行能耗、环保、安全和质量技术方面的标准及法律法规,确保产能过剩行业不再新增产能,决不能这边切、那边生,最终成果归零。二要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对那些技术落后、能耗过高、污染严重、安全隐患大的过剩产能,要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坚决去掉。三要科学化解产能的相对过剩。有一些行业,本身具有技术和市场优势,长远看也有发展前景,只是由于整体经济波动、市场暂时萎缩,才出现了相对过剩。对这类产能,切不可一概淘汰,那无异于“自废武功”,我们绝不能干这样的傻事。四要鼓励从企业端、银行端对不良资产进行处置,降低去产能的风险。建议发行地方政府债筹集资金,注入到资产管理公司作为资本金,以增强其对不良资产的处置能力。

2016年7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