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十字路口:奥斯曼帝国的兴衰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扩张与受阻

奥尔汗登位后,继续袭击异教徒,以此来博得加齐(Gazi,即对付异教徒的圣战者)们的支持。在刚征服的地区,奥尔汗在财政上专辟瓦克夫(vakif)土地,并支持穆斯林阿赫兄弟会的活动以及苏菲派神秘主义修士的活动,这些举措鼓励游牧民接受奥斯曼人的领导。奥尔汗把其父开创的征服国策制度化了,强调对异教徒的远征,避免与自己的强悍邻居土库曼穆斯林为敌,限制他们领土的扩张,以和平方式获得土地。

奥尔汗在位的前10年,奥斯曼素丹国完成了对拜占庭帝国在小亚细亚半岛土地的占领,使拜占庭帝国丧失了几乎所有的亚洲领土,从而为后来奥斯曼帝国的大规模扩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拜占庭皇帝放弃了在安纳托利亚组织军队进行任何抵抗的努力,甚至不再给残存在安纳托利亚的城市以任何供给。1331年3月,奥尔汗占领了拜占庭帝国在安纳托利亚最大的城市尼西亚(今伊兹尼克);1337年,攻陷尼科美底亚(今伊兹米特),定都于布尔萨; 1338年,又占领了于斯屈达尔。奥斯曼素丹国发展成为该地区土库曼素丹国中最强大的一个,奥尔汗成为与异教徒作战的领袖。

奥尔汗

奥尔汗还从欧洲人手里夺得马尔马拉海格伊尼克地区及整个卡里希公国,使奥斯曼军队可以从加利波利半岛渡过达达尼尔海峡,完成对马尔马拉海南岸的控制,并且能在时机成熟时渡过达达尼尔海峡,向欧洲进军。这样,奥尔汗既可以介入拜占庭的争端,又可以劫掠拜占庭的土地。

正在此时,拜占庭朝廷出现了内乱。1341年,拜占庭年幼的皇帝约翰五世(1341—1391年在位)与哥哥约翰·康塔库泽尼反目成仇。同年10月,康塔库泽尼在季季莫蒂洪斯自立为帝,称约翰六世。1343—1345年,他与奥斯曼素丹国结盟,并将女儿狄奥多拉嫁给奥尔汗,允许奥尔汗的部众可以毫无阻拦地劫掠加利波利和色雷斯。

奥尔汗利用拜占庭的王室争斗及其与东欧基督教国家的矛盾,不断向欧洲扩张。1346年,奥尔汗率领约5500名士兵进入色雷斯,从约翰五世的母后安娜手里夺取了伊斯坦布尔以北的黑海沿海地区。

1349年,当塞尔维亚的斯迪芬·杜尚从拜占庭人手里夺得萨洛尼卡时,奥尔汗应岳父的请求,派苏莱曼帕夏率两万大军去收复它。在拜占庭舰队的帮助下,苏莱曼迫使塞尔维亚人败退,为约翰六世收回了萨洛尼卡。不久后,约翰六世进攻其弟约翰五世,得到了奥尔汗的援助,在第莫梯卡打败了约翰五世召集的塞尔维亚和保加利亚联军。约翰六世把达达尼尔海峡边的齐帕要塞割让给了奥斯曼素丹国,使该地成为奥斯曼军队发动欧洲远征的基地。

1353年,奥尔汗的征服进入一个新阶段。他派苏莱曼从齐帕向北进军,袭扰色雷斯。在这次战役中,苏莱曼与热那亚结盟,热那亚希望利用奥斯曼军队去推翻威尼斯人在拜占庭帝国的商业垄断地位。色雷斯东部的大部分地区在10年内都被奥斯曼军队攻陷,归奥尔汗控制。奥尔汗开始派遣大批游牧民到色雷斯,使该地开始突厥化进程。

1354年,奥尔汗率军渡过达达尼尔海峡,占领了加利波利半岛,使奥斯曼取得了在欧洲的第一个据点,该地成为奥斯曼人对拜占庭及保加利亚人作战的跳板。大批奥斯曼人开始从安纳托利亚迁到加利波利半岛。奥斯曼人控制了色雷斯的交通要道,断绝了拜占庭帝国与巴尔干及西欧潜在盟友的联系。1356年,拜占庭皇帝约翰五世被迫与奥尔汗签订条约,承认奥尔汗在欧洲所有的征服成果,条件是奥尔汗允诺食物和其他供给可以输入君士坦丁堡。他还任命奥尔汗为奥斯曼边境区的首任统治者,而在此以前的半个世纪,奥斯曼人一直是以塞尔柱人面目出现的。

由于积劳成疾,奥尔汗于1359年因病去世,他的小儿子穆拉德一世(1360—1389年在位)继任素丹。奥尔汗在位共35年,创立了进一步扩张的方式和方法。他在欧洲开辟了前进基地,把他所继承的国家扩大了一倍,并为后继者把奥斯曼素丹国发展成为帝国打下了基础。奥尔汗是奥斯曼国家的真正缔造者,在他统治时期,建立起奥斯曼国家行政管理组织,中央设立迪凡(即国务会议),任命维齐尔(即大臣),向各地委派行政、军事长官和卡迪(即法官),铸造统一钱币。

穆拉德一世继位后,继承父亲的遗愿,继续推行领土扩张政策,向东南欧扩张取得了决定性的进展。1362年,他率军西征,渡过博斯普鲁斯海峡,占领了亚得里亚那堡。他把首都由布尔萨迁至亚得里亚那堡,并将其改名为埃迪尔内,以此表明他带领奥斯曼国继续向欧洲扩张的决心。埃迪尔内是拜占庭帝国在巴尔干的军事和行政管理中心,是君士坦丁堡和多瑙河之间最强大的要塞,它控制着从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到巴尔干山脉的交通要道。奥斯曼人把它作为一个进攻基地和抵抗基地,此后,一批又一批奥斯曼人源源不断地渡过达达尼尔海峡,定居在巴尔干。

1363年,穆拉德一世占领了菲利比,控制了向君士坦丁堡提供大部分粮食和税收的马里查河谷,打开了通往塞尔维亚的道路。拜占庭被迫在1363年与穆拉德签署了一个条约,承认奥斯曼在欧洲的所有征服,并沦为奥斯曼人的藩属国,按时向奥斯曼人交纳贡赋,并保证不再与巴尔干王公们联合反攻。作为回报,穆拉德一世保证他不会进攻君士坦丁堡,并向它提供必要的食物。这样,穆拉德一世就可以随心所欲地西进,而无后顾之忧。

在埃迪尔内陷落之前,大部分的欧洲王公们都视奥斯曼人侵占色雷斯只是巴尔干半岛南部一连串混乱事件的小插曲,但当穆拉德一世迁都后,他们了解到奥斯曼人长留欧洲的意图。这迫使塞尔维亚、波斯尼亚和匈牙利团结起来共同反抗穆拉德一世。1364年,他们组织了一支联军,向马里查河谷挺进,希望将奥斯曼人赶出欧洲。但是,穆拉德一世伏击了联军在马里查河谷的营帐。这场战役在突厥历史上就是著名的“塞尔维亚人的溃败”。许多士兵和王公在试图游过河逃命时被淹死,匈牙利的路易大帝也是历经千险才得以逃脱。这是基督教徒第一次联合起来反抗奥斯曼人,但以失败告终。

罗马教皇乌尔班五世把穆拉德一世的进攻看作是异教徒对基督教世界的进攻。1366年,他发布一道诏书,号召发动一场反抗奥斯曼人的十字军圣战。他号召拜占庭皇帝、匈牙利国王和一些意大利城市国家的统治者联合发兵,但是唯一响应的是萨伏依伯爵阿曼德斯二世。阿曼德斯二世率领一支舰队夺取了加利波利,然后把它交回给了拜占庭。

1369年10月,为了获得罗马教皇的援助,对付奥斯曼人的入侵,拜占庭皇帝约翰五世前往罗马拜见教皇,表示愿意接受罗马教会所规定的教义,并将拜占庭的东正教会置于罗马教会之下。然而,拜占庭教士和世俗人士都不赞同皇帝的决定,声称宁愿在君士坦丁堡看见奥斯曼人的头巾,也不愿见到教皇的三重冠。东正教的首领们拒绝“改宗”,认为这是拜占庭皇帝的个人行为而没有真正的意义。约翰五世非但没有得到所需的帮助,反而进一步分裂了他的臣民,使得拜占庭更难抵抗。同年,约翰五世回国的时候,在威尼斯居然因破产债户名义被抓。

与此同时,穆拉德一世着手组织对巴尔干的征战,因为此时的形势对他十分有利。当时,巴尔干诸国处于涣散和内乱状态,威尼斯和热那亚又经常明争暗斗,非常便于奥斯曼人的征服。

1369年,穆拉德一世率军侵占色雷斯东部。1370年,穆拉德已几乎控制了整个色雷斯,切断了拜占庭君士坦丁堡与巴尔干半岛其余部分的联系,使拜占庭陷于孤立。这样,拜占庭帝国仅仅保留着君士坦丁堡一隅,再加上自身受到内战困扰,再无可能凭自身力量打败穆拉德一世。

奥斯曼人的扩张,遭到巴尔干各国人民的强烈反抗。1371年7月,塞尔维亚王公约万·乌格列沙与其弟姆尔尼亚夫切维奇率领7万名由塞尔维亚人、保加利亚人、瓦拉几亚人(罗马尼亚南部居民)和匈牙利人组成的联军,抗击奥斯曼人的侵略。开始,联军接连取得了几次胜利,但是,他们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轻敌冒进,7月26日,双方在切诺曼附近的马里查河谷摆开阵势。穆拉德一世麾下的将领拉拉·沙欣帕夏击败联军,歼灭了6万人,乌格列沙及姆尔尼亚夫切维奇战死。之后,奥斯曼人进占马其顿及部分希腊地区,吞并了塞尔维亚南部的领土。

塞尔维亚在战败后崩溃,尼曼查王朝终结,塞尔维亚中部地区分裂成众多独立公国,使塞尔维亚的领土削减了一半,各公国之间亦互相攻伐。其他在马其顿的塞尔维亚领主,包括马高,不得不臣服于穆拉德一世,以维持自己的统治。

马里查河谷战役胜利后,奥斯曼素丹国加强了对保加利亚的攻势。穆拉德一世侵入到保加利亚中部,占领了索菲亚,保加利亚皇帝伊凡·希什曼被迫屈服于奥斯曼素丹国。1376年,伊凡·希什曼接受了奥斯曼素丹国的宗主权,称臣纳贡,并将其姐塔玛拉嫁给穆拉德一世,但这一举动并没有让奥斯曼素丹国停止侵扰保加利亚的边境。

1385年,穆拉德一世再次发动对巴尔干的征服战争。到1387年,色雷斯、马其顿、索菲亚、萨洛尼卡和整个希腊北部都被征服,保加利亚、塞尔维亚的统治者都向穆拉德一世称臣纳贡。巴尔干基督教国家的独立地位已面临严重威胁。

1387年,穆拉德一世挥师向东,去对付安纳托利亚的卡拉曼,占领安哥拉,迫使杰尔米扬、泰凯和哈米德等公国将部分领土割让给奥斯曼素丹国,并在科尼亚地区击败了各公国联军的进攻。

当穆拉德一世在1387年因征战安纳托利亚而离开巴尔干时,塞尔维亚及保加利亚尝试摆脱奥斯曼素丹国的控制。塞尔维亚王公拉扎尔与波斯尼亚的特弗尔特科一世及维丁王公史拉特辛米尔组成反奥斯曼联盟。1388年,联盟的军队在莫拉瓦地区的帕罗斯尼克击溃了奥斯曼将领帖木儿塔斯,迫使他放弃塞尔维亚的南部,并把所有的军队撤回到尼什。这是基督徒对奥斯曼人的第一次重大胜利。拉扎尔获得了巨大的威望,使得他能够组织起一个巴尔干联盟,包括塞尔维亚人、保加利亚人、波斯尼亚人、瓦拉几亚人,甚至还有一些阿尔巴尼亚人,这些人中的许多人先前都认为奥斯曼人是不可阻挡的。

1389年6月,爆发了决定巴尔干命运的第一次科索沃战役。拉扎尔联合波斯尼亚、保加利亚和匈牙利等国的军队,在塞尔维亚南部的科索沃原野上与奥斯曼大军展开了一场具有决定意义的大会战。拜占庭皇帝约翰五世没有参加,因为他缺乏与巴尔干联军的直接联系。穆拉德一世亲自指挥奥斯曼大军,军中还有保加利亚科斯坦丁的王公康斯坦丁、一些与拉扎尔为敌的塞尔维亚小王公、一些来自安纳托利亚的土库曼王公及其追随者。文献中关于参战士兵数量的记载相差悬殊,巴尔干联军约有10万人,而穆拉德一世的兵力最多不会超过6万人。6月15日,穆拉德一世在接受塞尔维亚贵族米洛什·奥比里奇投降时,被诈降的对方行刺受伤,不治身亡,时年63岁。他与希腊女奴所生的儿子巴耶济德(1389—1402年在位)临阵接替了他的指挥权。盛怒的巴耶济德一世彻底击败巴尔干联军,拉扎尔阵亡,许多将领战死。巴耶济德一世为父报仇,毫不容情,下令杀死所有战俘,此事让他得到了“雷霆”的绰号。

科索沃平原

科索沃之战是奥斯曼人对欧洲联军主力的第一次胜利。它摧毁了巴尔干半岛到多瑙河南岸的最后一次有组织的抵抗,在欧洲东南部仅剩下匈牙利为唯一重要的对手。战后,巴耶济德一世迎娶了被杀的塞尔维亚王公拉扎尔的长女玛丽娅·德斯比尼,借此将奥斯曼素丹国与塞尔维亚结盟,而他的后代更可声称拥有塞尔维亚王朝的统治特权。1390年,塞尔维亚新任王公斯特凡·拉扎列维奇与巴耶济德一世签订归降协议,在保持自治的前提下向奥斯曼素丹国效忠,答允进贡和提供军事援助。从此塞尔维亚沦为奥斯曼素丹国的附庸。

在第一次科索沃战役之后,巴耶济德一世继续对巴尔干半岛的征服,全面进攻整个塞尔维亚及阿尔巴尼亚南部,使大部分地方的领主俯首称臣。1391年起,奥斯曼人开始对君士坦丁堡持续攻击。

1393年,巴耶济德一世率军征服保加利亚和阿尔巴尼亚,攻陷保加利亚首府大特尔诺沃,保加利亚国王伊凡·希什曼被斩首。随着拜占庭、保加利亚和塞尔维亚接受了奥斯曼素丹国的宗主权,欧洲最强的能抵抗奥斯曼前进的独立国家只有匈牙利了。

匈牙利国王西吉斯蒙德

1396年春,匈牙利国王西吉斯蒙德以抵抗异教徒的名义,向欧洲基督教各国呼吁求援。在罗马教皇卜尼法斯九世的支持下,很快组织起抗击奥斯曼人的新十字军联军。英格兰、苏格兰、法兰西、德意志、奥地利、瑞士、威尼斯、波斯尼亚、波兰、捷克等国的十字军骑士10余万人,齐聚于西吉斯蒙德的旗帜下。联军跨过多瑙河,攻克了多瑙河小镇维丁和拉侯瓦,屠杀他们能找到的所有穆斯林,然后向中保加利亚最大的城市尼科堡前进。

但是,联军缓慢的进军速度使得奥斯曼军队有充足的时间做出反应。巴耶济德一世命令其驻欧洲军队在亚洲主力到来前不得擅自出击,他自己则召集亚洲军队跨过达达尼尔海峡,并最终在军事重镇埃迪尔内集结起自己的全部力量。之后,巴耶济德一世率军通过强行军,逼近尼科堡。当西吉斯蒙德的侦察骑兵发现奥斯曼军队的时候,后者距离尼科堡只有不到一天的路程。

9月25日,巴耶济德一世在抵达尼科堡以后,选择了防守的态势。他对地形非常熟悉,选择了尼科堡以南4英里的一处高地,在阵地的两翼都有可以隐藏预备队的溪谷。巴耶济德一世表现出出色的指挥能力,在主力的前面设下了三道防线:第一线是杂牌的轻装弓骑兵,弓骑兵的后面是大量削尖的木桩组成的工事,而木桩的后面是大批的杂牌轻步兵弓箭手。在防线的后面,才是奥斯曼的主力骑兵。而西帕希骑兵和塞尔维亚重骑兵则分别隐蔽在主力骑兵的两翼作为预备队,成为制胜的伏兵。巴耶济德一世用前面的那些杂牌军作为诱饵,引诱联军骑兵进攻,当对方在混战中受到损失并且次序陷入混乱的时候,再用自己严阵以待的主力骑兵从三个方向发起反攻,从而决定胜局。与此形成强烈对比的是,西吉斯蒙德庸碌无能,各将领意见分歧,指挥混乱,结果联军一败涂地。尼科堡会战一天就结束了,数以千计的骑士和他们的领袖或者战死沙场,或者在试图渡过多瑙河时淹死了,将近一万名联军士兵被俘,战前强大的匈牙利军主力由此烟消云散。

战斗结束后的第二天,作为对之前联军屠杀拉侯瓦和其他地方奥斯曼战俘的报复,巴耶济德一世命令只留下法国勃艮第贵族约翰和其他少量显赫贵族以换取赎金,其余战俘则统统杀光。数千联军战俘在这些贵族的面前被砍头,后者被迫观看这一血腥场面。巴耶济德一世用西方显贵们的巨额赎金营建美丽的都城布尔萨,以庆祝这次胜利。

从此,欧洲人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奥斯曼素丹国扩张。拜占庭帝国危在旦夕。尼科堡战役后,巴耶济德一世再度侵袭匈牙利、瓦拉几亚及波斯尼亚,征服了阿尔巴尼亚的大部分地区,迫使阿尔巴尼亚北部的贵族领主归降。

接着,巴耶济德一世吞并了维丁,灭亡了保加利亚王国。保加利亚成为首个被奥斯曼素丹国灭亡的巴尔干地区基督教国家,成为奥斯曼素丹国的一个行省。奥斯曼大军乘胜侵入匈牙利。之后,巴耶济德一世挥师南下,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先后攻占了帖撒利(位于希腊中部)及伊庇鲁斯(今希腊西北部和阿尔巴尼亚南部)等地。到14世纪末,奥斯曼素丹国已经占领了自多瑙河到雅典之间的广大地区,除了君士坦丁堡城的一隅之地和伯罗奔尼撒半岛部分地区外,奥斯曼素丹国几乎控制了整个巴尔干半岛。

奥斯曼人在尼科堡对十字军的胜利,增加了欧洲人对奥斯曼人的恐惧,同时也增加了奥斯曼素丹国在伊斯兰世界的威望。巴耶济德一世被认定为伊斯兰的世俗统治者。成千上万的穆斯林开始涌入安纳托利亚,并加入到巴耶济德一世的军队中。这些人不仅有土库曼的贵族,也有来自伊朗、伊拉克和中亚河中地区的贵族和穆斯林,以及在伊儿汗国崩溃、帖木儿入侵时四处逃难的人们。

然而,巴耶济德一世未能利用在尼科堡的胜利,乘势进一步深入欧洲,他似乎更关心征服小亚细亚的那些塞尔柱突厥酋长们。巴耶济德一世退回到了埃迪尔内,下决心向东进攻,准备用他在征服欧洲过程中积聚的力量去征服突厥—伊斯兰世界。在埃迪尔内,巴耶济德加快了当地的突厥化进程,具体做法是:建立清真寺、学校和住宅,把大批土库曼人移居到埃迪尔内周边地区。

帖木儿大帝塑像,位于乌兹别克斯坦沙赫里萨布兹

正当奥斯曼素丹国扩张之势锐不可当之际,东方的帖木儿帝国在中亚兴起。奥斯曼素丹国受到了来自帖木儿帝国的严重威胁。

帖木儿(Tēmōr,为察合台语“铁”之意),出生于西察合台汗国渴石(今撒马尔罕以南80公里的沙赫里萨布兹)一个信奉伊斯兰教的突厥埃米尔巴鲁剌思氏的家庭,父亲名叫塔剌海。也有学者认为,帖木儿属成吉思汗世系之说不可信,帖木儿应是突厥人,而非蒙古人。他在故乡附近地区作战时,被打伤成了瘸子,故称跛子帖木儿。他继承西察合台汗国所使用的血缘并非来自其蒙古王族血缘,而是来自婚姻关系,因为他娶了西察合台汗国后王黑的儿火者的公主,所以又被称为驸马帖木儿。

1369年,帖木儿杀死西察合台可汗忽辛,宣称自己是西察合台汗国的继承人,建立了帖木儿帝国。1380年,帖木儿开始向东伊朗挺进,先后夺取了阿富汗、伊朗、亚美尼亚西部地区和南高加索。1394年,帖木儿渡过底格里斯河进入美索不达米亚,他收到了来自被巴耶济德一世征服了的小亚细亚土库曼王公们的求援,后者期望他反对那位“有基督教精神”的奥斯曼统治者。帖木儿应邀西进,夺取了巴格达和伊拉克西部的其他地区。1400年,帖木儿率兵进攻叙利亚,占领叙利亚全境,焚毁名城大马士革。至此,帖木儿已经灭掉了9个王朝,征服了 27个国家,整个中亚和近东地区都屈服在他的铁蹄之下。1400年8月,帖木儿率领其游牧大军焚毁锡瓦斯,并在小亚细亚一些不满奥斯曼人统治的小国君主援助下,大规模进军安纳托利亚腹地,与奥斯曼素丹国发生了正面冲突。

1402年春,帖木儿统率由骑兵、火枪手和战象组成的大军,再次进犯小亚细亚。巴耶济德一世也不甘示弱,亲率大军前去迎战。关于双方参战兵力,各种史料记载不一。一般的说法是,帖木儿军一共投入了14万兵力,主要以骑射手为主;巴耶济德一世投入兵力约8.5万人,其中有1/3的步兵,还有西帕希骑兵、鞑靼和土库曼轻骑兵,以及塞尔维亚重骑兵。巴耶济德一世的军队经过强行军赶到安卡拉城附近,不及休整,仓促投入战斗。巴耶济德一世原本意图再次用防御战击败对手,但帖木儿的军队从南面迂回,包围了安卡拉城,奥斯曼军只得放弃城东山区的预设阵地,在安卡拉北面的齐布克平原迎击帖木儿。

7月27日(又说7月20日)拂晓,大战爆发。巴耶济德一世把兵力全部集中于中央,帖木儿则把重骑兵布置在两翼。帖木儿军先对左翼的西帕希骑兵发动了第一波攻势。右翼第二线的塞尔维亚重骑兵很快赶来驰援。一阵激战之后,帖木儿军被打散了,塞尔维亚重骑兵大为振奋,他们自发追击残敌,不料此时奥斯曼军中的鞑靼轻骑兵突然倒戈,向重新集结起来的奥斯曼军左翼发动侧面冲击,西帕希骑兵开始动摇。虽然奥斯曼近卫骑兵组成的预备队及时从后方赶来,打散了鞑靼轻骑兵,但左翼阵线已经支离破碎。帖木儿的重骑兵持续进攻奥斯曼军侧翼,将左翼击溃,并开始迂回包抄。接着,土库曼轻骑兵也倒向了帖木儿军。帖木儿军趁机大举进攻。一时间,战场上铁骑飞驰,声如滚雷,双方火器发射的硝烟漫天,两支同样以骑兵见长的军队在各自同样火爆的君主亲自指挥下展开了殊死决战。

双方激战了14个小时,巴耶济德一世的军队最终被击溃。薄暮时分,巴耶济德一世率领300名近卫骑兵从东面成功突围而出。但在逃亡中,巴耶济德一世的马不幸失蹄摔倒,他与两个(又说一个)儿子被俘。

帖木儿的胜利,使奥斯曼素丹国大伤元气,拜占庭帝国的亡国危机得以缓解。帖木儿击败当时如日中天、不断扩张中的奥斯曼素丹国,间接地缓解了伊斯兰文化对基督教文化及整个欧洲的渗透,同时也使帖木儿无暇入侵中国。

安卡拉战役后,帖木儿在安纳托利亚逗留了8个月,他满足于恢复各土库曼埃米尔国的原有状态,没有进一步灭亡奥斯曼素丹国,而是将小亚细亚归还给巴耶济德一世的几个儿子统治。1403年3月,帖木儿回师撒马尔罕,筹备征服中国,但还未及成行,这位征服者就于1405年2月18日病死。帖木儿从小亚细亚带回中亚的艺术家、工匠与学者,留给撒马尔罕无数传世建筑,撒马尔罕由此成为中亚伊斯兰文化的中心。

《被帖木儿囚禁的素丹巴耶济德》,史坦尼斯劳·查雷波斯基绘,1878年

沦为阶下囚的巴耶济德一世于1403年3月9日在阿克谢希尔病逝。他的死标志着奥斯曼素丹国早期时代的结束。安纳托利亚重新回到了他征服前的局面。有文献说,巴耶济德一世是猛撞牢笼铁栏自杀而死的。关于巴耶济德一世牢狱生涯的故事有很多版本,有的说,帖木儿将他拘禁于监牢内,作为战利品看待;也有的说,帖木儿要他的塞尔维亚妻子在前者的朝臣面前裸体跳舞;帖木儿的朝臣则说,巴耶济德一世受到极佳的照料,帖木儿甚至为巴耶济德一世的死而哀痛万分,因为他毕竟是一位对异教作战胜利的英雄。

巴耶济德一世的四个儿子在1402—1413年为了争位而大打出手,奥斯曼素丹国陷入了长达十余年混乱状态的大空位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