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加快推广应用钢结构建筑从需求端化解钢铁行业过剩产能
发展钢结构建筑,是建筑产业绿色化、工厂化转型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钢铁行业的重要潜在市场。特别是在当前钢铁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的背景下,加快发展钢结构建筑更具特殊意义。目前,我国钢结构建筑发展水平仍然十分滞后,新建房屋建筑中钢结构的应用比例,还不到发达国家水平的1/5。如果我国钢结构应用比例达到发达国家一半,仅房屋建筑领域每年就可新增用钢近2000万吨,相当于“十三五”钢铁去产能目标的14%。河北是我国钢铁大省,也是去产能任务最重的省份。近年来,河北沧州在公租房建设中积极推广钢结构应用,从需求端化解过剩产能取得了一些经验,具有一定借鉴意义。这也启示我们,只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加大推广力度,钢结构建筑应用就一定能有一个大的发展,将极大促进我国过剩钢铁产能化解,加速推动建筑产业转型升级。
一、推广应用钢结构建筑意义重大
目前,我国除在大型公共建筑、超高层建筑、大跨度桥梁、工业厂房、大型市场、仓储等建筑中钢结构应用比例相对较高外,一般大量性建筑的应用比例只有6%左右。其中,办公、商厦、学校、医院等公共建筑的应用水平稍高些,占比也只有12%左右;占全部建筑7成左右的住宅建筑,钢结构应用才刚刚起步,占比仅0.3%。相比之下,美国、日本钢结构住宅占比已超过30%,澳大利亚更是高达50%。因此,大量性建筑尤其是住宅,是下一步我国推广应用钢结构的重点和难点。近年来,我国部分省市已开展了一批钢结构建筑试点,积累了不少经验,也面临一些困难。为此,我们赴河北省沧州市调研了某钢结构公租房小区项目。
该项目采取政府出地、企业出资的方式合作建设,小区共8栋楼,均为18层以上高层住宅,总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住宅总套数1602套,主体结构选用“矩形钢管混凝土-H型钢梁-柱间支撑”和“矩形钢管混凝土-H型钢梁-剪力墙”两种形式,二次墙体采用蒸压砂加气混凝土墙板。2014年12月进场施工,目前8栋楼均已主体封顶。
据测算,该项目总用钢量1.2万吨,平均耗钢92.3千克/平方米,处于我国钢结构住宅中等偏上水平。与邻近一栋同为公租房的18层钢混住宅相比,每平方米增加用钢47.2千克,增幅105%;与该地区体量相近的钢混商品房相比,每平方米增加用钢25—30千克,增幅40%—50%。可见,与传统结构形式相比,钢结构建筑用钢量明显增加,是未来我国建筑用钢的重要潜在市场。2015年,我国房屋建筑竣工面积约42亿平方米,其中住宅占67.5%,办公、商厦等公共建筑占17%以上。考虑到在不同建筑中推广钢结构的实际难度,如将住宅和公共建筑的应用比例,从当前的0.3%和12%分别提高10和20个百分点,使我国总体水平达到发达国家一半左右,预计将分别新增用钢700万吨和1200万吨以上,总计近2000万吨。
同时,与传统钢混结构相比,钢结构建筑还具有以下突出优势:一是钢结构件可实现工厂化制作、机械化安装,施工周期短、不受季节影响;二是节水、节电、节材,环境、噪音污染明显减少;三是建筑抗震强度高、自重轻,可大幅降低基础处理造价,同时得房率明显提高;四是建筑服务期满拆除时,钢结构主材回收率可达80%以上。如沧州项目,该项目装配化率达到56%,施工速度为每层4.2天,减少用时24%;建筑自重轻25%,得房率提高5%;水、混凝土、模板用量,分别减少64%、50%和85%;建筑垃圾及污水排放量基本为0。
总的看,发展钢结构建筑,既有利于扩大钢铁消费需求、化解钢铁过剩产能,也有利于建筑业转型升级、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还有利于实现藏钢于民、藏钢于建筑,一举多得,意义十分重大。
二、钢结构建筑发展面临的制约因素
尽管钢结构建筑具有诸多优势,但为何在我国这样一个钢铁大国迟迟发展不起来?综合该项目承建方和有关专家意见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成本。这是当前制约钢结构建筑推广的首要因素。由于我国钢结构建筑发展滞后,应用规模相对较小,钢结构件及“三板”(楼板、外墙板、内墙板)材料尚未形成规模化、系列化、标准化生产,造成二次加工量大、消耗材料多,加上设计施工单位经验不足,导致周期拉长、成本偏高。与传统钢混住宅相比,钢结构住宅建筑成本普遍高出200—400元/平方米,直接影响开发商和消费者的积极性。以沧州项目为例,该项目在周期、质量、性能等方面均具有明显优势,但建筑成本比传统钢混项目高出400元/平方米。
二是技术。钢结构建筑特别是多层、高层钢结构住宅技术综合复杂,不仅对钢材强度、抗撕裂性、抗震性、耐高温性、耐腐蚀性要求很高,对配套设施、围护结构的材料性能及安装方法也有特殊要求。目前,钢结构及配套体系的新技术、新产品研发进展缓慢,隔音、防腐、防火、防开裂、防渗漏等方面的技术问题还没得到很好解决。虽然市场已出现部分解决方案,但实践验证和市场认可还需要一个过程。如沧州项目虽在隔音、防腐、防火方面取得了较传统结构更优的性能,但也抬高了成本。另外,针对高层墙体开裂问题,也还没找到经济可行的解决办法。
三是标准。由于钢结构建筑涉及冶金、制造、建筑、装备等多个行业,加之发展慢、规模小,不少环节存在技术标准不匹配、不完善的问题。突出表现在:钢材标准与钢结构用钢模数不匹配,抗震设计及产业化标准体系亟须调整,钢结构建筑施工、检测、验收规范也有待进一步健全。另外,标准化滞后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钢结构建筑行业的信息化水平提升。
四是人才。钢结构建筑构件精度高,操作精细化要求强,专业化的设计、加工和施工队伍是确保工程质量的重要保障。但现阶段,仅有数量有限的老牌大设计院具备相应设计能力,施工方面也只有大型施工企业和新型钢结构公司可以胜任,并且操作一线还大量缺乏焊接安装技术工人。
由于上述制约因素,开发商从建筑成本、后期维护和市场接受程度等方面考虑,多不愿轻易尝试钢结构建筑,社会及消费者对其使用寿命、安全性、舒适性等也还存在疑虑。但也要看到,当前面临的问题,主要是产业发展初期市场发育不足所致。一方面,市场规模制约了专业化生产,抬高了钢结构应用成本;另一方面,专业化水平不高,又影响了产业标准化发展和新技术、新材料开发及人才培养,制约了市场推广。调研中企业反映,只要市场达到一定规模,上述问题完全能够得到有效解决。随着技术和经验不断积累,同类项目成本能再降低300元/平方米(主要包括钢结构件和新型材料制造、装配施工等成本),虽然仍比钢混结构高出100元,但考虑到5%—8%的新增得房率,相当于单位使用面积价格又降低了300—500元(以2015年全国商品房6800元/平方米的均价计算),开发商、消费者对钢结构建筑的接受程度将大幅提升。即使将来钢材价格有所上涨,制造施工成本的下降也完全能够弥补钢价涨幅(吨钢价格提高1000元,约新增住宅用钢成本25元/平方米,公共建筑85元/平方米)。
三、政策建议
当前,应抓住新型城镇化深入推进、钢铁价格偏低的有利时机,尽快出台支持钢结构建筑发展的专项政策,以培育应用市场为切入点,加快完善相关设计、制造、施工等技术和标准,推动降低应用成本,促进钢结构建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一)着力培育应用市场。目前,我国已有部分省市围绕钢结构推广出台了财政补贴、容积率奖励、税收优惠等扶持政策,但政策相对分散、支持力度不一。建议通过中央财政奖补、优化土地调控等措施,有重点地支持钢铁行业产能严重过剩或具有钢结构行业优势的地区,率先建设一批试点示范项目,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加快发展,上规模、降成本,形成示范效应。具体操作上,可对试点示范地区或项目设立30—50元/平方米的奖励标准,并对政府投资的保障性住房、公共建筑、棚户区改造、美丽乡村建设、农村和震区危房改造、易地搬迁扶贫等项目,以市县为单位明确10%—30%的钢结构应用比例,同时对商品房钢结构项目制定土地出让金或容积率奖励等政策。
(二)完善税收金融扶持。按照现行税收政策,建筑业适用11%的增值税税率,但钢结构件等工厂化产品只能适用17%的增值税税率,税负明显高于传统建筑方式,建议从公平税负、平等竞争的角度,将其税率相应下调至11%。同时,进一步完善钢结构企业加速折旧政策,研究出台所得税减免、税前扣除等税收优惠政策,鼓励金融机构适度降低钢结构住宅住房贷款首付比例。其中,特别需要研究完善的是加速折旧政策。2015年,财政部、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完善固定资产加速折旧企业所得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15〕106号),已将“结构性金属制品制造”列为适用加速折旧的行业,但从配套细则(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5年第68号)看,企业须满足主营业务收入占企业收入总额50%以上才能享受该政策。然而,目前行业中不少企业很难达到这一要求(其他行业也存在同样情况)。以沧州项目承建方为例,目前该企业正在筹建总投资约3亿元的部品制造基地,除钢结构件外同时也生产“三板”材料等部件,预计钢结构业务占比不到50%。如能适用加速折旧政策,企业在发展初期就可延后缴纳所得税1000多万元。建议进一步修改完善该政策,降低或取消主营业务占比要求,仅限定相应业务所用资产可适用加速折旧即可。这不仅有利于促进该行业发展,也有利于更大范围促进制造业投资。
(三)加快打通产业链条。鼓励钢铁企业、建筑企业及配套企业强强联合,建立跨产业战略联盟,加强产业链协同创新,实现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提升全产业链整体水平。推动有条件的钢铁企业、大型建筑企业拉伸产业链条,向一体化的钢结构综合集成商转型。支持科研院所、行业组织等利用“互联网+”,搭建产业协作平台,解决产业链上下游信息不畅、资源分散等问题。
(四)加强关键技术研发。加大对钢结构应用关键技术研发的政策支持力度,鼓励开展“政产学研”合作,集中突破防火防腐防裂、钢结构生产批量化、构配件制造自动化、预制装配式建筑体系信息化等关键共性技术,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和新体系。加快建立健全钢结构建筑及配套产业的国家标准体系,制定出台工程设计、构件生产、现场施工、质量检测等标准规范。
(五)抓好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建立多层次的钢结构建筑专业人才培训体系,培养满足市场需求的多层次专业人员梯队。重点结合试点示范工程建设,加大培训工作力度,培育一批熟练掌握核心技术的设计和施工企业,造就一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为推动钢结构建筑产业快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六)加大宣传推广力度。积极宣传钢结构建筑在抗震防灾、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方面的突出优势,切实提高社会各界对钢结构建筑的认知度和接受度。大力开展典型案例、先进技术和创新产品交流推广,示范引领、以点带面,加快钢结构建筑普及应用。
2016年7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