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节 帝都君士坦丁堡
奥斯曼人崛起后,一直梦想攻占拜占庭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自巴耶济德一世到穆拉德二世,奥斯曼人多次围攻君士坦丁堡。
巴耶济德一世统治时期,奥斯曼人曾在1391年和1395年两次围攻君士坦丁堡,均止步于其坚固的城墙之前。1391年,奥斯曼人对君士坦丁堡的围攻,规模虽不大,但几乎持续了一年。最后,拜占庭皇帝曼努埃尔接受了巴耶济德一世的要求,答应在其首都推倒几百座房子去修建一个突厥广场,并在城中的锡尔凯齐区建立一个穆斯林宗教法庭和清真寺;曼努埃尔还答应让6000名奥斯曼驻军绕金角湾北岸驻扎,此地原先是由热那亚控制的;他还答应给奥斯曼国的年贡增加到1万金币。
1396年尼科堡战役之后,巴耶济德一世第三次围攻君士坦丁堡,并且在博斯普鲁斯海峡建立了安纳杜鲁要塞,以此来制止拜占庭向黑海接近。他修建了一连串的堡垒围困君士坦丁堡,使拜占庭的统治不出该城城墙之外。在一段时间里,拜占庭皇帝甚至想要逃离君士坦丁堡。但因为奥斯曼人缺乏有效的进攻手段,加上巴耶济德一世的基督教幕僚们的劝告,他们认为对君士坦丁堡的征服可能会激起一支强大的无法抵挡的欧洲十字军的进攻,最后巴耶济德一世同意停止围攻,交换的条件是增加贡金和拜占庭皇帝的一份承诺协议,即同意拜占庭皇帝所有的继承者都要由奥斯曼素丹确认。随后,巴耶济德一世就转身投入到了决定自己命运的安卡拉战役中。

君士坦丁堡城墙
1402年7月,巴耶济德一世被帖木儿俘虏。这一事件暂时挽救了拜占庭帝国,使之又苟延残存了一段时间。此后10年间,巴耶济德一世的四个儿子为争夺王位而相互攻伐,奥斯曼素丹国处于严重的危机之中。但是,拜占庭人没有把握良机励精图治,错过了避免灭顶之灾的机会。在这10年间,英法百年战争正进行到关键的阶段,英王亨利五世正在与勃艮第公爵缔结军事政治同盟,以争取法兰西的王位;同时,威尼斯、米兰和佛罗伦萨等意大利的主要城邦也在进行大混战……这一切,使欧洲团结一心对付奥斯曼人的任何希望都化为乌有。
1413年,巴耶济德一世的小儿子穆罕默德一世(1413—1421年在位)击败了他的几个兄弟,成为奥斯曼素丹国的唯一统治者,使国家重新统一了起来。穆罕默德一世一即位就须面对巴尔干半岛脆弱的政局:原先降服于奥斯曼素丹国的塞尔维亚、瓦拉几亚及拜占庭附庸已独立,阿尔巴尼亚各部族已统一为单一国度,波斯尼亚及摩尔多瓦已完全独立,匈牙利仍对巴尔干半岛存有野心,威尼斯则控制着地中海东海岸地区。所以,穆罕默德一世在位期间,主要精力用于平定各地的反叛。
穆拉德二世(1421—1451年在位)即位后,由于奥斯曼素丹国在帖木儿入侵的打击后实力大减,遭到了东欧各国普遍的反抗。穆拉德二世振兴国力,整顿军备。他继位后第二年就围攻君士坦丁堡,战事持续了数个月,迫使拜占庭皇帝增加纳贡数额。他于1430年打败强国威尼斯,但1443年败于波兰兼匈牙利国王弗拉第斯拉夫三世和匈雅提将军指挥的军队。1444年,他集中4万军队在瓦尔纳战役中打败了波兰、匈牙利、瓦拉几亚联军,并击毙其统帅弗拉第斯拉夫三世。穆拉德二世又两次进入阿尔巴尼亚与斯堪德培交战,但受挫。1448年,穆拉德二世率军在科索沃战胜了匈雅提指挥的匈牙利军,随后侵入希腊。在穆拉德二世的统帅下,奥斯曼军队重振军威,越战越强。
穆拉德二世第四子穆罕默德二世是奥斯曼帝国历史上少有的既学识渊博,又富有军事指挥天才和丰富政治经验的素丹,他是奥斯曼帝国政治、经济、军事、宗教制度的真正建立者。
1446年,年仅14岁的穆罕默德二世担任马尼萨省督。在此后5年时间里,他师从当地的一些著名学者,学习文学、历史和哲学,研读波斯、希腊、罗马的古典诗篇和亚里士多德学派的哲学著作。他阅读了大量历史书籍,对亚历山大大帝和罗马著名统帅的传记尤感兴趣。他重视军事学研究,对战争中的战略战术、武器运用以及地形选择等尤为钻研。除精通土耳其语外,他还学习并掌握了阿拉伯、波斯、希伯来、希腊、拉丁等多种语言。他对拉丁诗篇和散文很是偏爱,但也喜欢异教艺术、占星术,甚至掌握了一些数学上的基础知识,对世界历史和地理了如指掌。这一切为他日后成为博学多识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奠定了基础。

穆罕默德二世
1451年,穆罕默德二世在其父逝世后正式继位,年仅21岁。登上王位后,他先处死几个年幼的弟弟,把亲生弟弟溺死在浴盆里,以此清除内乱的根源;接着以非常手段彻底改革他父亲的治家旧制,从而在王族中树立起了个人威信。他在位30年间,开疆拓土,励精图治,建立起庞大的奥斯曼帝国。他亲率大军远征26次,几乎连年作战,故以“法蒂赫”(Fatih,即征服者之意)著称于世,开创了奥斯曼帝国的新纪元。
1452年,穆罕默德二世提出围攻君士坦丁堡的建议,但遭到其政府大多数成员,特别是大维奇肯达里·哈里尔的反对,他们批评穆罕默德二世过于急进和自信。但是,穆罕默德二世力排众议,于1452年4月15日下令围攻君士坦丁堡。
交战以前,双方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做了充分的准备。年轻的穆罕默德二世亲率20万大军和300艘战舰,将君士坦丁堡围得水泄不通,决心拿下这座历史名城,作为伊斯兰教的中心。虽然君士坦丁堡只有8000名守军,但君士坦丁堡的军民孤注一掷,誓与古城共存亡。他们尽一切可能加固工事,除了在西面修筑了两道坚不可摧的城墙之外,在城墙上每隔百米筑一堡垒,还在墙外挖了很深的护城壕。在城北金角湾的入口处,他们用粗大的铁链横锁水面,使任何船只都无法驶入。在城东和城南面临海湾敌人很难接近的地方,他们也筑起了坚固的城墙。
就在此时,一个关键性的人物登场了。匈牙利籍火炮设计师乌尔班,或许是出于敏锐的嗅觉,来到君士坦丁堡,希望通过为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效力,觅得锦绣前程。乌尔班拥有当时全欧洲最高明的铸炮技术,任何一位有雄心的君主面对这样的才俊,想必都会求贤若渴,拜为上宾。
拜占庭宫廷对乌尔班的发明深感兴趣,期望留住这位匈牙利天才。然而,帝国苦于财政的枯竭,根本无法负担极其昂贵的青铜炮制造费用,对实际上已经破产的皇帝来说,甚至连乌尔班微薄的津贴都不能按时发放。乌尔班不满于这样困顿的生活,在象征性地为拜占庭生产了一些小型火炮后,辞职离开君士坦丁堡,前往埃迪尔内,到拜占庭的死敌、穆罕默德二世那里碰碰运气。很快,拜占庭帝国就品尝到放走这位天才的苦果。
穆罕默德二世接见并详细询问了这位火炮工程师,希望他能制造一门足以击破君士坦丁堡城墙的重炮。乌尔班肯定地回答:“我已经仔细研究过该城城墙,我有信心制造这样的重炮——它不仅能击碎君士坦丁堡的城墙,甚至传说中巴比伦的城墙也不能抵挡它的进攻。”于是他获得了穆罕默德二世的信任。
1452年的整个秋天,乌尔班都在埃迪尔内督造那门空前的巨炮。蒸蒸日上的奥斯曼帝国为这位工程师提供了应有尽有的原料和人力、物力。工人挖掘了巨大的专用铸造窖池,融化了青铜,开始浇注这尊史无前例的巨炮。当模具被击碎后,出现在众人面前的是一件“恐怖而非凡的怪兽”——乌尔班大炮(也被称作“土耳其巨炮”或“达达尼尔大炮”)。该炮长达5.18米,重17吨,炮筒厚约20厘米,口径则宽达76.2厘米,足以容纳一位成人,所用炮弹重达680公斤,它是那个时代威力最大的火器。1453年1月,穆罕默德二世下令在皇宫外举行了第一次试射。大炮置于宫门之外,随着一声地动山摇的轰鸣,炮弹飞出1600米外,砸出了一个巨大的深坑。乌尔班实现了他的诺言,而穆罕默德二世终于有了令他成就功业的利器。乌尔班的铸造厂继续生产,但此后的大炮在体型上都比不过第一门巨炮。

乌尔班大炮
此时,如何将巨炮顺利运往225公里外的君士坦丁堡,成了对穆罕默德二世的新挑战。穆罕默德二世动用了400人和60头牛作为搬运队,同时专门派一队工兵负责在前架桥开路,每天只能前进4公里。直到1453年4月初,巨炮才运抵君士坦丁堡。此前工兵已经做好了火炮发射的场地准备,并且在距城墙约230米开外修筑了一系列火炮工事。
穆罕默德二世沿城墙的薄弱地点布置了14到15个炮兵阵地。乌尔班巨炮被布置在穆罕默德二世帐篷前的显要位置,以便他随时监督战果。炮兵阵地通常布置一门主炮,同时环绕大量小口径火炮作为辅助,奥斯曼士兵称之为“巨熊周围的幼兽”。它们可发射200至1500磅重的炮弹。穆罕默德二世实际拥有的火炮大约有69门,在当时是一支惊人的炮兵力量了。
为了安装这些笨重的金属大炮,工人们动用了复杂的滑轮系统,为了预防守军火力摧毁这些昂贵的兵器,特意安装了木质的护盾为大炮提供防护,而炮弹则用舰队从黑海北岸运来。火炮手由训练有素的两组队员构成,全面负责火炮的发射和维修。
在决一死战的紧张气氛中,攻城战于1453年4月6日正式爆发。奥斯曼军首先从西面猛攻,他们拥有威力强大的石臼炮,用每发重达500公斤的炮弹对城墙狂轰滥炸,却无法将其摧毁。士兵们扛着粗大的树干,滚动巨大的木桶,向护城壕冲去,企图把壕沟填平,但遭到了城中枪炮的猛烈打击,纷纷败下阵来。
4月12日,穆罕默德二世庞大的炮兵部队在前线布置完成。这一天,历史上首次炮兵协同齐射开始了。火炮齐射之际,天翻地覆,地动山摇,这是当时欧洲人从未领教过的。炮弹发出致命的尖啸,将君士坦丁堡巨大的石墙砸成碎屑,并给附近军民带来死亡和绝望。对城墙薄弱地点的选择性射击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一位目击者这样形容道:“有时炮弹摧毁了整段的城墙,有时是城墙的一部分,有时是一座塔楼或一段胸墙——没有哪座城墙足够坚固,可以抵御这样迅雷不及掩耳的攻击。”炮弹轰击之处,坚固的城墙分崩离析,守城者目睹此景,无不瞠目结舌,惊惶不知所措。部分重型炮弹甚至穿越城墙,深入城区达1.6公里左右,击毁民居教堂,杀死市民。据说,在方圆3公里的地界内都能感觉到强烈的震动,甚至在港口中抛锚的军舰也能感觉到。
炮击对守军心理上的打击更为剧烈和有效。炮击的轰鸣,烟尘和震动,即使经验丰富的拜占庭骑士和意大利雇佣兵也感到恐慌。对平民来说,这更似世界末日的到来。四处是狼奔豕突的人群,妇女晕倒在街上,无助的市民只能聚集在教堂,徒劳地期盼上帝的拯救。
炮击一连持续了6天。尽管有瞄准和装填上的困难,但奥斯曼炮兵还是设法保证每天射出120发左右的炮弹。炮火尤其集中在城墙的中段,最终这段外城墙垮塌了。拜占庭将士们恨不得能将“叛变”的乌尔班碎尸万段。守军凄凉的处境,说明君士坦丁堡城墙在冷兵器围城战中的辉煌时代已经结束了。
但是,拜占庭守军非常顽强,运用了各种方法减轻炮击的破坏,高效地修补受损的城墙。他们发明了一种方法:当一段外城墙受损时,他们立即用手边所能找到的一切材料,诸如石块、木材、灌木,甚至大量泥土,来加以修复;用羊毛等软物装填的袋子,甚至贵重的挂毯去填充塌陷的地段。他们还放置大量装满泥土的木桶作为掩体,以便抵挡奥斯曼军的箭矢和枪弹。每当夜幕来临,城中的男女居民纷纷来到受损的墙头连夜抢修,以至于到第二天黎明,上一次炮击的效果便化为乌有。奥斯曼火炮的优势一定程度上被压制了。
守军也试图用他们寥寥无几的一些火炮击毁敌人的炮兵阵地,然而他们急缺发射所需的硝石,并且奥斯曼火炮防护严密。更为糟糕的是,城墙和塔楼都被证明并不适合用作火炮的发射平台,因为它们都难以承受发射的后坐力及震动。守军火炮的发射,对城墙的破坏甚至超过了敌军的炮火。
由于拜占庭的小型火炮并不适合发射重型炮弹,于是守军另辟蹊径,将一些火炮(其实应该称作手炮,它们可单兵操作)当作“散弹枪”使用。他们在炮管中装填5到10枚核桃大小的铅弹,当奥斯曼士兵蜂拥而至时从极近的距离发射。这些拜占庭袖珍火炮所发射的铅弹穿透力极强,它甚至可以贯穿身着铠甲的奥斯曼士兵,击中他身后的另一名士兵,再次贯穿,再击中下一名士兵,直至铅弹的威力消失。在这样的火力打击下,奥斯曼军队遭到了惨重的伤亡,有些地段尸体甚至堆积到了城墙的高度。
随着部队伤亡的增大,穆罕默德二世开始感到焦躁。他决定集中炮火轰开一段城墙,发起总攻,以便快速解决战斗。然而,操作巨炮极为费时费力,乌尔班大炮一天最多只能发射7次,还时常出现故障。春季的雨水也使大炮在后坐力下经常从炮架上滑落至泥浆中。大炮还容易出现炸膛事故,对乌尔班巨炮而言,每次发射都是考验,开火时巨大的热量和冲击使并不纯净的金属炮管出现细小但是危险的裂缝,以至于每次发射后,炮兵都不得不用热油浸湿炮身从而避免冷空气扩大这些裂痕。
但权宜之计最终还是失败了。4月20日,乌尔班巨炮最终爆炸。在场指导的铸炮天才乌尔班当场殒命,附近的炮兵也遭到了重大伤亡。乌尔班遭到这样的厄运,恐怕是他本人始料未及的。对面的拜占庭将士还没来得及庆祝上帝的眷顾,穆罕默德二世就命令人们修复炮身,令它重回战场。但数次发射后大炮再次炸裂,这令穆罕默德二世狂怒不已。其实,根本的原因并非乌尔班学术不精或炮兵操作有误,而在于乌尔班巨炮肩负的使命已超出了当时冶金术可承担的上限。

金角湾
由于屡战屡败,伤亡惨重,穆罕默德二世不得不重新考察君士坦丁堡的城防,制订新的进攻措施。后来,他发现城北的金角湾水面不宽,东罗马人主要依靠铁索横江来阻挡进攻,倘若能绕过铁索,从水路登陆,进行偷袭,定能在敌军毫无防备的情况下攻破城池。穆罕默德二世提出一个设想:“从海上进攻,我们可以发挥在外海的300艘战船的威力。”
穆罕默德二世的话让所有人都震惊了,因为战船从外海进入内海,必须经过海湾,但海湾有粗大的铁链拦阻,奥斯曼军队曾几次冲击都损兵折将,无功而返,再度进攻只能重蹈覆辙。更让人们惊讶的是,穆罕默德又提出了一个近乎天方夜谭的设想——战船避开铁链,通过地岬陆地运进内海。地岬是一片崎岖的山地,战船难以翻越不说,那里还被热那亚人控制,向热那亚人借路比登天还难。人们一片哗然,纷纷劝说这位年轻的君主收回命令。
然而,穆罕默德二世派人到热那亚商人据守的加拉太镇去,用丰厚的报酬收买了他们,取得了战船通过地岬的许可。热那亚人允许他用坚厚的木板铺设一条陆上船槽,船槽形成由高到低的滑行面,槽底又涂上很厚的一层牛羊油脂。靠着这条船槽,奥斯曼人经过一夜的努力,牛拉人推,终于奇迹般地将80艘战船拖运到了金角湾的侧面。在那里他们架起了浮桥,筑起了炮台,向君士坦丁堡发动了新的攻势。

君士坦丁堡地形图
当炮声轰轰地在北城墙外震响时,城中的官兵惊呆了,他们做梦也没料到金角湾这边会出现奥斯曼士兵,于是,手忙脚乱地从两线撤兵增援,而将西面的防守交给了来援的热那亚士兵。这样一来,拜占庭军的兵力便散了,而担任西城墙防守任务的热那亚士兵又不熟谙地形地势,致使防卫日趋危急。
到了5月28日,炮击已经持续了47天,总计已经消耗了12485公斤火药,并发射了大约5000发炮弹,在奥斯曼军连续不断的炮轰下,西城墙终于被打开了一个缺口。穆罕默德二世认为时机成熟,遂于5月29日下令发起全面总攻。凌晨1点30分,奥斯曼士兵在约4英里宽的战线上,从海路和陆路两个方向发起最后的进攻。在他们身后,炮兵进行火力掩护。几个小时的混战后,一发重炮击破了栅栏并轰开了城门缺口,奥斯曼士兵蜂拥而入,守军的抵抗崩溃了。穆罕默德二世亲自上阵,率军冲进城内。号称永不陷落的君士坦丁堡的城墙上第一次飘扬起突厥人的星月旗……
根据基督教的文献记载,君士坦丁十一世冲向攻进来的奥斯曼军队,奋勇战死。但奥斯曼的文献则记载,君士坦丁十一世丢弃披风,逃离君士坦丁堡。也有资料说,君士坦丁十一世在逃跑途中遇到几个奥斯曼士兵在洗劫财物,就拔剑去刺,结果被当场杀死。
穆罕默德二世终于实现了前辈们的夙愿。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标志着欧洲传统要塞技术的过时和攻城战术的改变,在军事史上揭开了崭新的一页,重炮在这次足以改变欧洲历史的攻城战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奥斯曼军进城后进行了空前的扫荡,圣索菲亚大教堂和城内许多教堂、修道院都被改造成清真寺。长久以来被欧洲人奉为罗马帝国神圣都会的君士坦丁堡落入穆罕默德二世的手里,转而成为穆斯林梦寐以求的奥斯曼帝国都会。穆罕默德二世将君士坦丁堡改名为伊斯坦布尔,由于攻陷了君士坦丁堡,穆罕默德二世也被冠以“征服者”称号。
占领君士坦丁堡,不仅标志着拜占庭帝国千年统治的结束,而且意味着新的世界帝国——奥斯曼帝国的崛起。它在东方穆斯林国家中的威望急剧上升,对内控制能力和对外扩张能力随之倍增,对欧亚国际局势的发展具有越来越大的发言权。
君士坦丁堡在经历了1204年十字军的劫掠后就一蹶不振,在拜占庭帝国的统治下又饱受贫困达两个世纪,穆罕默德二世所征服的君士坦丁堡可以说只是空壳而已,人口锐减,房屋遭抛弃或破损。穆罕默德二世攻陷君士坦丁堡后,将首都由埃迪尔内迁至此,并于1459年下令动工兴建托普卡帕皇宫,着手重兴这千年古都。

托普卡帕皇宫
穆罕默德二世自称“罗马恺撒”,视己为罗马帝国的后继者,以增加他在帝国欧洲部分领土上的统治合法性。他在治国方面亦颇多建树,被认为是奥斯曼帝国的真正缔造者。
在施政方面,他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改组政府各级行政机构,明确划分各职权部门的职责范围;实行部分权力下放,规定宰相府、财政大臣办公厅和大法官办公厅有权以素丹名义,分别颁发有关行政、财政和伊斯兰教事务的指令;对帝国辖有的欧洲28省和小亚细亚20省实行中央集权下的分级治理;他重视法治建设,主张在遵守逊尼派伊斯兰教法的基础上,完善国家的行政建制和行政立法,以其名义颁布了奥斯曼帝国的第一部成文法典和各项法规,法典内容广泛,涉及朝廷官职的设立、宫廷礼仪、土地制度、财政制度和刑法等。
他对民族、宗教问题采取审慎态度,实行宽容政策。在攻占君士坦丁堡后,为了稳定政局,他释放了许多分配给他的基督教战俘奴隶,并对居住在城内的希腊基督教徒采取退还房舍、豁免赋税、免服兵役等措施,鼓励他们继续定居。君士坦丁堡东正教会几乎完全是受他的恩赐而幸存下来;他还从埃迪尔内一个帕夏的奴隶中找回了东正教主教真纳狄奥,亲自设宴款待,任命其为东正教牧首。穆罕默德二世命令真纳狄奥把一些基督教的文献翻译成土耳其语。他甚至从威尼斯请来了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詹蒂利·贝利尼为君士坦丁堡幸存的东正教堂制作壁画,还请贝利尼给自己画像。
穆罕默德二世被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称为那个时代最有教养和学识的人,“他使全部的法律都服从自己的意志”。他对帝国境内的被统治民族给予一定的自治权,准许他们在不触犯帝国政府利益的前提下,可以按照本民族的方式和法律生活,可以开办民族学校,用本民族语言进行教学。在号召穆斯林兴建清真寺的同时,他也容许基督徒保持其宗教团体的独立性,在保留的教堂内自由地进行宗教活动,还允许塞尔维亚国王在其境内每座清真寺旁兴建基督教堂。他承认犹太教各个教团的合法存在,给予他们与其他教会同等的权利。
穆罕默德二世对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亦很重视。他开办了以培训行政管理人员为宗旨的宫内学堂,各民族学员可以平等地接受语言、文学、法律、军事、宗教、财政、行政管理等全面教育,苦读10~12年后被分配到政府各部门任职。他在伊斯坦布尔大规模兴建宫殿、清真寺的同时,也重视学校、图书馆和医院的创建,仅在法蒂赫清真寺两旁即建有四所高等经文学校,聘请穆斯林世界的著名学者讲学。穆罕默德二世本人爱好广泛,在战争间歇时,喜欢在王宫内从事园艺劳动,亦常同文人学士在一起吟诗作画。他收藏有当时世界各国的许多著名绘画作品,其中包括中国明代的国画。

法蒂赫清真寺
穆罕默德二世采取的这些措施,吸引了不同宗教、种族背景的熟练工匠及商人返回伊斯坦布尔,非穆斯林居民的权益也受到保护,于是,千年帝都伊斯坦布尔的手工业和商业贸易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成为奥斯曼帝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