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在民族历史的大转折、社会的大变革中,在东西方文化的大撞击、大交流中,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走完了自己一个世纪的历程。站在21世纪的潮头回眸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绚烂多姿、异彩纷呈的文学现象、文学潮流不禁使我们眼花缭乱,同时也让我们为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学感到自豪。当我们从整体上返观二十世纪的文学创作时,“乡土文学”作为其中重要的一支立刻凸显在我们的视野中。无论是在横向的某个创作阶段上,还是在纵向的发展演变上,乡土文学都以其不容置疑的创作实绩和文学影响成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主要现象之一。正如著名学者费孝通先生所言:“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在我们这片远东大陆上,可能在很古老的时候住过还不知道种地的原始人,那些人的生活怎样,对于我们至多只有一些好奇的兴趣罢了。以现在的情形来看,这片大陆上最大多数的人是拖泥带水下田讨生活的了。我们不妨缩小一些范围来看,三条大河的流域已经全是农业区。而且,据说凡是从这个农业老家里迁移到四周边上去的子弟,也老实很忠实地守着这直接向土里讨生活的传统。”[1]无论从历史文化还是现实生存境遇来看,中国社会都是一个颇具典型意味的“乡土中国”。从历史文化上看,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农业国家之一,农耕生活是华夏民族最主要的生存方式;从现实生存境遇和社会发展历史来看,中国社会也是一个典型的乡土社会,“土地”和“农耕”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核心命题。这已经是无须再论证的事实。“乡土”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基本特质,它创生并滋育了华夏民族的文化心理和精神禀赋。乡村心理和乡土精神成为每一个中国人无法消除的生命底色。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生长环境可以说就是乡土性的。于是,作为乡土的主要负载者——农村、农民以及他们的生活自然就成为文学的主要观照对象。“乡土文学”成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一道靓丽的风景。
在乡土文学发展的历程中,有两个创作阶段尤为引人注目,那就是五四乡土小说和八十年代寻根文学,它们在时间上虽相隔六十几年,但从文学本身来看,却体现出一种耐人寻味的垂直对应现象,探究这两个阶段乡土文学创作之间的异同即为本书的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