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物道主义“物道观”对中国哲学“道器观”的辩证否定与发展
摘要 高懿德教授的“物道主义形而上下学”提出和论证了一种物道主义的“物道观”。物道主义的“物道观”尽管其思想逻辑史无前例,但却与中国哲学史上的“道器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表现在:其一,它是对既往唯心主义“道器观”的根本性否定;其二,它是对既往唯物主义“道器观”的辩证继承和发展。
关键词 物道主义 中国哲学 物道观
高懿德教授的“物道主义形而上下学”提出和论证了一种物道主义的“物道观”。这种“物道观”构成了“物道主义形而上下学”的基本思想框架和逻辑框架。
物道主义的“物道观”尽管其思想逻辑史无前例,却与中国哲学史上的“道器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表现在:其一,它是对既往唯心主义“道器观”的根本性否定;其二,它是对既往唯物主义“道器观”的辩证继承和发展。
一 中国哲学史上两种对立的“道器观”
“道与器是中国易学和哲学的一对重要范畴,道器关系说反映了中国哲人对物道关系的基本理解。”
《周易·系辞上》首先提出道、器概念:“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此后,道、器便成为哲学概念,其关系说成为重要的哲学理论。
唐孔颖达在《周易正义·系辞上》中说:“道是无体之名,形是有质之称,凡有从无而生,形由道而立,是先道而后形”;“以无言之,存乎道体;以有言之,存乎器用”。他的这些观念,就是最早明确的道本器用观。
其实,老子的道家思想中,就已经明确蕴含着这种道本器用的观念。老子的道在物先并生万物和决定万物命运的思想,就是道为器物的无形之本体的思想。
以孔颖达的这种“道器关系论”为开端,形成了中国哲学史上的唯心主义“道器论”一派。
孔颖达之后的崔憬,认为器体而道用,认为天地万物皆有形质,形质之中有体有用,器为体,道为用,道之用必须依赖于器之体。以这种“道器关系论”为开端,形成了中国哲学史上的唯物主义“道器论”一派。
宋、明、清时期哲学家们围绕道器问题展开了长期争论,可以看作他们上述争论立场的延续。
宋、明、清时期哲学家们围绕道器问题所展开的辩论线索非常清晰,明确体现为分别继承唐代孔颖达和崔憬基本立场的“道本器用”观和“器本道用”观之间的深化性争论。前者具有唯心主义倾向,是唯心论的道器观。后者具有唯物主义倾向,是唯物论的道器观。
唯心论的道器观,把道或理看作于物之外独立存在的实体,认为道或理是物或器或气的本体,器或物依道而立,道本而器末。宋代的程颐认为阴阳是形而下的气,而“所以阴阳者”,是形而上的道。即他把阴、阳二气作为器,把阴阳的所以然之理作为道,认为道是器的根源。朱熹继承了程颐的说法,认为有形者可以称为器,无形者则称为道,“然而道非器不形,器非道不立。盖阴阳亦器也,而所以阴阳者道也”。与程颐不同,程颢认为道和器都根于人心,不必区分,说:“器亦道,道亦器”,只要人心把握了道,就不必再辨别道和器了,二者并无本质上的不同。陆九渊继承了程颢的观点,也反对朱熹区分形而上和形而下,而其弟子杨简解易,批评《系辞》中区分道与器是非圣人之言。
与唯心论的道器观相反,唯物论的道器观以器为实体,把器或物或气看作是道的主体和本质,认为道作为物的规律和规范不能脱离形器而存在,而是存在于器物之中,随器物而变化。宋朝的张载以气化为道,认为道是无形的,是气化的过程,道在气中。南宋的唯物主义功利学派薛季宣以器为体,以道为用,主张道寓于形器之中,认为“上形、下形,曰道、曰器。道无形埒,舍器将安适哉?且道非器可名,然不远物,则常存乎形器之内”。陈亮和叶适皆持此说。陈亮还提出“盈宇宙者无非物”“道在物中”“理在事中”的思想,指出,“夫道非出于形气之表,而常行于事物之间者也”。叶适也认为,物是天地间最根本的存在,“其道在于器数,其通变在于事物”,“物之所在,道则在焉。物有止,道有止也。非知道者不能该物,非知物者不能至道。道虽广大,理备事足,而终归之于物,不使流散”。
明清之际的王夫之继承和发展了张载的道器观,提出“天下惟器”说,进一步提出“道在器中”“道不离器”的观念,比较深入全面地探讨了道器关系。在王夫之看来:“天下惟器而已矣。道者器之道,器者不可谓之道之器也。无其器则无其道”;“据器而道存,离器而道毁。”他进一步认为:道和器“统一乎一形”而不能分裂,还认为“气者,理之依也”,“气之外更无虚托孤立之理也”,从而,世界上根本没有脱离具体事物的“虚悬孤致之道”10或“虚托孤立之理”1,道据物而存,随器之变化而变化,因而没有亘古不变的道。
近代启蒙思想家谭嗣同也赞同王夫之的道器关系说,并对其做了进一步的阐发。他指出:“道,用也。器,体也。体立而用行,器存而道不亡”,“器变道亦变”“器既复,道安得独不变?”
应当说,唯物主义的道器关系说比较正确地说明了器物与道的相互关系及道对物的基本作用。
二 物道主义“物道观”对唯心论“道器观”的否定
唯心论的道器观,把道或理看作于物之外独立存在的实体,认为道或理是物或器或气的本体,器或物依道而立,道本而器末。
唯心主义的道器关系说是根本错误的,因为它颠倒了器物与道的体用本末关系。它把道看作脱离器物并先于器物而存在的东西,而且把道看作派生万物并决定万物存在形态和方式的东西。这样的“道”只能是一种根本不存在的唯心幻想。
物道主义的“物道观”认为,“道是物的存在方式,自然,道不离物,只能存在于物之中。道与物的实在关系是:道由物生,被物规定,为物所用,存于物中。故物是道的存在本体和主体,道是物的构成形式和属性”。
在物道主义看来,“道作为事物的存在方式,实际上就是物与物之间相互关联的方式,具体体现为事物内部作为事物构成成分的物与物之间以及事物与其周围相关事物之间以交换物质、能量、信息为途径的交换性关联关系或方式”。
这就是说,“道作为物的存在方式,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由物所派生的,并且是由物所规定的”。
这就是说,“在物和道之间谁先存在与谁派生谁的关系上,不是先有道,道派生物,而是先有物,物派生道”。
物道主义的这种“物道观”显然是一种唯物论的“物道观”。它首先否定了唯心论的可以脱离物存在的“道”,在此基础上否定了高于、先于物存在并派生和决定物的“物道关系说”。
三 物道主义“物道观”对唯物论“道器观”的继承与发展
唯物论的道器观以器为实体,把器或物或气看作道的主体和本质,认为道作为物的规律和规范不能脱离形器而存在,而是存在于器物之中,随器物而变化。
中国哲学中唯物论的“道器观”,正确地理解了道与器的基本关系,具有极高的思想价值。但这种理解,并未有基本逻辑的论证,而多是直接的断定,故不能准确地阐明物道之间的基本逻辑关系。
物道主义的“物道观”,首先正确地理解了“道”本身,即“道”是事物的存在方式,在此基础上,它正确地阐明了物道之间的基本逻辑关系,由此而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哲学唯物论的“物道观”。
第一,物道主义说明了道由物生、被物决定的基本逻辑关系。
物道主义认为,“道作为物的存在方式,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由物所派生的,并且是由物所规定的”。“道作为事物的存在方式,实际上就是物与物之间相互关联的方式,具体体现为事物内部作为事物构成成分的物与物之间以及事物与其周围相关事物之间以交换物质、能量、信息为途径的交换性关联关系或方式。”“道,实际上就是物与物之间在相互关联时而形成的特定的关联方式。所谓道由物生,也就是物物相关而形成特定关联方式之意。”“总之,……一切道皆由事物间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离开事物间的相互作用就不可能有道的产生和存在。”
第二,物道主义正确地阐明了物本道末、物体道用的基本逻辑关系。
物道主义认为,道由物生,反过来就成为物自身构成和存在的基本形式、方式和途径,所以,“道与物的实在关系是:道由物生,被物规定,为物所用,存于物中;物本而道末,物体而道用,物主而道从。总之,物是道的存在本体和主体,道是物的构成形式和属性”。
“物和道之间显然是物主而道从,物本而道末、物体而道用的关系。但传统哲学把道看作是物的主体和本体,看作是决定物的产生、形态和本质及其运动、变化、发展的规律的东西,从根本上颠倒了物和道的上述关系。前面的分析充分表明,物是道的派生者、决定者、承载者,绝非是由道派生、决定和承载的东西。”
第三,物道主义正确地阐明了道本于物而存在并起作用的基本逻辑关系。
“道由物而生而定,本于物而在,物亡而道灭。”
物道主义认为,“道不独立存在,而是以物为自己生成和存在的载体”。“从存在的角度看,物与道相互依赖和相互构成,彼此不可分离,离则双亡。但从根本上说,道更依存于物,据物而生而行而在,并以构成事物为自身存在的基本条件。此为道在的途径和方式。”“道本身不是实体物本身,但却是实体物的基本构成要素。它虽然作为物之道而在,却以物之体本身为自身存在的载体,并以这种载体构成自己的实体性存在。”
物道主义认为,“道之用一方面在于构成事物和维系事物的存在,这也是道维持自身存在下去的基本途径;另一方面在于解构和消解过时的事物而使之消亡并转化为它物,这时的道也将在促使事物消亡的过程中随着事物的消亡而消亡”。
结语
物道主义的“物道观”,从根本上否定了中国哲学中唯心论的“物道观”,继承了中国哲学中唯物论“物道观”的基本观念,并对其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逻辑阐释,使其具有了理性的思想逻辑,从而全面地发展了唯物论的“物道观”。
(责任编辑:涂可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