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 合理配置高等教育资源的程序
1.宏观层次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
(1)注意开源节流,拓宽投资高教人力、物力、财力的资源渠道,在逐步增加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包括各级财政对教育的拨款、城乡教育费附加、工矿企业用于兴办教育的经费、校办产业减免税部分)的前提下,大力强化社会各界(包括厂矿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私人赞助者、教育受益者及其家庭、海外捐资等)捐资助学、集资办学的动力,以增加教育资源总量。
(2)通过国家、地方的教育立法,以法律手段确保教育资源的供给数量和筹资渠道畅通,从根本上消除过去教育经费的确定无法律保证,而更多由决策者的长官意志和对教育重视程度增减教育经费的弊端。同时,从法律角度确立一种“利益机制”和“责任机制”,使社会各界切实享受投资教育所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利益,并按教育经费承担的受益和责任原则,督促各界承担投资教育的责任,以期全社会成员形成“在各种资本投资中,对人本身的投资是最有价值的”[3],这一业已被发达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所证实的在我国尚未被充分认识的社会理念。
(3)提高大专院校学生学费标准。我国大学生学费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甚至低于发展中国家,依据负担教育经费的受益原则,大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的终身受益者理应担负适合的教育费用,通过提高学费增加教育资源的潜力很大。例如,1992年我国较大幅度提高委托培养和自费生的比例,共招收本、专科学生20.11万人,占招生总数的26.6%,以此增加的高教资源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教经费不足的矛盾。
(4)运用金融、信贷手段,融通教育资金,支持校办产业、高新科技企业以及勤工俭学的发展,开办教育银行(储蓄)和贷学金等业务,奉行“缴费上学、奖贷结合、优生优分、双向选择”的求学、择业制度,这些都是被发达国家证明是有效的调配教育资源的手段。例如许多发达国家为大学在校生提供贷款,学生或者以现金的形式5—10年内还清贷款,或者毕业后拿半薪,或者从事国家的公益事业如到社会福利机构、诊所、军队等组织服务。
(5)国家从宏观上保证对一时难以进入市场产生经济效益但对国家未来科技、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的重点学科、国防和高精尖科研、人文学科等的资源配置给予合理决策。另外国家应重点投资一批发展潜力大的重点高校,直接管理一部分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并在高等教育中起示范作用的骨干学校和少数行业性强、地方不便管理的学校。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已经明确提出,为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挑战,要集中中央和地方等各方面的力量办好100所左右重点大学和一批重点学校、专业。
(6)加强国家的人才、科技及产业结构发展的预测工作,以此为据制订宏观上教育资源分配的方向和构成。高教资源配置是否合理并产生最佳效益有赖于宏观层次上分配资源的依据是否科学,这个依据应该是根据目前社会产业构成情况和人才的数量与结构,结合国家、地区或部门各项事业的发展规划和趋势,科学预测未来各时期各类人才的供求情况。唯有如此,方能将有限的资源配置到培养最适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的学校或专业。
2.微观层次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
(l)遵循规模——效益原则,使高等学校的规模达到可能产生最佳效益的水平,以使各高校得以充分组织和利用既定的资源,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采取“外延式”发展方式,致使学校数量剧增,校点分散,规模小效益低,据统计,1992年我国规模效益低的本科院校、专科院校和短期职业大学分别占总数的13.1%、15.2%和41.9%[4]。1992年我国普通高校与职业大学的平均规模为2724人,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平均学校规模为4000人左右。因此,今后一个时期要以高教市场为导向,撤并一批规模效益低的高校,克服专业重复设置弊端,扩大各高校的现有规模,走以内涵式为主发展高教的路子,以求既定的资源投入产出最大效益。
(2)根据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变化情况及时调整高校专业结构、更新学科知识,使高校的“产品”切合社会需求,以期减少由于专业结构不合理、所学知识老化等导致的大学毕业生不适应岗位要求、学非所用、大材小用而造成的教育资源浪费。专业设置不当、知识老化和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错位一直是困扰高等教育的重要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强化高校的市场意识,以高教市场的供求关系和对人才资源的预测作为设置、调整高校专业结构,更新教育内容的依据,减少由此产生的教育浪费意味着有效利用教育资源。
(3)优化高校人员结构,提高管理水平和教师素质,提高人力资源利用效率。我国高校普遍存在机构臃肿,人员超编,师生比偏高等问题,高校的非教学科研人员占教职工总数的45%以上,人员经费占教育事业费的比例高达40%以上,师生比也大大高于发达国家的1∶20左右,因此,减裁冗员、优化结构、降低师生比、提高人力资源利用效率是微观教育资源配置的重要策略。
(4)合理利用高校的人力、物力资源为社会服务。高等学校具备高级专门人才、先进的实验设备、快捷广泛的信息网等优势,利用其开展面向社会机关团体、工矿企业及农林牧渔的有偿科技服务、信息咨询、协作开发、产学合作等,既可以调动高校的闲置资源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服务产生良好社会效益,又可以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以弥补高校的教育经费缺口,这不失为一条提高现有教育资源利用效率、增加教育经费的有效途径。
(原载《教育研究》1994年第12期;《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1995年第2期全文转载。1999年10月获广东省第六届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二等奖。)
[1] 厉以宁:《非均衡的中国经济》,经济日报出版社1991年版,第2—3页。
[2] 国家教委编:《中国教育发展状况》,第26—27页。
[3] 国家教委编:《中国教育发展状况》,第26—27页。
[4] 加里·S.贝克尔:《人力资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3页。